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閩南醫僧述略(陳全忠)▪P3

  ..續本文上一頁藥,受其惠者不少,群衆稱他爲“日光岩的和尚仙”。1978年病逝于日光岩寺,享年八十四歲⑨。

  據上所述,善興法師以草藥治病而聞名于世,這是因草藥的主治病症及用法,易于學習與掌握應用,苟能對症治療,則效果顯著,故世人有所謂“一味草藥,氣死名醫”之說。善興法師能自學草藥治病,並利用寺周荒地種植草藥的經驗,是值得出家人效法的。

  3、廣樹(1914—1979年),俗姓吳,法名照松,福建省晉江縣人。童稚時即有異禀,悟人間無常,到廈門金雞亭普光寺,依瑞枝上人落發爲僧,越叁年(時年方十七歲)赴泉州開元寺,在轉道和尚座下受具足戒。之後,力弘佛法。弘法之余,即專心參研醫學。1951年,他與瑞苗法師同在中醫教學專家盛國榮教授主辦的“廈門國醫研究班”學習中醫。又于1952年赴福州,在福建省中醫進修學校深造,畢業後回寺中以所學醫術爲人治病。其間曾任南普陀寺監院,亦曾一度駐錫養真宮行醫,先後治愈患者無數。直至1958年間,應馬來西亞吧生龍華寺住持廣馀法師之邀請,遂出國前往該寺擔任監院。嗣後亦曾駐錫妙香林寺,閑雲野鶴,悠然自得。60年代中期,曾受新加坡龍山寺住持廣洽法師的邀請,移錫至該寺常住,弘法修持之外,仍以醫術方便濟世,廣結善緣,受到社會人士的好評。他還熱心贊助教育事業,被聘爲彌陀學校董事。

  廣樹法師于1979年4月2日(農曆叁月六日)病逝于龍山坡龍山寺二樓淨室,享年66歲。廣樹法師逝世後,爲其治喪的四衆人士,秉承他生前救助貧苦的悲願,而將致悼赙儀新加坡幣八幹五百九十四元,全部購買佛教施診所慈善禮券,充作施醫贈藥基金,使病苦患者得受其惠⑩。

  據上所述,可知廣樹法師一生對廈門與新加坡佛教的醫療事業,作出了無私的奉獻,爲佛教在社會上塑造了良好的形象。

  尤其是影響到爲他治喪的人士,將悼會赙儀購買慈善禮券充作施醫贈藥基金的做法,更是值得佛教界推廣的。

  4、常凱(1916—1990年),俗姓洪,法名禅即,字常凱。福建省晉江縣英林鄉人。民國5年(1916年)農曆十一月九日出生。世代營陶業,家庭曆代虔誠信佛。他3歲喪母,與其父相依爲命。自幼穎悟,7歲入私塾學古文,後轉讀小學堂。10歲時,隨其父至晉江南嶽寺依元鎮和尚學習佛教儀軌及早晚課誦。12歲時,隨元鎮和尚到泉州崇福寺,請妙月和尚爲他落發,禮元鎮上人爲剃度師,又隨其師住于石獅泰亨寺學習佛法、醫學與武術,深得其師之真傳。1931年,赴泉州開元寺,在轉道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得戒後往廈門萬石蓮寺佛學研究社親近會泉大師,深受器重。

  1935年至1937年,他單身赴江浙參訪過上海法藏寺、常州天甯寺、鎮江竹林寺、杭州彌陀寺、祖仙寺、甯波觀宗寺等名刹,曾在大願靜權、寶靜諸名德座下聽經聞法,並遊學于南京金陵佛學苑、甯波七塔報恩佛學院、上海圓通寺佛學研究社。中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上海僧侶救護隊,從事搶救傷員的工作。“八·一叁”日軍侵占上海戰役發生後,始回閩南在崇福寺服務,旋應聘爲泉州承天寺僧值。1940年,受其師祖妙月和尚委任爲崇福寺監院。1946年,當選爲晉江佛教支會總務主任、福建省佛教分會常務理事,發起組織閩南佛教聯誼會。1947年前往馬來西亞槟城妙香林寺。協助開論師發展寺務。翌年,回至廈門南普陀寺,協助性願大師啓建律儀學會,傳授叁壇大戒。

  1949年,南渡新加坡駐錫普陀寺弘法行醫,並加入新加坡中醫師公會,曆任要職。1951年,他發起創辦中華佛教施診所(新加坡佛教施診所前身),治愈病例無數,名噪異邦,著有《正骨心要》一書,被譽爲“正骨科聖手”。1954年購置伽陀精舍,作爲自己弘法道場,內設醫務所,禅修之馀,爲患者治病療傷。50年代末,在精舍內開辦武術及中醫正骨研究班。隨後出任新加坡中醫師公會主辦的藥物研究院院長、中醫師公會名譽顧問。並開始受聘出任曆屆東南亞武術擂臺邀請賽醫師。1960年與1964年,先後分別被推任新加坡佛教總會弘法副主任與總務主任,致力于佛教弘法工作。1969年,他重建了伽陀精舍,創辦《南洋佛教》月刊。同時還發起創辦“新加坡佛教施診所”,對貧苦患者施診贈藥,受其惠者甚衆。1985年8月9日,他榮獲新加坡啓、統授給他公共服務星章的表彰。1986年和1988年。他先後當選爲新加坡佛教總會副主席、主席。在擔任主席時,提倡以音樂、舞蹈與短劇宣揚佛法,並在衛塞節(佛誕節)晚會上,付諸實行。翌年,他率團赴臺灣出席第5屆世界佛教僧伽大會,當選爲新加坡區副會長。他還兼任新加坡菩提學校董事會主席,文殊中學董事監理員,新加坡圓明寺和伽陀精舍住持、菲律賓羅漢寺住持等職。1990年,他又蟬聯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並于是年8月9日,榮獲新加坡教育部頒贈的教育服務獎,表彰他爲教育事業所作的貢獻。

  常凱法師雖身居海外,但心懷祖國。他南渡星洲後,經常資助崇福寺。我國實行對外開放後,他即籌資修崇福寺的大雄寶殿與塑造佛像。1989年9月3日至8日,常凱法師與香港元果法師及臺灣常覺法師等一行十五人至泉州崇福寺禮佛拜祖,探訪故舊,策劃崇福寺第二期重建天王殿工程。他爲人熱情,處事公正,生活簡樸而規律化,威儀庠序,慈祥可親,生活費以行醫自給。“信衆供養,均作慈善用途。

  常凱法師長期爲法忘軀,心力交瘁,積勞而成腦病,經多方治療,藥石無效,于1990年9月7日(庚午年七月十九日)淩晨.于新加坡伽陀精舍安祥示寂,享年七十五歲,其遺體荼毗後,撿獲晶瑩璀璨舍利子甚多(11)。

  據上所述而論,可知常凱法師始終支持崇福寺的費用,常凱法師自擔任崇福寺監院後,妙月和尚經常外出爲人治病。故治療來寺求診的患者和教授沙彌拳術,都是由常凱法師負責,及其赴星洲後,更是傾全力支持祖庭崇福寺,並支持修建石獅泰亨寺。常凱法師對新加坡佛教總會服務期間,在推進佛教文化、教育、醫療、慈善、弘法、建寺、安僧等各項工作中,成績斐然。新加坡佛教總會爲表示感激常凱長老爲佛教總會服務叁十年的偉大貢獻,特製了“面旗,在舉行“常凱長老圓寂奉安告別儀式”上,給予長老作蓋棺用。這項空前的蓋旗儀式,由佛教總會演培、妙燈、優昙及隆根四位長老聯合主持,這是佛教界服務社會所得的最高榮譽⑩。

  四、當代醫僧

  1、瑞苗(1916一

   ),俗姓王,法名寂慧,字瑞苗,福建省南安縣人。十二歲時,到漳州南山寺依其父轉清上人剃發,在寺辦的南山小學就讀。十六歲到泉州開元寺在轉首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得戒後到承天寺弘法利生。1935年,赴廈門萬石岩佛學研究社親近會泉大師學習佛法。1937年冬,往漳州南山寺常住弘法。翌年,日本飛機炸毀寺之殿宇時,即離漳回泉州開元寺任維那,後升爲糾察、副寺、監院等職。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到廈門南普陀寺任大單知客、副寺、監院等職。

  瑞苗法師歸依佛門後,即不斷自學岐黃術,又在弘法中與雲遊之醫僧交流過醫術。1950年回泉州開元寺任整理寺務委員會副主任時,秉承佛陀慈悲濟世宗旨,以所學之中醫技術在寺中創辦“泉州開元診所”治病救人。他爲求醫術精益求精,先于1951年投“廈門國醫研究班”學習,又于1953年往“泉州市中醫進修班”進修,更于1957年赴“福建省中醫進修學校”深造。畢業後,于1958年分配到福建大田縣,先後在七一鐵廠與交通局醫務室行醫。1977年退休後回廈門家居修持。

  1983年,瑞苗法師重返廈門南普陀寺弘法利生。1990年,他應聘爲漳州南山寺法堂修建組組長,並親赴新加坡探訪廣淨法師而與聯系籌資重建法堂事宜。經廣淨法師向新加坡有關人士籌集資金帶回南山寺,重建了巍峨壯觀的法堂。瑞苗法師爲莊嚴法堂而內外聯絡努力不懈。其爲人和藹可親,對後輩諄諄善誘。他現已年近耋耄、體弱多病,在南普陀寺清修(13)。

  2、傳揚(1924一

   ),俗姓陳,法名普演,字傳揚。得其師授正法眼藏,爲臨濟正宗46世法脈傳人。福建省南安縣人。七歲時,投泉州承天寺禮監院廣心上人爲師,即往泉州鹦山小學與廈門南普陀寺佛教養正院學習。十二歲在漳州南山寺依廣心和尚剃度爲沙彌,後至泉州承天寺在轉道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得戒後在閩南佛教諸名刹卓錫弘法利生,其間得自雲遊醫僧傳授岐黃之術,又自勤求古訓,並于漳州市中醫進修班進修結業後,即以所學行醫濟世。自1953年起連任漳州市佛教協會第一、二屆主任委員。1954年應陳嘉庚先生聘請任集美學村醫務室醫師,曆時四年。1965年,回漳州南山寺弘法利生,並參加寺辦南山醫院(後改爲漳州市芗城區中醫院)診病,擅長眼科和骨傷科。1981年落實宗教政策後,由政府宗教部門調回南山寺住持。翌年,被選爲漳州市芗城區佛教協會第叁屆會長,並被選爲代表出席福建省佛教協會第叁、四、五屆會議。

  傳揚法師自1981年住持南山寺以來,首先在寺中創辦增福壽診所,以應患者求診之需,爲佛教在社會塑造了和尚治病救人的形象。並先後擘劃修建了素食館、唐诰封金花郡主玄妙(即玄妙尼師)塔墓,佛乘和尚塔墓,僧舍、客堂、法堂等一系列浩大建築工程。還爲1000多名在家信衆授“叁皈依”,使他(她)們成爲佛門在家弟子,爲振興漳州佛教作出積極的貢獻。他雖年屆古稀,仍堅持領衆上殿,修持早晚課誦及其他佛事活動。10多年來,曆任漳州市南山寺住持、漳州市芗城區佛教協會會長、漳州市芗城區政協常委、漳州市人民代表、福建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和副秘書長等職務(14)。

  此外,近現代還有轉武、本宗和廣堅叁位醫僧,他們的生卒年間均未詳。轉武是閩南人,依喜參剃度爲僧,曾住持過晉江安海龍山寺,後赴新加坡弘法行醫,精治眼科病而聞名于星洲。後以所積蓄的資金購地建造新加坡龍山寺。本宗,俗姓陳,閩南人,他依會泉大師歸入佛門,未出家前曾于廈門益同人公會負責施醫贈藥,出家後先在泉州百原寺行醫,後至漳州南山寺常住,並參加寺辦的南山醫院行醫,名聞遐迩,後病逝于漳州。而廣堅是北方人,曾常住廈門南普陀寺,以草藥治病而聞名。60年代初,曾受聘爲廈門市中醫院顧問,後病逝于廈門。又有當代醫僧福欣法師,福建省南安縣人,他師承妙月和尚,擅長處理骨傷科病症,曾任泉州崇福寺住持,現于晉江縣安海鎮水心亭禅寺常住弘法行醫。

  結語

  綜上所述,可見閩南曆史上醫僧輩出,有內科、小兒科、眼科和骨傷科等,以及應用針炙和草藥治病的醫生。他們實踐佛教慈悲濟世的教義,以大乘佛教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治病救人事業,爲佛教在群衆中樹立良好的形象,從而改變了部分人對佛教不公正的偏見。這是值得令人贊歎的。

  本文上述古代的義中與普足兩法師,因其在行醫中,得到醫治而起死回生者無數,産生深遠的影響。目前在閩、臺與東南亞等地的佛寺中,有的另建叁坪祖師殿,也有另建清水祖師殿,並祀奉其塑像以瞻仰紀念。1982年,泉州佛教界舉行紀念轉道和尚誕生110周年活動。而自妙月至常凱等近現代醫僧,爲社會所作救死扶傷的善事,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由此可見一個人生前做好事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出家人如有條件行醫濟世,將會更有意義。因佛陀曾有“菩薩欲求法,當于五明中求之”的教導。而“醫方明”爲五明之一,觀此,可證實醫方明是實踐修持菩薩道行的一種權巧方便技術。故近代以來,海內外佛教界的有識之士,大部分人都把醫學與佛學結合于弘法活動中,以佛法醫治人心之病苦,而以醫學治療人身的疾苦,使人們獲得身心俱治的效果。這是值得提倡推廣的。

  附:本文參考書目①.《福建風物志))131頁198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廣濟大師與叁坪寺》王雄舒編撰(內部資料)⑧.《叁坪史考》90頁顔亞五著1993年4月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

  ④.《清水岩志》前言及42—43頁(內部資料)

  ⑤.《大德僧伽傳記別錄》榮蓮梵室集(內部資料)

  ⑥.《妙月和尚紀念集》(內部資料)

  ⑦.《元鎮和尚永懷錄》(內部資料)

  ⑧.《鼓浪嶼醫林人物傳略》14—15頁(內部資料)

  ⑨.《鼓浪嶼醫林人物傳略》15—16頁(內部資料)

  ⑩.《南洋佛教》第120期29頁1979年5月出版

  (11).《常凱法師永思集》(內部資料)

  (12).《普門》134期171頁1990年11月10日出版(13).采訪瑞苗法師口述資料整理(14).采訪傳揚法師口述資料整理

  

  

《閩南醫僧述略(陳全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