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医喻经》译释(陈全中)

  《佛说医喻经》译释

  陈全中

  闽南佛学

  前言

  佛教典籍汇编成丛书的称为《大藏経》,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含有哲学,文学、医学、逻辑学、历史,语言、艺术,天文,地理,历算、建筑和人体生命科学等方面的论著。其中有部分是涉及论述佛学与医学的著作,如本文所译释的《佛说医喻经》(见《大正藏》第四卷802页);,就是佛陀早期在舍卫国为诸比丘弟子所说的法。是佛陀从医学治病的原则性讲到佛学医治人心的一种譬喻教法,故称《佛说医喻经》。统观全部经文虽仅四百八十七言(包括经题),但从佛陀揭示要成为一名良医,必须在医学上能掌握诊断学(包括病理学)、药物学、治疗学并懂得消减疾病源流等四种纲领性的知识而论,可知佛陀在说法中已提纲挈领地将医学知识,作出了扼要的开示。

  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述治病原则,尚未能超越世尊言教的原则范围。而且佛陀于譬喻中所说医治人心的四圣谛法,在目前仍不失其作为治疗人心疾病,与治理社会弊病的法则。由于佛经词简义奥,不易为现代人所理解。因此,笔者认为如能将《佛说医喻经》的经文,用现代白话文翻译和解释,并就经文的义理加以阐述,使佛陀慈悲济世的本怀和医学思想,得以为目前净化人心,治理社会弊病、与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服务,无疑是有官现实意义的。为此,不揣浅陋,撰写此文,聊作抛砖引玉。为便于说明问题,现就原经文的大意予以编纂,作如下的译释与论述。

  译释体例说明

  本文根据宋代西域来华梵僧施护用华文翻译梵文的《佛说医喻经》为蓝本,将原经文的段落大意,分为总论,各论和结论三篇。并采用以下五项体例进行白话翻译和解释。

  1、内容提要,简明扼要提示各篇经文的主要精神,以便于明白其内容大意o

  2、经文:将原经文抄录、分别编为三篇,并加用标点符号,藉以说明篇中段落大意。

  3、词解:对经文有难懂的名词术语,作简明的解释,其中涉及佛教用词,则根据丁福保编的《佛学大辞典》之条目予以解释,如与医学有关的用词,则按照中医学的观点予以阐明。

  4,翻译:用现代通俗易懂的文字,将经文的原意,译成语体文,以便于领会原经文的奥义。

  5.解释:应用佛学与中医学的理论,必要时插入现代医学的观点,对原经文的含义进行解释。其中还加入笔者学医用药治病的心得,以及临床经验的举例、藉以发挥经文的义理,而补充翻译时限于以文译文的不足之处。

  译者施护简介

  施护是宋代译经僧,北印度与填曩国人。世称显教大师。生卒年不详。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与北印度迦湿弥罗国之天息灾三藏同抵汴京(开封),驻锡于太平兴国寺之译经院(官立翻译机关),致力于经典翻译。共译有《大乘庄严宝玉经》四卷,《给孤长者得度因缘经》三卷,《广释菩提心沦》四卷、《大乘二十颂论》一卷、《六十颂如理论》一卷、《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七卷、《守护大干国土经》三卷、《遍照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佛说医喻经》一卷等。凡一一五部二五五卷。(宋高僧传卷三、宋史太宗本纪第四)摘自《佛光大辞典》。

  施护法师来华后,受北宋皇帝拜为朝奉大夫(五晶官)试光禄卿的传法大师,并获得赏赐紫色的袈裟,奉朝庭的圣旨,翻译这部《佛说医喻经》。

  语译和解释经文

  总 论

  内容提要:论述四种医疗技术的标准,能全面掌握,可称为医王。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中,与芯刍众俱。是时世尊,告诸芯刍言:汝等当知,如世良医,知病识药,有其四种,若具足者,得名医王。何等为四

  一者、识知某病,应用某药;二者,病知所起,随起用药;三者、巳知诸病,治令病出;四者,断除病源,令后不生。

  是为四种。

  词解:①如是我闻——如是者,指经文所述之内容,我闻者,指阿难亲自耳闻之词。因佛经为佛入灭(逝世)后,由佛陀之侍者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编集。故诸经之开卷皆置此四字,意思是指这些经文的内容,是我阿难亲自耳闻佛陀所说的法。

  ②芯刍——即比丘。

  ③医王一一医中之王。称赞佛譬以医王。《无量义经》说:“医王大医王,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生服。《涅槃经》卷五说:“成正等觉,为大医王。"

  翻译:这部经文所讲的内容,是我阿难亲自听到佛陀演说的妙法。在某一个时候,世尊在舍卫国与比丘大众在一起。当时佛陀告诉各位比丘说:你们应当知道,好像世间高明的医生,都晓得诊断病情和识别药物的用法,其中分为四种技术,如果能够全部熟悉掌握应用的,就可以称为医王。但要怎样区别四种技术呢

  第一、是能晓得某种病症应当选用某种药物治疗,第二、是能知道疾病发生的原因,并针对病因选用对症的药物治疗,第三、是能洞察各种疾病症结的所在,选用适当的药物,把病邪驱逐出人体外,第四、是采取杜绝疾病源流的措施,使病情不会再发生。以上所说的,就是区别四种医疗技术的标准。

  解释:以上所述,是佛陀在舍卫国说法时向比丘大众宣说世上良医有四种技术:有的医生是根据病人的症状,处方下药治疗。这种疗法,现代医学上称为对症疗法,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处理一般症状单纯而又病.情较轻的有效,但如对症状复杂病情危重的,就无能为力了。又有一种医生是审证求因,然后针对病因,采用药物治疗。这种疗法,现代医学称为原因疗法,即中医学的《内经》所说,“治病必求于本》的治本疗法。这是比上述的对症疗法较为高明的技术,故现代化的医院,必先对患者作诸如体温、听诊、透视、心电图、扫描、血液、大小便等一系列的所谓病理检查,然后根据查出的病因,采取根治病因的药物治疗,即所谓治本不治标。另有一种医生是根据上述的病因,及时(早期)利用药物的性能,将病邪驱出体外的疗法,即经文所说的“三者巳生诸病,治令病出”

  的医术。还有一种医生,是能够认识到产生疾病的起因,从而采取杜绝产生疾病源流的措施,如现代医学所称的各种预防注射,即所谓免疫治疗的医术。如能够全部掌握上述的四种医术的医生,就可认为其医术水平,已经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可堪称为医王。

  各 论

  内容提要,阐明四种医疗技术的主要内容。

  经文:云何名为识知某病应用某药。

  谓先识知如是病相,以如是药,应可治疗,令得安乐。

  词解:病相——疾病的症状。

  翻译,怎样认识某种病症并知道应用某种药物治序

  这就是说,首先要能够鉴别和知道像这种病症,选用某种药物医疗,应该是可以治愈的,使病人获得平安快乐。

  解释:此段经文是佛陀为深入解释上篇经文而说的法,他提纲挈领地说明四种知病识药的主要内容。

  佛陀首先指出医生应具备懂得某些疾病的症状与晓得采用那些药物可以治愈这些病症的技术。笔者认为这就包括医生必须具备药物学和治疗学的基本知识。

  例如应用川芎可治血虚的头痛。天麻能疗因风所致的头眩。犀角能解除心热。羚羊可清泄肺肝风邪。杜仲能治虚症的腰骨酸痛。桂枝可疗胃寒和风湿臂痛。薏米能理脚气而除风湿。人参为大补元气虚弱之上品。当归是补血虚的要药,又为妇女调经、安胎和产后调理诸症必需之品。决明子又能明目而清头风,可治目眩而止眼泪,又能缓下而治便秘。杏仁,苏子治咳嗽,且能润肠通便。干姜、细辛,五味子合用,为治寒症咳嗽的要药。陈皮、半夏合用,有理气降逆,燥湿除痰健胃。厚朴擅治腹胀满。枳实宽中。下气而消痞满。大黄为清除胃肠实邪秘结之良药,虚症忌用。

  牛膝有化瘀下行,降血压而治头痛之功效,经酒制则补腰膝。银花芳香提神,清热解毒。连翘清热而散结。薄荷辛凉散肺肝之风热。射干治咽痛而消痈毒。牛蒡疗风热之头痛。荆芥辛温驱风解表。紫苏下气散寒。甘草补脾胃、解百毒而调和诸药。茯苓能降水气之冲逆,纳气归肾,利小便而不伤正气。山药(淮山)健脾开胃,且能调理肺虚。热地滋阴补肾而降虚火,酸枣仁宁心安神而治虚烦不眠。山茱萸能滋阴而助阳,为养血、涩精、秘气,敛汗而温补肝肾之晶。白术健脾胃,消痰饮而止泄泻。白芍平肝缓急,解除痉挛而止腹痛。附子能追回散失的元阳,为回阳急救要药,有强心镇痛功效。肉桂辛热芳香健胃,能引火归元,以调理命门虚火上炎之症。丹参入心,能活血祛瘀,为调治心肌供血不足的主药。黄芪为补气圣药,阳气下陷诸症(现代医学所称的各种内脏器官下垂的病症),皆赖以升举,有强心、健脾胃、益气力、排脓生肌,利小便的功效。以上仅略举一些比较常用药物,对治某些病症的概况,藉以发挥佛陀开示“识知某病、应用某药"之妙法的义理。读者如

  要详细知道某药能治某病症,可参考《药性赋》及《四百味药性》,或欲了解某种方剂治疗某些疾病,可自阅《汤头歌诀)或《医方集解》等书,这里不再赘述。

  经文:云何名病所起,随起用药。谓知其病,或从风起,或从癀起,或从痰起或从瘾起,或从骨节起,或积实所起。知如是等病所起处,随用药治,令得安乐。

  词解:①风起——指疾病由风邪引起,有外感风邪(即所谓伤风感冒)和内脏中风(脑血管意外的症侯,包括脑溢血症)的两大类症候群。

  ②癀起——指外科病“红,肿,热,痛”的症候,是由感染细菌引起发炎(发癀)的。

  ③痰起——痰是某些疾病的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痰起是指疾病由痰引起而言。

  ④癊起——瘾:音印。义:心病。见《康熙字典》瘾起,即指疾病由于风热之痰壅塞心脏引起的。因《佛说大孔雀咒王经》有“风热痰瘾"之句。

  ⑤积实——积是指脏腑积聚,实是指邪气充盛,即邪气积聚于脏腑之谓。

  翻译:怎么说

  知道疾病发生的原因,并针对病因治疗。…

《《佛说医喻经》译释(陈全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