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怖畏之心,提起正念,放下执著分别,观照呼吸或者观照当下的行为举止心念,或以无执无分别心念佛,如此即能转念,也就不被境转。千万不能放松警惕。能转境即同如来(安于正道),被境所转乃名凡夫(迷惑流转生死)。能不能转境在于当下是否具足正见正念,具足观照力,然后在起心动念上转变,心自然不被境转。面对一切,随缘起的现象,而心保持观照的正见正念,自然随遇而安,自在解脱了。这样的要旨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真正修行起来却实在要下一番功夫的。没有决心、毅力、信念的持之以恒,决不可能成就。俗话说“坚持就是胜利,万事开头难”,确实如此。没有修行的人总不知自已是妄想不断的,真正修行才知道原来自己无始以来执著分别这么多。不过明白这点也不是坏事,只要首先观呼吸,顺其自然,放松地禅坐,找有空的时候,每天一两次乃至更多,平时则多在生活中起心动念处观照。刚开始似乎很难真正平静(即便静了也不要执著,贪爱也是无常的),但慢慢熟能生巧,自然容易了。一定要顺其自然,呼吸长短粗细都顺其自然,只要保持明白、觉知就可以了,不要强制、故意、刻意地压制呼吸。心跑了的话就试图回来,依然注意呼吸,保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放下杂事、闲事,最好能在不受影响的时间、地点禅坐。不要在影响别人,被影响的情况下禅坐。但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修行者应该持清净的戒律,明白具足正见,以断贪嗔痴为本,不求神通怪异,不著相(明白《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清净自己的心态、思想、行为举止和语言。这是修行的前提,没有这些前提,不可能修行成功。若在具备这些前提的情况下就可以这样修行。然后明了观察身体的不净,观察明了感受(苦、乐、不苦不乐)的不圆满,观察明了自心的无常变化、不稳定,包括好坏、动静、喜恶、苦乐等的执著分别皆是苦恼。观察明了一切法(所有现象)的缘起无自性、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实相,只是如梦幻泡影。如此观察思维,自然慢慢明白真理、真相,走向解脱觉悟了。但这样修行还是必须在善知识的引领才能顺利证道,因为关于修行中的次序,止、观(定、慧)应该如何成就,都有佛陀的亲证和祖师大德的明确开示,如果不经善知识引导是不可能通晓的。
修行者应该观照一切人、事、物、情的生起、消失的状况,包括自身心的变化无定,然后不急不躁地注意其变化,不要掺入个人的自以为是或惯性的观念,只让其呈现因缘的生灭,正如旁观者般,不要加上心意识的污染,只是静静注意其生、住、异、灭的过程,以无所住(无执著、无分别)的心觉知就可以了。一切本来就是如此的,当下就是清净无人我是非的本然状态。安住此觉知(无所住的心),即使行好事,也了知其缘起生灭,坦然、安然无住如《金刚经》之所明。如此以缘起无自性的正见、无住生心的正念时常观照,则修行自然慢慢得力了。但必须时刻记得观照,不然初学者往往因业力惯性的缘故很容易又迷惑颠倒了。
无论什么事都是无常,假如能明白观照“一切都是无常的,有什么好执著的?”那么世间就太平安宁,当下就清净解脱了。不论是碰到什么,发生什么,面对什么,好的、坏的、美的、丑的,是啊非啊……都经常问自己:“一切皆是无常的,有什么好执著的?”那么心就越来越清醒,越来越明白,越来越清净解脱了。
修行人刚开始修行,绝不能听一遍真理就以为明白了,须知:众生无始劫以来,业力积累所形成的惯性是非常厉害的,若刚开始不强烈地提起正念,是不可能战胜业力的惯性的,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就起无明了。所以必须时刻注意观照,不能大意,直到正念多妄念执著分别少,业力惯性轻了,乃至熟能生巧,自然而然的就正念具足,才算有点功夫了;但不能自满、自大、自负,否则依然未出轮回生死。必须达到炉火纯青,完全解脱为止,究竟出轮回生死才算修行成就,如此则可普度众生了。永远不会迷惑,行满德圆则是理想完成矣!
(禅修)专注呼吸,观照呼吸,保持清醒分明,不要强制性呼吸,只是自然而然,不论长短、冷暖、粗细、止住,保持清醒分明就可以了。不要丢失,即使丢失了也不紧张,找回心,继续专注明觉地观照就可以了。妄想、念头、文字、概念等生起的时候,保持明白就可以了,让它生起、存在、消失,任其自然,冷眼旁观,不论好的、坏的都静静了知就可以了。一切皆无常的,生起自然就会消失,只要不喜不恶,冷静知其无常、变迁不实就可以了。念头生就生、灭就灭,不用压制,它自然生起消逝,显现的都是生灭的。其实当下要明白不论是物质的身或境、感受、想、行、分别皆是无常的。不论好坏皆如是,放下,无什么好执著的。无所执著,当下即是清净无染的。染着来自于在意生灭无常的好坏上。无所住而生其心,生生灭灭的一切现象、物质、精神、名词概念任其生灭。心不随其生灭,只保持觉知明了就可以了,然后专注于呼吸。万一心走了,再寻回来,只要明白,哦!妄想生起、消失,不再追想、忆想、联想。回来依然专注呼吸,顺其自然专注就可以了。刚开始可能较困难,能有五分钟、十分钟分明就不错了,慢慢修行,自然增上,但也不能着急,着急就又躁动不安了,只要经常观照,看破、放下,持之以恒就可以了。注意:不用压制妄念,只要冷静地明白观照清楚,它自生自会灭的,保持清楚,念住呼吸就可以了。不要于妄念上起爱恶,知其善恶,也不要随着妄念继续、忆想,保持着明白无常,看破皆因缘生灭的理智,放下贪嗔、忆想、联想,保持无染着,清净的一丝不挂的觉醒,念住于呼吸,专心致志,精进不懈,一心一意就可以了。每一个修行者乃至所有众生都是无始轮回、执著、分别,不可能一开始修行就无有妄念的,妄念是法尘现起罢了,对修行出现的身心诸境都应了知无常,缘起如幻,不再执著分别,放下,如此才是无所住生清净心。真正要修行成就,必须先持好基本的戒律,相应的戒律是以五戒十善、八关斋戒(定期)为基础,净化身心的污染,舍弃基本的言行(罪)恶业。出家众在此基础上持守所受持的相应戒律,然后无误地遵守八正道,实践八正道,自然慢慢成就了。
观身不净的中道
明白自身不净的真实,那么就不会对身体的美丑而患得患失了。一切皆是因缘,身体只是在众缘和合下呈现的生灭状况,美丑只是人赋予的概念,是执著分别的产物。故此不必要刻意伪装或自卑,也不必要故意地虐待它,只要保持中道就可以。如何是中道的?那就是朴素大方、自然、无执著、不过份讲究、也不过份邋遢,因这两种都是极端,都是执著。过份的讲究、在意是贪爱的作祟,故意地虐待、遭蹋是嗔恨的表现,都是愚痴的。无所执著随缘的穿衣吃饭、寡欲知足就可以了。然后随时提起正见正念,明白身体、物质乃至一切现象皆是无常缘起的,以无所住的心面对一切,好好地生活工作也就是了。假如贪嗔痴乃至一切欲望非常强烈的话,那么就要时刻观照自他身体的不净,不放松地提起正念,直到出离心稳固、清净心和平等心圆满为止。假如在不净的基础上,再观照自他身体皆是四大(地、水、火、风)的因缘生灭的,无什么好执著的,那么心就更易平等无执了,时刻观照吧!
若修行人观身不净圆满至观四大不实、因缘生灭成就时,修行人不可不明白“观受是苦”。必须以妙观察的深入、深刻来好好面对感受的实相,假如你提起正念,专注思维地观照的话,会吓你一大跳——原来“感受”对心的支配是如此得厉害,甚至于心、语、行的一切行为都是从我执而感受而一再发展的。假如你有细致入微、精深确切的观察的话,必定有深入骨髓般的体悟。当你感受、感觉到自身外境的苦、乐、麻木(不苦不乐)时,当下可能会进一步采取行动——想、行乃至识的运用,比如:当你感受、感觉到这是好的情况,舒适的时候,“受”这时会进一步作妄想,想要这样要那样,然后就一厢情愿起来,然后就开始贪爱、渴望、想占有,再一步就开始忆念、回味,再然后就联想,联想后就可能采取各种行动,得到得不到各不一样,喜、恨、愁、忧、恼、怒、乐、哀、爱、恶、欲的无止尽展开随各人的习气、秉性、因缘、理智、条件,总之一大堆牵扯、困扰、哭笑、表演等乱七八糟地全出来了。得不到、爱别离、求不得、变化无常,则苦受也来了,忍耐、气愤、麻木不仁(不苦不乐的无可奈何)的感受,然后又一大堆事情循环不息轮回生死……众生即众多烦恼、痛苦(困扰)的生命,善恶、好坏循环不息。
如果真修行人应在观察苦(困扰)的当下,明“受”生灭无常,明内外无我、无住无著、放下,当下正见正念提起,苦(困扰)当下就熄灭,时刻观照熄灭“受”之虚幻执著,进一步“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到全方位,直至念住圆满,证道为止。
佛陀说“观受是苦”,真是伟大呀!用宇宙最美的词句来赞美也是苍白无力的。好好修行吧!
看到身体的不净本质,由执著而生的疲累;看到执著苦、乐、麻木的困扰性;看到了念头、心意、情绪的无常性;看到一切现象(法尘、事相)的缘起空性、无我性。看清了这些,那么修行就容易得力了。由身、受、心、法的逐一次序慢慢清楚地观照,是破除人我执、法我执的良好动力,是证悟的良善基础!
在静修中,出现任何境相,如影像、声音、味道、文字、妄念等等,皆应明白乃是无常缘起的,好坏皆不应视为实在而起贪爱或恐惧、嗔恨,更不用去忆念、联想,那都是愚痴执著,应该不理它、不管它、任其生灭,不跟随、不联想,守住真心、正念于呼吸或佛号、咒语,不起贪嗔,否则妄随假相,追逐生死矣!故此必须一再强调的是修行人须先具备清净戒律,无常、苦空、缘起无我的正见,然后清净三业才可修…
《正道光辉 修行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