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医僧述略
陈全忠
闽南佛学
前 言
本文所称的“医僧”,是对在弘法利生中以医术救死扶伤的出家人之敬称。历代闽南的法师有不少是擅长医术治病救人的著名医僧。有资料可考的,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的义中禅师,宋代也出了一位普足禅师,元、明、清三代,因笔者手中缺乏资料,无从查考。迨至1912年以来,又先后涌现了转道、转武、妙月、元镇、常凯、广树、本宗、妙用、善兴、广坚、瑞苗、传扬和福欣等十多位医僧,其中有少数人虽不是出生于闽南,但长期在闽南弘法利生以终其一生;还有少数是闽南人,他们先在闽南行医,后赴东南亚弘法行医并圆寂于当地,本文都将他们列为闽南医僧论述。笔者就上述医僧作扼要介绍,并研讨其医德与医术及产生的影响,不但可总结其经验,供后来者借鉴,而且对研究闽南与新加坡佛教的医疗、文化方面提供资料都有一定的意义。为此,参考有关资料,(撰写此文,为说明问题)按医僧的行医年代,依次进行论述。
一、古代医僧
1、唐代义中禅师:义中(公元781年一872年),俗姓杨,祖籍陕西高陵人,义中之父官宦入闽。唐德宗建中元年(781)1月6日,义中诞生于福唐(今福清县)其父住所。
十四岁时,其父奉调宋州(今泉州),便随其父至泉州,依玄用禅师落发为僧,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特别喜爱医术。二十七岁受具足戒后,先后参访过怀晖、怀海、石鞏、大颠等高僧,不仅精研了佛教三藏十二部经,而且还修证了禅学义理。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大颠禅师圆寂。翌年,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义中时年四十五岁,离开其师大颠生前在广东罗浮山开创的道场,到福建漳州紫芝山创建“三坪真院”,弘扬佛教,业余钻研医学,整理名医验方。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灭佛逐僧毁寺。义中被迫率僧尼深入平和县九层塔大柏山避居。当地居民为“蛮獠”少数民族,与部份被称为“毛氏”的原始民族,生活落后,疾病流行,缺医少药。义中即以其高超智能和精湛武艺,降服了毛氏酋长,创建了三坪寺;进行传教,指导毛人开垦田园,兴修水利,建筑房屋,改善衣服,并以其高尚医德与精湛医术治病救人,在治愈的许多病人中,有不少属疑难病患者,深得当地居民的信仰,奉若神医。
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朝庭降旨恢复佛教。漳州重建开元寺时,刺史郑薰将义中事绩奏请朝廷。皇上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主持开元寺修建事务。唐懿宗咸通七年(公元866年)、义中虽已八十六岁,但仍思念初建的三坪寺,毅然重返九层岩修建三坪寺。迨至唐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农历十一月六日,义中于寺中圆寂,享年九十二岁。
义中禅师圆寂后,其门人为缅怀其功德,弘扬其精神,于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在寺中大雄宝殿后建开山祖师殿,并塑造义中禅师像供奉于殿中,以瞻仰其遗像,追思其功德,藉以作为见贤思齐的学习典范。传说义中禅师的骨骸埋于殿中石龛内·①②③
据上所述,可知闽南民间信仰崇拜的三坪祖师,又称广济祖师,即是唐代义中禅师。这是因为义中生前以大乘佛教信条“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华严经》偈语)的精神,深入到古代尚未开发的原始居民区,为弘扬佛法、慈悲济世、治病救人,作出积极的贡献。并受到唐王朝统治者的表扬,得到皇上敕封的封号“广济大师”。
2、宋代普足禅师:普足(公元1037年一1101年),俗姓陈。福建省永春县小姑乡人(据当地姓陈的居民说:小姑乡的人,是来自漳州陈邕之女的后裔繁衍的。因唐代陈邕之女金花郡主,后削发为尼,法名玄妙。按封建社会惯例:凡女子不出嫁的,得由其兄弟的儿子给他过房,以便传宗接代。而小姑乡的陈姓开基祖为纪念其远祖是陈邕世系的小姑派,故以其乡名小姑乡——笔者注)。普足出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元月六日,他自幼在南安高泰山火云寺落发出家,后依明禅和尚受具足戒,法名普足。后移麻章庵卓锡。屡次募资修桥造路,施诊赠药,遇旱灾疫情,每为人祈禳多验,名闻遐迩。直至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相传是年安溪县大旱,蓬莱乡乡长刘公锐居士联合乡人,恭请普足禅师至乡求雨,经师设坛祈祷,果然天降甘雨。因此,当地人士要求法师长住蓬莱,并集资在张岩结庵数椽,普足禅师目睹该处石泉异常清洌,遂将张岩改称清水岩,而称其寺为清水岩寺,成为该寺的开山祖师。故后人尊称他为“清水祖师”。他在住持清水岩寺期间,弘扬佛法,修桥造路,采药炼丹,为人治病,救死扶伤,活人无数,誉声载道。直至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普足禅师圆寂于寺中。乡人为纪念他生前的功德,于寺中另建祖师殿,并用沉香木雕刻其像,祀奉于殿中,成为闽南民间信仰崇拜的对象。
又据传说普足禅师生前行医济世时,曾在寺外的一块用石头凿成的“丹臼”中研”制草药。丹日常留着药的香味,时有老虎跑来舔舐呢!④
据上所述,可知闽南民间信仰的清水祖师。就是宋代佛教高僧普足禅师,广大的世俗信众却把他奉为“神明”崇拜,而不知道他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佛教医僧。这可能是与该寺缺乏宣扬佛法有关。但从该寺建的释迦楼、观音厅及其供奉佛祖与观世音菩萨等塑像之情况看,可以肯定它是属于佛教的寺庙,但目前管理该寺的不是佛教的僧尼,而是世俗人。这有待于进一步落实宗教政策,使该寺归还佛门管理。
二、近代医僧
1.转道(公元1872年一1943年)、俗姓黄,法名海清,字转道。福建省南安县人。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兄弟六人,他年纪最少,14岁时,赴海澄太岩(今龙海县龙池岩)听佛化和尚及喜敏上人说法。19岁时赴漳州南山寺礼喜修上人为剃度师,落发为僧。20岁依寺中佛学和尚座下受具足戒。22岁即外出云游,遍访参拜大江南北名师宗匠,初赴江苏镇江金山寺,参谒隐儒和尚及新林、大定、赤山、法忍诸善知识,约历时三年,再往扬州高旻寺在月朗和尚座下参禅,适与虚云和尚等为同参,夏讲冬禅,同欣默契。又曾与圆瑛、会泉诸法师,侍教于浙江天童寺通智大师法席,间亦从谛闲法师学天台教观。前后七年未曾下山,冬日结制受尽恶辣钳椎之考验,故能达禅虑湛纯,由定生慧的境界。33岁时,先后赴五台、峨嵋、九华、普陀等四大名山朝圣。其间朝礼五台三次,普陀20多次。后至厦门应地方绅士之请,驻锡禾山金鸡亭普光寺年余,旋即携其双亲灵骨至漳州万松关瑞竹岩寺(今属龙海市辖)附近埋葬,并于该寺静修禅观。
1909年,转道法师应聘为厦门南普陀寺代理住持,得到缁素赞助,倡建规模颇大的放生池,翌年,竣工后,即辞职往养真宫少住。直至1911年,始与虚云禅师偕行至北京,他得到清廷内监李某(前在金山寺结识)的协助,襄助虚云和尚向北京满清政府请得“大藏经”回滇供养。虚云因感激转道竭诚为其请得藏经,即在云南鸡足山代为举行传戒。以答谢转道的功德。
民国二年(1913年),赴新加坡弘扬佛法,适其师侄某法师与刘姓因寺地争执未已,他即为之调解,刘某愿将其地献作建寺之用,他即与转岸、瑞等两法师共同创建现今的普陀寺。越数年,又兼任天福宫住持。转道精岐黄术,尤其是擅长治疗小儿科疾病,为方便度化,他即于寺中(或宫中)行医。因其平时持准提咒甚虔,故治病皆妙手回春,被誉为“儿,童活佛”。遇贫苦患者,不但施医免收诊费,而且赠药,名闻遐迩,各界士女皈信日众。他自奉俭朴,积蓄不少钵资,常用于布施国内外名刹道场资粮,德誉远播。
民国十年(1921年),他得到郑居士献地及胡善士资助,在光明山创建普觉寺,翌年,邀请圆瑛法师于寺中宣讲《大乘起信论》,法缘殊盛。在讲筵间谈及重兴泉州大开元寺之事,他慨然以复兴该寺为己任,乃与其师弟转物上人朝礼普陀山后,再晤圆瑛法师于甬江接待寺,转物上人也诺为臂助,三人同在佛前立誓共兴开元寺事业。时开元寺檀越黄搏扶等闻讯后,亦具函推派代表赴南洲,敦请转道和尚为住持,圆瑛法师为都监,转物上人为监院。三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同返泉州开元寺,转道和尚乃将行医十多年所积的数万元钱,全部捐作重建开元寺的资金。经数年,建成颇具规模的大丛林。
民国二十年(1931年)冬,应开元寺两序大众及在家居士之请,大寺中举办传授三坛无量寿佛戒,七众弟子登坛受戒者756人,除坛上诸阿阁黎外,尚有护戒缁素数百人,堪称为近三百年来稀有的传戒法会。他旋又于寺内倡办“泉州开元慈儿院”,聘请圆瑛法师为院长,该院以收养无依的孤儿,给予教养,并培训其技术,俾长大后能独立生活,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为宗旨。故受到社会的好评,时人称赞他为僧伽入世造福社会的模范。他还修建了漳州南山寺的围墙与重塑四天王及韦驮菩萨像,复举常惺法师于寺内兼办“南山佛化学校”,委托觉三法师主持校务,广徵、瑞金二法师为监院,莘莘学子免费入学,常年经费皆由转道和尚独自支持,开办近六年,人才辈出,后因时局关系停办。
转道和尚德高望重,1928年,新加坡组织“中华佛教会”时,公推他为会长,并蝉连两届。1929年,世界佛教大会在缅甸召开,他被推为新加坡佛教代表,与道毗老法师同赴缅旬出席会议。1931年,北京佛教青年会张宗载、宁达蕴二居士南下弘法时,得到转道和尚的资助,发行《觉华佛刊》。后其徒寂英在柔佛新山创办“转道学园”,发行《佛教与佛学》以宣传佛法。
1934年,他与李俊承、邱菽园和庄笃明渚居士,发起组织“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转道和尚为倡办人兼导师,…
《闽南医僧述略(陈全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