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賴耶緣起與宇宙人生的奧秘(田光烈)▪P3

  ..續本文上一頁.知心差別智作證通——即他心通。

  6.漏盡智作證通——即漏盡通。

  《瑜伽》所言六種神通威力,與通常所言六通,不盡相同:(一)特別是第一種神境智通,通常說神境通即神足通或如意通,指日行千裏,孫悟空一個筋鬥打十萬八千裏,或費長房的縮地法之類。《瑜伽》所言的神境通,分能變與能化二類,能變中有十八變;能化中有叁化,範圍非常廣泛,六通中除漏盡通而外,其他四通幾乎都可以包括在裏面,不是特異功能中縮地法或日行千萬裏所能望其項背的。(二)六通是智慧之境。慧有千差萬別,從諸佛的無漏慧到衆生的有漏慧,都是慧。慧由定生,定亦有漏無漏之別,諸佛菩薩之定爲無漏定,衆生所修之定爲有漏定,是以欲界亦有定。無漏定在般若爲叁叁昧,所謂無相、無願、無作是也;在瑜伽爲四叁昧,所謂大乘光明定,集福王定,賢守定,健行定(見《攝大乘論》)是也。此出世無漏殊勝禅定,非一般禅定可比,亦非氣功師所謂“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者所能比,此十方叁世諸佛與入地聖人所行境界,威力無窮無盡,所作功德亦無窮無盡,非叁界有漏凡夫、外道、仙家鬼神等所得而有。(叁)外道凡夫等亦有小通,非殊勝智慧之境,不必由定而生,其定亦非出世無漏之定,乃有漏定,不能産生威力無比之神通,所謂不一定由慧定而生者,外道凡夫等所有的小神通或特異功能,由其他的外力或原因可以産生,永明延壽禅師在所作《宗鏡錄》(卷十五)中盲五種神通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夫神中有智,智中有通。通有五種:一曰道通,二曰神通,叁曰依通,四曰報通,五曰妖通。妖通者,狐狸老變,木石精化,附傍人神,聰慧奇異,此謂妖通。何謂報通

  鬼神逆知,諸天變化

  中陰了生(謂死後之中陰身能知托生之處),神龍隱變,此謂報通(亦名業通,言由果報而得之者,如白居易生七月便知識“之無”二字,九歲者識聲律,現在許多小孩自發的特異功能,皆由前:世果報而得者。謂之報通或業通)。何謂依通

  約法而知,緣身而用。乘符往來,藥餌靈變,此謂依通(依憑丹藥、畫符、念咒等法術而得者,神仙多由此而靈變自在)。何謂神通

  靜心照物,宿命記持,種種分別,皆隨定力,此謂神通(神謂心神,如羅漢之凝心修定,照物分明,變化自在者)。何謂道通

  無心應物,緣化萬有,水月空華,影像無主,此謂道通(道謂道理,如菩薩之證悟中道實相之理而得之者),“五通層次,一層高一層、一層深一層,不包括佛在內。佛的神通如何

  延壽禅師引《華嚴論》雲:“經雲入深禅定,得佛神通者,以心稱理原,無出入體,無靜亂體,無造作性,任理自真,不生不滅,理真智應,性自遍周,叁世十萬,一時普應,對現色身,隨智應而化群品,而無往來,亦不變化,名佛神通。智無依止,無形無色,體無來去,性自遍周,非叁世攝,而能普應叁世之法,名曰神通。”目前各派氣功所出特異功能,以大氣功師所出現的特異功能而論,略與羅漢相似而遠不如羅漢層次之高,而其性質亦有世出世之不同,其他一般氣功師和孩子所出現的特異功能,則不出乎依通、報通、妖通叁者之外。

  (四)萬法唯識

  法者,梵雲達磨,通于一切之語。奘師所糅譯的《成唯識論》以自體任持與軌生物解二義釋法,自體任持者,謂宇宙間一切事物如大小、方圓、長短、虛實等等物事各保任持其自體也;軌生物解者,謂宇宙間一切物事既各有其自體,而又皆能保任維持其自體之相狀,而使人對萬物産生如其自體之理解也。蓋“法”相當于物,爲至大無外之公名。涵義極廣:一、指萬物,如《詩·大雅》:“天生丞民,有物有則”;二、指與身相對者,如《易·系辭》“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如雲“身外之物,;叁、指內容或心中想像之境,即意言境,言爲心聲如《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四、事即物。物務即事務,如雲“物論”即輿論,《莊子·齊物論》即使各種學說,主張齊一平等之義;六、物又言宇宙本體,《老子》“道之歸物,爲恍爲惚”,又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獨立而不解,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中庸》:“其爲物不二”“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佛學中所謂法住、法性、法身、法界、涅槃、真如、皆名法。這樣看來,法字包括宇宙森羅萬象,或染或淨,或心或物等一切的一切。因法字所包甚廣,無以名之,名之曰“萬法”,其實世出世間的物事何止萬法。

  次談唯識,識即心又即意。《成唯識論》說“心、意、識叁名之差別”。因角度不同,命名亦異,第五卷引《入楞伽經》伽他中說:“藏識說明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爲識。”藏識是第八識,思量名意是第七末那識,了境名識是前六識,這是奘師所傳唯識學將識分爲八識的理論根據,但在奘師譯的彌勒菩薩說,世親造釋論的《辯中邊論》中只說根、塵、我、識四種識;波羅頗密多羅譯的彌勒菩薩說,世親造釋論的《大乘莊嚴論》中說六種識;又在奘師譯無著菩薩造,世親、無性二師釋的《攝大乘論》中說十一識,或多或少,開合不同。

  《攝大乘論》所說的十一識,將宇宙萬有(即萬法)歸納在識中,謂萬有不外識所顯現謂之“萬法唯識”。十一識者:《攝大乘論·所知相》第叁依所知叁相(依他起相、遍計所執相、圓成實相)建立唯識。論雲: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

  謂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法。此複雲何

  謂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生死識。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此由名言熏習種子。若自他差別識,此由我見熏習種子。若善趣惡趣生死識,此由有支熏習種子。由引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爲性,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如是名爲依他起相。

  此中身識者,眼等五根名身。身者識,眼等五識所依能執受意界名爲身者,即第八識,彼于身中爲主公故。受者識,六識所依意界名爲受者,即第七識,意識等依之而起,領受種種苦樂事故。此等叁識以內六界爲性,彼所受識,即色等六外界(即六塵)彼能受識,即眼識等六識界。世識,謂諸界叁世因果生死相續不斷,依于身等似叁時影現因果相續之義而立(時間)。數識,謂諸界非一衆多一十百千多寡計性,依于身等多少似一等數量而立。處識,謂器界山河大地東西南北方隅處所性,依于身等生存所居之似村等現處而立(空間)。言說識,謂依見聞覺知所起名句文身似言說相現诠表境性。此等通名識者,依識分位立,由識現似諸影像故。以上諸識身識乃至言說識等九種),皆用所知依(即阿賴耶識)中所說名言熏習種子爲因而生。自他差別識者,由我見故,即于身等諸識,差別自他,我我所有,他他所有等,依識建立,似彼影像,名自他差別識。此由所知依中我執熏習種子爲因而生,由我執熏習故。隨諸識生起彼執也。諸趣生死識者,隨諸有情業果差別,即于身等識建立人天地獄餓鬼旁生等善惡諸趣,死此生彼識,識似彼影現,說名爲識。此由所知依中有支熏習種子爲因而生,由無明行緣起識等。由愛取有緣起生等,諸趣生死由此有故。(參考窺基大師《成唯識論述記》卷五十一。王恩洋居士《攝大乘論疏·所知相分第叁)。

  叁種熏習與十二支的關系:我執熏習,即無明緣行,它除了自己種子現行的循環,還引起有支熏習。有支熏習,便是行緣識,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它除了自種現行的循行的循環,還引起名言熏習。名言熏習,便是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

  有支熏習者,即衆生行爲的熏習,它所熏成的習氣是新生的。由此新生種子産生衆生的無量生死以及一切果報。名言熏習者,由衆生感覺的熏習,是本有的習氣。如本識上無此類習氣,衆生便不會有感覺或思想發生,由此我執熏習生起根身、器界、以及心王心所、時分、數分、方分、語言文字一切知識。我執熏習者,有人我與法我二種:人我粗法我細。法我可以獨起,人我必依法我同起。二者各有新熏本有二種,本有爲俱生我執,在第七和第六識中間,七識中無間斷,六識中有間斷。新熏我執,爲分別我執,唯在第六識中,由推求義理以及一切學派的傳說而執有我。(基師謂我執通六七識非如攝論唯說第七)周叔迦居士在所著《唯識研究》中,對叁種熏習作如上的解釋之後。接著又說:

  “此種人生宇宙循環不已的原則,便是依他起自性。他指各種緣,諸法皆因各種緣而起,謂之緣起。阿賴耶識是緣起的機樞,故謂之賴耶緣起。依他起自性,可染可淨。由迷而染,則爲遍計所執,皆由語言文字之推求而起。此有五種:第一由名分別義,第二由義分別名,第叁由名分別名(一切曆史語言學問),第四由義分別義(一切科學),第五由名義分別名義(一切學術诤論)。衆生由對治而悟,由悟而淨,終極則爲圓成實性”。

  《攝論》依所知叁相建立唯識,而阿賴耶識則爲叁相所依。所謂“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十一識包括宇宙萬有,而十一識皆由阿賴耶識種子所生。阿賴耶識即所知依,表示賴耶爲種子之所依也。種子有叁種:一、名言熏習種子;二、我見熏習種子;叁、有支熏習種子。所謂“熏習種子”,意謂種子乃由熏習而生。(《攝論》只談新熏,後來護法本有始起並談)。既言熏習,則有能熏與所熏。《成唯識論》約十一識爲八識,八識又約爲二識,第八識爲藏識,前七識爲轉識。轉識能熏,藏識所熏。能熏所熏,互爲因緣,生起萬有諸法,謂之緣起,又八識皆爲“能變”。第八識爲初變,第七識爲二能變,前六識爲叁能變,不守故常而有能力,是爲能變。《唯識述記》釋變爲轉變,轉是起變義,轉變即緣起。至于變現而後緣生矣。阿賴耶識是緣起的機樞,…

《賴耶緣起與宇宙人生的奧秘(田光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