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析《解深密經》六度十八分大意(德智)

  試析《解深密經》六度十八分大意

  德智

  閩南佛學

  去春之際,始學《解深密經》,名大乘了義之教。至今盛夏,方圓滿結束,此經實爲難遭難遇,更難領納其中奧義。承蒙法師多才善辨,深入淺出地廣宣五卷八品的妙義,令我們聽之信之,更將依之行持,每每閉目追億,法味之濃,身心陶醉,尤共六波羅密多,對我們更有實用的價值。由是欣然命筆,恭述其十八分的大意.

  一、六成名稱六度:即指六種波羅密多,譯爲到彼岸。意爲著從生死(煩惱)的此岸到涅槃(菩提)的彼岸。六度就是我們從學佛到成佛過程中借助的一種正當的方法,簡略講即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共六種。

  布施:從因上講,現世就能從自我的悭吝,除他的貧窮,從果上講,來末能獲得廣大無量的財富。持戒:能嚴持佛的正戒,就可以息滅邪戒,免除惡趣苦果。

  佛教最基本的五戒,清淨的五戒不失人天之報,如王嚴法師所說:“五戒是通往人天的護照。”戒律是法王的家規,佛法的壽命。如《華嚴經》雲:“戒爲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又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等等,總之戒定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忍辱:忍能夠滅除忿怒和怨仇,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等于送禮不受,對方是毫無辦法的。然而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要在平常生活中磨煉久而久之形成一種習慣,就會不忍而忍,這樣自他有益無害,生活就去很幸福。精進:一切菩法都不離精進來成就,一切惡法也離不開精進去斷除。一人如果能勇猛精進就不會懈怠,也能控製煩惱的現行。成就祥定及其它果位都要通過精進的修持,若持之以恒之心,將一事無成。靜慮:亦謂止觀,如能修習止觀,就可以消除樸種散亂,使心安住在自己所修的某一法上。或安住在佛號上,或話頭上等等。智慧:即般若,也就是一種正確的知見,有此正見即能消除衆生錯誤的邪見。般若義可分叁種,l、文字般若:是指所聞教法産生智慧。2、觀照船若:隨文入觀,把佛法變成自己的思想。 3、實相般若:就是透視了諸法的真實相及一切差別相。

  二、六度與叁學關系在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是屬于戒的範疇。何爲如此

  持戒固然是戒的範疇。加《梵網經》菩薩戒中說:“菩薩見人乞討不布施者即爲犯戒

  ”又一條是若佛弟子不得以瞋報瞋,以打報打,父母兄弟被殺,尚不能加報。可見布施,忍辱皆屬戒的範疇。靜慮屬心上的事即由定攝。慧是慧學。唯布精進;一度通叁種學。即爲五度的修學都不能離開精進。沒有精進助伴,都不能圓滿成就。

  叁、六度與福智資糧

  福德對一個人生活是否幸福關系很大,有福德的人到處可以青雲直上,沒有福德的人,那真是時運不濟,命途多舛。

  想成就一項事業,那簡直是萬難。

  故唯識宗講修道五位中,第一位即爲資糧位,修行者如沒有充分的福德資糧,修行就會很多障緣,終日波繁事所纏,弄得昏頭暈腦,坐立不安。相反,如有福德的人,大家都會護持幫助他,那麼他修行就會暢通無阻。由此可見,福德這樣重要,來自于哪裏呢

  在六度中增上成學所攝的布施、持戒、忍辱,即爲福德資糧。增上慧所攝的智慧就是智慧資糧。余下的精進與靜慮,遍通福、智二種資糧,爲什麼這樣說呢

  如精進地布施、持戒、忍辱即是修福德資糧,精進地聞、思、修又是智慧資糧。如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就可培植自己的福德,故爲福德資糧,而修五停心觀,四念住觀等都是屬智慧資糧的範疇,故精進與靜慮通于二種資糧。

  四、五相修學六變

  修行六度必具五種條件:1、修六度菩薩首先要了解與六度徊應的大乘教理,依之學習、了解,乃至精通,也就是先要通達敦理,然後起修,就能清楚了知爲何要修六度,目的是什麼,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及修六度的意義。2、明白教理之後,方可開始修行,先修十種法行,即書寫、讀誦、施他、聽誦、報讀、受持、開演、諷誦、思維、修習。在地前修此十種法行,一個人從沒有學佛到學佛即須在十法上用功,而掌握經教,以聞思修圓滿十法行以成妙慧。如是依教理精進修行,就可以成就聞思修叁種智慧。3、要發成佛之心,即菩提心,因每人都有覺悟的真心,學佛就是要開發自己的真心,那就要發菩提心,時時護念學佛的目的和願望。

  不可把真心埋沒了,不讓它隨著虛妄分別去轉這就叫做隨護菩提心。4、要親近善知識,真正善知識要具八個條件,(1)住戒:即持戒,在行爲上沒有什麼缺陷(2)多聞:即謂通達世間一切學問。

  (3)具證:要有真功夫,不僅能說,而且能做,以有修有證,最後達到無修無證,在修行上自己要有很高的成就。(4)哀愍;對衆生有強烈的慈悲心和高度的同情心。(5)無畏;不害怕,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保持自信,還必須有對佛法的教理及個人的修養都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程度。方可做到。(6)堪忍:忍辱力強。

  如遇冷嘲熱諷時,無動于衷,毫不在意。(7)無倦:百問不煩,誨人不倦。(8)善詞:說法詞語精妙,能說會道,口若懸河。具備以上八點方堪爲善知識,缺一不可。在學佛過程中親近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如俗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遇到真正的善知識可以指示我們走向涅槃城,若碰到一個邪見者,我們也可能墮進泥黎。次後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最後是法隨法行,具備了這些才是一個真佛子。

  5、無間勤修善晶:沒有間斷地精進修行善法,欲修六度菩薩,必依這五個條件,故名五相修行六度。

  五、施設度數無增減的所由

  用五度來修,達不到圓滿,施設七度也沒有必要,故六個正好,其原因有兩種:1、是爲了利益有情(利他)。2、是爲了對治一切煩惱(自利)學佛不外乎自利利他。六度前叁度力利他,用布施資生之具來饒益有情,衆生需錢給錢,沒衣施衣等等。菩薩又由持戒關系不會損害衆生,如持五戒就是最大的布施。雖然有時表面上是殺生,實際上是在行布施,如以殺極惡人,饒益多數人。若能忍辱之後,對衆生灼惱害不瞠不怒,對自他均有利,是爲忍辱饒益有情,後叁度可以對沽一切煩惱,那些修行的菩薩囚力能勇猛精進,雖然不能消滅煩惱,但能行一切善法。此時煩惱已無力構成你的障緣。可以順利做自己的好事,有了禅定之後,煩惱被壓得無力觀行了,如果從靜慮中開發般若之後,就可以把煩惱隨眠徹底消除,故說戒、定、慧叁無漏學是次第而進的,無論是靜慮,還是般若都必以精進作爲前提才能成就諸度。

  在六度之外,還有四度爲其助件,如以六度的前叁皮攝受有情時,必以方便善巧爲前提,才能修得成功,否則用力多,效果不好。故方便是前叁皮的助伴。願度是六度小精進度的助件,願力是目標、方向,它是行爲的動力。精進修行要有願力,否則精進作什麼呢

  沒有願力,也不能堪忍無間地修持,東一下,西一下導致信心退失,幹脆去行五欲之樂。故學佛應該發大願心,不斷地精進修行,煩惱就逐漸減少。通過力度的兩種(勝解力、勝意力)力量,可以促使靜慮波羅密多的成就。智度是指對經敎掌握的智慧,是屬世間智,但它可以引發出世間的無漏智,故世間智是出世間智的一種助件。

  六、六度次第安排

  六度由布施到持戒乃至智慧,如此安排是有理由的,因爲前度能引發後度,後度又能引發後後度,如是狄第引發,前對後有帶動作用,前力後因,後爲前果。故六度如是次第安排。具體分忻如下。

  那些爲成就佛道的菩薩,如果能對身體,財産等都能置之置外,毫不吝惜,如此則能持戒。一個不能很好守戒的人,正是因爲把身體財物看得太重,貪著享受就會導致犯戒的行爲,故布施要在持戒前。

  欲持好戒;須修忍辱,不可隨著欲望而行,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受什麼戒就要忍耐什麼戒。規定不能做就不可做

  可是衆生的習氣很難改,故持戒要有忍辱的心態,開始忍的時候是很難,當某一個念頭起來的時候,好象非幹不可,但咬牙忍過去之後,也就沒亊,一個人修養主要看能否忍辱。經常不斷培養自己忍耐的能力。

  久而久之地看到什麼都能包容了。這也表明修養已經提高了,故持戒要以忍辱爲前提,有了忍辱力才能進地修行。如打坐時一般只能坐半小時,若有忍的力量逐日地會增長時間,否則永遠停留在十小時的水平上。每當不能忍受,要想法對治,如現在若不忍受修行,將來要墮地獄中是不忍也得忍。如此比較一下;還是現在容易,故能忍得住就能精進修持。一個人只能通過精進之後才能成就靜慮。這就是由戒生定,因宅發慧,智慧有兩種,一右漏智慧名爲散意,是屬理論的智慧,不是實踐巾産生的真智慧。經不住違順境的考驗,這種得不到佛法的受用。二無漏智慧,要通過訃定力量才能把它開發出來。是衛這位的根本智,所以根據諸度關系和作用來次第安排六皮。

  七、六度品類差別

  六度的每一度又可以分爲叁類。如布施叁類:1、法施: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諸布施中,法布施最。以不求名聞利養的清淨心說法,方能滿足聞法者的法樂長其善根,功德很人。如以邪見曲解 佛法,罪過也很重。 2、財施:是以一切資生之具至身肉手足施于衆生 。3、無畏施:不害怕,安慰衆生,解除他們種畏懼的心理,給予勇氣和力量。

  戒分叁類:1、舍不善戒:即律戒,大小乘相同,是把邪見戒等錯誤言行舍棄,亦名七衆別解脫戒,即爲持一條解脫一條。或保解脫,持戒保證解脫,是屬止持,如諸惡莫作。2、轉生善戒:學佛持戒以及修行爲名轉生善戒,屬于衆善奉行。

  3、轉生饒益有情戒:專門做種益衆生的事,但後二者必須建立在律儀戒上,否則是修不好的。

  忍辱分叁類:1、耐怨害忍:能夠忍受怨家對自已種種無理迫害。2、安受苦忍,對很苦生活及大自然帶給我們天災人禍寒夏熱的逼迫等都能堪忍。3、谛察法忍:對佛法所說的真理雖起出我們的…

《試析《解深密經》六度十八分大意(德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