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闽南医僧述略(陈全忠)▪P2

  ..续本文上一页贡献殊多,功德不胜枚举。当时居士林设于沐咧律,每逢星期六及星期日晚上,他亲自领导念佛,并教静坐禅观,为南洋佛教开创专修莲宗之弘范。他又念及侨生不谙中文,即与陈景禄居士等,于1938年创办“英文佛教会”,他被推为导师兼赞助人。时人称赞转道和尚“德化覃敷侨生”。

  1943年,岁次癸未,农历十月二十一日,转道和尚圆寂于新加坡普陀寺⑤。

  据上所述,可知转道和尚对闽南及新加坡的佛寺建设、慈善和医疗,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行医收入扣除赠药布施外,全部用于重建泉州开元寺,并创办孤儿院,在佛教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堪为后辈学习的楷模。

  2、妙月(1883—1944年),俗姓邵,法名腾朗,字妙月,别号铁罗汉。清光绪九年(1833年)农历三月十七日出生。籍贯福建省晋江县安海镇邵厝村。童年时赋性倔异,浪漫不羁,入私塾不受老师约束,十六岁于久病后,接受其母劝诫,入洋南乡斋堂持素礼佛,发愿日念观世音圣号万遍,身体逐渐恢复健康。同年冬季赴厦门,投禾山龙湫亭求出家为僧,以因缘欠缺未遂,即从朝天宫住持性坚老法师剃度,礼觉明上人为度师。翌年,赴南普陀寺在喜参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后又得厦门名刹妙释寺住持愿意老人传为法子。十九岁时,为便于侍养双亲,乃回原籍安海镇驻锡关圣古庙募化,于庙中开设云水堂,方便南下或北上的僧众挂单,俾得候船或等待班车过往。二十五岁时,双亲先后去世,遂复至厦门听聪玉法师讲解《楞严经》,颇有心得。时有禅辉法师荐他到泉州紫帽山鸡冠岭(俗称十六脚亭)重兴普照寺。其为人好拳术,尝于寺中苦练武功,尤其是轻身术与铁沙掌,造诣极深。他又自学岐黄术、采药为人治病,擅长处理跌打损伤,移轮接骨,舒筋矫形,名闻遐迩。起初还没有知其为拳僧,一次在安海的船上为解除诸恶人无理之围攻而大显身手,使欺侮和尚之人败北,名乃大噪。

  民国元年(1912年),他时年三十岁,应泉州崇福寺监院宗喜、行理二师之请,受聘为该寺住持。他受聘后见寺务冷落,大部殿宇破损不堪,遂发愿重兴,乃领众披荆斩棘,辟地躬耕,实行农禅并重宗风,兼以医术济世,弘法利生。如是数年,信众日增,寺中香火渐旺。1926年,应旅菲华侨福记船务公司吴阿云之邀,东渡菲律宾行医募化,侨胞景仰其医德与医术,受其惠者,多布施重金以植福。他遂集钜资回寺,重修大雄宝殿、法堂、禅堂、库房、斋堂,并新建钟鼓楼和客堂等。又募得闽南著名檀越蒋以德(祖籍惠安、世居厦门)大居士独资捐建天王殿,使崇福寺成为泉州三大丛林之一。他体魄雄壮,常袒陶露臂,童头黧手(以手练铁沙,久而成黑色),状似伏虎罗汉。1929年,太虚大师路过泉州与晤时,赠其一联曰:“双拳铁罗汉,十亩老农禅”。“铁罗汉”之名,遂不胫而走。他还安排医术高明的弟子在寺应诊,而自己常带几位沙弥挑着药囊行装,到闽南各地弘法行医。其间到厦门时常住在妙释寺、白鹿洞寺和鼓浪屿日光岩寺。在其所到之处。便有不少患者赶往求医。他在弘法行医中,遇贫苦求医者,概予施诊赠药,救人无数,博得社会的好评。

  1944年11月23日(农历十月八日),妙月和尚圆寂于崇福寺之方丈室。遗著有《少林太祖拳法》草稿三卷⑥。

  据上所述,可知妙月和尚的医务与医术,在闽南群众中和菲律宾华侨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他不但为重兴崇福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还为闽南佛教在培养医僧方面开创新局面,为佛教事业作出很大的贡献。泉州诗人林骚先生于老和尚六十寿辰时赠诗说:“少林嫡派内功夫.苦行头陀世所无;力可拔山诗展卷,功能济世药同炉;经翻贝叶灯前课,帖舞簪花笔下募;托钵沿门沧海远。不教古寺作荒芜。”此诗的意境,堪为和尚一生道行功业的真实写照。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妙月和尚每年都要从泉州赶至厦门一次,并在白鹿洞寺会集厦门武术界人士,举行武术技艺表演观摩,藉以发扬国粹,传为佳话。由于妙月和尚练就“铁沙掌”绝技,故厦门市每届运动会中的“精武”一项目,常邀请他为裁判主任。于此可见妙月和尚在闽南武术界具有崇高的地位。

  3、元镇(1897—1977),清光绪二十三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出生。俗姓孙,法名日慧,字元镇,福建省惠安县人。父母俱早逝。由其叔抚养并跟叔学习中医内科学。1913年,时年十七岁,他因跌仆损伤,前往南安县紫帽山普照寺请妙月和尚为他治伤。他在寺中治疗时,见寺僧在妙月和尚教导下,过着农耕、早晚课诵、练拳、学医制药和为人治病的生活

  心生敬慕,又听讲了佛教“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道理,更受感动,数次要求出家。妙月和尚见其志坚决,遂为其落发。师礼福照上人为剃度师、跟妙月和尚学习佛教仪轨与伤科及武术三年多。1915年,赴莆田涵头囊山慈寿寺在元智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得戒后回崇福寺,刻苦钻研文化,研习内典与仪轨,并于禅修修学之余,长习少林拳,广阅医书,专心致志学习岐黄术,深究正骨奥秘与中医内科学。因其秉性颖悟,尽得妙月大师之真传。

  1917年,元镇和尚到厦门南普陀寺任执事,期间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僧或拳僧相切磋,技艺益进。1919年,他时年仅二十二岁,受聘为晋江县南岳寺住持,就任后,发扬其师祖宗风,领众躬耕,行医治病救人,遇急症则风雨无阻,见贫困则施医赠药.间或供其膳宿,资其费用。所治皆多妙手回春

  药到病除,起沉疴于衽席之间者,不可胜数。由是名闻遐迩,就医及请出诊者,遍及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同安和漳州等地。他住持南岳寺达三十多年,其间开垦寺周田园,广种粮食、果树、林木和茶叶,使寺中经济自给;投资建织造厂,向外地购买机器,聘专业人员管理,招收乡民进厂工作,改善乡民生活;开海单,接待十方僧众挂单;收容鳏寡孤独;还先后修缮了南岳寺、南宫寺、鳌溪寺、瑞云寺、泰亨寺、石厦寺、不二庵和妙高山等道场。并委其徒于各道场执行医疗,以方便患者就诊。

  1945年春,元镇和尚受崇福寺两序大众推选为寺之住持,传法与晋山升座大典同时举行,由晋江县佛教会主席转尘老和尚代传法卷及送位。参加仪式的有缁素一千多人,盛极一时。元镇和尚荣任丈席后,立即大兴土木,重修大雄宝殿、天王殿,修葺石井崇福祖塔等工程。其间,菲岛性愿大师在妙月和尚圆寂三周年时,在崇福寺举行冥阳普利法会,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人民,法会圆满后,将余款建设寺左之藏经楼。他以后又请得一部频伽精舍版的《大藏经》,使崇福寺成为“佛、法、僧”三宝具备的禅寺。他在1960年以后,于泉州市内租子二郎巷9号的房子,开设崇福诊所,把全部精力用于行医救人。著书立说,整理出妙月和尚遗稿《少林太祖拳法》三卷,编修了《伤科经络疗法》稿本一卷(皆待出版)。他还培养一批门人,授以生平绝学,使其遗技留传后世,造福社会,利益人民,完成了他承先启后的任务。之后,终因其消化机能衰竭。于1977年农历五月初十日圆寂于福清寺⑦。

  据上所述,可知元镇和尚一生积极地继承与发扬其师公妙月和尚建立的“农禅自修、净诗弘法、医拳济世”的独特宗风。让散居在海内外的崇福寺僧裔,永远都不会忘记其祖庭的规范,为崇福寺起子承先启后的作用。

  三、现代医僧

  1、妙用(1905——1962年),法名未详,字妙用。1905年出生,福建省永春县人。童年投泉州开元寺依觉胤上人剃度为僧,后在参访学佛期间,得卓有学识的医僧传授针炙术。昔年他在永春城关桃源殿为住持,以针炙术治病救人。曾应性愿大师之聘,至泉州百原寺医药局行医济世。1946年到厦门弘法行医,初在妙释寺讲经说法,最后在鼓浪屿日光岩寺常住。他的文学造诣高深,精通佛理,能升座说法,精工诗词,且又长于书法,博闻强记,虽年老犹能将针炙歌诀背诵如流,为一位多才多艺的医僧。弘法之余,以所学针炙术为人治病。1951年,他被厦门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吸收为会员。临症精心诊治,患者经他治疗多感针到痛止,艾炙所至顿觉舒服。他秉承佛教慈悲济世为宗旨,从不计较收费,遇贫困患者概予免费优待。传授的门人有方慧珠、释元山和林琼等三人。他被誉为鼓浪屿“日光岩寺和尚仙”。

  1960年受聘为厦门鼓浪屿医院针炙科颐问。1962年10月15日逝世。逝世后,鼓浪屿医院为他开追悼会,鼓浪屿区卫生工作者协会全体会员,南普陀寺僧众,佛教界的善友及受惠患者等参加追悼会及出殡,仪式极其隆重⑧。

  据上所述、妙用法师擅长针炙治病,受国家医院聘为顾问,足见其医术精湛,非一般开业医生可比,故其被群众称为“日光岩寺和尚仙”,为佛教争取了荣誉,这是值得赞叹的。

  2、善兴(1894—1978年),俗姓林,法名品复,字善兴。福建省永春县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世代务农。

  善兴法师原在故乡务农。他成家立业后,于1936年到厦门卖茶叶,经友人介绍在妙释寺依清智和尚为师父,剃度受戒为僧。后受其师父委任在鼓浪屿日光岩寺为监院。1956年以后,与陈焕章、高春泽、李伯苑、陈全忠诸医生为友,并受他们的影响,对医学发生兴趣,遂购置草药书籍自学,时与诸医生互相切磋,熟悉医药常识,利用寺侧南面荒地,广植“紫珠草”、“一见喜”、“血三七”等草药以治病。颇有效果,患者除来自市内及郊区外,闽南地区慕名求治者亦有之。他对草药的应用,颇有创新,其自制的药散如“洞天散”、“血瘀散”、“吹喉散”、“小儿麻痹散”等,均深受患者所喜服,疗效良好。他又常自制得自高春泽医生处方的"iR辛丸”数斤,用它治疗虚寒症患者多效。他秉承佛家慈悲济世宗旨,遇贫苦患者概予施诊赠…

《闽南医僧述略(陈全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