《佛說醫喻經》譯釋
陳全中
閩南佛學
前言
佛教典籍彙編成叢書的稱爲《大藏経》,內容廣博,包羅萬象,含有哲學,文學、醫學、邏輯學、曆史,語言、藝術,天文,地理,曆算、建築和人體生命科學等方面的論著。其中有部分是涉及論述佛學與醫學的著作,如本文所譯釋的《佛說醫喻經》(見《大正藏》第四卷802頁);,就是佛陀早期在舍衛國爲諸比丘弟子所說的法。是佛陀從醫學治病的原則性講到佛學醫治人心的一種譬喻教法,故稱《佛說醫喻經》。統觀全部經文雖僅四百八十七言(包括經題),但從佛陀揭示要成爲一名良醫,必須在醫學上能掌握診斷學(包括病理學)、藥物學、治療學並懂得消減疾病源流等四種綱領性的知識而論,可知佛陀在說法中已提綱挈領地將醫學知識,作出了扼要的開示。
東漢醫聖張仲景所述治病原則,尚未能超越世尊言教的原則範圍。而且佛陀于譬喻中所說醫治人心的四聖谛法,在目前仍不失其作爲治療人心疾病,與治理社會弊病的法則。由于佛經詞簡義奧,不易爲現代人所理解。因此,筆者認爲如能將《佛說醫喻經》的經文,用現代白話文翻譯和解釋,並就經文的義理加以闡述,使佛陀慈悲濟世的本懷和醫學思想,得以爲目前淨化人心,治理社會弊病、與爲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服務,無疑是有官現實意義的。爲此,不揣淺陋,撰寫此文,聊作抛磚引玉。爲便于說明問題,現就原經文的大意予以編纂,作如下的譯釋與論述。
譯釋體例說明
本文根據宋代西域來華梵僧施護用華文翻譯梵文的《佛說醫喻經》爲藍本,將原經文的段落大意,分爲總論,各論和結論叁篇。並采用以下五項體例進行白話翻譯和解釋。
1、內容提要,簡明扼要提示各篇經文的主要精神,以便于明白其內容大意o
2、經文:將原經文抄錄、分別編爲叁篇,並加用標點符號,藉以說明篇中段落大意。
3、詞解:對經文有難懂的名詞術語,作簡明的解釋,其中涉及佛教用詞,則根據丁福保編的《佛學大辭典》之條目予以解釋,如與醫學有關的用詞,則按照中醫學的觀點予以闡明。
4,翻譯:用現代通俗易懂的文字,將經文的原意,譯成語體文,以便于領會原經文的奧義。
5.解釋:應用佛學與中醫學的理論,必要時插入現代醫學的觀點,對原經文的含義進行解釋。其中還加入筆者學醫用藥治病的心得,以及臨床經驗的舉例、藉以發揮經文的義理,而補充翻譯時限于以文譯文的不足之處。
譯者施護簡介
施護是宋代譯經僧,北印度與填曩國人。世稱顯教大師。生卒年不詳。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與北印度迦濕彌羅國之天息災叁藏同抵汴京(開封),駐錫于太平興國寺之譯經院(官立翻譯機關),致力于經典翻譯。共譯有《大乘莊嚴寶玉經》四卷,《給孤長者得度因緣經》叁卷,《廣釋菩提心淪》四卷、《大乘二十頌論》一卷、《六十頌如理論》一卷、《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叁昧大教王經》七卷、《守護大幹國土經》叁卷、《遍照般若波羅蜜經》一卷、《佛說醫喻經》一卷等。凡一一五部二五五卷。(宋高僧傳卷叁、宋史太宗本紀第四)摘自《佛光大辭典》。
施護法師來華後,受北宋皇帝拜爲朝奉大夫(五晶官)試光祿卿的傳法大師,並獲得賞賜紫色的袈裟,奉朝庭的聖旨,翻譯這部《佛說醫喻經》。
語譯和解釋經文
總 論
內容提要:論述四種醫療技術的標准,能全面掌握,可稱爲醫王。
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舍衛國中,與芯刍衆俱。是時世尊,告諸芯刍言:汝等當知,如世良醫,知病識藥,有其四種,若具足者,得名醫王。何等爲四
一者、識知某病,應用某藥;二者,病知所起,隨起用藥;叁者、巳知諸病,治令病出;四者,斷除病源,令後不生。
是爲四種。
詞解:①如是我聞——如是者,指經文所述之內容,我聞者,指阿難親自耳聞之詞。因佛經爲佛入滅(逝世)後,由佛陀之侍者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編集。故諸經之開卷皆置此四字,意思是指這些經文的內容,是我阿難親自耳聞佛陀所說的法。
②芯刍——即比丘。
③醫王一一醫中之王。稱贊佛譬以醫王。《無量義經》說:“醫王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衆生服。《涅槃經》卷五說:“成正等覺,爲大醫王。"
翻譯:這部經文所講的內容,是我阿難親自聽到佛陀演說的妙法。在某一個時候,世尊在舍衛國與比丘大衆在一起。當時佛陀告訴各位比丘說:你們應當知道,好像世間高明的醫生,都曉得診斷病情和識別藥物的用法,其中分爲四種技術,如果能夠全部熟悉掌握應用的,就可以稱爲醫王。但要怎樣區別四種技術呢
第一、是能曉得某種病症應當選用某種藥物治療,第二、是能知道疾病發生的原因,並針對病因選用對症的藥物治療,第叁、是能洞察各種疾病症結的所在,選用適當的藥物,把病邪驅逐出人體外,第四、是采取杜絕疾病源流的措施,使病情不會再發生。以上所說的,就是區別四種醫療技術的標准。
解釋:以上所述,是佛陀在舍衛國說法時向比丘大衆宣說世上良醫有四種技術:有的醫生是根據病人的症狀,處方下藥治療。這種療法,現代醫學上稱爲對症療法,僅是一種權宜之計,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處理一般症狀單純而又病.情較輕的有效,但如對症狀複雜病情危重的,就無能爲力了。又有一種醫生是審證求因,然後針對病因,采用藥物治療。這種療法,現代醫學稱爲原因療法,即中醫學的《內經》所說,“治病必求于本》的治本療法。這是比上述的對症療法較爲高明的技術,故現代化的醫院,必先對患者作諸如體溫、聽診、透視、心電圖、掃描、血液、大小便等一系列的所謂病理檢查,然後根據查出的病因,采取根治病因的藥物治療,即所謂治本不治標。另有一種醫生是根據上述的病因,及時(早期)利用藥物的性能,將病邪驅出體外的療法,即經文所說的“叁者巳生諸病,治令病出”
的醫術。還有一種醫生,是能夠認識到産生疾病的起因,從而采取杜絕産生疾病源流的措施,如現代醫學所稱的各種預防注射,即所謂免疫治療的醫術。如能夠全部掌握上述的四種醫術的醫生,就可認爲其醫術水平,已經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可堪稱爲醫王。
各 論
內容提要,闡明四種醫療技術的主要內容。
經文:雲何名爲識知某病應用某藥。
謂先識知如是病相,以如是藥,應可治療,令得安樂。
詞解:病相——疾病的症狀。
翻譯,怎樣認識某種病症並知道應用某種藥物治序
這就是說,首先要能夠鑒別和知道像這種病症,選用某種藥物醫療,應該是可以治愈的,使病人獲得平安快樂。
解釋:此段經文是佛陀爲深入解釋上篇經文而說的法,他提綱挈領地說明四種知病識藥的主要內容。
佛陀首先指出醫生應具備懂得某些疾病的症狀與曉得采用那些藥物可以治愈這些病症的技術。筆者認爲這就包括醫生必須具備藥物學和治療學的基本知識。
例如應用川芎可治血虛的頭痛。天麻能療因風所致的頭眩。犀角能解除心熱。羚羊可清泄肺肝風邪。杜仲能治虛症的腰骨酸痛。桂枝可療胃寒和風濕臂痛。薏米能理腳氣而除風濕。人參爲大補元氣虛弱之上品。當歸是補血虛的要藥,又爲婦女調經、安胎和産後調理諸症必需之品。決明子又能明目而清頭風,可治目眩而止眼淚,又能緩下而治便秘。杏仁,蘇子治咳嗽,且能潤腸通便。幹姜、細辛,五味子合用,爲治寒症咳嗽的要藥。陳皮、半夏合用,有理氣降逆,燥濕除痰健胃。厚樸擅治腹脹滿。枳實寬中。下氣而消痞滿。大黃爲清除胃腸實邪秘結之良藥,虛症忌用。
牛膝有化瘀下行,降血壓而治頭痛之功效,經酒製則補腰膝。銀花芳香提神,清熱解毒。連翹清熱而散結。薄荷辛涼散肺肝之風熱。射幹治咽痛而消癰毒。牛蒡療風熱之頭痛。荊芥辛溫驅風解表。紫蘇下氣散寒。甘草補脾胃、解百毒而調和諸藥。茯苓能降水氣之沖逆,納氣歸腎,利小便而不傷正氣。山藥(淮山)健脾開胃,且能調理肺虛。熱地滋陰補腎而降虛火,酸棗仁甯心安神而治虛煩不眠。山茱萸能滋陰而助陽,爲養血、澀精、秘氣,斂汗而溫補肝腎之晶。白術健脾胃,消痰飲而止泄瀉。白芍平肝緩急,解除痙攣而止腹痛。附子能追回散失的元陽,爲回陽急救要藥,有強心鎮痛功效。肉桂辛熱芳香健胃,能引火歸元,以調理命門虛火上炎之症。丹參入心,能活血祛瘀,爲調治心肌供血不足的主藥。黃芪爲補氣聖藥,陽氣下陷諸症(現代醫學所稱的各種內髒器官下垂的病症),皆賴以升舉,有強心、健脾胃、益氣力、排膿生肌,利小便的功效。以上僅略舉一些比較常用藥物,對治某些病症的概況,藉以發揮佛陀開示“識知某病、應用某藥"之妙法的義理。讀者如
要詳細知道某藥能治某病症,可參考《藥性賦》及《四百味藥性》,或欲了解某種方劑治療某些疾病,可自閱《湯頭歌訣)或《醫方集解》等書,這裏不再贅述。
經文:雲何名病所起,隨起用藥。謂知其病,或從風起,或從癀起,或從痰起或從瘾起,或從骨節起,或積實所起。知如是等病所起處,隨用藥治,令得安樂。
詞解:①風起——指疾病由風邪引起,有外感風邪(即所謂傷風感冒)和內髒中風(腦血管意外的症侯,包括腦溢血症)的兩大類症候群。
②癀起——指外科病“紅,腫,熱,痛”的症候,是由感染細菌引起發炎(發癀)的。
③痰起——痰是某些疾病的病理産物或致病因素,痰起是指疾病由痰引起而言。
④癊起——瘾:音印。義:心病。見《康熙字典》瘾起,即指疾病由于風熱之痰壅塞心髒引起的。因《佛說大孔雀咒王經》有“風熱痰瘾"之句。
⑤積實——積是指髒腑積聚,實是指邪氣充盛,即邪氣積聚于髒腑之謂。
翻譯:怎麼說
知道疾病發生的原因,並針對病因治療。…
《《佛說醫喻經》譯釋(陳全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