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永明延壽的佛學思想
唯妙
閩南佛學
永明延壽的佛學思想主要有兩點:其一是強調“萬法唯心”主張參學應以心爲宗,以悟爲則;其二是充滿了融彙調和的色彩。他認爲“經是佛語,禅是佛意,諸佛心口,心不相違”。主張禅教一致,他融合禅教的思想,受到曆代佛教推崇者們的稱道。
一、生平行履及佛學著作
生平行履
延壽(公元904—975年),字仲雲,俗姓王,唐昭宗天祐元年出生於錢塘(今浙江杭州),圓寂於宋太祖開寶八年,卒谥智覺禅師。他是唐末五代和北宋之際禅宗法眼宗的著名禅師,也是法眼宗創始人文益的再傳弟子。
延壽十六歲時,曾經獻《齊天賦》給吳越王錢镠,生來充任馀杭庫史。二十八歲時升任華亭鎮將,負責督納軍需。因爲他自幼信仰佛教,常常自己拿錢作戒殺放牛之資。後來擅自動用軍需庫錢,購買魚蝦等物作放生之用被發現,遭判死刑。押赴市曹問斬時,面不改色,儀容坦然無淒,典刑者感到非常奇怪,問是何原因。延壽答曰:“動用庫淺是爲了放生救苦,自己沒有私用一分半毫,于心何愧
”因此被改判無罪而釋放,並聽從他的意願,在龍州寺隨翠岩禅師剃度出家,時年叁十歲。
當時,法眼宗文益的弟子德韶禅師正在天臺山弘化接衆,延壽聞其大名而前往參拜求教。以他敏捷的思辨,得到德韶禅師的器重,並印可而傳其衣缽。後來他到明州雪窦山(今浙江甯波南)傳法度化接人,法席大盛,道業日隆,名聲遠播。
延壽在天臺山國清寺時曾結壇修習《法華忏》,又遊方到金華天柱峰誦持《法華經》叁年,智慧增長,文思大暢。據《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及《淨慈寺志》卷八所說,延壽禅師于後周太祖天順二年(公元952年)住持奉化雪窦寺時,從他學法的人很多。一天延壽上法堂升座曰:“雪窦這裏,迅瀑千尋,不停纖粟,奇岩萬仞無立足處,汝等諸人向什麼處進步
”此時有僧問:
“雪窦一徑,如何履踐
師答曰:步步寒華結言,言徹底水。”
住永明寺時,有僧問:
“如何是永明妙旨
師曰;更添香著。曰:謝師指示。師曰:且喜勿交涉師有谒曰: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來浪浪起。”
從上面的公案我們可以看出,延壽禅風是慧能大師思想的延續,表現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禅偶于山水草木,日常生活中,不在文學字上求的禅學思想,故此當時求法學道者很多。在《雪窦寺志》中記載有他在此寫成《宗鏡錄》一文初稿的說法。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吳越忠懿王錢俶見靈隱寺頹廢荒傾,禮請延壽到杭州主持修複工作屍重建殿宇,再興道場,前後共計一千叁百余間,加上四面的回閣圍廊,自山門環繞至方丈室,左前右後相互連接,靈隱寺從而得以中興。次年,又接住永明寺(今杭州西湖淨慈寺)。忠懿王爲了表彰延壽禅師的傑出成就,賜大師號“智覺禅師”從學者達二千余人。在永明演法堂,延壽執筆撰書定稿《宗鏡錄》一百卷,演法堂因此改名爲宗鏡堂。永明延壽之雅稱,也因此而得。開寶叁年(公元970年),大師奉诏在錢塘江邊的月輪峰創建六和塔,高九級,五十余丈,作爲鎮湖之用。此時禅師大名漂洋過海,聲振四方。高麗國王因抄讀了《宗鏡錄》茅塞頓開,深受啓發,倍加敬賞,于是特遣使航海來宋,赍書敘弟子禮,並用金線織成袈裟,水晶數珠,金澡罐缽等,禮敬給延壽禅師。延壽爲隨同使者前來參學問道的高麗國學僧叁十六人印可傳心,故此,法眼宗旨得以弘傳高麗。
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延壽應邀到天臺山開堂傳授叁壇大戒,度僧俗萬余人,風極一時。
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十二月二日六時,延壽禅師集衆焚香,跏跌安然而逝,時壽七十二歲,戒臘四十二夏。第二年在大慈山建塔院供奉舍利。末太宗爲塔賜額曰:“壽林禅院”。
2、佛學著述
延壽禅師是一位禅教並重的一代宗師。他的著作有《宗鏡錄》一百卷、《萬善同歸集》叁卷、《唯心訣》一卷、《神棲安養賦》、《敬世》和《定慧相資歌》各一卷以及詩文若幹篇。他一生著述等身,文筆流暢,思想鮮明,文章內容結構完美,文學價值很高。
(1)《宗鏡錄》
《宗鏡錄》爲了解決當時佛教思想領域裏的禅教和性相互不相容,互相攻擊的矛盾,統一教下和禅宗的思想分歧,闡明教和禅的思想觀點,說明禅教不可分的道理而作一百卷《宗鏡錄》。
《宗鏡錄》是延壽禅師廣記博引大乘佛經一百二十種,祖師語錄一百二十種,聖賢文集六十種,共計叁百余種文獻資料所編成。全書共約八十余萬言,分叁章。第一卷前半部分爲標宗章,第一卷後半部分至第九十叁卷爲問答章,第九十四卷至第一百卷爲引證章。爲了說明《宗鏡錄》的內容結構,延壽在《序言》中說:“分爲百卷,大約叁章:先立正宗,以爲歸趣,次中問答,用去疑情,後引真诠,成其圓性。”
所謂《宗鏡錄》的立意,如他在《序言》中所講:“今祥佛祖大意,經論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吉,假申問答,廣引證明,舉一心爲“宗”照萬法爲“鏡”。編聯古製之深義,撮略寶藏之圓诠,同此顯揚,稱之爲“錄。”所以此段語告訴人們,他的標宗主要在於“立一心爲宗,照萬法爲鏡”,集古人之深義,攝寶藏之圓诠,故爲《宗鏡錄》。
(2)《萬善同歸集》
《萬善同歸集》是延壽禅師的的又——大主要著作。全書分叁卷,約計六萬四千余字。全文以問答的形式提出問題,解答問題。其文說理透徹,言簡意駭,立意明確,解答流暢,說服力很強,表現了延壽禅師的高超文學水平。
所謂萬善同歸,意即是一身兼念佛、持咒和修忏等法門與衆行而歸一。如他在文中說:“夫萬善是菩薩入聖之資糧,衆行乃諸佛助道之階梯,法華會叁歸一,萬善向菩提,大品一切無二,衆行鹹歸種智。”因此念佛是萬善的一種資糧,持咒和修忏也是趨向菩提智慧方法。
他在《萬善同歸集》的開首說:“天衆善所歸,皆宗實相……自含衆德。然不動真際,萬行常興。……是以萬法唯心,應須廣行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滯真修。若欲萬行齊興,畢竟須依事理。”這同樣是闡述了萬法唯心的思想。所謂有無齊觀,一彌平等,即是說水與波二者是不可分的,是一味平等的,是非一非異之關系。
《萬善同歸集》體現了延壽的融合思想的中心所在,作用重大,意義深遠。故而雍正皇帝在《禦製妙圓正修智覺永明延壽禅師萬善同歸集序》中說:“至高至明,至廣至大,超出曆代諸古德之上。誠以六沮以後永明爲古今第一大善知識也。”
(3)《唯心訣》
延壽禅師《唯心訣》—卷,共計約五千七百字左右。延壽在文中一開始就寫道:“祥夫心者,非真妄有無之所辨,豈文言句義之所能述乎
然衆聖歌詠,往哲诠量,千途異說,隨順機宜,無不指歸一法而已。” “欲知妙理,唯在觀心。恒沙之業一念而能消,千年之暗一燈而能破。”說明修行用功只能在一心上用功夫,同樣標明了禅宗的“不立文字”的含義在於有無真妄不能辨一心,文言句義不能表達一心,只能從“心”上去體悟,否則就是異端邪說的道理。
《唯心訣》妙就妙在一個“訣”字,如雍正皇帝在《禦製妙圓正修智覺永明壽禅師萬善同歸集記》中說: “夫達摩心傳,本無一字,而永明心賦,乃有萬言。不立一字,該叁藏而無演至萬言,覓一字不可得。故雲: “假以詞句,助顯真心,雖挂文字,妙旨斯在”。故此萬言之頭頭是道,可知萬善之法法隨根。”
二、佛學思想
前面提到延壽禅師的佛學思想屯要有兩大特色。其一是“萬法唯心”,其二是禅教一致的融合論。下面就從這兩個方面加以論證。
1、萬法唯心論
延壽禅師主張以“心爲宗,以悟爲則”,其中中心內容即是“萬法唯心”。他在《宗鏡錄》裏是“立心爲宗”(卷一)那麼他是怎樣闡述這種立宗觀點的呢
如他在《宗鏡錄》卷十中說:“今論正宗,取勝而言,約法性宗論。”故此表明是俗法性宗的思想而立此論的。
延壽思想雖然融合性相,說“萬法唯心”,但其要緊處,是合相歸性,所以《宗鏡錄》中,以華嚴一乘圓教爲最上乘,與賢首清涼所說相性同一如出一處。
如《宗鏡錄》中說:
“問:《此宗鏡錄》,何教所攝
答:真唯識性,理無遍圓,約理不同。略分五教:一者小乘教,唯說六識,不知第八阿賴耶論。二、初教,說有阿賴耶識生滅,亦不言有如來藏。叁者終教,有如來藏,生滅不生滅念,爲阿賴耶識。四者頓教,總無六七八識等。何以故
以一心真實,從本以來無有動念,體用無二故,無有妄法可顯。五者一乘圓教,說普賢圓明之智,不言唯識次第。又言佛子叁界虛僞,唯一心作,亦攝入故。此宗則圓教所攝,乃是如來所說法門之根本,以如來依此心成佛故。”
如此說明與真唯識性不同的一乘圓教之別所在。在《宗鏡錄》卷二中他解釋“一心”說。
“何謂一心
謂真,妄、染、淨一切諸法無二之性,故名爲“一”此無二處,諸法中實,不同虛空,性自神解”故名爲“心”。”
文中所說的“真妄染淨一切諸法無二之性”和“諸法中實”與唯識思想以及《楞嚴經》的“真妄乃一心中所現之物和一切法因妄而顯真”是相通的。爲了更進一步的加以說明,他在卷二和卷二十七中接著說: “此一心法,理,事圓備。”“乃萬化之原,一真之本。”心也者,……萬法資始也。”又在《萬善同歸集》中說;
“一切理、事、以心爲體——以實心爲體。”故而“心能作佛,心能作衆生,心能做天堂,心能做地獄。”雖然,延壽禅師所說的“萬化之源”, “萬法資始”的心,就是宇宙世界的本體和本原所在,這也正是諸法中的“無二之性”。這和唯識思想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相通達。這種心,說明了就是唯識思想的“阿賴耶識”,即“藏識”的別…
《略述永明延壽的佛學思想(唯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