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閩南醫僧述略(陳全忠)▪P2

  ..續本文上一頁貢獻殊多,功德不勝枚舉。當時居士林設于沐咧律,每逢星期六及星期日晚上,他親自領導念佛,並教靜坐禅觀,爲南洋佛教開創專修蓮宗之弘範。他又念及僑生不谙中文,即與陳景祿居士等,于1938年創辦“英文佛教會”,他被推爲導師兼贊助人。時人稱贊轉道和尚“德化覃敷僑生”。

  1943年,歲次癸未,農曆十月二十一日,轉道和尚圓寂于新加坡普陀寺⑤。

  據上所述,可知轉道和尚對閩南及新加坡的佛寺建設、慈善和醫療,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他的行醫收入扣除贈藥布施外,全部用于重建泉州開元寺,並創辦孤兒院,在佛教界産生深遠的影響。堪爲後輩學習的楷模。

  2、妙月(1883—1944年),俗姓邵,法名騰朗,字妙月,別號鐵羅漢。清光緒九年(1833年)農曆叁月十七日出生。籍貫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鎮邵厝村。童年時賦性倔異,浪漫不羁,入私塾不受老師約束,十六歲于久病後,接受其母勸誡,入洋南鄉齋堂持素禮佛,發願日念觀世音聖號萬遍,身體逐漸恢複健康。同年冬季赴廈門,投禾山龍湫亭求出家爲僧,以因緣欠缺未遂,即從朝天宮住持性堅老法師剃度,禮覺明上人爲度師。翌年,赴南普陀寺在喜參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後又得廈門名刹妙釋寺住持願意老人傳爲法子。十九歲時,爲便于侍養雙親,乃回原籍安海鎮駐錫關聖古廟募化,于廟中開設雲水堂,方便南下或北上的僧衆挂單,俾得候船或等待班車過往。二十五歲時,雙親先後去世,遂複至廈門聽聰玉法師講解《楞嚴經》,頗有心得。時有禅輝法師薦他到泉州紫帽山雞冠嶺(俗稱十六腳亭)重興普照寺。其爲人好拳術,嘗于寺中苦練武功,尤其是輕身術與鐵沙掌,造詣極深。他又自學岐黃術、采藥爲人治病,擅長處理跌打損傷,移輪接骨,舒筋矯形,名聞遐迩。起初還沒有知其爲拳僧,一次在安海的船上爲解除諸惡人無理之圍攻而大顯身手,使欺侮和尚之人敗北,名乃大噪。

  民國元年(1912年),他時年叁十歲,應泉州崇福寺監院宗喜、行理二師之請,受聘爲該寺住持。他受聘後見寺務冷落,大部殿宇破損不堪,遂發願重興,乃領衆披荊斬棘,辟地躬耕,實行農禅並重宗風,兼以醫術濟世,弘法利生。如是數年,信衆日增,寺中香火漸旺。1926年,應旅菲華僑福記船務公司吳阿雲之邀,東渡菲律賓行醫募化,僑胞景仰其醫德與醫術,受其惠者,多布施重金以植福。他遂集钜資回寺,重修大雄寶殿、法堂、禅堂、庫房、齋堂,並新建鍾鼓樓和客堂等。又募得閩南著名檀越蔣以德(祖籍惠安、世居廈門)大居士獨資捐建天王殿,使崇福寺成爲泉州叁大叢林之一。他體魄雄壯,常袒陶露臂,童頭黧手(以手練鐵沙,久而成黑色),狀似伏虎羅漢。1929年,太虛大師路過泉州與晤時,贈其一聯曰:“雙拳鐵羅漢,十畝老農禅”。“鐵羅漢”之名,遂不胫而走。他還安排醫術高明的弟子在寺應診,而自己常帶幾位沙彌挑著藥囊行裝,到閩南各地弘法行醫。其間到廈門時常住在妙釋寺、白鹿洞寺和鼓浪嶼日光岩寺。在其所到之處。便有不少患者趕往求醫。他在弘法行醫中,遇貧苦求醫者,概予施診贈藥,救人無數,博得社會的好評。

  1944年11月23日(農曆十月八日),妙月和尚圓寂于崇福寺之方丈室。遺著有《少林太祖拳法》草稿叁卷⑥。

  據上所述,可知妙月和尚的醫務與醫術,在閩南群衆中和菲律賓華僑界享有崇高的聲譽,他不但爲重興崇福寺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還爲閩南佛教在培養醫僧方面開創新局面,爲佛教事業作出很大的貢獻。泉州詩人林騷先生于老和尚六十壽辰時贈詩說:“少林嫡派內功夫.苦行頭陀世所無;力可拔山詩展卷,功能濟世藥同爐;經翻貝葉燈前課,帖舞簪花筆下募;托缽沿門滄海遠。不教古寺作荒蕪。”此詩的意境,堪爲和尚一生道行功業的真實寫照。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妙月和尚每年都要從泉州趕至廈門一次,並在白鹿洞寺會集廈門武術界人士,舉行武術技藝表演觀摩,藉以發揚國粹,傳爲佳話。由于妙月和尚練就“鐵沙掌”絕技,故廈門市每屆運動會中的“精武”一項目,常邀請他爲裁判主任。于此可見妙月和尚在閩南武術界具有崇高的地位。

  3、元鎮(1897—1977),清光緒二十叁年農曆十一月十叁日出生。俗姓孫,法名日慧,字元鎮,福建省惠安縣人。父母俱早逝。由其叔撫養並跟叔學習中醫內科學。1913年,時年十七歲,他因跌仆損傷,前往南安縣紫帽山普照寺請妙月和尚爲他治傷。他在寺中治療時,見寺僧在妙月和尚教導下,過著農耕、早晚課誦、練拳、學醫製藥和爲人治病的生活

  心生敬慕,又聽講了佛教“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道理,更受感動,數次要求出家。妙月和尚見其志堅決,遂爲其落發。師禮福照上人爲剃度師、跟妙月和尚學習佛教儀軌與傷科及武術叁年多。1915年,赴莆田涵頭囊山慈壽寺在元智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得戒後回崇福寺,刻苦鑽研文化,研習內典與儀軌,並于禅修修學之余,長習少林拳,廣閱醫書,專心致志學習岐黃術,深究正骨奧秘與中醫內科學。因其秉性穎悟,盡得妙月大師之真傳。

  1917年,元鎮和尚到廈門南普陀寺任執事,期間與來自全國各地的醫僧或拳僧相切磋,技藝益進。1919年,他時年僅二十二歲,受聘爲晉江縣南嶽寺住持,就任後,發揚其師祖宗風,領衆躬耕,行醫治病救人,遇急症則風雨無阻,見貧困則施醫贈藥.間或供其膳宿,資其費用。所治皆多妙手回春

  藥到病除,起沈疴于衽席之間者,不可勝數。由是名聞遐迩,就醫及請出診者,遍及晉江、惠安、南安、永春、同安和漳州等地。他住持南嶽寺達叁十多年,其間開墾寺周田園,廣種糧食、果樹、林木和茶葉,使寺中經濟自給;投資建織造廠,向外地購買機器,聘專業人員管理,招收鄉民進廠工作,改善鄉民生活;開海單,接待十方僧衆挂單;收容鳏寡孤獨;還先後修繕了南嶽寺、南宮寺、鳌溪寺、瑞雲寺、泰亨寺、石廈寺、不二庵和妙高山等道場。並委其徒于各道場執行醫療,以方便患者就診。

  1945年春,元鎮和尚受崇福寺兩序大衆推選爲寺之住持,傳法與晉山升座大典同時舉行,由晉江縣佛教會主席轉塵老和尚代傳法卷及送位。參加儀式的有缁素一千多人,盛極一時。元鎮和尚榮任丈席後,立即大興土木,重修大雄寶殿、天王殿,修葺石井崇福祖塔等工程。其間,菲島性願大師在妙月和尚圓寂叁周年時,在崇福寺舉行冥陽普利法會,追悼抗日陣亡將士及死難人民,法會圓滿後,將余款建設寺左之藏經樓。他以後又請得一部頻伽精舍版的《大藏經》,使崇福寺成爲“佛、法、僧”叁寶具備的禅寺。他在1960年以後,于泉州市內租子二郎巷9號的房子,開設崇福診所,把全部精力用于行醫救人。著書立說,整理出妙月和尚遺稿《少林太祖拳法》叁卷,編修了《傷科經絡療法》稿本一卷(皆待出版)。他還培養一批門人,授以生平絕學,使其遺技留傳後世,造福社會,利益人民,完成了他承先啓後的任務。之後,終因其消化機能衰竭。于1977年農曆五月初十日圓寂于福清寺⑦。

  據上所述,可知元鎮和尚一生積極地繼承與發揚其師公妙月和尚建立的“農禅自修、淨詩弘法、醫拳濟世”的獨特宗風。讓散居在海內外的崇福寺僧裔,永遠都不會忘記其祖庭的規範,爲崇福寺起子承先啓後的作用。

  叁、現代醫僧

  1、妙用(1905——1962年),法名未詳,字妙用。1905年出生,福建省永春縣人。童年投泉州開元寺依覺胤上人剃度爲僧,後在參訪學佛期間,得卓有學識的醫僧傳授針炙術。昔年他在永春城關桃源殿爲住持,以針炙術治病救人。曾應性願大師之聘,至泉州百原寺醫藥局行醫濟世。1946年到廈門弘法行醫,初在妙釋寺講經說法,最後在鼓浪嶼日光岩寺常住。他的文學造詣高深,精通佛理,能升座說法,精工詩詞,且又長于書法,博聞強記,雖年老猶能將針炙歌訣背誦如流,爲一位多才多藝的醫僧。弘法之余,以所學針炙術爲人治病。1951年,他被廈門市衛生工作者協會吸收爲會員。臨症精心診治,患者經他治療多感針到痛止,艾炙所至頓覺舒服。他秉承佛教慈悲濟世爲宗旨,從不計較收費,遇貧困患者概予免費優待。傳授的門人有方慧珠、釋元山和林瓊等叁人。他被譽爲鼓浪嶼“日光岩寺和尚仙”。

  1960年受聘爲廈門鼓浪嶼醫院針炙科頤問。1962年10月15日逝世。逝世後,鼓浪嶼醫院爲他開追悼會,鼓浪嶼區衛生工作者協會全體會員,南普陀寺僧衆,佛教界的善友及受惠患者等參加追悼會及出殡,儀式極其隆重⑧。

  據上所述、妙用法師擅長針炙治病,受國家醫院聘爲顧問,足見其醫術精湛,非一般開業醫生可比,故其被群衆稱爲“日光岩寺和尚仙”,爲佛教爭取了榮譽,這是值得贊歎的。

  2、善興(1894—1978年),俗姓林,法名品複,字善興。福建省永春縣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世代務農。

  善興法師原在故鄉務農。他成家立業後,于1936年到廈門賣茶葉,經友人介紹在妙釋寺依清智和尚爲師父,剃度受戒爲僧。後受其師父委任在鼓浪嶼日光岩寺爲監院。1956年以後,與陳煥章、高春澤、李伯苑、陳全忠諸醫生爲友,並受他們的影響,對醫學發生興趣,遂購置草藥書籍自學,時與諸醫生互相切磋,熟悉醫藥常識,利用寺側南面荒地,廣植“紫珠草”、“一見喜”、“血叁七”等草藥以治病。頗有效果,患者除來自市內及郊區外,閩南地區慕名求治者亦有之。他對草藥的應用,頗有創新,其自製的藥散如“洞天散”、“血瘀散”、“吹喉散”、“小兒麻痹散”等,均深受患者所喜服,療效良好。他又常自製得自高春澤醫生處方的"iR辛丸”數斤,用它治療虛寒症患者多效。他秉承佛家慈悲濟世宗旨,遇貧苦患者概予施診贈…

《閩南醫僧述略(陳全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