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医喻经》译释(陈全中)▪P2

  ..续本文上一页这就是说。知道患者的病因:有的从风邪引起的,有的由发炎所致的,有的因痰饮流注阻塞脉络发生的,有的因风热之痰壅塞心脏引起的,有的因骨节有问题产生的,有的因脏腑积聚实邪所致的。知道是由这几种病因所诱发的病症,随即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使患者得到平安快乐。

  解释:这段是佛陀论述根据症侯群审知病因,并针对病因撰药处方治疗.这种对治病因疗法,较上述对症疗法为优。如同一发热症状,可为各种传染病所共有的现象,而同一病因亦可产生多种疾病,形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错综复杂病症,这就需要较为高明的医生来加以鉴别诊断,查明病因。故佛陀为此特举例开示,疾病可由种种不同原因引起的。例如有的是由风邪引起的,但这又当辨明是外感风邪或由内热生风。前者治宜选用桂枝、桑枝,荆芥、防风、薄荷、牛蒡等发散风邪药品配方,后者则当采取清热熄风之剂为治,如大、小定风珠方(处方俱见《温病条辨》)。又如由于感染邪气(细菌或病毒)发癀的,则又当采用消炎解毒退癀的药物治疗,对初起尚未化脓的,可内服神授卫生汤、外敷如意金黄散(方剂俱见《外科正宗》)治疗。如果是由痰饮引起的,应当酌情分别采用二陈汤、 小青龙汤、礞石滚痰丸(方剂俱见《汤头歌诀》)给以对症治疗。如果疾病是由于风热之痰壅塞心脏,引起痰涎壅盛,心识昏迷、高热不退、甚或谵语等症状,应当采用安宫牛黄丸给予治疗。如从骨节发生的毛病,系阴寒入骨之疾,宜用五积散加红花,牛膝发汗散寒,或用万灵丹发汗亦可(方剂俱见《外科正宗》)。如由于膝盖骨膜受伤发炎积水肿痛,可用单味白芷研为细散,搅鸡蛋白涂患处,一天换药两次(笔者经验方)。如病由体内脏腑积聚实邪引起的,宜根据病情轻重,分别选用大,小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方剂俱见{伤寒论》)泻下实邪。以上所述,是遵照佛陀提示致病因素的内含,举例予以发挥,藉以阐明其馀蕴。

  经文:云何名为:巳生诸病,治令病出。谓知其病应从眼出,或于鼻中别别治疗而出,或烟薰、水灌鼻而出,或从鼻窍引气而出,或吐泻出,或于遍身攻汗而出,乃至身分上下,随应而出,知如是等病可出处,善用药治,令得安乐。

  词解:①治令病出一一·采用适应病情的药物治疗,将病邪通过排泄器官驱除出体外。

  ②烟薰——燃点某些药品(先卷成香烟状)给病人鼻嗅,而吸其药气的一种疗法。

  ③水灌一指用药水灌鼻的一种疗法。

  ④鼻窍引气——用药散喷入病人的鼻窍,以刺激其嗅觉器官兴奋, 而作打喷嚏,使病邪从打喷嚏的气体中引出人体外的一种疗法。

  ⑤吐泻出一—指用药物催吐或用药物泻下,而把病邪从胃中吐出或从肠道排出体外的疗法。

  ⑥遍身攻汗而出二一使用发汗性能的药物治疗,使病邪通过周身的汗腺排出体外,又有使恩者进入药物蒸气室或燃烧药物取暖的温室中,迫使患者周身出汗,而使病邪随汗液排出体外。

  ⑦身分上下——指分别患者的身体是上部水肿,或下肢水肿而言。

  ⑧随应而出——针对“身分上下”而言,如患者是腰部以上肿的,应当用发汗药,使病邪随汗而出,如若病人是从腰部以下水肿的,则应当采用利尿剂,使病邪从小便排出体夕卜。

  翻译:怎样才能把已经发生的各种疾病用药物把病邪驱逐出体外。这就是说,知道患者所染之病邪应从眼部排泄出去,有的从鼻部分别使用各种疗法,如用药品制成香烟状点燃薰鼻,有的用药水灌鼻,有的用药散喷入鼻窍等疗法,以便从鼻孔引出邪气,有的使别具有催吐,有的泻下性能的药物治疗,以排出病邪,有的应用发汗剂,把病邪从全身的汗腺排泄出去,有的根据患者身体上,下部水肿情况,分别应用发汗或利尿的药物治疗,使病邪随汗液或小便排出体外。了解这些可把病邪排泄出去的途径,妥善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使病人得到平安快乐。

  解释:这段是论述佛陀提示用药驱邪外出之途径的各种疗法。如患眼热病的,用黄连捣碎浸人乳取汁滴眼,外用菊花煎汤薰洗患眼有良效。这是说明佛陀所说“谓知其病,应从眼出"之法的例子。又如患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的,可用苍耳子、茎叶、辛夷花、石胡荽各3克,薄荷2克,冰片0.5克,先将前四味共捣研极细散(晒乾,忌用火烘),后加入冰片研匀,磁瓶收贮,勿泄气。用时取药散少许吹入鼻腔,一日三,四次,一般连用三日可见效(方见《福建常用草药》经笔者临床实验有效)。又患头痛症,可用生萝卜汁一蚬壳,令患者仰头,将药汁灌鼻,左痛灌右,右痛灌左,俱痛并灌之,其效如神。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一书中,引述王安石患头痛曾用本法治愈。又法:用蓖麻子一粒捣碎,同枣肉些许共捣匀,丸如黄豆大,外用丝绵裹之,纳入鼻孔,,少顷,必有清涕流出,即将丸药取出,头痛即愈,永不再发(方见《串雅外编》)。

  又如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的。

  可用皂角、细辛各等分,研为极细散,方名通关散(方见《汤头歌诀》)。用时取少许吹鼻取嚏,功能通关开窍。以上所述,是阐明佛陀所说“或从鼻中别别治疗而出”

  的方法。又如患者腹胀痛欲泻下大便为爽快的,即当用药助其泻下大便,热症宜用大,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寒症宜用三物备急丸(处方俱见《金匮要略》)。

  上面所述,就是佛陀开示“或吐,泻出”的治疗方法。又有病邪在体表,欲从汗腺透出的则应当采用发汗剂如麻黄汤,大青龙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皆仲景方),把病邪从汗腺排泄出去。

  这就是佛陀所说“或于偏身攻汗而出"治法之举例。又如水肿病有从腰以上肿的,可用越婢汤发汗治疗,使水气从汗腺排出体外而愈,如从腰以下水肿的,可酌情选用防巳黄芪汤,或肾气丸(这三方皆仲景方),予以补气利尿,使病邪;从小便而出。这就是佛陀所开示的“乃至身分上下,随应而出”之治疗方法例子。

  以上所述,是说明医生应该知道把病邪驱出体外的途径,顺从病人之所欲,适应病机之趋向、选用相应的药方治疗,因势利导,排除病邪于体外,而病可愈矣!

  经文:云何名为断除病源,令后不生。谓识知病源,如是相状,应如是除,当勤勇力现前作事,而善断除,即使其病后永不生,令得安乐。

  如是等名为四种知病识药。

  词解:相状一指疾病的症状。

  翻译:怎样才能知道杜绝产生疾病的源流,使疾病今后不会再发生。这就是说,知道了疾病发生的源流,好像这样症侯群,应该怎样根除,就应当勤奋勇敢大力根据现实做好根除病源的工作,才能使病愈后永远不会再发生,使病人得到平安决乐。

  以上四段经文所述,就是名为知病识药的纲领性内容。

  解释;这段是论述高明的医生不但要会治病,而且还应该能见病知源,并应熟悉如何消除病源的根治方法。例如种牛痘可杜绝天花病的发生,注射白喉类毒素可免除白喉病的流行。其他如了解到“生命在于运动”之理,经常锻练气功、太极拳等动、静结合体育运动,可使身体处于健康状态,免除疾病的发生。这些都与佛陀宜说:“如是相状,应如是除,当勤勇力现前作事,而善断除,即使其病后永不生"之法的含义相符。于此可见佛陀也具有预防保健的医学思想。

  以上是就佛陀提示:“四种知病识药。的含义进行解释。

  结 论

  内容提要:开示“四圣谛"法是医治众生诸苦永灭的无上法药。作为医药譬喻的结论。

  经文: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亦复如是,出现世间,宣说四种无上法药,何等为四

  谓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如是四谛,佛如实知,为众生说,而令断除生法,苦本生法断故,而老、病。

  死、忧,悲、苦恼,诸苦永灭。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为是利故,宣说如是无上法药,令诸众生得离诸苦。诸芯刍,又如转轮圣王,四兵具足,故得如意自在。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亦复如是。佛说此经巳,诸苾刍众,欢喜信受。

  词解:①如来——如来是佛教术语,梵语曰“多陀阿伽陀",译言如来,佛十号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之故,名为如来,是真身如来也。又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之故,谓之如来,是应身如来也。又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

  ②应供——如来十号之一,梵语阿罗诃,译日应供。断一切之恶,应受人天之供养者。

  ③正等正觉——旧称三藐三菩提,新译为正等正觉。与正等觉同义,称诸佛无上之正智而曰正等觉。其智无邪曰正,无偏曰等。觉者,觉知诸法之智也。

  ④法药——妙法能医众生之诸苦,故名药。

  ⑤四谛——又称四圣谛,四真谛。圣者所见的真理也。《涅槃经》说:“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

  ⑥转轮圣王——略称转轮王,又曰轮王。梵曰:斫迦罗代棘底曷罗阉,又作遮迦越罗,转轮圣王、转轮圣帝,转轮王、轮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服四方,故曰转轮王。

  ⑦四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等四种兵,合称为四兵。

  翻译:世尊是已经断一切恶,而应受人类和诸天神供养的觉者,他具有无比圆满而无邪见与偏见的智慧,也是好像以上所说具备四种医术的医王。他降生在世间,宣讲四种没有人发现的能医众生之众苦的微妙法药。哪四种法药呢

  这是指佛陀宣说人们身心遭受着八种痛“苦”的真理,搜“集”贪、瞠,痴及造诸恶业是受苦原因的真理;寂“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的真理,指示世人修持走向寂灭“道”

  路的真理。这就是“苦”,“集”、“灭”、“道"的四种真理。这是佛陀根据他实际所能知道的真理,为众生宣说断除轮回出生死苦的妙法。苦的根本——轮回生死的情况断除了,而所有老迈无能、病魔缠身、垂死挣扎、忧悲,烦恼………

  各种痛苦情况永远消灭。世尊是应受人类和天神供养的医王,他能分别病相,晓得药性,随症用药,给患者治疗。他为了众生利益的缘故,宣讲这些没有人发现的微妙法药,使众生脱离生,老,病,死各种痛苦的境界。诸位比丘:这好像转轮圣王,他的象兵、马兵、车兵、步兵都很充足,所以得到如意自在。佛陀是应受人天供养的圣者,具有四种医疗技术的大医王,也好像转论圣王同样地如意自在。佛陀宣讲了这部经之后,诸位比丘欢喜信受奉持。

  解释:本篇经文是阐术佛陀为教化众生脱离生死轮回苦海而说的四种微妙法药。即所谓“应病与药”的譬喻教法,这好比医生为应付疾病所需的药物而为患者派药处方治病的道理一样。因佛陀是分别对象说法的,例如:对世俗人讲十八界法,对声闻学者讲四圣谛法,对缘觉学者讲十二因缘法,对菩萨学者讲六波罗密法。

  四谛一词,是佛教的名数,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的总称,是圣人所证见的真理。四谛是佛陀开示声闻乘之教法的核心思想。掘佛教史载,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后,首先到彼罗奈国的鹿野苑,为桥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法,而使这五人闻法后即现比丘相证阿罗汉果。从此佛(释迦牟尼佛)、法(四圣谛法),僧(桥陈如等五比丘)等三宝具备的佛教团体正式建立。

  四圣谛的内容:一、苦谛——说明人生有生、老、病,死四种痛苦,加上心理上的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识盛苦,合称八苦。二、集谛——说明人生的痛苦是由贪,瞠,痴等烦恼为因,集起造作种种不善之业,招受种种苦果。

  故“集"是“苦"的因。三、灭谛——指通过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八正道。

  便可断灭烦恼,获得无生(解脱生死轮回)圣果的真理。四、道谛——道的含义即道路方法,谛即真理之意。指佛教提倡修行证道的方法,是圣人证见的真理。若就其广义说,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支和八正道,合称为三十七道晶。但其中尤以八正道为主要。若概括言之,即“戒、定,慧”三无漏学;八正道中的正见、正思维属于慧学,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学,正念、正定属于慧学,而正精进则通用于三无漏学。

  四谛法的因果律,应称为“集、苦、道、灭”。但佛陀为什么宣说“苦、集,灭、道。呢

  这是因众生普遍厌苦喜乐,其果报易见,而因难明,为方便教化,故先阐明人生的苦果令其厌离,然后指出苦的原因,使其集思加以断除苦因。而又根据众生喜乐的心理,预先告知涅槃之乐的妙果,使其欣慕,再示以获得涅槃之修行方法,使其慕灭修道。这是佛陀为随顺众生根性而立。先果后因"的教!法,故说“苦、集、灭、道”,并以四圣谛法,作为医药譬喻教法的结论。

  结 语综上所述,从佛陀阐明世上良医知病识药之四种技术情况的主要内容而论,不但纲举目张,而且内容丰富多采,由浅入深系统性地论述。其所提示原则,既含有对症疗法,又有原因疗法,而且还谈到如何适应病机趋向排除病邪于体外的疗法,以及杜绝病源不使发生的预防医学理论。

  据此,可见世尊对医学治病的常识,也是有深湛的认识。尤其是把医学治疗人法作身疾病的方法,与佛学医治人心的微妙方法作为譬喻的教法,更是一个极其可贵的无上妙法。从这部《佛说医喻经》,可以说明佛学与医学是有其共通性的。对此,笔者认为佛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中蕴藏着不少治病济人的科学资料,有待于佛教学者和具有佛学知识的医生一起深入发掘研究。

  

  

《《佛说医喻经》译释(陈全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