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道光輝 修行二▪P5

  ..續本文上一頁禅八定的追求;但不以定爲基礎,則會非常空疏,必須定慧等持。修行者應該進一步地以平靜專注的心來仔細觀察身體的真相、感受的真相、心行的真相、諸法的真相,在這些過程中,修行者始終不離戒律、正見、正念,以清淨的身語意來面對真理的觀照,無誤地以正思維的智慧來觀照修行的過程,那麼無常、苦、空、緣起無我的真實將會呈現,如實地以無妄、無遮蔽的狀態呈現,戲論妄想在此完全變得非常地膚淺和可笑,如此自能最終成就智慧解脫。事實上,修行的過程是非常切實的,它不是幾句話就能當下做到的,那只是不切實際的妄想和無知,完全不能斷絕生死苦惱、不受後有的。空談往往有自欺欺人的遮蔽性,它的害處在于駝鳥式的埋頭自欺,于實際問題的解決毫無究竟的好處。唯有從心的觀照,才能建立穩固的正見、正念,斷絕無始習氣、不正見乃至一切苦惱困擾。故此以腳踏實地的心態來修行是多麼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修行中的喜、樂只是方便,最終的圓滿必須具足正念、般若,以戒定慧的圓滿成就爲究竟,必須徹底地達到究竟的透徹證悟,完全放下,成就大涅槃爲止,于一切時、一切處皆自在無礙爲究竟,不只是在有爲修行、有爲的觀照的過程中執著喜樂(諸定境),這也是無常的,還必須達到證悟實相,究竟無爲、無得爲止,即首楞嚴叁昧——一切究竟堅固成就。如果修行的一開始就能深刻地體會無常、苦、空、緣起無我、因果業力的不虛,那麼修行將非常得力;若一開始就無正見,那麼出偏、走彎路、錯路則是肯定的。由此可知,善知識的指導是多麼重要啊!

  修行者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要以凡情俗見來所謂的修行。比如說:呼吸、行、住、坐、臥、做事,當下就只是呼吸、行、住、坐、臥、做事,不要加上“我”在呼吸、“我”在行、住、坐、臥、做事。只是客觀、自然、清醒地明白每一個狀態就可以了,不要加上主觀“我”、“我的”、“我所有的”的概念,不要強化這些不符合實相的概念,因爲“我”、“我的”正是執著無明的開始,乃是不明真理的愚癡,是痛苦煩惱的根本。有的人可能一聞這些就嚇一大跳,他會覺得假如無我、無我的,那還能抓住什麼,那還怎麼活著?似乎抓慣了,自私慣了,突然說這是錯的,他還真嚇一大跳。故此這樣的人還是得首先明白什麼是自他身不淨乃至苦集滅道等聖谛,明白什麼是四大皆空,五蘊非我的法理、真相,最好能學學唯識法相,仔細明白後,然後發出離凡情俗見的心,發出離苦惱不再輪回生死之心,發大悲心、菩提心、了生脫死心,才能夠在具足正信正念的情況下修行,不至于被嚇一大跳,這樣來修行就能開闊、開放地以真理爲觀照了,不再(容易)慣性地以無明妄想爲真了,不再容易出偏差了。即使不能馬上觀照到位,至少能經常觀照,知幻則離,也會慢慢成就的。記得應以平常心、平靜心順其自然地觀照體察一切的真相,在觀照中放下謬執、分別,注意不要強化“我”、“我的”心理暗示,也不要落入昏沈迷昧的機械運動中,一定要提起精神,時刻分明清楚地保持觀照啊!

  修行必須精確、理智、毫不含糊、毫不矛盾地明白自已所修行的偉大目標是什麼,如何精確、理智、毫不自欺欺人地認清通向這個偉大目標的真正道路是什麼,毫無偏差地搞清楚如何正確無誤地行走在這個正道上,如何避免、斷除一切不符合這個偉大目標的一切錯誤、謬差的行爲、語言、心理,而不管以前是怎樣的習慣這些。以精確無誤的理智搞清楚,爲什麼要修行、修行所要修正的都確實是什麼?唯有如此認真、毫不含糊、不自欺欺人的態度,才可能修行得力,不然就如魚目混珠,是在自欺欺人、可笑可憐地浪費時間生命罷了!

  關于昏沈

  禅坐昏沈有幾種情況造成:

  一、吃飯經常過飽,飯後禅坐。

  二、體弱,如傷風感冒、感覺頭重腳輕。

  叁、坐姿勢不對,偻背蹋腰,頭習慣性低垂,壓製血液流通。

  四、平時粗心大意,心浮散漫,漫不經心,缺少認真專注。

  五、過份勞累。

  六、不知如何提起正念,怠惰不問法、求法。

  七、無信心于真理,出離心不夠,菩提心欠缺,正見不堅固,放逸。

  八、慣性于無所用心。

  對治的方法:

  一、飯以健康所需七分飽爲准,不過餓過飽,不飯後打坐,少欲知足,清淡素樸。飯後可多散步經行,也不要太劇烈運動。

  二、生病、感冒引起的可問醫用藥;也應多禮拜忏悔消業障。

  叁、禅坐姿勢調整好,除不要太僵硬、死板,以免心火上湧外,也不要偻背蹋腰,頭過份低垂。要順其自然,以放輕松而不放逸、不僵硬爲准,以順生理(身體)的自然生長狀態,血流順暢爲准。

  四、培養專注、負責任的心,立下大志、抱負、理想。不要得過且過混日子等死,不浪費生命。大事成就皆從小事認真做起,有毅力,不要好高骛遠、不切實際、貪生怕死和猶豫不決,專注正念。

  五、不要過份勞累。勞逸結合,安排好時間,用智慧工作,事半功倍。六、請教善知識,虛心誠實,不虛榮怠惰,應謙虛如聖人。明了之後,認真專注正念。

  七、立志探討真理,不浪費生命,思維真理,擁有偉大目標,成就偉大人格,培養正見、出離心、菩提心,認真專注正念。

  八、好好思維佛法難遇、中國難生、人身難得、善知識難遇,既有暇滿人生,應省思輪回生死、苦海不盡、因果業力實實在在無欺無妄,再不努力用心修持,何時證解脫出生死,生命有限豈能蹉跎?提起正念!

  如此對治,若習慣性禅坐閉眼即昏沈,可睜眼或低眉斂目觀呼吸,發熱切的、專注的、精進的大心,下定不成就不罷休之心,平時也可多經行,多于一切活動中提起專注、聚精會神的心,不論何時何地,都要明明了了當下的一切。另多禮佛,每日次數可一二叁次,每次禮拜以不過分勞累爲准,一般有微汗出、背發熱即可,重在持之以恒。禮拜完之後不要馬上吹涼風、洗涼水,以免感冒;孕婦則可暫時注意身體,不禮拜也可,多觀照,提正念,持聖號,聽經聞法,誦經,聽梵音,培養胎教即可;體弱過虛者禮拜也可酌量而行,可暫少禮拜或先不禮拜,問訊、恭敬如孕婦一般。若因睡眠不足引起,則可多調節補充,但絕不可過多地睡,以健康所需爲准,也不要在禅坐時睡,以免養成習慣。

  以上提到的幾種情況,昏沈者不一定全部都有,有一二種情況就可能造成昏沈。但若修行者明其情況,持清淨戒,具強烈正見正念,發勇猛精進心,那是完全可以根除的。至于因吃有抑郁神經造成昏沈性的藥,則可聽從良醫指導。靜坐時須知無常苦空、緣起無我,然後提起正念(觀呼吸,或念佛、或看話頭等),放下私心雜念,不執著分別,不攀色聲香味觸法諸緣,不急躁昏沈,自然而然,則當下清楚分明,虛靜空寂。如此無執無住,淡然坦然,則戒定慧就會慢慢成就。如能經常這樣觀照,舍諸欲貪、物質、精神上的執取,了無挂礙,如如不動,則假以時日,自能成就,但不得急于求成,否則又成執著。學會看破放下即可,直待得生死也無迷惑恐慌,徹底了無一法可得,方有個商量處。否則老老實實持戒、聞思修也就是了。切莫大話、空談,造諸生死業,到時自救不得。老實做人修行吧!須知真心是純樸、清淨、無妄的,必須如此才相應。

  修行人禅坐時,不要打妄想、昏沈;但打妄想、昏沈也不是可害怕的事情,不是壓製的什麼都不想,癡癡呆呆,而是當下要非常清楚明白地專注于正念,不故意胡思亂想或昏沈,只要明了無住著即可。萬一有妄念來時,不要害怕而壓製,也不要追隨、貪著、回味;只要無所住,妄念自生自滅,只要保持明白覺察其生、住、滅就可以了,。執著、壓製、貪戀、回味都屬于“住著”了。同時保持好正念,專注于“呼吸”或“佛號”、“話頭”等,因人而異,各隨其所宜,貴在堅持。若無意妄想去了,明白是妄想的當下,要果斷地撤離妄想,堅決地提起正念,熱切地專注于呼吸、佛號等,不要怕、壓,也不要隨、貪、憶。爲何要無所住生其心呢?因爲具足正見的修行人完全明白妄念、妄想是生滅法,是習氣慣性的謬執,也知其無實,是無常、緣起空性。它只是法塵的顯現,是因緣的産物,是無實如幻的假相,不是永恒不變的。故此當下既不恐慌,也不貪戀,不隨不著,不故意回味,從容鎮定地觀察、清楚、洞照分明,不執著它,只明白地保持正念、提起正念即可。不論好壞的妄念、妄想都是刹那刹那生滅的,只要不住著它,自然消失,心依然是清淨的。心本清淨的,只因妄起無明,才會生死染汙不清淨了。至于昏沈的對治,可見《關于昏沈》,只要正念強烈,保持覺醒、明白、無住無著的話,戒定慧自然慢慢增上的。要順其自然地提起正念,不要太過壓抑,但也不要太過放逸,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地觀照。經常警醒自已,不要陷入假相的執著分別中,一切皆是無常苦空、緣起無自性的。回歸當下的平靜!

  呼吸的觀照,佛陀說是甘露般的法門。我們一口氣上不來就死掉了,呼吸如此地與我們親近,但我們一直沒有發現,乃至于它在我們忘記的當下也依然在奉獻著。發現呼吸,靜靜地覺知它、看著它、聽著它、隨順它,不要壓製、不要強迫它,順其自然、保持專注就可以了。長即長、短即短、冷即冷、暖即暖、粗即粗、細即細,讓心隨著呼吸的規律而平靜、安詳、安定,以平靜、安定的心去反觀平常的身心不穩定、脆弱變化的一切,這樣智慧將慢慢增長,煩惱將慢慢斷除,這就是禅修中觀照呼吸的方便和殊勝。觀察入微、洞照分明,般若、涅槃自然慢慢現前。但即使觀照的過程中入定了,也不要執著定的境,應該以定的心境來觀照行、住、坐、臥的一切行爲,應該以無常、苦、空、緣起無自性的法義來平靜地省思身心世界的本質,這樣才能最終徹底地明了真相。如果你習慣于念佛,那麼你也可以隨順呼吸念佛,吸的時候念“阿彌”、呼的時候念“陀佛”,重…

《正道光輝 修行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正道光輝 生命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