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永明延寿的佛学思想
唯妙
闽南佛学
永明延寿的佛学思想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强调“万法唯心”主张参学应以心为宗,以悟为则;其二是充满了融汇调和的色彩。他认为“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心不相违”。主张禅教一致,他融合禅教的思想,受到历代佛教推崇者们的称道。
一、生平行履及佛学著作
生平行履
延寿(公元904—975年),字仲云,俗姓王,唐昭宗天祐元年出生於钱塘(今浙江杭州),圆寂於宋太祖开宝八年,卒谥智觉禅师。他是唐末五代和北宋之际禅宗法眼宗的著名禅师,也是法眼宗创始人文益的再传弟子。
延寿十六岁时,曾经献《齐天赋》给吴越王钱镠,生来充任馀杭库史。二十八岁时升任华亭镇将,负责督纳军需。因为他自幼信仰佛教,常常自己拿钱作戒杀放牛之资。后来擅自动用军需库钱,购买鱼虾等物作放生之用被发现,遭判死刑。押赴市曹问斩时,面不改色,仪容坦然无凄,典刑者感到非常奇怪,问是何原因。延寿答曰:“动用库浅是为了放生救苦,自己没有私用一分半毫,于心何愧
”因此被改判无罪而释放,并听从他的意愿,在龙州寺随翠岩禅师剃度出家,时年三十岁。
当时,法眼宗文益的弟子德韶禅师正在天台山弘化接众,延寿闻其大名而前往参拜求教。以他敏捷的思辨,得到德韶禅师的器重,并印可而传其衣钵。后来他到明州雪窦山(今浙江宁波南)传法度化接人,法席大盛,道业日隆,名声远播。
延寿在天台山国清寺时曾结坛修习《法华忏》,又游方到金华天柱峰诵持《法华经》三年,智慧增长,文思大畅。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及《净慈寺志》卷八所说,延寿禅师于后周太祖天顺二年(公元952年)住持奉化雪窦寺时,从他学法的人很多。一天延寿上法堂升座曰:“雪窦这里,迅瀑千寻,不停纤粟,奇岩万仞无立足处,汝等诸人向什么处进步
”此时有僧问:
“雪窦一径,如何履践
师答曰:步步寒华结言,言彻底水。”
住永明寺时,有僧问:
“如何是永明妙旨
师曰;更添香著。曰:谢师指示。师曰:且喜勿交涉师有谒曰: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浪浪起。”
从上面的公案我们可以看出,延寿禅风是慧能大师思想的延续,表现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禅偶于山水草木,日常生活中,不在文学字上求的禅学思想,故此当时求法学道者很多。在《雪窦寺志》中记载有他在此写成《宗镜录》一文初稿的说法。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吴越忠懿王钱俶见灵隐寺颓废荒倾,礼请延寿到杭州主持修复工作尸重建殿宇,再兴道场,前后共计一千三百余间,加上四面的回阁围廊,自山门环绕至方丈室,左前右后相互连接,灵隐寺从而得以中兴。次年,又接住永明寺(今杭州西湖净慈寺)。忠懿王为了表彰延寿禅师的杰出成就,赐大师号“智觉禅师”从学者达二千余人。在永明演法堂,延寿执笔撰书定稿《宗镜录》一百卷,演法堂因此改名为宗镜堂。永明延寿之雅称,也因此而得。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大师奉诏在钱塘江边的月轮峰创建六和塔,高九级,五十余丈,作为镇湖之用。此时禅师大名漂洋过海,声振四方。高丽国王因抄读了《宗镜录》茅塞顿开,深受启发,倍加敬赏,于是特遣使航海来宋,赍书叙弟子礼,并用金线织成袈裟,水晶数珠,金澡罐钵等,礼敬给延寿禅师。延寿为随同使者前来参学问道的高丽国学僧三十六人印可传心,故此,法眼宗旨得以弘传高丽。
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延寿应邀到天台山开堂传授三坛大戒,度僧俗万余人,风极一时。
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二月二日六时,延寿禅师集众焚香,跏跌安然而逝,时寿七十二岁,戒腊四十二夏。第二年在大慈山建塔院供奉舍利。末太宗为塔赐额曰:“寿林禅院”。
2、佛学著述
延寿禅师是一位禅教并重的一代宗师。他的著作有《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三卷、《唯心诀》一卷、《神栖安养赋》、《敬世》和《定慧相资歌》各一卷以及诗文若干篇。他一生著述等身,文笔流畅,思想鲜明,文章内容结构完美,文学价值很高。
(1)《宗镜录》
《宗镜录》为了解决当时佛教思想领域里的禅教和性相互不相容,互相攻击的矛盾,统一教下和禅宗的思想分歧,阐明教和禅的思想观点,说明禅教不可分的道理而作一百卷《宗镜录》。
《宗镜录》是延寿禅师广记博引大乘佛经一百二十种,祖师语录一百二十种,圣贤文集六十种,共计三百余种文献资料所编成。全书共约八十余万言,分三章。第一卷前半部分为标宗章,第一卷后半部分至第九十三卷为问答章,第九十四卷至第一百卷为引证章。为了说明《宗镜录》的内容结构,延寿在《序言》中说:“分为百卷,大约三章:先立正宗,以为归趣,次中问答,用去疑情,后引真诠,成其圆性。”
所谓《宗镜录》的立意,如他在《序言》中所讲:“今祥佛祖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吉,假申问答,广引证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为“镜”。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同此显扬,称之为“录。”所以此段语告诉人们,他的标宗主要在於“立一心为宗,照万法为镜”,集古人之深义,摄宝藏之圆诠,故为《宗镜录》。
(2)《万善同归集》
《万善同归集》是延寿禅师的的又——大主要著作。全书分三卷,约计六万四千余字。全文以问答的形式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其文说理透彻,言简意骇,立意明确,解答流畅,说服力很强,表现了延寿禅师的高超文学水平。
所谓万善同归,意即是一身兼念佛、持咒和修忏等法门与众行而归一。如他在文中说:“夫万善是菩萨入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梯,法华会三归一,万善向菩提,大品一切无二,众行咸归种智。”因此念佛是万善的一种资粮,持咒和修忏也是趋向菩提智慧方法。
他在《万善同归集》的开首说:“天众善所归,皆宗实相……自含众德。然不动真际,万行常兴。……是以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滞真修。若欲万行齐兴,毕竟须依事理。”这同样是阐述了万法唯心的思想。所谓有无齐观,一弥平等,即是说水与波二者是不可分的,是一味平等的,是非一非异之关系。
《万善同归集》体现了延寿的融合思想的中心所在,作用重大,意义深远。故而雍正皇帝在《御制妙圆正修智觉永明延寿禅师万善同归集序》中说:“至高至明,至广至大,超出历代诸古德之上。诚以六沮以后永明为古今第一大善知识也。”
(3)《唯心诀》
延寿禅师《唯心诀》—卷,共计约五千七百字左右。延寿在文中一开始就写道:“祥夫心者,非真妄有无之所辨,岂文言句义之所能述乎
然众圣歌咏,往哲诠量,千途异说,随顺机宜,无不指归一法而已。” “欲知妙理,唯在观心。恒沙之业一念而能消,千年之暗一灯而能破。”说明修行用功只能在一心上用功夫,同样标明了禅宗的“不立文字”的含义在於有无真妄不能辨一心,文言句义不能表达一心,只能从“心”上去体悟,否则就是异端邪说的道理。
《唯心诀》妙就妙在一个“诀”字,如雍正皇帝在《御制妙圆正修智觉永明寿禅师万善同归集记》中说: “夫达摩心传,本无一字,而永明心赋,乃有万言。不立一字,该三藏而无演至万言,觅一字不可得。故云: “假以词句,助显真心,虽挂文字,妙旨斯在”。故此万言之头头是道,可知万善之法法随根。”
二、佛学思想
前面提到延寿禅师的佛学思想屯要有两大特色。其一是“万法唯心”,其二是禅教一致的融合论。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加以论证。
1、万法唯心论
延寿禅师主张以“心为宗,以悟为则”,其中中心内容即是“万法唯心”。他在《宗镜录》里是“立心为宗”(卷一)那么他是怎样阐述这种立宗观点的呢
如他在《宗镜录》卷十中说:“今论正宗,取胜而言,约法性宗论。”故此表明是俗法性宗的思想而立此论的。
延寿思想虽然融合性相,说“万法唯心”,但其要紧处,是合相归性,所以《宗镜录》中,以华严一乘圆教为最上乘,与贤首清凉所说相性同一如出一处。
如《宗镜录》中说:
“问:《此宗镜录》,何教所摄
答:真唯识性,理无遍圆,约理不同。略分五教:一者小乘教,唯说六识,不知第八阿赖耶论。二、初教,说有阿赖耶识生灭,亦不言有如来藏。三者终教,有如来藏,生灭不生灭念,为阿赖耶识。四者顿教,总无六七八识等。何以故
以一心真实,从本以来无有动念,体用无二故,无有妄法可显。五者一乘圆教,说普贤圆明之智,不言唯识次第。又言佛子三界虚伪,唯一心作,亦摄入故。此宗则圆教所摄,乃是如来所说法门之根本,以如来依此心成佛故。”
如此说明与真唯识性不同的一乘圆教之别所在。在《宗镜录》卷二中他解释“一心”说。
“何谓一心
谓真,妄、染、净一切诸法无二之性,故名为“一”此无二处,诸法中实,不同虚空,性自神解”故名为“心”。”
文中所说的“真妄染净一切诸法无二之性”和“诸法中实”与唯识思想以及《楞严经》的“真妄乃一心中所现之物和一切法因妄而显真”是相通的。为了更进一步的加以说明,他在卷二和卷二十七中接着说: “此一心法,理,事圆备。”“乃万化之原,一真之本。”心也者,……万法资始也。”又在《万善同归集》中说;
“一切理、事、以心为体——以实心为体。”故而“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心能做天堂,心能做地狱。”虽然,延寿禅师所说的“万化之源”, “万法资始”的心,就是宇宙世界的本体和本原所在,这也正是诸法中的“无二之性”。这和唯识思想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相通达。这种心,说明了就是唯识思想的“阿赖耶识”,即“藏识”的别…
《略述永明延寿的佛学思想(唯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