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道光輝 修行二▪P3

  ..續本文上一頁。起怖畏之心,提起正念,放下執著分別,觀照呼吸或者觀照當下的行爲舉止心念,或以無執無分別心念佛,如此即能轉念,也就不被境轉。千萬不能放松警惕。能轉境即同如來(安于正道),被境所轉乃名凡夫(迷惑流轉生死)。能不能轉境在于當下是否具足正見正念,具足觀照力,然後在起心動念上轉變,心自然不被境轉。面對一切,隨緣起的現象,而心保持觀照的正見正念,自然隨遇而安,自在解脫了。這樣的要旨雖然只有叁言兩語,但真正修行起來卻實在要下一番功夫的。沒有決心、毅力、信念的持之以恒,決不可能成就。俗話說“堅持就是勝利,萬事開頭難”,確實如此。沒有修行的人總不知自已是妄想不斷的,真正修行才知道原來自己無始以來執著分別這麼多。不過明白這點也不是壞事,只要首先觀呼吸,順其自然,放松地禅坐,找有空的時候,每天一兩次乃至更多,平時則多在生活中起心動念處觀照。剛開始似乎很難真正平靜(即便靜了也不要執著,貪愛也是無常的),但慢慢熟能生巧,自然容易了。一定要順其自然,呼吸長短粗細都順其自然,只要保持明白、覺知就可以了,不要強製、故意、刻意地壓製呼吸。心跑了的話就試圖回來,依然注意呼吸,保持專心致志,聚精會神,放下雜事、閑事,最好能在不受影響的時間、地點禅坐。不要在影響別人,被影響的情況下禅坐。但首先必須明確的是修行者應該持清淨的戒律,明白具足正見,以斷貪嗔癡爲本,不求神通怪異,不著相(明白《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清淨自己的心態、思想、行爲舉止和語言。這是修行的前提,沒有這些前提,不可能修行成功。若在具備這些前提的情況下就可以這樣修行。然後明了觀察身體的不淨,觀察明了感受(苦、樂、不苦不樂)的不圓滿,觀察明了自心的無常變化、不穩定,包括好壞、動靜、喜惡、苦樂等的執著分別皆是苦惱。觀察明了一切法(所有現象)的緣起無自性、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的實相,只是如夢幻泡影。如此觀察思維,自然慢慢明白真理、真相,走向解脫覺悟了。但這樣修行還是必須在善知識的引領才能順利證道,因爲關于修行中的次序,止、觀(定、慧)應該如何成就,都有佛陀的親證和祖師大德的明確開示,如果不經善知識引導是不可能通曉的。

  修行者應該觀照一切人、事、物、情的生起、消失的狀況,包括自身心的變化無定,然後不急不躁地注意其變化,不要摻入個人的自以爲是或慣性的觀念,只讓其呈現因緣的生滅,正如旁觀者般,不要加上心意識的汙染,只是靜靜注意其生、住、異、滅的過程,以無所住(無執著、無分別)的心覺知就可以了。一切本來就是如此的,當下就是清淨無人我是非的本然狀態。安住此覺知(無所住的心),即使行好事,也了知其緣起生滅,坦然、安然無住如《金剛經》之所明。如此以緣起無自性的正見、無住生心的正念時常觀照,則修行自然慢慢得力了。但必須時刻記得觀照,不然初學者往往因業力慣性的緣故很容易又迷惑顛倒了。

  無論什麼事都是無常,假如能明白觀照“一切都是無常的,有什麼好執著的?”那麼世間就太平安甯,當下就清淨解脫了。不論是碰到什麼,發生什麼,面對什麼,好的、壞的、美的、醜的,是啊非啊……都經常問自己:“一切皆是無常的,有什麼好執著的?”那麼心就越來越清醒,越來越明白,越來越清淨解脫了。

  修行人剛開始修行,絕不能聽一遍真理就以爲明白了,須知:衆生無始劫以來,業力積累所形成的慣性是非常厲害的,若剛開始不強烈地提起正念,是不可能戰勝業力的慣性的,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就起無明了。所以必須時刻注意觀照,不能大意,直到正念多妄念執著分別少,業力慣性輕了,乃至熟能生巧,自然而然的就正念具足,才算有點功夫了;但不能自滿、自大、自負,否則依然未出輪回生死。必須達到爐火純青,完全解脫爲止,究竟出輪回生死才算修行成就,如此則可普度衆生了。永遠不會迷惑,行滿德圓則是理想完成矣!

  

  (禅修)專注呼吸,觀照呼吸,保持清醒分明,不要強製性呼吸,只是自然而然,不論長短、冷暖、粗細、止住,保持清醒分明就可以了。不要丟失,即使丟失了也不緊張,找回心,繼續專注明覺地觀照就可以了。妄想、念頭、文字、概念等生起的時候,保持明白就可以了,讓它生起、存在、消失,任其自然,冷眼旁觀,不論好的、壞的都靜靜了知就可以了。一切皆無常的,生起自然就會消失,只要不喜不惡,冷靜知其無常、變遷不實就可以了。念頭生就生、滅就滅,不用壓製,它自然生起消逝,顯現的都是生滅的。其實當下要明白不論是物質的身或境、感受、想、行、分別皆是無常的。不論好壞皆如是,放下,無什麼好執著的。無所執著,當下即是清淨無染的。染著來自于在意生滅無常的好壞上。無所住而生其心,生生滅滅的一切現象、物質、精神、名詞概念任其生滅。心不隨其生滅,只保持覺知明了就可以了,然後專注于呼吸。萬一心走了,再尋回來,只要明白,哦!妄想生起、消失,不再追想、憶想、聯想。回來依然專注呼吸,順其自然專注就可以了。剛開始可能較困難,能有五分鍾、十分鍾分明就不錯了,慢慢修行,自然增上,但也不能著急,著急就又躁動不安了,只要經常觀照,看破、放下,持之以恒就可以了。注意:不用壓製妄念,只要冷靜地明白觀照清楚,它自生自會滅的,保持清楚,念住呼吸就可以了。不要于妄念上起愛惡,知其善惡,也不要隨著妄念繼續、憶想,保持著明白無常,看破皆因緣生滅的理智,放下貪嗔、憶想、聯想,保持無染著,清淨的一絲不挂的覺醒,念住于呼吸,專心致志,精進不懈,一心一意就可以了。每一個修行者乃至所有衆生都是無始輪回、執著、分別,不可能一開始修行就無有妄念的,妄念是法塵現起罷了,對修行出現的身心諸境都應了知無常,緣起如幻,不再執著分別,放下,如此才是無所住生清淨心。真正要修行成就,必須先持好基本的戒律,相應的戒律是以五戒十善、八關齋戒(定期)爲基礎,淨化身心的汙染,舍棄基本的言行(罪)惡業。出家衆在此基礎上持守所受持的相應戒律,然後無誤地遵守八正道,實踐八正道,自然慢慢成就了。

  

  觀身不淨的中道

  明白自身不淨的真實,那麼就不會對身體的美醜而患得患失了。一切皆是因緣,身體只是在衆緣和合下呈現的生滅狀況,美醜只是人賦予的概念,是執著分別的産物。故此不必要刻意僞裝或自卑,也不必要故意地虐待它,只要保持中道就可以。如何是中道的?那就是樸素大方、自然、無執著、不過份講究、也不過份邋遢,因這兩種都是極端,都是執著。過份的講究、在意是貪愛的作祟,故意地虐待、遭蹋是嗔恨的表現,都是愚癡的。無所執著隨緣的穿衣吃飯、寡欲知足就可以了。然後隨時提起正見正念,明白身體、物質乃至一切現象皆是無常緣起的,以無所住的心面對一切,好好地生活工作也就是了。假如貪嗔癡乃至一切欲望非常強烈的話,那麼就要時刻觀照自他身體的不淨,不放松地提起正念,直到出離心穩固、清淨心和平等心圓滿爲止。假如在不淨的基礎上,再觀照自他身體皆是四大(地、水、火、風)的因緣生滅的,無什麼好執著的,那麼心就更易平等無執了,時刻觀照吧!

  若修行人觀身不淨圓滿至觀四大不實、因緣生滅成就時,修行人不可不明白“觀受是苦”。必須以妙觀察的深入、深刻來好好面對感受的實相,假如你提起正念,專注思維地觀照的話,會嚇你一大跳——原來“感受”對心的支配是如此得厲害,甚至于心、語、行的一切行爲都是從我執而感受而一再發展的。假如你有細致入微、精深確切的觀察的話,必定有深入骨髓般的體悟。當你感受、感覺到自身外境的苦、樂、麻木(不苦不樂)時,當下可能會進一步采取行動——想、行乃至識的運用,比如:當你感受、感覺到這是好的情況,舒適的時候,“受”這時會進一步作妄想,想要這樣要那樣,然後就一廂情願起來,然後就開始貪愛、渴望、想占有,再一步就開始憶念、回味,再然後就聯想,聯想後就可能采取各種行動,得到得不到各不一樣,喜、恨、愁、憂、惱、怒、樂、哀、愛、惡、欲的無止盡展開隨各人的習氣、秉性、因緣、理智、條件,總之一大堆牽扯、困擾、哭笑、表演等亂七八糟地全出來了。得不到、愛別離、求不得、變化無常,則苦受也來了,忍耐、氣憤、麻木不仁(不苦不樂的無可奈何)的感受,然後又一大堆事情循環不息輪回生死……衆生即衆多煩惱、痛苦(困擾)的生命,善惡、好壞循環不息。

  如果真修行人應在觀察苦(困擾)的當下,明“受”生滅無常,明內外無我、無住無著、放下,當下正見正念提起,苦(困擾)當下就熄滅,時刻觀照熄滅“受”之虛幻執著,進一步“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到全方位,直至念住圓滿,證道爲止。

  佛陀說“觀受是苦”,真是偉大呀!用宇宙最美的詞句來贊美也是蒼白無力的。好好修行吧!

  看到身體的不淨本質,由執著而生的疲累;看到執著苦、樂、麻木的困擾性;看到了念頭、心意、情緒的無常性;看到一切現象(法塵、事相)的緣起空性、無我性。看清了這些,那麼修行就容易得力了。由身、受、心、法的逐一次序慢慢清楚地觀照,是破除人我執、法我執的良好動力,是證悟的良善基礎!

  在靜修中,出現任何境相,如影像、聲音、味道、文字、妄念等等,皆應明白乃是無常緣起的,好壞皆不應視爲實在而起貪愛或恐懼、嗔恨,更不用去憶念、聯想,那都是愚癡執著,應該不理它、不管它、任其生滅,不跟隨、不聯想,守住真心、正念于呼吸或佛號、咒語,不起貪嗔,否則妄隨假相,追逐生死矣!故此必須一再強調的是修行人須先具備清淨戒律,無常、苦空、緣起無我的正見,然後清淨叁業才可修…

《正道光輝 修行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正道光輝 生命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