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述永明延壽的佛學思想(唯妙)▪P2

  ..續本文上一頁名詞。阿賴耶識即包藏了世界萬法之起源,因有此心才有了如夢如幻的一切諸法,即是一切唯心所現。一切萬法唯心就是真如緣起的思想,就是識對所對境的客觀反應。而所謂的“若知一切法,應觀一切心”即是這種“萬化之原”的“真心”。如果離開了這樣“萬法資始”的“真心”,那麼就不可能産生對客觀物質世界“一切法”

  的認識。這種認識和《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也是相通的,如水波無二的關系。所以他在《萬善同歸集》中說:

  “離理無事,全水是波,離事無理,全波是水。”即是水是本,而波是事,是心,波是隨衆生心而變化的虛有假相。所以“欲知妙理,唯在觀心。”(《唯心訣》)。

  爲了更進一步說明“以心爲宗,以悟爲則”的思想,他在《宗鏡錄》卷二、卷十九中說道: “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入道要門……一乘法者,一心是也。但守一心……一切諸法,無有缺少,一切法行,不出自心。” “是知十方諸佛中,無有—·佛不是因信此心而成佛,二十八祖內,無一祖不是此性成祖。” “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即可,更無別法。”

  延壽是一禅師在修行的實踐上,自然要表現出禅宗的特色,就是“以心傳心,更無別法”的思想。所以,只要能“觀心”即可以印可妙理而修諸行,這實際上就是六祖慧能大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思想,因此這即是說“萬法唯心”而造,只要見性就可成佛。而這種“性”都是“心”的本體,就是如來妙真如性,只要洞察和體悟這種心的妙用,即是修的過程和目的,就是佛的現前。故此他在《萬善同歸集》卷上說:“是以離自心源,更無別體……故知一切歸心。”

  2、融合思想——即禅教一致論

  延壽說:“經是佛語,禅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宗鏡錄》卷一)所以強調“祖標禅理,使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門,立诠下之大旨。則前學所禀,後學有歸。”(《宗鏡錄》卷一),從而明確的提出了禅教並重(或禅教一致)的主張。他把大乘佛教的空、有融彙統攝進他的“一心”之中,顯示出他的特殊融合性相、空有各宗的佛學思想。

  如他在《唯心訣》中說:

  “詳夫心者,非真妄,無有之所豈文言句義之所能述予

  然衆聖歌詠,往哲诠量,非不洞明,爲物故耳。是以千途異說,隨…頁機宜,無不指歸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無二,《法華》但說一乘,《思益》平等如之,《華嚴》一真法界,《圓覺》建立一切,《楞嚴》含襄十方,《大集》染淨融通,《寶積》根塵結合,《涅槃》鹹安秘藏,《淨名》無非道場。統摂包含,事無不盡,籠羅該括,理無不歸。是以一法千名,應緣立號,不可以方便之說,追隨事之名,謂衆生非真,諸佛是實。若悟一法,萬法圓通,塵劫凝滯,當下冰消,無邊妙義,一時通盡。深徹法源之底,洞探諸佛之機優遊法界,遍曆道場。”

  此一段文字可以說是闡明了延壽融合思想的精華,同樣可以看出延壽的融合思想的確是包羅萬象。統攝各部經典,各派學說的大要,真可以說是“統攝包含,事無不盡……若悟一法,萬法圓通……無邊妙義,一時通盡。”延壽的這種融合思想,可以說是代表了整個中國式佛教的融合思想的精髓。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善巧方便,使不同根機的衆生在修習佛法時,能根據自己的需要有所選擇,其目的是能夠隨機悟入佛的知見。所以門派之-見乃至于門法之爭都是邪知邪見,不解佛的良苦用心,這就是延壽禅師所堅決反對的。下面再談一談延壽禅師有代表性的兩種修習方法:

  (1)華嚴禅

  延壽深信華嚴圓教,因此對於禅的解說和宗旨可稱之爲華嚴禅。故此針對時弊,極力倡導禅教一致的觀點,如他在《宗鏡錄》卷二—蔔五說;

  “近代或有濫參禅門,不得旨者,相承不信即心即佛之言,判爲是教乘所說,未得幽玄。我自我宗門向上事在,唯重非心非佛之說,亦是指鹿爲馬,期逸遭迷,指影是真以病爲法。只要門風緊竣,問答尖新。發狂慧而守癡禅,迷方便而迷宗旨,立格量而據道理,猶入假之金,存規矩而定邊隅,如添水之乳。”

  延壽在上文中所說的“判爲是教乘所說”,自然是指華嚴之判教思想。因爲他看到當時的禅門弊病叢生,多有習禅者,“迷方便而違宗旨”,竟然有人認爲:“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難免要走上“以病爲法……發狂慧而守癡禅”的歧路。所以延壽禅師以華嚴禅而對治這種不正常的禅門怪風。

  據《宗鏡錄》叁十四說:“教是《華嚴》,宗是達摩”。因爲《華嚴》示一心而廣大自主的文章即《宗鏡錄》,延壽稱衆生心情的要旨,其實是發展了法眼宗的宗旨和思想。因爲法眼宗有《叁界唯心頌》和《華嚴六相義頌》,而《宗鏡錄》全書都在力求诠釋“一心”的義理之妙,其引用《華嚴經》及賢首宗的理論也最爲豐富。這是由于賢首宗興起在天臺宗和唯識宗之後,法藏和澄觀都極力談“圓”,重重無盡,圓融無礙的說教與禅宗門的“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的說教遙相呼應。而且延壽禅法宗旨因《華嚴》義理的廣爲引用而更加顯豁。

  延壽禅師在《宗鏡錄》卷二十四說:“此宗鏡內,無有一法而非佛事。”又在卷六十一中說:“生老病死之中盡能發覺,行住坐臥之內俱可證真.”這顯然和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念念時中,于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任名系撐。”馬祖道一所說的:“若欲直向其道,平常心是道……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僞山靈祐所說的:“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等禅語所說無異。所以這些引用《華嚴》“圓融無礙”義理來解釋禅機的玄妙,的確是延壽的高明之處。

  (2)淨土行業

  禅門的淨業思想早在弘忍大師門人宣什就創立了南山念佛禅。又有弘忍大師門人之牛頭山第四世金陵延祗寺的法持也是念佛行者,還有百丈大智也爲淨業法門的行者。而延壽大師更是禅淨雙修的大力倡導者,他的念佛思想是要表現在《萬善同歸集》中。如他說:

  “聖教所說正禅定者,製心一處,念念想續,離于昏掉,平心持心。若睡眼覆障,即須策勤念佛,誦經禮拜,行道講經說法教化衆生。萬行無廢,所修行業,回向往生西方淨土。”

  依此所說,延壽以念佛爲萬善之一,非傳修習淨土法門,而是作爲禅定方法的補充,作爲製心一處解決昏沈掉舉的一種善巧方便。他說歸心淨土,即是說心外無法。同時又認爲往生西方是爲借助蓮臺而寄形安養,增長品次。前者理,後者是事,所謂理事無礙,所以號修萬行,也要理事無礙,萬事圓修,皆是爲了見性成佛。如此看來,他的淨土法門,自然也融合了華嚴的思想。

  叁、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延壽禅師一生行道念佛,持密咒,然欣往生淨土,持戒嚴謹,有集一身於一切佛法的觀念。因爲他禅淨雙修的主張和歸心淨土的業行,而被後世尊爲中國淨土宗第六代祖師。他以華嚴一乘教法爲究竟圓滿,以絕對的靈心去概括一切佛教經論。他著述等身,悟境高深,哲理高遠,說理透徹,辨才雄鍵,以折衷融合爲共思想特色,是繼天臺智者大師之後的中國佛教史上的又一位佛學融合大師,對後來者有很大的啓迪和引導作用。

  永明延壽禅師的佛學著作,統計如來一代時教,統歸于一心法門,是禅宗諸經和曆代大師之所罕見。他的著作引證了大乘經一百二十種,諸祖師語錄一百二十種,賢聖集錄六十種,真可謂是學識淵博,廣證博引,因此保留了許多寶貴的文獻資料。例如: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的兩段開示法語,都未見于《景德傳燈錄》和《古尊宿語錄》等書。此外,在《宗鏡錄問答章》裏所引用的《中論玄樞》和《唯識義鏡》等佛學著作,現在皆已失傳,而在《宗鏡錄》中保存了一些珍貴的原始資料,還能使後來的佛學研究者們,從中能夠考查原書的大概義理。

  他發大誓願,每晝夜誦經念佛,參禅寫書,其孜孜不倦的實行,的確是一大佛敦實踐家和參行者,值得衆人所仰望。延壽一生廣建寺塔,廣施善法,度化一方,貢獻卓著,的確算得上禅教並重的一代宗師。

  永明延壽禅師是中國禅宗興盛時期的一位傑出代表,他所倡導的佛祖同诠,禅教一致,拆衷法相、叁論、淨土、華嚴和天臺等諸宗大義融合于禅理,開創了中國佛教的新時期。

  

  

《略述永明延壽的佛學思想(唯妙)》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