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謂之賴耶緣起。現在再將周叔迦居士所製“依所知叁相建立唯識表”列在下面,以見賴耶緣起包羅宇宙人生萬有之一斑(表略)。
賴耶緣起既包羅宇宙人生生命的一切,故欲知宇宙人生的奧秘,必須于賴耶緣起之義中去探求。
(五)宇宙是一個大阿賴耶
迷悟依于真如,染淨依于藏識。《攝大乘論所知依)》有雲:“由若遠離如是安立阿賴耶識,雜染清淨皆不得成;謂煩惱雜染,若業雜染,若生雜染皆不得成;世間清淨,出世間清淨亦不得成”,這就是說:世出世間所應可知的染淨諸法,皆以藏識(阿賴耶識)爲依,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淪》(卷五十一)中早就說過:
去何建立阿賴耶識雜染(染)還滅(淨)相
謂略說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所以者何
是有情世間生起根本。能生諸根(勝義恨)、根所依處(扶根塵皆色法)及轉識等(七轉識及相應諸心所皆心法)故(這是說有情世間是由賴耶緣起而生,所以賴耶是有情世間生起根本)。亦是器世間生起根本(《成唯識論》雲:“所言處者,渭異熟識,由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等器世間相、即外大種及所造色。雖諸有情所變各別,而相相似,處所無異,如衆燈明各偏似一“(這是說衆生各自阿賴耶中共相種,遇緣成熟受果生起,即能變似顯現器世間相。器世間即衆生生存的世界,這是說客觀世界也由賴子緣起而生,所以賴耶亦是器世間生起根本)。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爲增上緣故。所以者何
無有有情與余有情互相見等時,不生苦樂等更相受用。由此道理,當知有情界互力增上緣”(這是說有情相處之間,由于相互影響而産生苦樂的感受。影響來自多方面,有家庭的、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教育的、藝術的、交際的等等互爲增上緣的關系,無一不是由賴耶緣起而生,所以說賴耶亦是有情互起根本)。
由賴耶緣起而顯現的這叁種根本(有情世間生起根本器世間生起根本及有情互起根本)功能,即賴耶的雜染相。此雜染相,即四谛中的“苦集”二谛,是世間相。還滅相是“滅道”二谛,是出世間相。世出世間皆由賴耶緣起而建立。衆生或流轉、或還滅、由賴耶受熏中的種子或雜染或清淨而定。所謂賴耶受熏者,即染淨諸法之種皆以賴耶爲所依也。無著菩薩由種子義乃立賴耶,由賴耶義而著《攝論》。攝淪十殊勝語先提賴耶,爲一切依據(所知依即賴耶),即表示種子之所依也。
賴耶何以爲種子之所依
阿賴耶識,即<<攝論》中在之身者識,《成唯識淪》中之第八識。《唯識叁十頌》曰:“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此頌骨八段十義,這裏只錄前五義以說明賴耶緣起。五義者:一、“阿賴耶識”言自相;二、“異熟”,言果相;叁、“一切種”、言因相;四、“不可知執受處”言所緣即相分;五、“不可知了”、“言行相即見分。阿賴耶識即第八識之自相,舊譯的無沒失,但有持種義,而無受熏義,奘師譯爲藏識,則具二義:持種爲能藏(因相),受熏煙所藏(果相)能藏所藏,是顯賴耶與轉識互爲因果的緣起關系。賴耶見分,又爲七識之所緣,執爲自我,又有執藏一義。因此賴耶自相,具能藏(因)所藏(果)執藏之義。
八識叁相,窺基法師就現行賴耶(園測法師就種子賴耶說)而言,自相攝持,因相持種,果相能引,對前爲果,對後爲因。就因果而見自相,舉自亦攝因果,(因果公例有叁:1.能生種子是因,所生現行爲果。2.生他爲因,從他生爲果。3.對後果而言爲因,對前因而言爲果),如除自相,則一切無依皆不可說。自相爲體,因果爲義,義即是用,依體而有。用從何來
即由種子而起。是以自相就種子言,因果就現行言,然舉現行亦概叁相,即一現行識,若望業招則名果相,若望能持一切種則名因相,若望攝得因果,遇名自相,蓋現行當下一念發生,此非憑空而來,按其實物,即種子自相也,賴耶緣起,唯識自相,因果宛然,因果自相有條不紊,一念之中,已盡具之,一刹那中,可以悟及全體大用,關鍵在于種子之功能也。
因果自叁相,是八段十義中之前叁義。第四義,“不可知執受處”,賴耶所緣即相分;第五義不可知了,言賴耶行相耶行相即見分。賴耶所緣相分有叁:執受者,有種子,根身二種;非執受者一種謂處、即器世間,如下表:種子
佛言“阿陀那識甚深細”,因爲所緣的執受、處、能緣的了,既深且細,不是凡夫所能識的,所以都言“不可知”。其次:種子、根身、器辦叁者都是賴耶所緣的相分,都和賴耶執受有關,執有二義:一攝爲自體;二持令不壞;受亦有二義:一領以爲境內外,二令生覺受。執受與相分有關系,如下表:
見相二分,非賴耶獨具,八識心王心所同具見相二分。八識皆名能變,變謂轉變,轉變即緣起,變的內容,即識體轉似二分,二分之顯現,乃隨衆緣(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而生起,謂之緣起,八識二分之緣起,以阿賴耶識所藏之無量種子爲中樞,故之賴耶緣起,識體所轉似的見相二分爲依他(緣)有,以二分爲能取,所取之取則無。宜黃大師雲:“唯識在解明能變,即就見相分而言。見是分別,相是所別,二皆有生滅之用名之爲分,所以簡于常一之體也,又所謂見分者,非視見,乃見解,乃虛空玲珑之用,凡與事相交涉者皆見也。見托相起,相由見生,此就能所別之爲二,其實則一識而已矣”(《唯識講義筆記》卷一24頁)聶耦庚記,呂澈校訂)識非局限于根身、乃交遍于法界。衆生各有八識,各一法界,而皆交遍,一切心王各有見相二分,一切心所亦各有見相二分,宇宙森羅萬象,實不外此千差萬別無量衆生無量相見二分之顯現而已,二分實唯一識,故曰“萬法唯識”,二分之遇緣顯現必有其因,此因即阿賴耶識中始以來所攝藏的無量種子,此種子遇緣現起,故曰“賴耶緣起”。
“萬法唯識”之“識”,爲種子之現行,種子之現行,種子爲潛在之功能,識未生時,不曰識而曰種;識已生後,不曰種而曰識,識之現行爲現量所極成,則此生諸識之功能,自可以比量推知,諸識交遍于法界,故種子亦交遍于法界,而潛藏種子之阿賴耶識,亦交遍于法界。法界爲諸佛所親證,超越時空,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故法界之時間無終始之分;芥子納須彌,須彌入芥子,故法界之空間無大小之別。從超越時空這一角度而言,亦可謂之法界全息律,法界爲宇宙之本體,宇宙爲法界之現象,本體是體,現象是用,體用不離,賴耶交遍于法界,亦即交遍宇宙,故宇宙是一大阿賴耶,無量衆生之各各阿賴耶,皆此宇宙大阿賴耶之全息縮影也。
賴耶緣起,一念之間,可以顯現宇宙之全體大用,關鍵在于賴耶所攝藏之種子,種子有多名:以其有能生勢用,故名種子,以其功用有能生大用之能力,故名功能,以其由現識熏令增長,故名熏習,亦名習氣,亦名氣分。以其隨逐有情,眠伏藏識(即賴耶),故名隨眠。在衆生位,其體汙染,令身心不得輕安,故名粗重,《成唯識論》卷二以六義說明種子之體性:一、刹那滅,(“謂體生,無間必滅”。初刹那方生即滅,不曾暫住,第二刹那相續而起,又不曾中斷,刹那刹那,頓滅頓起。一念妄心,即有所取,能取影像顯現,而二取真實性實無,故曰“法法不相及,法法不相知”,此賴耶緣起之特色,而生滅之不昀窺測也如此),二、果俱有,叁、恒隨轉,四、性決定,五、待衆緣;六、引自果,六義各有解釋,恐繁不述。
種子約分叁類:一、八種識各各心王心所爲名言種;二、第七識心王,心所別開爲我執種,此二俱屬識種,性是無記;叁、十二有種爲業種,性通善惡、識種與業種湊合,乃起現行。如圖:
識非局限于衆生各自之根身,乃交遍于法界,因種子交遍于法界之故也,欲明宇宙是一大阿賴耶之義,必須究明種子交遍于法界之義。宜黃大師有雲:
談種子、有數義宜明:一、種子爲力,非色非心;二、力遍宇宙,故種子亦遍于宙,一念起用、宇宙森然,(故超越時間),種子無盡,宇宙亦無量;叁、種子長短大小之分,現行起時,相由見帶,故識心分別一生;即攝全宇宙,無小萬攝大,亦無一處不攝法界也(故超越是空)。是以生滅源頭不易窺測,世典一元二元之論特猜想之談而已;四、種子來源凡分叁說:本有、始起、以及本始。道理實際即須自證,若在言诠,則以簡過存真而止。故本始之談,折衷二說,未爲矛盾(《唯識講義筆記》卷二、44頁。歐陽竟無大師講、呂澄筆記))。
這段話極其精辟,它顯示了宇宙人生的奧秘。種子即能,是一種力,是用,是亘萬古充九垓的能量,由種生現行,現行即宇宙森羅萬象,各式各樣的事事物物(特異功能也不例外)。現行是果,種子是因,由果溯因,故知種子具有生命性、運動性、能變性、能化性、綜合性、整體性、全息性、全知性、全能性、染淨性、超越性等特性,種子充斥宇宙,在宇宙間形成了電子場、磁場、功能場、信息場、感應場、引力場、波場等種種場,所以它超越空間界限,超越時間界限,超越心物界限、超越人我界限、超越宏觀微觀界限、超越一切界限,超越一切界限的界限。因種子交遍法界,超越一切界限,所以事事無礙(華嚴談四法界:一、理無礙法界;二、事無礙法界;叁、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此義最精),皆得自在,是以一切神通,——切特異功能之所以能實踐、其奧秘在此;宇宙是一大阿賴耶、衆生各各所有之賴耶,爲宇宙大阿賴耶之全息縮影,其奧秘在此;宇宙人生之奧秘亦在此。
(六)諸葛亮的夢與覺
元末明初羅貫中根據陳壽《叁國志》及裴松之注、並博采民間傳說、寫成的第一才子書《叁國演義》、說劉、關、張叁頤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恢複漢室。兩次不遇,第叁次去,諸葛亮正在午眠,叁人不敢驚動,恭候于室…
《賴耶緣起與宇宙人生的奧秘(田光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