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道光辉 修行二▪P5

  ..续本文上一页禅八定的追求;但不以定为基础,则会非常空疏,必须定慧等持。修行者应该进一步地以平静专注的心来仔细观察身体的真相、感受的真相、心行的真相、诸法的真相,在这些过程中,修行者始终不离戒律、正见、正念,以清净的身语意来面对真理的观照,无误地以正思维的智慧来观照修行的过程,那么无常、苦、空、缘起无我的真实将会呈现,如实地以无妄、无遮蔽的状态呈现,戏论妄想在此完全变得非常地肤浅和可笑,如此自能最终成就智慧解脱。事实上,修行的过程是非常切实的,它不是几句话就能当下做到的,那只是不切实际的妄想和无知,完全不能断绝生死苦恼、不受后有的。空谈往往有自欺欺人的遮蔽性,它的害处在于驼鸟式的埋头自欺,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毫无究竟的好处。唯有从心的观照,才能建立稳固的正见、正念,断绝无始习气、不正见乃至一切苦恼困扰。故此以脚踏实地的心态来修行是多么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修行中的喜、乐只是方便,最终的圆满必须具足正念、般若,以戒定慧的圆满成就为究竟,必须彻底地达到究竟的透彻证悟,完全放下,成就大涅槃为止,于一切时、一切处皆自在无碍为究竟,不只是在有为修行、有为的观照的过程中执著喜乐(诸定境),这也是无常的,还必须达到证悟实相,究竟无为、无得为止,即首楞严三昧——一切究竟坚固成就。如果修行的一开始就能深刻地体会无常、苦、空、缘起无我、因果业力的不虚,那么修行将非常得力;若一开始就无正见,那么出偏、走弯路、错路则是肯定的。由此可知,善知识的指导是多么重要啊!

  修行者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要以凡情俗见来所谓的修行。比如说:呼吸、行、住、坐、卧、做事,当下就只是呼吸、行、住、坐、卧、做事,不要加上“我”在呼吸、“我”在行、住、坐、卧、做事。只是客观、自然、清醒地明白每一个状态就可以了,不要加上主观“我”、“我的”、“我所有的”的概念,不要强化这些不符合实相的概念,因为“我”、“我的”正是执著无明的开始,乃是不明真理的愚痴,是痛苦烦恼的根本。有的人可能一闻这些就吓一大跳,他会觉得假如无我、无我的,那还能抓住什么,那还怎么活着?似乎抓惯了,自私惯了,突然说这是错的,他还真吓一大跳。故此这样的人还是得首先明白什么是自他身不净乃至苦集灭道等圣谛,明白什么是四大皆空,五蕴非我的法理、真相,最好能学学唯识法相,仔细明白后,然后发出离凡情俗见的心,发出离苦恼不再轮回生死之心,发大悲心、菩提心、了生脱死心,才能够在具足正信正念的情况下修行,不至于被吓一大跳,这样来修行就能开阔、开放地以真理为观照了,不再(容易)惯性地以无明妄想为真了,不再容易出偏差了。即使不能马上观照到位,至少能经常观照,知幻则离,也会慢慢成就的。记得应以平常心、平静心顺其自然地观照体察一切的真相,在观照中放下谬执、分别,注意不要强化“我”、“我的”心理暗示,也不要落入昏沉迷昧的机械运动中,一定要提起精神,时刻分明清楚地保持观照啊!

  修行必须精确、理智、毫不含糊、毫不矛盾地明白自已所修行的伟大目标是什么,如何精确、理智、毫不自欺欺人地认清通向这个伟大目标的真正道路是什么,毫无偏差地搞清楚如何正确无误地行走在这个正道上,如何避免、断除一切不符合这个伟大目标的一切错误、谬差的行为、语言、心理,而不管以前是怎样的习惯这些。以精确无误的理智搞清楚,为什么要修行、修行所要修正的都确实是什么?唯有如此认真、毫不含糊、不自欺欺人的态度,才可能修行得力,不然就如鱼目混珠,是在自欺欺人、可笑可怜地浪费时间生命罢了!

  关于昏沉

  禅坐昏沉有几种情况造成:

  一、吃饭经常过饱,饭后禅坐。

  二、体弱,如伤风感冒、感觉头重脚轻。

  三、坐姿势不对,偻背蹋腰,头习惯性低垂,压制血液流通。

  四、平时粗心大意,心浮散漫,漫不经心,缺少认真专注。

  五、过份劳累。

  六、不知如何提起正念,怠惰不问法、求法。

  七、无信心于真理,出离心不够,菩提心欠缺,正见不坚固,放逸。

  八、惯性于无所用心。

  对治的方法:

  一、饭以健康所需七分饱为准,不过饿过饱,不饭后打坐,少欲知足,清淡素朴。饭后可多散步经行,也不要太剧烈运动。

  二、生病、感冒引起的可问医用药;也应多礼拜忏悔消业障。

  三、禅坐姿势调整好,除不要太僵硬、死板,以免心火上涌外,也不要偻背蹋腰,头过份低垂。要顺其自然,以放轻松而不放逸、不僵硬为准,以顺生理(身体)的自然生长状态,血流顺畅为准。

  四、培养专注、负责任的心,立下大志、抱负、理想。不要得过且过混日子等死,不浪费生命。大事成就皆从小事认真做起,有毅力,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贪生怕死和犹豫不决,专注正念。

  五、不要过份劳累。劳逸结合,安排好时间,用智慧工作,事半功倍。六、请教善知识,虚心诚实,不虚荣怠惰,应谦虚如圣人。明了之后,认真专注正念。

  七、立志探讨真理,不浪费生命,思维真理,拥有伟大目标,成就伟大人格,培养正见、出离心、菩提心,认真专注正念。

  八、好好思维佛法难遇、中国难生、人身难得、善知识难遇,既有暇满人生,应省思轮回生死、苦海不尽、因果业力实实在在无欺无妄,再不努力用心修持,何时证解脱出生死,生命有限岂能蹉跎?提起正念!

  如此对治,若习惯性禅坐闭眼即昏沉,可睁眼或低眉敛目观呼吸,发热切的、专注的、精进的大心,下定不成就不罢休之心,平时也可多经行,多于一切活动中提起专注、聚精会神的心,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明明了了当下的一切。另多礼佛,每日次数可一二三次,每次礼拜以不过分劳累为准,一般有微汗出、背发热即可,重在持之以恒。礼拜完之后不要马上吹凉风、洗凉水,以免感冒;孕妇则可暂时注意身体,不礼拜也可,多观照,提正念,持圣号,听经闻法,诵经,听梵音,培养胎教即可;体弱过虚者礼拜也可酌量而行,可暂少礼拜或先不礼拜,问讯、恭敬如孕妇一般。若因睡眠不足引起,则可多调节补充,但绝不可过多地睡,以健康所需为准,也不要在禅坐时睡,以免养成习惯。

  以上提到的几种情况,昏沉者不一定全部都有,有一二种情况就可能造成昏沉。但若修行者明其情况,持清净戒,具强烈正见正念,发勇猛精进心,那是完全可以根除的。至于因吃有抑郁神经造成昏沉性的药,则可听从良医指导。静坐时须知无常苦空、缘起无我,然后提起正念(观呼吸,或念佛、或看话头等),放下私心杂念,不执著分别,不攀色声香味触法诸缘,不急躁昏沉,自然而然,则当下清楚分明,虚静空寂。如此无执无住,淡然坦然,则戒定慧就会慢慢成就。如能经常这样观照,舍诸欲贪、物质、精神上的执取,了无挂碍,如如不动,则假以时日,自能成就,但不得急于求成,否则又成执著。学会看破放下即可,直待得生死也无迷惑恐慌,彻底了无一法可得,方有个商量处。否则老老实实持戒、闻思修也就是了。切莫大话、空谈,造诸生死业,到时自救不得。老实做人修行吧!须知真心是纯朴、清净、无妄的,必须如此才相应。

  修行人禅坐时,不要打妄想、昏沉;但打妄想、昏沉也不是可害怕的事情,不是压制的什么都不想,痴痴呆呆,而是当下要非常清楚明白地专注于正念,不故意胡思乱想或昏沉,只要明了无住著即可。万一有妄念来时,不要害怕而压制,也不要追随、贪著、回味;只要无所住,妄念自生自灭,只要保持明白觉察其生、住、灭就可以了,。执著、压制、贪恋、回味都属于“住著”了。同时保持好正念,专注于“呼吸”或“佛号”、“话头”等,因人而异,各随其所宜,贵在坚持。若无意妄想去了,明白是妄想的当下,要果断地撤离妄想,坚决地提起正念,热切地专注于呼吸、佛号等,不要怕、压,也不要随、贪、忆。为何要无所住生其心呢?因为具足正见的修行人完全明白妄念、妄想是生灭法,是习气惯性的谬执,也知其无实,是无常、缘起空性。它只是法尘的显现,是因缘的产物,是无实如幻的假相,不是永恒不变的。故此当下既不恐慌,也不贪恋,不随不著,不故意回味,从容镇定地观察、清楚、洞照分明,不执著它,只明白地保持正念、提起正念即可。不论好坏的妄念、妄想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只要不住著它,自然消失,心依然是清净的。心本清净的,只因妄起无明,才会生死染污不清净了。至于昏沉的对治,可见《关于昏沉》,只要正念强烈,保持觉醒、明白、无住无著的话,戒定慧自然慢慢增上的。要顺其自然地提起正念,不要太过压抑,但也不要太过放逸,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地观照。经常警醒自已,不要陷入假相的执著分别中,一切皆是无常苦空、缘起无自性的。回归当下的平静!

  呼吸的观照,佛陀说是甘露般的法门。我们一口气上不来就死掉了,呼吸如此地与我们亲近,但我们一直没有发现,乃至于它在我们忘记的当下也依然在奉献着。发现呼吸,静静地觉知它、看着它、听着它、随顺它,不要压制、不要强迫它,顺其自然、保持专注就可以了。长即长、短即短、冷即冷、暖即暖、粗即粗、细即细,让心随着呼吸的规律而平静、安详、安定,以平静、安定的心去反观平常的身心不稳定、脆弱变化的一切,这样智慧将慢慢增长,烦恼将慢慢断除,这就是禅修中观照呼吸的方便和殊胜。观察入微、洞照分明,般若、涅槃自然慢慢现前。但即使观照的过程中入定了,也不要执著定的境,应该以定的心境来观照行、住、坐、卧的一切行为,应该以无常、苦、空、缘起无自性的法义来平静地省思身心世界的本质,这样才能最终彻底地明了真相。如果你习惯于念佛,那么你也可以随顺呼吸念佛,吸的时候念“阿弥”、呼的时候念“陀佛”,重…

《正道光辉 修行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正道光辉 生命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