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道光輝 修行二▪P6

  ..續本文上一頁要的是要具備正見、正念,順其自然的觀照身心世界的無常、苦、空、緣起無我,直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

  看住話頭,一念未生時,這是從心的“體”上切入禅修的主題;專注呼吸,觀照無常、苦、無我的身心世界,這是從心的“用”上切入禅修的主題。它們本質上是不二的,但功夫(此功夫不是氣功的功,指的是修行的法)上則有差別。前者直接了當,單刀直入地契入如來佛性、心之本源;後者則是從“用”上慢慢觀照,具足正見、正念,實證涅槃。對于不能一開始就體悟話頭、一念未生時的修行人來說,後者可以是很殊勝的方便,它是佛陀所開示的甘露法門,能夠以這爲前方便,然後慢慢悟入佛心的話,則不至于找不到門路而無從下手了,那樣空著急或走錯路則是很可憐的,畢竟呼吸是每個人當下即有的本來現象啊!但如果能直接了當看破放下,直契佛心、本心,則是難能可貴的。總之,重要的是修行得法,不走彎路、錯路,這樣成就才有希望。不明白者,一定要請教善知識,不要浪費生命,沈淪叁界哦!

  專注呼吸,經常地省思無常的法義即能走向解脫。如此地以無常的法義洞照身心世界的本然面目,自然能夠看破放下。持續地觀照,最終將斷除生死煩惱的困擾。

  禅修時,對身體癢、痛、麻、熱、涼等,心裏的妄念、境相乃至外境的物質、聲、香臭、味道、觸、法塵等皆不用執著,當然,沒有境相也不用執著,也不用貪戀境相、希求境相,這些都是假相生滅法,無始以來衆生就是在假相生滅中執著、分別而苦惱不停息的。真修行者明白這些皆無常變遷、緣起無我、有受皆苦,故而無所住,遠離執著分別,放下慣性的無明、貪戀、嗔心,安住無分別的覺照中,明明白白而不隨境轉(生煩惱),順其自然,了無挂礙。如此正念分明,無迷惑,不離覺照,遠離執假爲真的顛倒,心無所住,則如如佛,與真理相應,與佛相應,乃名佛道。生滅無住即不生滅,日常生活、工作(二十四小時)也應如此觀照,遠離顛倒夢想、迷惑不安,脫離無明、解除困擾就在當下,如此才是功夫(非氣功的功,那是生滅法);也才能當下真正清涼自在,法喜充滿,無憂無惱。若明白時,吃飯穿衣、生病健康、如廁工作皆不礙修行。

  若修行人初修階段妄念已較少,心裏已比較甯靜,這只是開始,不要執著一時甯靜而以爲什麼都不做、無想就是了,此未究竟也。若執著此則易入無記空,成外道無想定。須明白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性緣起,應該正念現前,看破身心世界皆無常苦空,皆緣起無我。當下無執,精進觀照,不住動靜二相,不住一時甯靜,直須破生死無明,斷除貪嗔癡之堅固習氣,二六時中再無挂礙,行住坐臥了了分明,不爲境轉,隨機接物,隨緣自在,無住幻妄方是真正功夫。佛法說,不妄想乃是正念分明的無所住著,是正思維而不執假相,不隨境轉之意;不是說暫時無想、壓製不想,變得什麼都不能做。如此傻傻呆呆不明真理,怎會是解脫呢?一切無常,妄念也無常,不隨、不貪、不嗔、不住則妄念自生滅矣!又何妨面對一切境呢?又何妨行一切善呢?不要貪著靜境而怕動,心若真靜,則動也是靜,重要的是看破放下,不要嗔恨動境而執靜境。心若真靜,又何礙動境紛然呢?動靜皆是執著分別,真正看破則是真正大靜,真正大靜即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又何礙諸動——妙用現前呢?當然初修者明白此理,但定慧未圓滿,覓一靜室修行也是有必要的,也是殊勝的方便,但切莫最後執著貪愛上了。真正正見、正念具足無迷惑則可以曆境煉心,最好還是在善知識指導下修行爲要。

  壓抑心意識狀態無想是不能起妙用的,真正的功夫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而行一切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四攝六度。無所住、正念分明故能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壓抑心意識狀態暫時不想,不明白“想”即是無常、空性,所想的諸境也是無常、空性的,只要放下,則妄想自生自滅,不礙清淨的感受。行、識、物質也是同樣的道理。若能明白,看破內外皆空性,又何妨礙心境現前呢?心境無住,則可大起妙用,此乃真菩提。六祖曰:“惠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不明徹的,切須體悟《金剛經》、《心經》妙義,以便不走彎路、錯路,或者請教大善知識發明心地,不要整天貪嗔癡慢疑妄想紛紛,也不要以爲如駝鳥般自欺,以爲暫時壓抑就圓滿了。那都是不能究竟解脫的,那都是沒有完全看破放下的愚癡、自以爲是。

  七菩提分——即七覺支。譯成中文的意思是七個成就正覺的因素。此是一切佛法真修實證的條件。不論是解脫道、菩薩道還是無上道都在修行的過程中須具足的。

  七覺支即:一、念住覺支。二、擇法覺支。叁、精進覺支。四、喜覺支。五、輕安覺支。六、定覺支。七、舍棄覺支。

  釋:

  一、念住覺支即:時時刻刻正念分明,無迷惑顛倒,遠離貪嗔癡的執著分別。在當下以真理爲觀照,無所住而生清淨心地面對一切工作生活。行住坐臥都應正念分明,不著凡情俗見,以出離心無染地安住覺正淨,自作皈依。

  二、擇法覺支:詳究正法律,于佛陀的教法深刻體悟,無妄、真實、無迷、智慧地抉擇正法。安住正法,遠離一切心外求法的迷惑,堅固無動搖地明了當下因緣生滅、緣起無我的真理。于無常苦空的正法體會深刻,再無猶疑,努力深入佛陀的智慧教示。無所住修一切善法,對真理的認識清醒堅定,了無邪妄疑惑。

  叁、精進覺支:堅決實踐佛陀的教法,在此生乃至盡未來際,不成就決不停歇,永不後退,滿懷信心,不論艱難困苦、順逆諸緣,永無退縮,直至證法圓滿。于實踐的過程中決不懈怠反複,勇敢、堅毅、無畏地承擔真理,盡形壽、獻生命皈依正覺、正道、正解脫。

  四、喜悅覺支:以覺悟的修行者之心,排除悲觀、抑郁、憂傷的心理狀態,也遠離盲目空想的自欺。于如實的觀照真理中法喜充滿,在暇滿人生中獲知正法的難遭難遇,于殊勝不可思議中積極向上,于修行中充溢著正法所帶來的喜悅,滿懷信心。

  五、輕安覺支,也即猗息覺支:于正法的實踐、修行所帶來的身心平息的安詳甯靜體會深刻,遠離僵化、麻木、躁動不安的心態身行,身心輕松自如、安然、坦然。

  六、禅定覺支:于當下無所住的成就中如如不動,不隨境轉,住于首楞嚴自性叁昧,遠離一切邪定和流轉(生死),乃至于一切正法所帶來的定心堅固成就(如解脫道的四禅,菩薩道的念佛叁昧,般舟叁昧,無上道的實相叁昧……)。

  七、舍棄覺支:舍棄即放下,完全地解脫,究竟地解脫,心無挂礙,究竟涅槃,圓滿正覺。

  此七覺支應平衡圓滿。七覺支具足圓滿無偏,乃名正覺之因。如此正覺的因素乃是十方諸佛所共說,乃一切修行者在真修實證過程中的如實覺支。若欲成就者,不論何法門皆應以出離心、菩提心、正見爲本,發長遠心,志行高潔,意志堅強,願力宏深,真修實證,決無戲論妄想矣!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身心執著之苦惱和困擾常常讓人不得安樂自在。比如:

  一、“生”:當你覺得人生非常勞累,不易生存生活時,未免會埋怨說“人爲什麼會出生,父母爲什麼要生我,我爲什麼生在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這個環境,人爲什麼要生存生活……”,如此“生”之出生、生存、生活,人生就變成一種苦惱了。

  二、“老”:健壯、美貌、年輕就怕“老”。爲什麼會老?會衰弱、老化、白頭發、皺紋、幹巴、掉牙、佝偻、老花、聾、聲調低乃至一切神經、感官、器官、整個身體之變化成爲一種苦惱困擾。

  叁、“病”:身體好、健康就害怕病,主宰不了自己,爲何病?大病小病、內病外病乃至一切病皆是煩惱,越怕越煩乃至怨、恨等等。

  四、“死”:不明白時,欲染多、貪生怕死,覺得爲什麼會死、會過世、終止、消散、死亡、彌留、結束、五蘊分離,遷逝、灰飛煙滅,覺得什麼都抓不住,後悔、恐慌、迷茫、害怕等等煩惱皆來了,就是不明因緣生滅,業力輪回,不明真理解脫。

  五、“憂”:遭遇逆境,不順利,乃至不幸、不如意的,就憂傷、哀愁、內心憂愁、擔心、擔憂、憂患不甯。此煩惱因不明因緣果報故。

  六、“悲”:在憂的情況承受不了了就哭泣、哀傷、悲泣、恸哭、大號、呼天搶地、喊爹哭娘、心理煩惱,不知無常。

  七、“苦”:身體上痛苦不舒服、不自在,身體上接觸境,自身上受困擾:癢、麻、酸、疼等等而生煩惱,不明無我。並非要身如石頭,心執著身疼是貪之心,虐待自身是嗔。首先要身疼心不疼,有正念毅力,也不故意虐待身體,也不麻木不仁。

  八、“惱”:心理上不舒服、痛苦、不愉快、不痛快、討厭、厭煩等等由心理接觸法塵(境——心不愉快的印象)所生的煩惱,不明緣起性空。

  九、“失望沮喪”:何時何地遭遇不幸、不順、不如意、心理失望、絕望、沮喪、頹唐、消極、悲觀、失神等煩惱,不能隨緣如實觀照故。

  十、“怨憎會”:碰到不想要、不喜歡、不愉快的色聲香味觸法或碰到不可靠、心懷惡意、用心不良、不喜歡、幸災樂禍、不舒服、討厭的人等。此煩惱是不明冤親平等故。

  十一、“愛別離”:想要的、喜歡的、愉快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可靠的、善意的、隨喜贊歎的人乃至父母、兄弟、姐妹、親人、同事、朋友等挺要好、親熱的對象卻失去了相聚、交往、聯絡、相處的機會,愛卻別離,生離死別之類煩惱。此乃不知因緣聚散本無常故。

  十二、“求不得”:好的、符合自己的、適合自己的、喜歡的,想要卻要不到;不想要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失望絕望等事卻現前。求不得就是因不明真理因緣果報、無常苦空、無我、無我所有,故煩惱不已。

  只要對色、受、想、行、識的任何身心産生執著即生諸煩惱。爲什麼會有這些世俗間的苦惱呢?佛陀說:導致這些苦惱循環産…

《正道光輝 修行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正道光輝 生命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