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而且不得以求神奇怪異、欲望滿足爲目的,因爲這些皆是無常、低級趣味的。修行者的目標應該是斷生死輪回,證涅槃解脫,而了生脫死,出叁界六道之流轉,必須明白衆生生死流轉的原因在于認假爲真,妄執貪、嗔、癡、慢、疑、我見、邪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爲真實,不明無常苦空、緣起無我的真理,故此才生死苦惱無有了期。故此修行人的真修實證乃是以真理爲觀照,斷除貪、嗔、癡、慢、疑、種種不正見爲過程,從而斬斷生死根本,證涅槃寂靜,後起大悲妙用度衆生,圓滿勝菩提。故此一切念佛、持咒、看話頭、觀呼吸、禮拜、讀誦皆應明白此正見、正念,此是修行的根本。若不明白根本,妄求神奇怪異、欲望、長生等等,這些皆是世俗的貪欲作怪!豈有不出偏差的道理?此皆是愚癡不明真理,舍本逐末,增長無明輪回業力而已,焉能出離生死苦海?所謂欲升反墮,豈可不明察細思麼?警惕自己落入世俗的貪嗔癡裏吧!至于祥瑞感應、福報之事也只是方便而已,若貪戀追求執著放不下,那也是不究竟的,難出生死輪回之苦海的。究竟之處在斷貪、嗔、癡、不正見,乃至無始習氣、無明煩惱,證大無礙解脫自在,修行人不可不知;而持守戒律,正見、正念的觀照,乃是必由的正道,舍此無它。所謂出離心、菩提心、正見乃是大成就的叁種修行根本。
總結修行的時候,不要妄求神奇怪異、欲望,更不要隨神奇怪異、欲望,只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淡然、坦然就可以了。不論發生什麼或沒發生什麼都是無常的,不要再生貪嗔癡,不要再繼續造輪回業,好好提起正見正念就可以了。有境相是無常緣起,放下,提起正念;無境相不要求境相,不要好奇境相,明白無常緣起,放下,提起正念,這樣就是修行的正路。生活也是如此,順的、逆的,發生什麼,沒發生什麼皆無常緣起,不執著,放下,提起正念,好好生活工作就可以了。
當感受生起的時候,不論是苦的、樂的、麻木的(不苦不樂的),感受就只是感受而已,不要加什麼意願、憶想、聯想、貪愛、嗔恨,感受就是如此地呈現,以無貪、無嗔、清醒的觀照來明白就可以了。它生起、存留、消逝,無常地變遷著。明白如此,淡然冷靜,不執著,生起的自然會消失。因緣聚散,感受是無常的,不要無謂興奮或沮喪,不爲物喜,不爲已悲,更不要麻木,保持覺醒,放下執著、分別,當下即是涅槃。假如加上“我”在苦、樂或麻木,假如加上心,或身在苦、樂、麻木,那麼自由就被束縛了、困擾了。感受成了困擾、苦惱在滋生,請好好觀照正思維之。唯有無所住,才是清淨、解脫的,如此才跳出生死輪回、困擾。當下斬斷生死之根本吧!在觀照的過程,只要理智地保持明了就可以了。當感受生起知其生起、停留知其停留、消失知其消失,明白:哦,它爲何生起?明白:哦,它如何不再生起?總之全過程要非常分明清楚,正見正念非常清晰,時刻觀照,不被境轉,不于緣起幻想中執著,不緊張、急躁,應輕松自然,從容、鎮定。好好觀照吧!
修行八正道,遠離邪魔外道,遠離非真理的生活,遠離魔羅的支配控製,成真正佛弟子,過聖賢清淨真理的生活。聖弟子:
一、正見:明白真理,明白聖谛,破除不符合真理的思想方式,確立堅固的對于真理的思想認識。
二、正志:有正氣浩然的理想、抱負和願力,立志成就智慧、慈悲、德行具足的聖賢人格,盡此生乃至未來際決不動搖。立下大志,堅決遠離欲望、愚癡、惡意、仇怨、傷害的一切行爲,在此生乃至盡未來際,不成就決不停歇。叁、正語:除了默默修行,聽經聞法,談論聖谛外,決心根除不實欺騙之語言,挑撥是非之語、唯恐天下不亂之語、惡毒傷人之語、花言巧語、不負責任之語、不認錯改過之語、不誠實正直之語,乃至一切汙言穢語、無用之廢話、大話等等,決心以真誠、正直、謹慎、明因識果來說話,以關愛、包容、柔軟、清淨、積極、健康之語言來生活交談。決不做無益自他的一切語言戲論,以佛弟子的清淨語、梵行語、慈悲音、智慧聲來表達一切需要表達的意思。
四、正業:決心不做殺生害命之行爲,不做偷盜搶劫之行爲,不做邪淫之行爲,不做無益身心之一切行爲,不做無益社會、自他人生的一切行爲。以慈悲、清淨、智慧、明因識果的心來慈愛衆生,布施愛心,救助苦難,濟世助人。好好地用行爲來體現佛陀的清淨、慈悲、智慧,以覺悟的心來觀照行動,不妄爲、妄作造諸惡業。
五、正命:以符合真理、利益自他的謀生方式來生活、工作,決不做坑蒙拐騙、害人害已害衆生的工作。即使誘惑再大,也決不昧良心地去從事無益社會人生的工作。決不以貪、嗔、癡心去花言巧語地從事騙人、害人而謀取欲望滿足的工作。決心淡泊清淨、安份、如理如法地誠實工作。盡自己的勞動、符合公理良心的工作來養活自己和家人,誓死不出賣自己的良心和靈魂,以賢聖爲榜樣認真工作。六、正勤:聖弟子決心、努力、精勤、永不後退地斷絕克服已生起的邪惡心理,克服、防止未生起的邪惡心理,決心努力、精勤不斷地培養符合于真理的良善心理,維護保持已生起的一切符合真理的良善心理。立志改惡遷善淨化身心,以達到聖賢的完美心理,盡此生乃至未來際,不成就決不停歇。
七、正念:聖弟子應該隨時隨地地以符合真理的心來專注于修行,應該念念分明、投入得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地來思維真理、觀照真理,透過假相的迷惑來正念地觀察實相,放下執著。堅決地祛除世俗間的貪、嗔、癡的煩惱,杜絕不正念,以無所住的心來面對一切。放下攀緣夢幻泡影的有爲法,以堅定專注的修持和身、受、心、法的觀照,明白修持,直到徹證不淨、苦、無常、無我的實相,證入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法界性。
八、正定:聖弟子在修持中舍離一切執著分別,證入不可思議與諸佛無二無別的首楞嚴叁昧,成就大圓滿的涅槃,安住自性叁昧不可思議的解脫。
此修持八正道,盡此生乃至未來際決不退轉,必定成就;此是諸佛聖賢之正道,舍此無它。唯有此心堅定立志成就佛道,才是真正聖弟子之發心,好好努力吧!
禅修靜坐之根基
戒律:叁皈五戒清淨,乃至一切相應的戒清淨。
正信:明因識果,業力可畏,不以外道爲希望。
正見:離外道謬執。明緣起性空,一切法無我等聖谛。
正念:專注分明。(詳見八正道)
目的明確:斷惑、證真。即:爲斷除迷惑苦惱,證真如法性、涅槃解脫爲目的,不求神奇怪異、欲望滿足(權利名色)等。
五調:
調身:身體端正,不懈怠放逸,不緊張僵硬,自然輕松。
調心:覺醒明了,不貪不嗔,不急不躁,安然坦然,屏息諸緣,不昏沈,不妄想,然後專注、無住。
調息:順其自然,柔和不強迫,放松,保持明了。
調食:飲食適量,不過餓過飽,有節製。
調睡:休息適量,以一般健康需要爲准就可以了。
如此修行可謂妥當。正如高樓大廈的地基,穩固與否關系到禅修是否成功。
注:若修行中入定了:呼吸(氣息)停,入于定中,不要慌亂,只要保持明白當下在定中就可,也不要執著定中之境,也不要以心等定,一切皆讓其自然而然就可。入定並不是目的,應以定力的精純觀照無常苦空的事實,隨時隨地如此,待爐火純青時,自然運用自如了。總之以無執、無住、無求、放下爲原則,有所得皆是生滅,無住心方契涅槃。若護法者要讓其出定,可用引馨于其耳邊敲叁下即可,切忌大喊大叫、推拖、哭喊。修行者最好在靜處,在不影響人,也不受影響的情況下修習。真正證果或爐火純青了則處處時時、行住坐臥皆定矣!覺照分明、如如不動此是後話,初修行者也不必妄想推測,水到渠成,真切修行,誠實謙虛,依止善知識引導就可以了。平時也可多讀誦《大念處經》、《佛說八大人覺經》、《金剛經》、《心經》以啓般若智慧,不走彎路、錯路。修行應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論任何境界、現象皆是緣起性空的,一切只不過是如此,無有什麼好執著的。明白如此,平時則可無所住行一切善,以圓滿菩薩四攝六度萬行矣!
若我們平時漫不經心、粗心大意,不認真負責任,浮泛于自以爲是的聰明,那麼修行時就不會專心致志于正念的觀照了。養成習慣之後,就很容易妄想紛飛、躁動不安或怠惰昏沈了。這是一種心靈的慢性病,它會不知不覺地腐蝕、毀壞修行人的信念和行願,障蔽戒定慧的成就。
故此修行人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專心致志,認真負責地完成每一件大小事,順其自然地努力,也不要過份的僵硬、麻木和患得患失。
應該輕松但不放逸,專注而不死板,努力而不僵化,放松而不怠惰,清醒而不昏沈,從容而不緊張,大度而不計較,開闊而不狹小,看破放下而不執著分別,鎮定而不急躁,恬淡而不勢利,穩當而不浮泛,知足而不攀緣……這樣做的話,首先是自己受益,有一個良好的習慣,那麼修行就容易上路了。這樣經常訓練自己,觀照自己,養成一個良好的心態,利益自己也利益別人,利益別人更利益自己,良性循環矣!
以這樣的心態爲基礎來修行禅坐是非常妥善、有益的,它將能順利地提起正念,守住真心,容易修行不出偏差。爲什麼呢?不要忘記了:不論是內心的觀照修行或者是外在的爲人處事都同樣是心態在起作用的,內外統一,修行自易得力。世間的良好人格、心態是所有諸佛菩薩羅漢聖賢成就的穩固根基。
當修行者具備無妄無欺的目的和清淨的戒行時,以正見正念來修行。在安靜的環境中仔細明察于專注,觀照于呼吸,以輕松自然,不急躁放逸,慢慢地,呼吸自能由粗而細、柔、均、輕,身心也會由此而體會到尋(覺)、伺(觀)、喜、樂、心一境性的平靜,直到呼吸似乎停止,乃至入于近分定,或者初禅。這是沒修行時很難體會的。但這些過程乃是剛開始的方便,執著于定境很容易走向四…
《正道光輝 修行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