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闽南医僧述略(陈全忠)▪P3

  ..续本文上一页药,受其惠者不少,群众称他为“日光岩的和尚仙”。1978年病逝于日光岩寺,享年八十四岁⑨。

  据上所述,善兴法师以草药治病而闻名于世,这是因草药的主治病症及用法,易于学习与掌握应用,苟能对症治疗,则效果显著,故世人有所谓“一味草药,气死名医”之说。善兴法师能自学草药治病,并利用寺周荒地种植草药的经验,是值得出家人效法的。

  3、广树(1914—1979年),俗姓吴,法名照松,福建省晋江县人。童稚时即有异禀,悟人间无常,到厦门金鸡亭普光寺,依瑞枝上人落发为僧,越三年(时年方十七岁)赴泉州开元寺,在转道和尚座下受具足戒。之后,力弘佛法。弘法之余,即专心参研医学。1951年,他与瑞苗法师同在中医教学专家盛国荣教授主办的“厦门国医研究班”学习中医。又于1952年赴福州,在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深造,毕业后回寺中以所学医术为人治病。其间曾任南普陀寺监院,亦曾一度驻锡养真宫行医,先后治愈患者无数。直至1958年间,应马来西亚吧生龙华寺住持广馀法师之邀请,遂出国前往该寺担任监院。嗣后亦曾驻锡妙香林寺,闲云野鹤,悠然自得。60年代中期,曾受新加坡龙山寺住持广洽法师的邀请,移锡至该寺常住,弘法修持之外,仍以医术方便济世,广结善缘,受到社会人士的好评。他还热心赞助教育事业,被聘为弥陀学校董事。

  广树法师于1979年4月2日(农历三月六日)病逝于龙山坡龙山寺二楼净室,享年66岁。广树法师逝世后,为其治丧的四众人士,秉承他生前救助贫苦的悲愿,而将致悼赙仪新加坡币八干五百九十四元,全部购买佛教施诊所慈善礼券,充作施医赠药基金,使病苦患者得受其惠⑩。

  据上所述,可知广树法师一生对厦门与新加坡佛教的医疗事业,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为佛教在社会上塑造了良好的形象。

  尤其是影响到为他治丧的人士,将悼会赙仪购买慈善礼券充作施医赠药基金的做法,更是值得佛教界推广的。

  4、常凯(1916—1990年),俗姓洪,法名禅即,字常凯。福建省晋江县英林乡人。民国5年(1916年)农历十一月九日出生。世代营陶业,家庭历代虔诚信佛。他3岁丧母,与其父相依为命。自幼颖悟,7岁入私塾学古文,后转读小学堂。10岁时,随其父至晋江南岳寺依元镇和尚学习佛教仪轨及早晚课诵。12岁时,随元镇和尚到泉州崇福寺,请妙月和尚为他落发,礼元镇上人为剃度师,又随其师住于石狮泰亨寺学习佛法、医学与武术,深得其师之真传。1931年,赴泉州开元寺,在转道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得戒后往厦门万石莲寺佛学研究社亲近会泉大师,深受器重。

  1935年至1937年,他单身赴江浙参访过上海法藏寺、常州天宁寺、镇江竹林寺、杭州弥陀寺、祖仙寺、宁波观宗寺等名刹,曾在大愿静权、宝静诸名德座下听经闻法,并游学于南京金陵佛学苑、宁波七塔报恩佛学院、上海圆通寺佛学研究社。中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僧侣救护队,从事抢救伤员的工作。“八·一三”日军侵占上海战役发生后,始回闽南在崇福寺服务,旋应聘为泉州承天寺僧值。1940年,受其师祖妙月和尚委任为崇福寺监院。1946年,当选为晋江佛教支会总务主任、福建省佛教分会常务理事,发起组织闽南佛教联谊会。1947年前往马来西亚槟城妙香林寺。协助开论师发展寺务。翌年,回至厦门南普陀寺,协助性愿大师启建律仪学会,传授三坛大戒。

  1949年,南渡新加坡驻锡普陀寺弘法行医,并加入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历任要职。1951年,他发起创办中华佛教施诊所(新加坡佛教施诊所前身),治愈病例无数,名噪异邦,著有《正骨心要》一书,被誉为“正骨科圣手”。1954年购置伽陀精舍,作为自己弘法道场,内设医务所,禅修之馀,为患者治病疗伤。50年代末,在精舍内开办武术及中医正骨研究班。随后出任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主办的药物研究院院长、中医师公会名誉顾问。并开始受聘出任历届东南亚武术擂台邀请赛医师。1960年与1964年,先后分别被推任新加坡佛教总会弘法副主任与总务主任,致力于佛教弘法工作。1969年,他重建了伽陀精舍,创办《南洋佛教》月刊。同时还发起创办“新加坡佛教施诊所”,对贫苦患者施诊赠药,受其惠者甚众。1985年8月9日,他荣获新加坡启、统授给他公共服务星章的表彰。1986年和1988年。他先后当选为新加坡佛教总会副主席、主席。在担任主席时,提倡以音乐、舞蹈与短剧宣扬佛法,并在卫塞节(佛诞节)晚会上,付诸实行。翌年,他率团赴台湾出席第5届世界佛教僧伽大会,当选为新加坡区副会长。他还兼任新加坡菩提学校董事会主席,文殊中学董事监理员,新加坡圆明寺和伽陀精舍住持、菲律宾罗汉寺住持等职。1990年,他又蝉联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并于是年8月9日,荣获新加坡教育部颁赠的教育服务奖,表彰他为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

  常凯法师虽身居海外,但心怀祖国。他南渡星洲后,经常资助崇福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后,他即筹资修崇福寺的大雄宝殿与塑造佛像。1989年9月3日至8日,常凯法师与香港元果法师及台湾常觉法师等一行十五人至泉州崇福寺礼佛拜祖,探访故旧,策划崇福寺第二期重建天王殿工程。他为人热情,处事公正,生活简朴而规律化,威仪庠序,慈祥可亲,生活费以行医自给。“信众供养,均作慈善用途。

  常凯法师长期为法忘躯,心力交瘁,积劳而成脑病,经多方治疗,药石无效,于1990年9月7日(庚午年七月十九日)凌晨.于新加坡伽陀精舍安祥示寂,享年七十五岁,其遗体荼毗后,捡获晶莹璀璨舍利子甚多(11)。

  据上所述而论,可知常凯法师始终支持崇福寺的费用,常凯法师自担任崇福寺监院后,妙月和尚经常外出为人治病。故治疗来寺求诊的患者和教授沙弥拳术,都是由常凯法师负责,及其赴星洲后,更是倾全力支持祖庭崇福寺,并支持修建石狮泰亨寺。常凯法师对新加坡佛教总会服务期间,在推进佛教文化、教育、医疗、慈善、弘法、建寺、安僧等各项工作中,成绩斐然。新加坡佛教总会为表示感激常凯长老为佛教总会服务三十年的伟大贡献,特制了“面旗,在举行“常凯长老圆寂奉安告别仪式”上,给予长老作盖棺用。这项空前的盖旗仪式,由佛教总会演培、妙灯、优昙及隆根四位长老联合主持,这是佛教界服务社会所得的最高荣誉⑩。

  四、当代医僧

  1、瑞苗(1916一

   ),俗姓王,法名寂慧,字瑞苗,福建省南安县人。十二岁时,到漳州南山寺依其父转清上人剃发,在寺办的南山小学就读。十六岁到泉州开元寺在转首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得戒后到承天寺弘法利生。1935年,赴厦门万石岩佛学研究社亲近会泉大师学习佛法。1937年冬,往漳州南山寺常住弘法。翌年,日本飞机炸毁寺之殿宇时,即离漳回泉州开元寺任维那,后升为纠察、副寺、监院等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到厦门南普陀寺任大单知客、副寺、监院等职。

  瑞苗法师归依佛门后,即不断自学岐黄术,又在弘法中与云游之医僧交流过医术。1950年回泉州开元寺任整理寺务委员会副主任时,秉承佛陀慈悲济世宗旨,以所学之中医技术在寺中创办“泉州开元诊所”治病救人。他为求医术精益求精,先于1951年投“厦门国医研究班”学习,又于1953年往“泉州市中医进修班”进修,更于1957年赴“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深造。毕业后,于1958年分配到福建大田县,先后在七一铁厂与交通局医务室行医。1977年退休后回厦门家居修持。

  1983年,瑞苗法师重返厦门南普陀寺弘法利生。1990年,他应聘为漳州南山寺法堂修建组组长,并亲赴新加坡探访广净法师而与联系筹资重建法堂事宜。经广净法师向新加坡有关人士筹集资金带回南山寺,重建了巍峨壮观的法堂。瑞苗法师为庄严法堂而内外联络努力不懈。其为人和蔼可亲,对后辈谆谆善诱。他现已年近耋耄、体弱多病,在南普陀寺清修(13)。

  2、传扬(1924一

   ),俗姓陈,法名普演,字传扬。得其师授正法眼藏,为临济正宗46世法脉传人。福建省南安县人。七岁时,投泉州承天寺礼监院广心上人为师,即往泉州鹦山小学与厦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学习。十二岁在漳州南山寺依广心和尚剃度为沙弥,后至泉州承天寺在转道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得戒后在闽南佛教诸名刹卓锡弘法利生,其间得自云游医僧传授岐黄之术,又自勤求古训,并于漳州市中医进修班进修结业后,即以所学行医济世。自1953年起连任漳州市佛教协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1954年应陈嘉庚先生聘请任集美学村医务室医师,历时四年。1965年,回漳州南山寺弘法利生,并参加寺办南山医院(后改为漳州市芗城区中医院)诊病,擅长眼科和骨伤科。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后,由政府宗教部门调回南山寺住持。翌年,被选为漳州市芗城区佛教协会第三届会长,并被选为代表出席福建省佛教协会第三、四、五届会议。

  传扬法师自1981年住持南山寺以来,首先在寺中创办增福寿诊所,以应患者求诊之需,为佛教在社会塑造了和尚治病救人的形象。并先后擘划修建了素食馆、唐诰封金花郡主玄妙(即玄妙尼师)塔墓,佛乘和尚塔墓,僧舍、客堂、法堂等一系列浩大建筑工程。还为1000多名在家信众授“三皈依”,使他(她)们成为佛门在家弟子,为振兴漳州佛教作出积极的贡献。他虽年届古稀,仍坚持领众上殿,修持早晚课诵及其他佛事活动。10多年来,历任漳州市南山寺住持、漳州市芗城区佛教协会会长、漳州市芗城区政协常委、漳州市人民代表、福建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等职务(14)。

  此外,近现代还有转武、本宗和广坚三位医僧,他们的生卒年间均未详。转武是闽南人,依喜参剃度为僧,曾住持过晋江安海龙山寺,后赴新加坡弘法行医,精治眼科病而闻名于星洲。后以所积蓄的资金购地建造新加坡龙山寺。本宗,俗姓陈,闽南人,他依会泉大师归入佛门,未出家前曾于厦门益同人公会负责施医赠药,出家后先在泉州百原寺行医,后至漳州南山寺常住,并参加寺办的南山医院行医,名闻遐迩,后病逝于漳州。而广坚是北方人,曾常住厦门南普陀寺,以草药治病而闻名。60年代初,曾受聘为厦门市中医院顾问,后病逝于厦门。又有当代医僧福欣法师,福建省南安县人,他师承妙月和尚,擅长处理骨伤科病症,曾任泉州崇福寺住持,现于晋江县安海镇水心亭禅寺常住弘法行医。

  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闽南历史上医僧辈出,有内科、小儿科、眼科和骨伤科等,以及应用针炙和草药治病的医生。他们实践佛教慈悲济世的教义,以大乘佛教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治病救人事业,为佛教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改变了部分人对佛教不公正的偏见。这是值得令人赞叹的。

  本文上述古代的义中与普足两法师,因其在行医中,得到医治而起死回生者无数,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在闽、台与东南亚等地的佛寺中,有的另建三坪祖师殿,也有另建清水祖师殿,并祀奉其塑像以瞻仰纪念。1982年,泉州佛教界举行纪念转道和尚诞生110周年活动。而自妙月至常凯等近现代医僧,为社会所作救死扶伤的善事,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由此可见一个人生前做好事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出家人如有条件行医济世,将会更有意义。因佛陀曾有“菩萨欲求法,当于五明中求之”的教导。而“医方明”为五明之一,观此,可证实医方明是实践修持菩萨道行的一种权巧方便技术。故近代以来,海内外佛教界的有识之士,大部分人都把医学与佛学结合于弘法活动中,以佛法医治人心之病苦,而以医学治疗人身的疾苦,使人们获得身心俱治的效果。这是值得提倡推广的。

  附:本文参考书目①.《福建风物志))131页198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广济大师与三坪寺》王雄舒编撰(内部资料)⑧.《三坪史考》90页颜亚五著1993年4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④.《清水岩志》前言及42—43页(内部资料)

  ⑤.《大德僧伽传记别录》荣莲梵室集(内部资料)

  ⑥.《妙月和尚纪念集》(内部资料)

  ⑦.《元镇和尚永怀录》(内部资料)

  ⑧.《鼓浪屿医林人物传略》14—15页(内部资料)

  ⑨.《鼓浪屿医林人物传略》15—16页(内部资料)

  ⑩.《南洋佛教》第120期29页1979年5月出版

  (11).《常凯法师永思集》(内部资料)

  (12).《普门》134期171页1990年11月10日出版(13).采访瑞苗法师口述资料整理(14).采访传扬法师口述资料整理

  

  

《闽南医僧述略(陈全忠)》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