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往開來的臨濟禅師
德鳴
閩南佛學
一、生平簡介及悟道因緣
臨濟義玄禅師,曹州南華(今河南)人,俗姓邢。幼負出塵之志,並以孝子聞名,及落發進具,便喜禅法。初在黃蘖會中,行業純一,受黃蘖禅師和睦州道明禅師的接引而得開悟。可以從其開悟的公案中看出其拶念頭的頓悟功行。外不放入,內不放出,走—蔔絕路,而頓開了“原來黃蘖無多子”。無多子,就是說頓悟,是最極平常的意思。可是這正是般若了義語,乃世間諸案實相的秘要,亦即無上平等佛法。他之所以能道出“無多子”,主要與他平日的“行業純一”是密切分不開的。由于經過“行業純一”的錘煉,跳出爐子了,向大愚脅—F築叁掌,又向黃蘖面前打一掌,正是顯出,掀倒須彌,踢翻地軸,倒轉乾坤之氣勢。正如仰LU所說: “非但騎虎頭,亦解把虎尾。”在這一念逼拶中已現無生法忍,頓超頓得一下子了脫了。以後臨濟宗提持的激箭似的頓悟功行,完全發轫于這一大悟因緣。
二、悟後的著力處
“師在僧堂裏睡,蘖入堂見,以挂杖打板頭一下。師舉首,見是蘖,卻又睡,蘖又打板頭一下,卻往上間。見首座坐禅,乃曰:“下間後生卻坐禅,汝在這裏妄想作麼
”座曰:“這老漢作什麼
”蘖又打板頭下便去。”
這黃蘖打板頭公案,具見臨濟入深密禅定,黃蘖第一次打板頭,驚起也,濟還在定中,蘖第二次再打板頭,老婆心懇切再作驚起也;濟能入定,蘖要教其起定,能起來也。正如仰山所言的“兩采一賽”能起采也,兩采一賽即在此處。以上這則公案,顯示了臨濟大悟進——步的潛修,實爲黃蘖所贊許。再看栽松公案;
“蘖曰:“深山裏栽許多松樹作什麼
” 師曰:“一與山門作境致,二與後人作榜樣。”道了。將鋤頭築地叁下。蘖曰: “雖然如是,子已吃吾叁十棒了也。”師又築地叁下,噓一噓,蘖曰:“吾宗到汝大興于世。”
這則公案,其中含蓄了無盡的棒喝機用,固然代表禅行與勞動的結合。但更其重要的是“黃蘖不以臨濟已悟而放松考驗,臨濟卻更如一火焰似的觸著便燒。”這表明,長明燈永遠點起來,並昭示了臨濟蘊蓄的無上雷音行將震動了,這不僅表明了黃蘖對臨濟的信任,也說明了黃蘖不愧爲伯樂,現在再看一則代飯頭勘黃蘖的公案:
“黃蘖因入廚下, 問飯頭“作什頭曰:“揀衆僧飯米。”蘖曰:“一頓吃多少
”頭曰:“二石五。
蘖曰:“莫太多麼
”頭曰:“猶恐小在。” 蘖更打。頭舉似師, 師曰:“吾與汝勘這老漢。”才到侍立,蘖舉前話,師曰:“飯頭不會,請和尚代轉一語。”蘖曰:“汝但舉“”師曰: “莫太多
” 蘖曰: “來日更吃一頓。”師曰:“說什麼來日,即今便吃。”隨後打一掌。蘖曰: “這瘋癫漢又來這裏捋虎須。”師喝一喝,便出去。”
此則公案,代表臨濟大悟威光再現一次,再掌蘖,一喝,落落聲光,俨然初悟時境界。舉出這幾個公案,說明臨濟悟道後在黃蘖會下的生活情況和與黃蘖的默契,處處表現出“立竿見影”,隨處作主,不依他家作話,羽翼已健便可自在沖天飛去。後來,臨濟決定北歸,于是有禮辭黃蘖的公案;
“後又辭蘖。蘖曰:“甚處來!”師曰:“不是河南,便歸河北。” 蘖便打。師約往與一掌,蘖大笑,乃喚侍者:“將百丈先師禅機幾菜來。”師曰:“侍者將火來!,蘖曰:“不然子但將去, 以後坐斷天下人舌頭去在。””
這是父子倆關於在傳承大法關系上授受的情況。黃蘖將百丈用過的禅板幾案,付給臨濟,這是一種禅道繼承表信的作用。六祖以前阻祖相承的信物是袈裟,到了六祖置衣勿傳,所以在臨濟看來只要資心相體信。這信物卻無可重。故雲“將火來””燒卻;黃蘖用意卻親切周至地說:“子但將去,以後坐斷天下人舌頭去在。師資之間像如此授受的,自六祖曹溪以來說罕有,這正說明黃蘖臨濟師資道合,心心相印的無盡法喜。臨濟告辭黃蘖後,遊方觀風,曆練禅道,充分顯示了,奉黃蘖命,初到杭州勘辨徑山,再參叁峰,並與圓林禅師作一唱一合話,推其禅機本源與百丈大悟一公案,有相似處:
“百丈爲馬祖侍者。一日,隨馬祖行次, 見一群鴨子,祖曰“是什麼
” 師曰: “是鴨子。”祖曰:“甚麼去處也
”師曰:“飛過去也!”祖遂把師鼻扭,百丈負痛失聲。祖曰:“又道飛過去也。” 師于言有省。”
人常心念被對象吸弓1而失去本心,所以會忘記自己的存在。這則公案主旨在于告戒我們,千萬不要迷失了自己,因爲百丈迷失自己,所以馬祖扭他的鼻子,並提醒他說:它並沒有飛往任何地方。意即暗示他說,你說去那裏,你不正是擁有自己嗎
“到明化。化問:“來來去去作什麼
”師曰:“只圖踏破草鞋。”化雲:“畢竟作幺生
”師雲:“老漢,話頭也不識
””
臨濟悟後遊方觀風,曆練禅道說;“只圖踏破草鞋;”其意能可謂灑落豪
放。說的只圖踏破草鞋,豈別無禅意
實際上,臨濟到處揮動“吹毛劍”,向諸方大老試鋒,鍛煉自己,勘辨他人,並不是爲遊方而遊方,這些言句和行動都不足以盡他的禅道,只偶然顯露了一鱗半爪而已。諸方望風披靡,只見他淩空而去。若臨濟者,實般若慧之化:身,祖師禅之巨蘖也。
叁、臨濟宗的建立
臨濟弘法時,正是禅學發展壯:大時期,由于他所施設的棒喝言句,以及接引衆生的獨到之法,故創立了禅宗的臨濟派。這是禅宗自菩提達摩六祖慧能起來,發展到最高峰的産物,吸取教承精美,傳持佛慧命,高標頓悟功用,結合世間實際智度大道。
1、建立黃蘖宗旨
師後住鎮州臨濟處,學侶雲集。
“一日,謂普化、克符二上座曰; “我欲于此建立黃蘖宗旨,汝且成褫我!”二人珍重下去。叁日後,普化卻上來問: “和尚叁日前說什麼
”師便打。叁日後,克符上來問: “和尚·叁日前打普化作麼
” 師亦打。”
師濟禅法機用,一棒一喝,一喝一喏,都從大般若中流出,高懸智鏡,鑒照妍醜,辨別胡漢,殺活在手。《大般若經第十六分》雲:“何謂般若波羅蜜多者,汝等當知,實無少法可名般若波羅蜜多。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超過一切名言道故。此中智者,不可示現此名爲智,不可示現此智所屬,不可示現此智所由,不可示現此智所從……是故,智中無實智性,亦無實智住智性中,智與智性俱不可得。”此皆禅宗正令全提之境,特假立爲向上一著,此即正法眼藏,亦即禅宗據以爲由立之宗旨。臨濟此處所說建立黃蘖宗旨,是假借黃蘖宗風,實質上是重提般若正令,真透佛祖要機。臨濟證知黃蘖宗旨不可得,普化、克符亦證知臨濟宗旨不可得,工人同證實無所得,一點滲漏俱無。臨濟握般若正印,在自家證智分上是“石;火莫及電網通,但爲隨順世間名言”。建立黃蘖旨,爲的是勘驗普化、克符所以說“汝且成褫我”。總之,臨濟一捧一喝言句,都爲通達甚深般若之無上妙意,其目的貴在人直下頓悟。顯示了臨濟宗:對于般若空性現觀貴在頓悟的宗旨,此正是宗門下從上以來的傳統。達摩以《楞伽》說《般若》;五祖、六祖則以無所得應金剛般若,馬祖、百大即以棒喝機用顯般若,到臨濟更發蹈曆,大振宗風。
2、四料簡
“至晚小參。曰: “有時奪人不奪境,有時奪境不奪人,有時人境兩俱奪,有時人境俱不爭。”克符問:“如何是傘人不奪境
”師曰:“照日發生鋪地錦,嬰兒垂須白如絲。”符曰:“如何是奪境不奪人
”師曰:“王令已行天下遍,將軍塞處絕煙塵。”符曰: “如何是人境兩俱奪
”師曰:“並汾絕信,獨處一方。”符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奪
”師曰:“王登寶殿,野老讴歌。”符于言領旨。”
這個小參垂語,是臨濟接機,示教的方式,此即爲“臨濟四料簡”。用通俗的話來說,所謂奪人不奪境,意即告戒我們,當放假我,從戒定慧起修,從各種修法上起修。整個人在一片春意之中,因爲每個人都賦有新的生機,放下之後,一個新的生命便重現。奪境不奪人,即放下一切塵世外境,天下無事。何事說有,但還有一個“生”,人境俱奪,人境均不能存在。看它是否還有,什麼放不掉。入境俱不奪,即各安本位,語默動靜體安然。正所謂“縱遇刀鋒常坦坦,假境-毒藥也閑閑”。有時二字正指接機之時,當話脫無執的分辨來機,奪與不奪全在臨時應用,不假按排。接機首先當憑鑒覺深辨來風,知他是何根器
一經接處時,來者的心行和動機,更應分辨得透,臨時決定奪與不奪。關于以根器斷人,臨濟又嘗示衆曰:
“如諸方學人來,山僧此間作.叁種根器斷:如中下根器來,我便奪其境而不除其法,或中上根器來,我便境法俱奪,如上上根器來,我便境、法;人俱不奪。如有出格見解人來, 山僧此間便全體作用,不曆根器大德,到這裏學人著人力、不通風,石火電光即過了也。,學人若眼定動即沒交涉,擬心即差, 動念即乖,有人解者不離目前。”
這段示衆與四料互爲關系,性質作用是一致的。四料簡著重在分辨根器以示教,完全爲了接機。不能行四料簡者,開堂說法即有問題。臨濟說到學人到此,是沒有著力處,是刁;通風的,沒有次第;要見便直下更是,一瞬即近。所以他說:“學人若眼定即沒交涉”,擬心動念相去遠矣。所以在臨濟跟前的學人也須帶一只參學眼。臨濟隨機應時,設此四奪全系臨時行令,辨機接物,是禅宗教學上的創作並非從現成模子裏脫出。學人承此爐錘,直下會得,實不幹他意識下的“尋思”。向上機當見他落處,超過一切名言, 智中無實智性,亦無實智住智性巾”,那堪搖唇鼓舌逐句告人。四奪中所雲“人”,即指人我之人,學人主動方面的尋思。 “境”兼指事理境而言,所以森羅萬象,凡聖同導尋思所緣境。若就勘驗中下根器“便奪其境”…
《繼往開來的臨濟禅師(德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