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赖耶缘起与宇宙人生的奥秘(田光烈)▪P3

  ..续本文上一页.知心差别智作证通——即他心通。

  6.漏尽智作证通——即漏尽通。

  《瑜伽》所言六种神通威力,与通常所言六通,不尽相同:(一)特别是第一种神境智通,通常说神境通即神足通或如意通,指日行千里,孙悟空一个筋斗打十万八千里,或费长房的缩地法之类。《瑜伽》所言的神境通,分能变与能化二类,能变中有十八变;能化中有三化,范围非常广泛,六通中除漏尽通而外,其他四通几乎都可以包括在里面,不是特异功能中缩地法或日行千万里所能望其项背的。(二)六通是智慧之境。慧有千差万别,从诸佛的无漏慧到众生的有漏慧,都是慧。慧由定生,定亦有漏无漏之别,诸佛菩萨之定为无漏定,众生所修之定为有漏定,是以欲界亦有定。无漏定在般若为三三昧,所谓无相、无愿、无作是也;在瑜伽为四三昧,所谓大乘光明定,集福王定,贤守定,健行定(见《摄大乘论》)是也。此出世无漏殊胜禅定,非一般禅定可比,亦非气功师所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者所能比,此十方三世诸佛与入地圣人所行境界,威力无穷无尽,所作功德亦无穷无尽,非三界有漏凡夫、外道、仙家鬼神等所得而有。(三)外道凡夫等亦有小通,非殊胜智慧之境,不必由定而生,其定亦非出世无漏之定,乃有漏定,不能产生威力无比之神通,所谓不一定由慧定而生者,外道凡夫等所有的小神通或特异功能,由其他的外力或原因可以产生,永明延寿禅师在所作《宗镜录》(卷十五)中盲五种神通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夫神中有智,智中有通。通有五种:一曰道通,二曰神通,三曰依通,四曰报通,五曰妖通。妖通者,狐狸老变,木石精化,附傍人神,聪慧奇异,此谓妖通。何谓报通

  鬼神逆知,诸天变化

  中阴了生(谓死后之中阴身能知托生之处),神龙隐变,此谓报通(亦名业通,言由果报而得之者,如白居易生七月便知识“之无”二字,九岁者识声律,现在许多小孩自发的特异功能,皆由前:世果报而得者。谓之报通或业通)。何谓依通

  约法而知,缘身而用。乘符往来,药饵灵变,此谓依通(依凭丹药、画符、念咒等法术而得者,神仙多由此而灵变自在)。何谓神通

  静心照物,宿命记持,种种分别,皆随定力,此谓神通(神谓心神,如罗汉之凝心修定,照物分明,变化自在者)。何谓道通

  无心应物,缘化万有,水月空华,影像无主,此谓道通(道谓道理,如菩萨之证悟中道实相之理而得之者),“五通层次,一层高一层、一层深一层,不包括佛在内。佛的神通如何

  延寿禅师引《华严论》云:“经云入深禅定,得佛神通者,以心称理原,无出入体,无静乱体,无造作性,任理自真,不生不灭,理真智应,性自遍周,三世十万,一时普应,对现色身,随智应而化群品,而无往来,亦不变化,名佛神通。智无依止,无形无色,体无来去,性自遍周,非三世摄,而能普应三世之法,名曰神通。”目前各派气功所出特异功能,以大气功师所出现的特异功能而论,略与罗汉相似而远不如罗汉层次之高,而其性质亦有世出世之不同,其他一般气功师和孩子所出现的特异功能,则不出乎依通、报通、妖通三者之外。

  (四)万法唯识

  法者,梵云达磨,通于一切之语。奘师所糅译的《成唯识论》以自体任持与轨生物解二义释法,自体任持者,谓宇宙间一切事物如大小、方圆、长短、虚实等等物事各保任持其自体也;轨生物解者,谓宇宙间一切物事既各有其自体,而又皆能保任维持其自体之相状,而使人对万物产生如其自体之理解也。盖“法”相当于物,为至大无外之公名。涵义极广:一、指万物,如《诗·大雅》:“天生丞民,有物有则”;二、指与身相对者,如《易·系辞》“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如云“身外之物,;三、指内容或心中想像之境,即意言境,言为心声如《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四、事即物。物务即事务,如云“物论”即舆论,《庄子·齐物论》即使各种学说,主张齐一平等之义;六、物又言宇宙本体,《老子》“道之归物,为恍为惚”,又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独立而不解,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中庸》:“其为物不二”“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佛学中所谓法住、法性、法身、法界、涅槃、真如、皆名法。这样看来,法字包括宇宙森罗万象,或染或净,或心或物等一切的一切。因法字所包甚广,无以名之,名之曰“万法”,其实世出世间的物事何止万法。

  次谈唯识,识即心又即意。《成唯识论》说“心、意、识三名之差别”。因角度不同,命名亦异,第五卷引《入楞伽经》伽他中说:“藏识说明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藏识是第八识,思量名意是第七末那识,了境名识是前六识,这是奘师所传唯识学将识分为八识的理论根据,但在奘师译的弥勒菩萨说,世亲造释论的《辩中边论》中只说根、尘、我、识四种识;波罗颇密多罗译的弥勒菩萨说,世亲造释论的《大乘庄严论》中说六种识;又在奘师译无著菩萨造,世亲、无性二师释的《摄大乘论》中说十一识,或多或少,开合不同。

  《摄大乘论》所说的十一识,将宇宙万有(即万法)归纳在识中,谓万有不外识所显现谓之“万法唯识”。十一识者:《摄大乘论·所知相》第三依所知三相(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圆成实相)建立唯识。论云: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

  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法。此复云何

  谓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生死识。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若自他差别识,此由我见熏习种子。若善趣恶趣生死识,此由有支熏习种子。由引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如是名为依他起相。

  此中身识者,眼等五根名身。身者识,眼等五识所依能执受意界名为身者,即第八识,彼于身中为主公故。受者识,六识所依意界名为受者,即第七识,意识等依之而起,领受种种苦乐事故。此等三识以内六界为性,彼所受识,即色等六外界(即六尘)彼能受识,即眼识等六识界。世识,谓诸界三世因果生死相续不断,依于身等似三时影现因果相续之义而立(时间)。数识,谓诸界非一众多一十百千多寡计性,依于身等多少似一等数量而立。处识,谓器界山河大地东西南北方隅处所性,依于身等生存所居之似村等现处而立(空间)。言说识,谓依见闻觉知所起名句文身似言说相现诠表境性。此等通名识者,依识分位立,由识现似诸影像故。以上诸识身识乃至言说识等九种),皆用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中所说名言熏习种子为因而生。自他差别识者,由我见故,即于身等诸识,差别自他,我我所有,他他所有等,依识建立,似彼影像,名自他差别识。此由所知依中我执熏习种子为因而生,由我执熏习故。随诸识生起彼执也。诸趣生死识者,随诸有情业果差别,即于身等识建立人天地狱饿鬼旁生等善恶诸趣,死此生彼识,识似彼影现,说名为识。此由所知依中有支熏习种子为因而生,由无明行缘起识等。由爱取有缘起生等,诸趣生死由此有故。(参考窥基大师《成唯识论述记》卷五十一。王恩洋居士《摄大乘论疏·所知相分第三)。

  三种熏习与十二支的关系:我执熏习,即无明缘行,它除了自己种子现行的循环,还引起有支熏习。有支熏习,便是行缘识,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它除了自种现行的循行的循环,还引起名言熏习。名言熏习,便是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

  有支熏习者,即众生行为的熏习,它所熏成的习气是新生的。由此新生种子产生众生的无量生死以及一切果报。名言熏习者,由众生感觉的熏习,是本有的习气。如本识上无此类习气,众生便不会有感觉或思想发生,由此我执熏习生起根身、器界、以及心王心所、时分、数分、方分、语言文字一切知识。我执熏习者,有人我与法我二种:人我粗法我细。法我可以独起,人我必依法我同起。二者各有新熏本有二种,本有为俱生我执,在第七和第六识中间,七识中无间断,六识中有间断。新熏我执,为分别我执,唯在第六识中,由推求义理以及一切学派的传说而执有我。(基师谓我执通六七识非如摄论唯说第七)周叔迦居士在所著《唯识研究》中,对三种熏习作如上的解释之后。接着又说:

  “此种人生宇宙循环不已的原则,便是依他起自性。他指各种缘,诸法皆因各种缘而起,谓之缘起。阿赖耶识是缘起的机枢,故谓之赖耶缘起。依他起自性,可染可净。由迷而染,则为遍计所执,皆由语言文字之推求而起。此有五种:第一由名分别义,第二由义分别名,第三由名分别名(一切历史语言学问),第四由义分别义(一切科学),第五由名义分别名义(一切学术诤论)。众生由对治而悟,由悟而净,终极则为圆成实性”。

  《摄论》依所知三相建立唯识,而阿赖耶识则为三相所依。所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十一识包括宇宙万有,而十一识皆由阿赖耶识种子所生。阿赖耶识即所知依,表示赖耶为种子之所依也。种子有三种:一、名言熏习种子;二、我见熏习种子;三、有支熏习种子。所谓“熏习种子”,意谓种子乃由熏习而生。(《摄论》只谈新熏,后来护法本有始起并谈)。既言熏习,则有能熏与所熏。《成唯识论》约十一识为八识,八识又约为二识,第八识为藏识,前七识为转识。转识能熏,藏识所熏。能熏所熏,互为因缘,生起万有诸法,谓之缘起,又八识皆为“能变”。第八识为初变,第七识为二能变,前六识为三能变,不守故常而有能力,是为能变。《唯识述记》释变为转变,转是起变义,转变即缘起。至于变现而后缘生矣。阿赖耶识是缘起的机枢,…

《赖耶缘起与宇宙人生的奥秘(田光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