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名词。阿赖耶识即包藏了世界万法之起源,因有此心才有了如梦如幻的一切诸法,即是一切唯心所现。一切万法唯心就是真如缘起的思想,就是识对所对境的客观反应。而所谓的“若知一切法,应观一切心”即是这种“万化之原”的“真心”。如果离开了这样“万法资始”的“真心”,那么就不可能产生对客观物质世界“一切法”
的认识。这种认识和《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也是相通的,如水波无二的关系。所以他在《万善同归集》中说:
“离理无事,全水是波,离事无理,全波是水。”即是水是本,而波是事,是心,波是随众生心而变化的虚有假相。所以“欲知妙理,唯在观心。”(《唯心诀》)。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以心为宗,以悟为则”的思想,他在《宗镜录》卷二、卷十九中说道: “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经之根本,入道要门……一乘法者,一心是也。但守一心……一切诸法,无有缺少,一切法行,不出自心。” “是知十方诸佛中,无有—·佛不是因信此心而成佛,二十八祖内,无一祖不是此性成祖。” “诸祖、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即可,更无别法。”
延寿是一禅师在修行的实践上,自然要表现出禅宗的特色,就是“以心传心,更无别法”的思想。所以,只要能“观心”即可以印可妙理而修诸行,这实际上就是六祖慧能大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思想,因此这即是说“万法唯心”而造,只要见性就可成佛。而这种“性”都是“心”的本体,就是如来妙真如性,只要洞察和体悟这种心的妙用,即是修的过程和目的,就是佛的现前。故此他在《万善同归集》卷上说:“是以离自心源,更无别体……故知一切归心。”
2、融合思想——即禅教一致论
延寿说:“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宗镜录》卷一)所以强调“祖标禅理,使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门,立诠下之大旨。则前学所禀,后学有归。”(《宗镜录》卷一),从而明确的提出了禅教并重(或禅教一致)的主张。他把大乘佛教的空、有融汇统摄进他的“一心”之中,显示出他的特殊融合性相、空有各宗的佛学思想。
如他在《唯心诀》中说:
“详夫心者,非真妄,无有之所岂文言句义之所能述予
然众圣歌咏,往哲诠量,非不洞明,为物故耳。是以千途异说,随…页机宜,无不指归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无二,《法华》但说一乘,《思益》平等如之,《华严》一真法界,《圆觉》建立一切,《楞严》含襄十方,《大集》染净融通,《宝积》根尘结合,《涅槃》咸安秘藏,《淨名》无非道场。统摂包含,事无不尽,笼罗该括,理无不归。是以一法千名,应缘立号,不可以方便之说,追随事之名,謂众生非真,诸佛是实。若悟一法,万法圆通,尘劫凝滞,当下冰消,无边妙义,一时通尽。深彻法源之底,洞探诸佛之机优游法界,遍历道场。”
此一段文字可以说是阐明了延寿融合思想的精华,同样可以看出延寿的融合思想的确是包罗万象。统摄各部经典,各派学说的大要,真可以说是“统摄包含,事无不尽……若悟一法,万法圆通……无边妙义,一时通尽。”延寿的这种融合思想,可以说是代表了整个中国式佛教的融合思想的精髓。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善巧方便,使不同根机的众生在修习佛法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所选择,其目的是能够随机悟入佛的知见。所以门派之-见乃至于门法之争都是邪知邪见,不解佛的良苦用心,这就是延寿禅师所坚决反对的。下面再谈一谈延寿禅师有代表性的两种修习方法:
(1)华严禅
延寿深信华严圆教,因此对於禅的解说和宗旨可称之为华严禅。故此针对时弊,极力倡导禅教一致的观点,如他在《宗镜录》卷二—卜五说;
“近代或有滥参禅门,不得旨者,相承不信即心即佛之言,判为是教乘所说,未得幽玄。我自我宗门向上事在,唯重非心非佛之说,亦是指鹿为马,期逸遭迷,指影是真以病为法。只要门风紧竣,问答尖新。发狂慧而守痴禅,迷方便而迷宗旨,立格量而据道理,犹入假之金,存规矩而定边隅,如添水之乳。”
延寿在上文中所说的“判为是教乘所说”,自然是指华严之判教思想。因为他看到当时的禅门弊病丛生,多有习禅者,“迷方便而违宗旨”,竟然有人认为:“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难免要走上“以病为法……发狂慧而守痴禅”的歧路。所以延寿禅师以华严禅而對治这种不正常的禅门怪风。
据《宗镜录》三十四说:“教是《华严》,宗是达摩”。因为《华严》示一心而广大自主的文章即《宗镜录》,延寿称众生心情的要旨,其实是发展了法眼宗的宗旨和思想。因为法眼宗有《三界唯心颂》和《华严六相义颂》,而《宗镜录》全书都在力求诠释“一心”的义理之妙,其引用《华严经》及贤首宗的理论也最为丰富。这是由于贤首宗兴起在天台宗和唯识宗之后,法藏和澄观都极力谈“圆”,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的说教与禅宗门的“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的说教遥相呼应。而且延寿禅法宗旨因《华严》义理的广为引用而更加显豁。
延寿禅师在《宗镜录》卷二十四说:“此宗镜内,无有一法而非佛事。”又在卷六十一中说:“生老病死之中尽能发觉,行住坐卧之内俱可证真.”这显然和六祖慧能大师所说的:“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任名系撑。”马祖道一所说的:“若欲直向其道,平常心是道……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伪山灵祐所说的:“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等禅语所说无异。所以这些引用《华严》“圆融无碍”义理来解释禅机的玄妙,的确是延寿的高明之处。
(2)净土行业
禅门的净业思想早在弘忍大师门人宣什就创立了南山念佛禅。又有弘忍大师门人之牛头山第四世金陵延祗寺的法持也是念佛行者,还有百丈大智也为净业法门的行者。而延寿大师更是禅净双修的大力倡导者,他的念佛思想是要表现在《万善同归集》中。如他说:
“圣教所说正禅定者,制心一处,念念想续,离于昏掉,平心持心。若睡眼覆障,即须策勤念佛,诵经礼拜,行道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万行无废,所修行业,回向往生西方净土。”
依此所说,延寿以念佛为万善之一,非传修习净土法门,而是作为禅定方法的补充,作为制心一处解决昏沉掉举的一种善巧方便。他说归心净土,即是说心外无法。同时又认为往生西方是为借助莲台而寄形安养,增长品次。前者理,后者是事,所谓理事无碍,所以号修万行,也要理事无碍,万事圆修,皆是为了见性成佛。如此看来,他的净土法门,自然也融合了华严的思想。
三、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延寿禅师一生行道念佛,持密咒,然欣往生净土,持戒严谨,有集一身於一切佛法的观念。因为他禅净双修的主张和归心净土的业行,而被后世尊为中国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他以华严一乘教法为究竟圆满,以绝对的灵心去概括一切佛教经论。他著述等身,悟境高深,哲理高远,说理透彻,辨才雄键,以折衷融合为共思想特色,是继天台智者大师之后的中国佛教史上的又一位佛学融合大师,对后来者有很大的启迪和引导作用。
永明延寿禅师的佛学著作,统计如来一代时教,统归于一心法门,是禅宗诸经和历代大师之所罕见。他的著作引证了大乘经一百二十种,诸祖师语录一百二十种,贤圣集录六十种,真可谓是学识渊博,广证博引,因此保留了许多宝贵的文献资料。例如: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的两段开示法语,都未见于《景德传灯录》和《古尊宿语录》等书。此外,在《宗镜录问答章》里所引用的《中论玄枢》和《唯识义镜》等佛学著作,现在皆已失传,而在《宗镜录》中保存了一些珍贵的原始资料,还能使后来的佛学研究者们,从中能够考查原书的大概义理。
他发大誓愿,每昼夜诵经念佛,参禅写书,其孜孜不倦的实行,的确是一大佛敦实践家和参行者,值得众人所仰望。延寿一生广建寺塔,广施善法,度化一方,贡献卓著,的确算得上禅教并重的一代宗师。
永明延寿禅师是中国禅宗兴盛时期的一位杰出代表,他所倡导的佛祖同诠,禅教一致,拆衷法相、三论、净土、华严和天台等诸宗大义融合于禅理,开创了中国佛教的新时期。
《略述永明延寿的佛学思想(唯妙)》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