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道光輝 修行二▪P2

  ..續本文上一頁事無礙、遊戲叁昧、揮灑自如。

  人之苦惱輪回與解脫成佛的關鍵在于心性的認識上,故此明心見性也就是關鍵之關鍵。

  如何念佛、靜坐證叁昧?

  念佛、靜坐者須了知諸法如幻,莫被境轉。凡有境相當明空性無相之理,無有執著愛惡之妄念,當下安住無分別清淨之覺性,念念佛念,分明如斯。乃至行住坐臥四威儀皆明了洞達,如此方契彌陀之本心、諸佛之妙理,功夫純熟,自證叁昧。切忌執著境相,分別愛惡,顛倒忘卻本心,狂妄不知究竟,如此則南轅北轍,永無甯日矣!

  觀自在

  生滅非真實相,故說無生滅,無生滅非有一個實在的無生滅,無生滅乃是指生滅的事相不真實,沒有一個實在、不變、獨立非因緣的東西在生滅,故說無有生滅,也即不生不滅,非外道的永恒存在一個實在的不變東西,若非說要不變的話,那麼生滅的當下即無生滅的現象即是不變的真理。悟此者當下看破放下,即身心無束縛、大自在而無苦惱矣!當下業習不斷,則得經常如此觀照、觀察、明了,不論身心概念乃至宇宙萬事萬物種種現象總是刹那生滅變異,總是因緣作用,執著當下實在的、不變的、獨一的妄想本是謬誤可笑、可憐的。當下覺醒、當下如如、當下清淨,此叁爲一,當下涅槃,當下放下。妄執一起,當下看破,當下放下,當下清涼。如此練習,如此薰修,久之久之,功夫純熟,自然而然,畢竟無礙而大自在,大解脫矣!當下看破即是智慧,當下放下即清涼,智慧清涼,無憂惱的覺醒;無迷惑不安之心地,即擺脫業力習慣之束縛,不于身心世界起執著分別煩惱痛苦,當下即脫輪回之業力牽引,遠離貪、嗔、癡、慢、疑、不正見之束縛,當下如此肯定,當下如此堅決看破放下,則大善根者矣!如此覺醒無迷,不被境所憂惱之心即是佛心,也即本性之無苦狀態,如此觀照,漸轉造口業之心爲慈悲愛語,如此觀照漸轉不淨之行爲清淨佛子行,因明無我、空性,即須無住假相,與法相應,方真無迷矣!若然身口意叁業不懂于汙染中回轉合于正道(正念、正知、正見等),則不名看破放下。六祖曰:“迷者口說,悟者心行。”故此,真看破放下者即真悟本然真相、無我空相、不住色(物質)、聲(聲音)、香(香臭)、味(味道)、觸(觸受)、法(法塵、概念、名相)等而再起執著分別,不重造輪回痛苦之業力,而是生清淨心、覺慧心、空明心,行清淨行、慈悲行、智慧行;說清淨語、慈悲語、智慧語矣!如此叁業清淨,畢竟成佛矣!如此灑脫自在,解脫無礙矣!如此則轉業力輪回苦海,爲清淨不可思議佛國矣!若然叁業未轉,終是生死路上凡夫,縱然說得口沫橫飛,只不過煮沙成飯,無有是處。未脫業力、未破業力、被業力所縛、不得自在而輪回苦惱,則也可憐!真心如然,無諸戲論,開口則錯,動念即乖,老實修行,無甚便宜,本來如此,無須擬議!

  修行不是爲了得到什麼,而是爲了學會舍棄。舍棄名,舍棄利;舍棄生,舍棄死;舍棄是,舍棄非;舍棄得,舍棄失;舍棄執著,舍棄分別;舍棄在意別人的稱贊,舍棄在意別人的譏笑;舍棄在意別人的毀謗,舍棄在意別人的欣賞;舍棄各種美、醜、善、惡乃至身心世界、種種欲望貪戀。“舍棄”就是“放下”,放不下就是看不破,看不破無常苦空、緣起無我,則無正見、正念的生起,必須當下學會觀照,學會放下、舍棄所有的“在意”,與真理相應,直到一絲不挂。若還有貪戀、挂礙,絕對不能獲得大自由、大自在、大解脫,毫無保留,全部放下,通通放下,連放下也放下,那就出輪回、了生死了,大自在、大自由;若還有一絲一毫糾纏不清,那還得好好提起正見正念觀照,直到執著全無,狂心死絕,方許你大活、涅槃。內自身心、外洎世界皆是無常、無我,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吽!

  爲了得到什麼而修行,你將只會痛苦;唯有無得、無求,只有放下才是無苦的。煩惱猶如火焰,越想得到什麼,就如火上添油,煩惱的火焰只能越燒越旺。只有釜底抽薪,火焰熄滅,自然清涼自在了。

  爲得到而高興,爲失去而哭泣,都是一種痛苦,因爲你的心被這些得失束縛住了,好好思維吧!爲好話而高興,爲壞話而不高興也是一種痛苦,“在意”變成你心靈的繩索,捆住了你的自由,你將患得患失,不得安甯了。當你在等待、渴望、聯想、意願中的時候,你的心已無數次地煎熬、輪回了。愚癡啊,放下吧!這就是生死流轉的十二因緣呀,觀照到了嗎?

  專注的心能帶來平靜、安詳、和平、安定、坦然、智慧,明白無常、緣起性空的真理,然後放下凡情俗見的執著、分別,專注當下的行爲舉止——吃飯時專注地吃飯,行走時專注地行走,禅坐時專注于呼吸(禅坐),躺下時專注于躺下,說話時專注于說話。讓心保持明晰、覺醒而不迷惑于凡情俗見,以真理的心爲主,明白當下在做什麼,該作什麼不該作什麼,順其自然、輕松地面對一切。即使妄念生起,也不驚不慌,只要知道妄念乃是無常、緣起性空,不執著、不追隨就可以了,放下妄念,繼續保持專注的心面對一切,慢慢地心將不再急躁不安,妄念越來越少,偶爾生起,也能很快覺醒其無常、緣起,放下、繼續專注,心將越來越柔和、清淨、安甯、平和、安定、智慧、慈悲、澄明!繼續修行,直到完全斷除煩惱痛苦,斷除樂、苦、麻木的執著,根絕叁界輪回惡因,成就無妄解脫。

  

  好好觀照,保持覺醒無迷惑的專注,乃至于能夠在起心動念,一切微細的行爲上觀照,正念分明……

  修行一定得在善知識的指導下才行,即使是一位出家的比丘也必須在善知識的指導下學習。真正具足堅固無妄的正見正念,清淨的戒律,乃至于修行的次序、方法、目的都絲毫無差,而且必須明白出現偏差的時候如何對治,。他完全清楚如何對治煩惱、痛苦,切斷煩惱、痛苦,熄滅煩惱、痛苦,製止煩惱、痛苦的善法正念應該如何觀照,而且能成功地觀照,遠離當下的不正見、不正念。他應該以斷貪、嗔、癡、慢、疑、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爲目的,從心地上修行。他必須具足出離心、菩提心、緣起性空正見,不以追求神通怪異爲目的,不以追求欲望、貪愛、名利爲目的,斷除得失、稱譏、毀譽、苦樂的心必須非常堅定。他必須明白無常苦空、緣起無自性的法義真理,然後能夠運用于時刻的修行中……總之,他必須具足正見正念的修習達五年以上,以真正的修行能夠獨立正住于世間,再無迷惑顛倒,能夠具備正見、正念,自己修行,不出偏差,如此直到徹底證悟。這樣他就可以教導衆生了。不然是會誤人子弟的,那是有過失的,。修行決不是讀了幾本書,聽了一些開示就完成。理論與實踐並不相等,千萬不要自以爲是或說別人以爲怎樣,必須親自真正以正見正念修行,直到以身作證,明白修行的真正過程,實踐佛陀教法無有分毫差錯方可以。

  比丘尚且得如此,更遑論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乃至一切在家人了。

  修行者可以隨時檢查當下是否具足正念。比如有一個人、事、物是舒適、悅目的,你當下是否産生了舒適、悅目、貪愛、占有、憶想、聯想、保持追逐的心?如果有,那麼當下就失去正念了,苦惱已經孕育了,你忘失了無常、苦、無我(無有我和我所),忘記緣起性空的觀照了。當一個人、事、物是醜陋、不舒適,你當下是否産生了醜陋、不舒適、討厭、憤怒、嗔恨、排斥、憶想、聯想、毀滅的心?如果有,那麼當下就失去了正念了,苦惱已經發生了。你忘失了無常、苦、無我,忘記了緣起性空的觀照了。其實只要以無所執著、放下的心去面對就可以了。珍惜緣份,但知一切隨緣現起皆是幻化的,避免惡業生起,培養善業生起,斷絕惡業于當下,保持善業繼續不斷。惜福培福,而知福也是無常,得失隨緣,好好工作就可以了。當你當下認爲擁有的某個人、事、物,具體如親人、財産、家庭乃至自己的身體遭遇——病、壞了、死了、遺失、遭偷盜、損壞、破壞的時候,你的當下的心是怎樣的呢?是難過、焦急、傷心、恐慌、沮喪、失望、絕望、悲慘、呼天搶地、怨恨、昏倒等等,還是隨緣,依然自在、鎮定、平常、不慌不亂呢?因爲明白皆是無常緣份,根本不用傷心、悲哭,只要好好地面對、處理就可以了,知道緣起性空、無常無我、不急不躁、鎮定從容地處理、面對就可以了。看得破、放得下才是正見正念具足。這樣的事天天都有,小的雞毛蒜皮,比如幾句話、一個表情、態度、行爲的得失;大的比如周遭的不測。假如具足正見正念,當下就可明白處處時時無不在顯示無常、苦、無我、緣起的真相,沒有什麼值得計較、挂懷的。身心世界了無自性,一切無住,當下赤裸裸,毫無挂礙,本來自在!更有什麼好說的?有什麼值得煩惱痛苦的?當下放下本來解脫,有什麼值得憂慮的?無所住修一切清淨行,更無須患得患失,如此正念具足,修行自然上路了。

  面對身、心、世界乃至所有的一切人、事、物,要經常專心致志,精細深刻地觀察其無常、苦、無我、緣起性空的真相。若能時刻不忘地保持明察秋毫的心,那麼迷惑、顛倒、煩惱、痛苦就會越來越少,解脫的心就會越來越強,信心也會越來越堅定,無明、貪愛、嗔恨的習氣就會越來越淡,德、行、智慧、慈悲、定力就會慢慢增上了。注意時刻觀照哦!

  要用深刻精微的佛法眼光來看待事物,不要用粗淺表象的感官眼睛來看待事物,這樣你就可以逐漸地遠離迷惑顛倒了。當下二十四小時都安住在這樣般若實相的觀照力中,內至身心,外至世界,都明了無迷惑顛倒,那麼心地的清淨本然就會現前了。其實一切本來就如此地呈現的,只是你當下無明迷失罷了!

  不論好、壞、是、非、善、惡、舒服、痛苦、笑、哭、樂、悲、稱贊、譏笑、得、失、毀謗、贊譽,還是榮、辱等等的發生,都要隨時觀照其無常、緣起空性,明了執著在意即起痛苦,即在假相上用心,即當下輪回生死,當下流轉,十二因緣不斷…

《正道光輝 修行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正道光輝 生命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