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繼往開來的臨濟禅師(德鳴)▪P2

  ..續本文上一頁的境,更是指學人死在諸方師家教學的言句或機用之下:子以奪去,有時也指理境爲“法”。入境所包甚廣,都是學人方便的事。 “奪”,即含有“逼拶”之力,奪刁;奪則是臨濟對機縱擒的手段。

  3、四照用

  “臨濟示衆:“我有時先照後用,有時先用後照,有時照用同時,有時照用不同時。先照後用有人在,先用後照有法在, 照用同時,驅耕夫之牛,奪仇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針錐:照用不同時,存同有答,立賓立主,合水和泥,應機接物。若是過是人,向未舉以前,撩起更行,獨較些子。”

  臨濟舉此四照用,是根據學人的機器利頓,工夫淺深而臨時施設的教學方法。這和上面談過的四奪有類似之處。“照”指針對學人專心致力于古人的機境上而給以打失。“用”指針對學人自恃的見解而予拈去。照是奪其法,奪其境;“用”是奪其人,奪其見。照用先後,是一與一奪,照用同時是入境俱奪,逼使學人境又忘,悠然入于言前之句。唯“照用刁;同時,,與“入境俱不奪”更異。前者是對機學人和境上給予一種言句上妥貼安排,正是“少年會擇龍門陣,垂老愛看稚子兵”,是從容教學的方法。在“入境俱不奪”的教學,在學人方面則是上根基。所渭“王登寶殿,野老驅歌”是一番蔥蔥郁郁升平氣象。這兩種四料簡和臨濟另一則叁種根器斷驗語錄參看(見前“四料簡”)更可體會到他的教學活用方法。四奪重點則在人與境,叁種根器斷人重點在境與法,四照用重點則在人與法。臨濟對某些學者,痛下鍵椎, “驅耕大之牛,奪饑人之食。”照用並施,入境俱奪,只有碰上“過量人”, “出格見解入”,臨濟便全身顯露,全體作用。這裏是“學人著力處不通風”,只有出格過量的人才能“向未舉以前撩起便打”。只有這種師資相見,才稱得起“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才會使臨濟“吐舌”喝“賊賊”,因愛他“智過君子”。

  4、無位真人

  “上堂:“赤肉團上有一個無位常從汝等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著”時有僧出問:“何是無位真人!”師下床把住雲:“道道!”其僧擬議,師托開雲:“無位真人是什麼乾矢撅。”便歸方丈”。

  臨濟假說一個無位真人,這與他說的“是你目前曆曆的勿一個形段孤明”之意相近。須知此宗“說似一物即不中”,人多不易會,且易發生錯誤。所以權設向上之“有”,借以假立悟門以接機,然卻不能執著其有。當知“實無少法可名般若波羅密多”。此“無位真人”,非故意提出之事,從上佛祖莫不使出獨特手段以顯了此事而助發頓悟。此無位真人,如臨濟雲:“約山僧見處,與釋迦不別,每日多般用處,欠少甚麼

  六神通光,未曾問歇,若能知是見得,即是一生無事人。”有的人以爲頓悟,明空即爲落空,不敢入此門來,終是徘徊門外。於是不得已向大衆宣布,“須知有從上來事事分始得”(黃蘖語)。此無位真人即上來事事分。臨濟于是提持“無位真入”,隨立隨破皆契向上之旨,這正是他妙處。

  臨濟此處說的無位真人與別處說的“無依道人”是一,非言語文字所能诠,豈見聞覺知所能及,但可鑒覺下頓悟明了,亦不過知“有”而已,有實空義。此以徹法源底的大悟,洞明大法究竟綱領旨趣的般若波羅密多,尚有距離在,及當再求不斷的大悟乃爲佛祖真子。若以撞著五位真人,便爲了當,即成耽誤,不能掌握般若正印。全提佛祖正令者,實難說爲大悟此事,遑谕荷擔大事。無位真人,也是臨濟權示一種機境,從這種機境中突破機境,捉住全體。也須是出格見解入始得,否則又加上一重枷鎖了。“無位真人是什麼乾矢撅”正是掃蕩這種機境。

  5、棒喝行今

  臨濟棒喝行令之妙,可從下列幾則公案看出:

  “師見僧來,舉起拂子。僧禮拜,師便打。又有僧來,師亦舉拂子,僧不顧,師亦打。 又有僧來參,師舉拂子。僧曰“謝和尚指示。”師亦打。”

  這叁僧來參,好似叁顆明珠滾向水品宮,拂子舉處各各知“有”。禮拜、顧、話、知垢盡也,果有光也。人人吃棒,是許可,也是鼓勵,知“有”亦空義,合該再前進。再看下則公案:

  ““僧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豎起拂子,僧便喝,師便打。又僧喝: 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亦豎起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誤,師便打。及曰: “大衆!夫爲法者不避喪身失命,我于黃蘖先師處叁度問佛法大意,叁度被打,如蒿枝拂子似。如今更思一頓,誰爲下乎

  。時有僧出曰:“某甲下手。”師度與柱杖,僧擬,便打。”

  兩僧問意相同,前一僧人得深,後一僧稍近些,經勘驗都蒙印可。兩僧問旨,正觸動臨濟大悟因緣,回憶往事若新發于石硎。乃問大衆說出他當日大悟的境況,此表達出的理境是非常豁朗,同時也極富于“人情味”。好個“叁度被打,如蒿枝拂相似”,全仗“不避喪身失命”,到此境“如今更思一頓,誰爲下手”,此語玲珑透徹而又情韻深互,堪披黃蘖深思,“更思一頓”,亦可表明臨濟禅于滯于悟境。“誰爲下手”,倒是陷虎之機,難可超越,果然這僧一釣便上,被打服罪,棒喝行令有不得不行之令。看得透,使知棒頭有眼:看不透,棒頭指處花無數,總是撩亂人。

  以上是臨濟棒喝行令的五個具代表性的公案,從中可見他棒喝下生殺縱奪語脫無力,大機大用顯示無馀,一線到底純屬般若威光,般若真照力透重圍,以此手段徹底爲人,此臨濟禅不可企及處。當之者,無不氣絕而慧命獨朗,無不情忘而正智得伸,棒喝逼拶,功高莫比。

  四、傳法示滅

  臨濟傳法示滅,是在鹹通(唐懿宗年號)八年(公元867年)丁亥四月十日。

  將示滅,說傳法偈曰:“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相離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須磨。”

  “複問衆曰:“吾滅後,不得滅卻吾正法眼藏

  ”叁僧出曰:“怎敢滅卻和尚正法眼藏。”師曰:“以後有人問你,問他道什麼

  ”僧便“喝”。師曰:“誰知吾正法眼藏向瞎驢邊滅卻。”言訖,端坐而逝。”

  臨濟示滅說此傳法偈,真乃推出佛祖般若心藏,也是向學人“敲骨取髓痛下針錐”,末了逼拶一著。此偈貫穿了修證、般若、法身,解脫四個方面。 “沿流不止,世間法、佛法都爾,問如何

  ”,正是“目前無法,意在目前”。 (夾山語)“真照無邊說似他”,即臨濟別處說的,“隨處作主,立處皆真,一切境緣回換不得”之無價大寶。“離相離名人不禀”,緣生無自性之共般若也, “吹毛用了急須磨”,森羅萬象觸目菩提的不共般若也。握得不共般若的吹毛劍才能全體作用,不受人惑,;不受境惑,不與物拘,透說自在。但仍須珍惜,入塵入俗磨煉去。此偈是顯豁而幽渺,悟與未悟,悟與大悟,皆可就地而識取。

  臨濟說偈已,複叮咛大衆,“不得滅卻吾正法眼藏”,叁僧毅然挺身而出,直下承諾,就事論事所亦常情。不意臨濟突然考叁僧,“以後有人問你,向他道什麼

  ”這一來好似滿天星,不知說那一顆。一腦袋佛法禅道,管教百雜碎,叁僧畢竟弄得出,一“喝”了之。這一·喝就不作一喝用,似在一喝之中突出一喝之處。一問一喝,啄碎用時,叁僧這一喝,大似永嘉說的“獅子兒,衆隨後,叁歲便能大哮吼”,一般以爲當可得臨濟。 “如是如是”之印囑,那知臨濟不然,卻說道“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此語一往觀之好似不許叁僧,實際應可叁僧深堪傳承。在這裏,臨濟要拈卻自己一脈建立的禅道,以之作進一步的示教,于此特假叁僧貌似臨濟之喝而都滅之,提醒大衆不得于老臨濟的一喝上立窠舀栽椿子。應同叁僧的一喝上薦取自己,此正臨濟禅法長保青春活力之處。

  總觀上說,臨濟前後二百六十余年間的一段時期,洋洋禅海實難觀測。其後,子孫遍天下,代代有人聞,實爲巾國禅宗史上極光輝絢爛時期,特別是臨濟禅師是中國禅宗繼往開來的一代祖師。

  

  

《繼往開來的臨濟禅師(德鳴)》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