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谓之赖耶缘起。现在再将周叔迦居士所制“依所知三相建立唯识表”列在下面,以见赖耶缘起包罗宇宙人生万有之一斑(表略)。
赖耶缘起既包罗宇宙人生生命的一切,故欲知宇宙人生的奥秘,必须于赖耶缘起之义中去探求。
(五)宇宙是一个大阿赖耶
迷悟依于真如,染净依于藏识。《摄大乘论所知依)》有云:“由若远离如是安立阿赖耶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谓烦恼杂染,若业杂染,若生杂染皆不得成;世间清净,出世间清净亦不得成”,这就是说:世出世间所应可知的染净诸法,皆以藏识(阿赖耶识)为依,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沦》(卷五十一)中早就说过:
去何建立阿赖耶识杂染(染)还灭(净)相
谓略说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所以者何
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胜义恨)、根所依处(扶根尘皆色法)及转识等(七转识及相应诸心所皆心法)故(这是说有情世间是由赖耶缘起而生,所以赖耶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成唯识论》云:“所言处者,渭异熟识,由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等器世间相、即外大种及所造色。虽诸有情所变各别,而相相似,处所无异,如众灯明各偏似一“(这是说众生各自阿赖耶中共相种,遇缘成熟受果生起,即能变似显现器世间相。器世间即众生生存的世界,这是说客观世界也由赖子缘起而生,所以赖耶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为增上缘故。所以者何
无有有情与余有情互相见等时,不生苦乐等更相受用。由此道理,当知有情界互力增上缘”(这是说有情相处之间,由于相互影响而产生苦乐的感受。影响来自多方面,有家庭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艺术的、交际的等等互为增上缘的关系,无一不是由赖耶缘起而生,所以说赖耶亦是有情互起根本)。
由赖耶缘起而显现的这三种根本(有情世间生起根本器世间生起根本及有情互起根本)功能,即赖耶的杂染相。此杂染相,即四谛中的“苦集”二谛,是世间相。还灭相是“灭道”二谛,是出世间相。世出世间皆由赖耶缘起而建立。众生或流转、或还灭、由赖耶受熏中的种子或杂染或清净而定。所谓赖耶受熏者,即染净诸法之种皆以赖耶为所依也。无著菩萨由种子义乃立赖耶,由赖耶义而著《摄论》。摄沦十殊胜语先提赖耶,为一切依据(所知依即赖耶),即表示种子之所依也。
赖耶何以为种子之所依
阿赖耶识,即<<摄论》中在之身者识,《成唯识沦》中之第八识。《唯识三十颂》曰:“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此颂骨八段十义,这里只录前五义以说明赖耶缘起。五义者:一、“阿赖耶识”言自相;二、“异熟”,言果相;三、“一切种”、言因相;四、“不可知执受处”言所缘即相分;五、“不可知了”、“言行相即见分。阿赖耶识即第八识之自相,旧译的无没失,但有持种义,而无受熏义,奘师译为藏识,则具二义:持种为能藏(因相),受熏烟所藏(果相)能藏所藏,是显赖耶与转识互为因果的缘起关系。赖耶见分,又为七识之所缘,执为自我,又有执藏一义。因此赖耶自相,具能藏(因)所藏(果)执藏之义。
八识三相,窥基法师就现行赖耶(园测法师就种子赖耶说)而言,自相摄持,因相持种,果相能引,对前为果,对后为因。就因果而见自相,举自亦摄因果,(因果公例有三:1.能生种子是因,所生现行为果。2.生他为因,从他生为果。3.对后果而言为因,对前因而言为果),如除自相,则一切无依皆不可说。自相为体,因果为义,义即是用,依体而有。用从何来
即由种子而起。是以自相就种子言,因果就现行言,然举现行亦概三相,即一现行识,若望业招则名果相,若望能持一切种则名因相,若望摄得因果,遇名自相,盖现行当下一念发生,此非凭空而来,按其实物,即种子自相也,赖耶缘起,唯识自相,因果宛然,因果自相有条不紊,一念之中,已尽具之,一刹那中,可以悟及全体大用,关键在于种子之功能也。
因果自三相,是八段十义中之前三义。第四义,“不可知执受处”,赖耶所缘即相分;第五义不可知了,言赖耶行相耶行相即见分。赖耶所缘相分有三:执受者,有种子,根身二种;非执受者一种谓处、即器世间,如下表:种子
佛言“阿陀那识甚深细”,因为所缘的执受、处、能缘的了,既深且细,不是凡夫所能识的,所以都言“不可知”。其次:种子、根身、器办三者都是赖耶所缘的相分,都和赖耶执受有关,执有二义:一摄为自体;二持令不坏;受亦有二义:一领以为境内外,二令生觉受。执受与相分有关系,如下表:
见相二分,非赖耶独具,八识心王心所同具见相二分。八识皆名能变,变谓转变,转变即缘起,变的内容,即识体转似二分,二分之显现,乃随众缘(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而生起,谓之缘起,八识二分之缘起,以阿赖耶识所藏之无量种子为中枢,故之赖耶缘起,识体所转似的见相二分为依他(缘)有,以二分为能取,所取之取则无。宜黄大师云:“唯识在解明能变,即就见相分而言。见是分别,相是所别,二皆有生灭之用名之为分,所以简于常一之体也,又所谓见分者,非视见,乃见解,乃虚空玲珑之用,凡与事相交涉者皆见也。见托相起,相由见生,此就能所别之为二,其实则一识而已矣”(《唯识讲义笔记》卷一24页)聂耦庚记,吕澈校订)识非局限于根身、乃交遍于法界。众生各有八识,各一法界,而皆交遍,一切心王各有见相二分,一切心所亦各有见相二分,宇宙森罗万象,实不外此千差万别无量众生无量相见二分之显现而已,二分实唯一识,故曰“万法唯识”,二分之遇缘显现必有其因,此因即阿赖耶识中始以来所摄藏的无量种子,此种子遇缘现起,故曰“赖耶缘起”。
“万法唯识”之“识”,为种子之现行,种子之现行,种子为潜在之功能,识未生时,不曰识而曰种;识已生后,不曰种而曰识,识之现行为现量所极成,则此生诸识之功能,自可以比量推知,诸识交遍于法界,故种子亦交遍于法界,而潜藏种子之阿赖耶识,亦交遍于法界。法界为诸佛所亲证,超越时空,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故法界之时间无终始之分;芥子纳须弥,须弥入芥子,故法界之空间无大小之别。从超越时空这一角度而言,亦可谓之法界全息律,法界为宇宙之本体,宇宙为法界之现象,本体是体,现象是用,体用不离,赖耶交遍于法界,亦即交遍宇宙,故宇宙是一大阿赖耶,无量众生之各各阿赖耶,皆此宇宙大阿赖耶之全息缩影也。
赖耶缘起,一念之间,可以显现宇宙之全体大用,关键在于赖耶所摄藏之种子,种子有多名:以其有能生势用,故名种子,以其功用有能生大用之能力,故名功能,以其由现识熏令增长,故名熏习,亦名习气,亦名气分。以其随逐有情,眠伏藏识(即赖耶),故名随眠。在众生位,其体污染,令身心不得轻安,故名粗重,《成唯识论》卷二以六义说明种子之体性:一、刹那灭,(“谓体生,无间必灭”。初刹那方生即灭,不曾暂住,第二刹那相续而起,又不曾中断,刹那刹那,顿灭顿起。一念妄心,即有所取,能取影像显现,而二取真实性实无,故曰“法法不相及,法法不相知”,此赖耶缘起之特色,而生灭之不昀窥测也如此),二、果俱有,三、恒随转,四、性决定,五、待众缘;六、引自果,六义各有解释,恐繁不述。
种子约分三类:一、八种识各各心王心所为名言种;二、第七识心王,心所别开为我执种,此二俱属识种,性是无记;三、十二有种为业种,性通善恶、识种与业种凑合,乃起现行。如图:
识非局限于众生各自之根身,乃交遍于法界,因种子交遍于法界之故也,欲明宇宙是一大阿赖耶之义,必须究明种子交遍于法界之义。宜黄大师有云:
谈种子、有数义宜明:一、种子为力,非色非心;二、力遍宇宙,故种子亦遍于宙,一念起用、宇宙森然,(故超越时间),种子无尽,宇宙亦无量;三、种子长短大小之分,现行起时,相由见带,故识心分别一生;即摄全宇宙,无小万摄大,亦无一处不摄法界也(故超越是空)。是以生灭源头不易窥测,世典一元二元之论特猜想之谈而已;四、种子来源凡分三说:本有、始起、以及本始。道理实际即须自证,若在言诠,则以简过存真而止。故本始之谈,折衷二说,未为矛盾(《唯识讲义笔记》卷二、44页。欧阳竟无大师讲、吕澄笔记))。
这段话极其精辟,它显示了宇宙人生的奥秘。种子即能,是一种力,是用,是亘万古充九垓的能量,由种生现行,现行即宇宙森罗万象,各式各样的事事物物(特异功能也不例外)。现行是果,种子是因,由果溯因,故知种子具有生命性、运动性、能变性、能化性、综合性、整体性、全息性、全知性、全能性、染净性、超越性等特性,种子充斥宇宙,在宇宙间形成了电子场、磁场、功能场、信息场、感应场、引力场、波场等种种场,所以它超越空间界限,超越时间界限,超越心物界限、超越人我界限、超越宏观微观界限、超越一切界限,超越一切界限的界限。因种子交遍法界,超越一切界限,所以事事无碍(华严谈四法界:一、理无碍法界;二、事无碍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此义最精),皆得自在,是以一切神通,——切特异功能之所以能实践、其奥秘在此;宇宙是一大阿赖耶、众生各各所有之赖耶,为宇宙大阿赖耶之全息缩影,其奥秘在此;宇宙人生之奥秘亦在此。
(六)诸葛亮的梦与觉
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并博采民间传说、写成的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说刘、关、张三颐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恢复汉室。两次不遇,第三次去,诸葛亮正在午眠,三人不敢惊动,恭候于室…
《赖耶缘起与宇宙人生的奥秘(田光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