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道光辉 修行二▪P6

  ..续本文上一页要的是要具备正见、正念,顺其自然的观照身心世界的无常、苦、空、缘起无我,直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

  看住话头,一念未生时,这是从心的“体”上切入禅修的主题;专注呼吸,观照无常、苦、无我的身心世界,这是从心的“用”上切入禅修的主题。它们本质上是不二的,但功夫(此功夫不是气功的功,指的是修行的法)上则有差别。前者直接了当,单刀直入地契入如来佛性、心之本源;后者则是从“用”上慢慢观照,具足正见、正念,实证涅槃。对于不能一开始就体悟话头、一念未生时的修行人来说,后者可以是很殊胜的方便,它是佛陀所开示的甘露法门,能够以这为前方便,然后慢慢悟入佛心的话,则不至于找不到门路而无从下手了,那样空着急或走错路则是很可怜的,毕竟呼吸是每个人当下即有的本来现象啊!但如果能直接了当看破放下,直契佛心、本心,则是难能可贵的。总之,重要的是修行得法,不走弯路、错路,这样成就才有希望。不明白者,一定要请教善知识,不要浪费生命,沉沦三界哦!

  专注呼吸,经常地省思无常的法义即能走向解脱。如此地以无常的法义洞照身心世界的本然面目,自然能够看破放下。持续地观照,最终将断除生死烦恼的困扰。

  禅修时,对身体痒、痛、麻、热、凉等,心里的妄念、境相乃至外境的物质、声、香臭、味道、触、法尘等皆不用执著,当然,没有境相也不用执著,也不用贪恋境相、希求境相,这些都是假相生灭法,无始以来众生就是在假相生灭中执著、分别而苦恼不停息的。真修行者明白这些皆无常变迁、缘起无我、有受皆苦,故而无所住,远离执著分别,放下惯性的无明、贪恋、嗔心,安住无分别的觉照中,明明白白而不随境转(生烦恼),顺其自然,了无挂碍。如此正念分明,无迷惑,不离觉照,远离执假为真的颠倒,心无所住,则如如佛,与真理相应,与佛相应,乃名佛道。生灭无住即不生灭,日常生活、工作(二十四小时)也应如此观照,远离颠倒梦想、迷惑不安,脱离无明、解除困扰就在当下,如此才是功夫(非气功的功,那是生灭法);也才能当下真正清凉自在,法喜充满,无忧无恼。若明白时,吃饭穿衣、生病健康、如厕工作皆不碍修行。

  若修行人初修阶段妄念已较少,心里已比较宁静,这只是开始,不要执著一时宁静而以为什么都不做、无想就是了,此未究竟也。若执著此则易入无记空,成外道无想定。须明白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空性缘起,应该正念现前,看破身心世界皆无常苦空,皆缘起无我。当下无执,精进观照,不住动静二相,不住一时宁静,直须破生死无明,断除贪嗔痴之坚固习气,二六时中再无挂碍,行住坐卧了了分明,不为境转,随机接物,随缘自在,无住幻妄方是真正功夫。佛法说,不妄想乃是正念分明的无所住著,是正思维而不执假相,不随境转之意;不是说暂时无想、压制不想,变得什么都不能做。如此傻傻呆呆不明真理,怎会是解脱呢?一切无常,妄念也无常,不随、不贪、不嗔、不住则妄念自生灭矣!又何妨面对一切境呢?又何妨行一切善呢?不要贪著静境而怕动,心若真静,则动也是静,重要的是看破放下,不要嗔恨动境而执静境。心若真静,又何碍动境纷然呢?动静皆是执著分别,真正看破则是真正大静,真正大静即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又何碍诸动——妙用现前呢?当然初修者明白此理,但定慧未圆满,觅一静室修行也是有必要的,也是殊胜的方便,但切莫最后执著贪爱上了。真正正见、正念具足无迷惑则可以历境炼心,最好还是在善知识指导下修行为要。

  压抑心意识状态无想是不能起妙用的,真正的功夫是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而行一切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四摄六度。无所住、正念分明故能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压抑心意识状态暂时不想,不明白“想”即是无常、空性,所想的诸境也是无常、空性的,只要放下,则妄想自生自灭,不碍清净的感受。行、识、物质也是同样的道理。若能明白,看破内外皆空性,又何妨碍心境现前呢?心境无住,则可大起妙用,此乃真菩提。六祖曰:“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不明彻的,切须体悟《金刚经》、《心经》妙义,以便不走弯路、错路,或者请教大善知识发明心地,不要整天贪嗔痴慢疑妄想纷纷,也不要以为如驼鸟般自欺,以为暂时压抑就圆满了。那都是不能究竟解脱的,那都是没有完全看破放下的愚痴、自以为是。

  七菩提分——即七觉支。译成中文的意思是七个成就正觉的因素。此是一切佛法真修实证的条件。不论是解脱道、菩萨道还是无上道都在修行的过程中须具足的。

  七觉支即:一、念住觉支。二、择法觉支。三、精进觉支。四、喜觉支。五、轻安觉支。六、定觉支。七、舍弃觉支。

  释:

  一、念住觉支即:时时刻刻正念分明,无迷惑颠倒,远离贪嗔痴的执著分别。在当下以真理为观照,无所住而生清净心地面对一切工作生活。行住坐卧都应正念分明,不著凡情俗见,以出离心无染地安住觉正净,自作皈依。

  二、择法觉支:详究正法律,于佛陀的教法深刻体悟,无妄、真实、无迷、智慧地抉择正法。安住正法,远离一切心外求法的迷惑,坚固无动摇地明了当下因缘生灭、缘起无我的真理。于无常苦空的正法体会深刻,再无犹疑,努力深入佛陀的智慧教示。无所住修一切善法,对真理的认识清醒坚定,了无邪妄疑惑。

  三、精进觉支:坚决实践佛陀的教法,在此生乃至尽未来际,不成就决不停歇,永不后退,满怀信心,不论艰难困苦、顺逆诸缘,永无退缩,直至证法圆满。于实践的过程中决不懈怠反复,勇敢、坚毅、无畏地承担真理,尽形寿、献生命皈依正觉、正道、正解脱。

  四、喜悦觉支:以觉悟的修行者之心,排除悲观、抑郁、忧伤的心理状态,也远离盲目空想的自欺。于如实的观照真理中法喜充满,在暇满人生中获知正法的难遭难遇,于殊胜不可思议中积极向上,于修行中充溢着正法所带来的喜悦,满怀信心。

  五、轻安觉支,也即猗息觉支:于正法的实践、修行所带来的身心平息的安详宁静体会深刻,远离僵化、麻木、躁动不安的心态身行,身心轻松自如、安然、坦然。

  六、禅定觉支:于当下无所住的成就中如如不动,不随境转,住于首楞严自性三昧,远离一切邪定和流转(生死),乃至于一切正法所带来的定心坚固成就(如解脱道的四禅,菩萨道的念佛三昧,般舟三昧,无上道的实相三昧……)。

  七、舍弃觉支:舍弃即放下,完全地解脱,究竟地解脱,心无挂碍,究竟涅槃,圆满正觉。

  此七觉支应平衡圆满。七觉支具足圆满无偏,乃名正觉之因。如此正觉的因素乃是十方诸佛所共说,乃一切修行者在真修实证过程中的如实觉支。若欲成就者,不论何法门皆应以出离心、菩提心、正见为本,发长远心,志行高洁,意志坚强,愿力宏深,真修实证,决无戏论妄想矣!

  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身心执著之苦恼和困扰常常让人不得安乐自在。比如:

  一、“生”:当你觉得人生非常劳累,不易生存生活时,未免会埋怨说“人为什么会出生,父母为什么要生我,我为什么生在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这个环境,人为什么要生存生活……”,如此“生”之出生、生存、生活,人生就变成一种苦恼了。

  二、“老”:健壮、美貌、年轻就怕“老”。为什么会老?会衰弱、老化、白头发、皱纹、干巴、掉牙、佝偻、老花、聋、声调低乃至一切神经、感官、器官、整个身体之变化成为一种苦恼困扰。

  三、“病”:身体好、健康就害怕病,主宰不了自己,为何病?大病小病、内病外病乃至一切病皆是烦恼,越怕越烦乃至怨、恨等等。

  四、“死”:不明白时,欲染多、贪生怕死,觉得为什么会死、会过世、终止、消散、死亡、弥留、结束、五蕴分离,迁逝、灰飞烟灭,觉得什么都抓不住,后悔、恐慌、迷茫、害怕等等烦恼皆来了,就是不明因缘生灭,业力轮回,不明真理解脱。

  五、“忧”:遭遇逆境,不顺利,乃至不幸、不如意的,就忧伤、哀愁、内心忧愁、担心、担忧、忧患不宁。此烦恼因不明因缘果报故。

  六、“悲”:在忧的情况承受不了了就哭泣、哀伤、悲泣、恸哭、大号、呼天抢地、喊爹哭娘、心理烦恼,不知无常。

  七、“苦”:身体上痛苦不舒服、不自在,身体上接触境,自身上受困扰:痒、麻、酸、疼等等而生烦恼,不明无我。并非要身如石头,心执著身疼是贪之心,虐待自身是嗔。首先要身疼心不疼,有正念毅力,也不故意虐待身体,也不麻木不仁。

  八、“恼”:心理上不舒服、痛苦、不愉快、不痛快、讨厌、厌烦等等由心理接触法尘(境——心不愉快的印象)所生的烦恼,不明缘起性空。

  九、“失望沮丧”:何时何地遭遇不幸、不顺、不如意、心理失望、绝望、沮丧、颓唐、消极、悲观、失神等烦恼,不能随缘如实观照故。

  十、“怨憎会”:碰到不想要、不喜欢、不愉快的色声香味触法或碰到不可靠、心怀恶意、用心不良、不喜欢、幸灾乐祸、不舒服、讨厌的人等。此烦恼是不明冤亲平等故。

  十一、“爱别离”:想要的、喜欢的、愉快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可靠的、善意的、随喜赞叹的人乃至父母、兄弟、姐妹、亲人、同事、朋友等挺要好、亲热的对象却失去了相聚、交往、联络、相处的机会,爱却别离,生离死别之类烦恼。此乃不知因缘聚散本无常故。

  十二、“求不得”:好的、符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喜欢的,想要却要不到;不想要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失望绝望等事却现前。求不得就是因不明真理因缘果报、无常苦空、无我、无我所有,故烦恼不已。

  只要对色、受、想、行、识的任何身心产生执著即生诸烦恼。为什么会有这些世俗间的苦恼呢?佛陀说:导致这些苦恼循环产…

《正道光辉 修行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正道光辉 生命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