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醫僧述略
陳全忠
閩南佛學
前 言
本文所稱的“醫僧”,是對在弘法利生中以醫術救死扶傷的出家人之敬稱。曆代閩南的法師有不少是擅長醫術治病救人的著名醫僧。有資料可考的,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的義中禅師,宋代也出了一位普足禅師,元、明、清叁代,因筆者手中缺乏資料,無從查考。迨至1912年以來,又先後湧現了轉道、轉武、妙月、元鎮、常凱、廣樹、本宗、妙用、善興、廣堅、瑞苗、傳揚和福欣等十多位醫僧,其中有少數人雖不是出生于閩南,但長期在閩南弘法利生以終其一生;還有少數是閩南人,他們先在閩南行醫,後赴東南亞弘法行醫並圓寂于當地,本文都將他們列爲閩南醫僧論述。筆者就上述醫僧作扼要介紹,並研討其醫德與醫術及産生的影響,不但可總結其經驗,供後來者借鑒,而且對研究閩南與新加坡佛教的醫療、文化方面提供資料都有一定的意義。爲此,參考有關資料,(撰寫此文,爲說明問題)按醫僧的行醫年代,依次進行論述。
一、古代醫僧
1、唐代義中禅師:義中(公元781年一872年),俗姓楊,祖籍陝西高陵人,義中之父官宦入閩。唐德宗建中元年(781)1月6日,義中誕生于福唐(今福清縣)其父住所。
十四歲時,其父奉調宋州(今泉州),便隨其父至泉州,依玄用禅師落發爲僧,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特別喜愛醫術。二十七歲受具足戒後,先後參訪過懷晖、懷海、石鞏、大顛等高僧,不僅精研了佛教叁藏十二部經,而且還修證了禅學義理。
唐穆宗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大顛禅師圓寂。翌年,唐敬宗寶曆元年(公元825年),義中時年四十五歲,離開其師大顛生前在廣東羅浮山開創的道場,到福建漳州紫芝山創建“叁坪真院”,弘揚佛教,業余鑽研醫學,整理名醫驗方。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滅佛逐僧毀寺。義中被迫率僧尼深入平和縣九層塔大柏山避居。當地居民爲“蠻獠”少數民族,與部份被稱爲“毛氏”的原始民族,生活落後,疾病流行,缺醫少藥。義中即以其高超智能和精湛武藝,降服了毛氏酋長,創建了叁坪寺;進行傳教,指導毛人開墾田園,興修水利,建築房屋,改善衣服,並以其高尚醫德與精湛醫術治病救人,在治愈的許多病人中,有不少屬疑難病患者,深得當地居民的信仰,奉若神醫。
唐宣宗大中叁年(公元849年),朝庭降旨恢複佛教。漳州重建開元寺時,刺史鄭薰將義中事績奏請朝廷。皇上敕封義中爲“廣濟大師”,主持開元寺修建事務。唐懿宗鹹通七年(公元866年)、義中雖已八十六歲,但仍思念初建的叁坪寺,毅然重返九層岩修建叁坪寺。迨至唐鹹通十叁年(公元872年)農曆十一月六日,義中于寺中圓寂,享年九十二歲。
義中禅師圓寂後,其門人爲緬懷其功德,弘揚其精神,于唐鹹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在寺中大雄寶殿後建開山祖師殿,並塑造義中禅師像供奉于殿中,以瞻仰其遺像,追思其功德,藉以作爲見賢思齊的學習典範。傳說義中禅師的骨骸埋于殿中石龛內·①②③
據上所述,可知閩南民間信仰崇拜的叁坪祖師,又稱廣濟祖師,即是唐代義中禅師。這是因爲義中生前以大乘佛教信條“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華嚴經》偈語)的精神,深入到古代尚未開發的原始居民區,爲弘揚佛法、慈悲濟世、治病救人,作出積極的貢獻。並受到唐王朝統治者的表揚,得到皇上敕封的封號“廣濟大師”。
2、宋代普足禅師:普足(公元1037年一1101年),俗姓陳。福建省永春縣小姑鄉人(據當地姓陳的居民說:小姑鄉的人,是來自漳州陳邕之女的後裔繁衍的。因唐代陳邕之女金花郡主,後削發爲尼,法名玄妙。按封建社會慣例:凡女子不出嫁的,得由其兄弟的兒子給他過房,以便傳宗接代。而小姑鄉的陳姓開基祖爲紀念其遠祖是陳邕世系的小姑派,故以其鄉名小姑鄉——筆者注)。普足出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元月六日,他自幼在南安高泰山火雲寺落發出家,後依明禅和尚受具足戒,法名普足。後移麻章庵卓錫。屢次募資修橋造路,施診贈藥,遇旱災疫情,每爲人祈禳多驗,名聞遐迩。直至北宋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相傳是年安溪縣大旱,蓬萊鄉鄉長劉公銳居士聯合鄉人,恭請普足禅師至鄉求雨,經師設壇祈禱,果然天降甘雨。因此,當地人士要求法師長住蓬萊,並集資在張岩結庵數椽,普足禅師目睹該處石泉異常清洌,遂將張岩改稱清水岩,而稱其寺爲清水岩寺,成爲該寺的開山祖師。故後人尊稱他爲“清水祖師”。他在住持清水岩寺期間,弘揚佛法,修橋造路,采藥煉丹,爲人治病,救死扶傷,活人無數,譽聲載道。直至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普足禅師圓寂于寺中。鄉人爲紀念他生前的功德,于寺中另建祖師殿,並用沈香木雕刻其像,祀奉于殿中,成爲閩南民間信仰崇拜的對象。
又據傳說普足禅師生前行醫濟世時,曾在寺外的一塊用石頭鑿成的“丹臼”中研”製草藥。丹日常留著藥的香味,時有老虎跑來舔舐呢!④
據上所述,可知閩南民間信仰的清水祖師。就是宋代佛教高僧普足禅師,廣大的世俗信衆卻把他奉爲“神明”崇拜,而不知道他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佛教醫僧。這可能是與該寺缺乏宣揚佛法有關。但從該寺建的釋迦樓、觀音廳及其供奉佛祖與觀世音菩薩等塑像之情況看,可以肯定它是屬于佛教的寺廟,但目前管理該寺的不是佛教的僧尼,而是世俗人。這有待于進一步落實宗教政策,使該寺歸還佛門管理。
二、近代醫僧
1.轉道(公元1872年一1943年)、俗姓黃,法名海清,字轉道。福建省南安縣人。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兄弟六人,他年紀最少,14歲時,赴海澄太岩(今龍海縣龍池岩)聽佛化和尚及喜敏上人說法。19歲時赴漳州南山寺禮喜修上人爲剃度師,落發爲僧。20歲依寺中佛學和尚座下受具足戒。22歲即外出雲遊,遍訪參拜大江南北名師宗匠,初赴江蘇鎮江金山寺,參谒隱儒和尚及新林、大定、赤山、法忍諸善知識,約曆時叁年,再往揚州高旻寺在月朗和尚座下參禅,適與虛雲和尚等爲同參,夏講冬禅,同欣默契。又曾與圓瑛、會泉諸法師,侍教于浙江天童寺通智大師法席,間亦從谛閑法師學天臺教觀。前後七年未曾下山,冬日結製受盡惡辣鉗椎之考驗,故能達禅慮湛純,由定生慧的境界。33歲時,先後赴五臺、峨嵋、九華、普陀等四大名山朝聖。其間朝禮五臺叁次,普陀20多次。後至廈門應地方紳士之請,駐錫禾山金雞亭普光寺年余,旋即攜其雙親靈骨至漳州萬松關瑞竹岩寺(今屬龍海市轄)附近埋葬,並于該寺靜修禅觀。
1909年,轉道法師應聘爲廈門南普陀寺代理住持,得到缁素贊助,倡建規模頗大的放生池,翌年,竣工後,即辭職往養真宮少住。直至1911年,始與虛雲禅師偕行至北京,他得到清廷內監李某(前在金山寺結識)的協助,襄助虛雲和尚向北京滿清政府請得“大藏經”回滇供養。虛雲因感激轉道竭誠爲其請得藏經,即在雲南雞足山代爲舉行傳戒。以答謝轉道的功德。
民國二年(1913年),赴新加坡弘揚佛法,適其師侄某法師與劉姓因寺地爭執未已,他即爲之調解,劉某願將其地獻作建寺之用,他即與轉岸、瑞等兩法師共同創建現今的普陀寺。越數年,又兼任天福宮住持。轉道精岐黃術,尤其是擅長治療小兒科疾病,爲方便度化,他即于寺中(或宮中)行醫。因其平時持准提咒甚虔,故治病皆妙手回春,被譽爲“兒,童活佛”。遇貧苦患者,不但施醫免收診費,而且贈藥,名聞遐迩,各界士女皈信日衆。他自奉儉樸,積蓄不少缽資,常用于布施國內外名刹道場資糧,德譽遠播。
民國十年(1921年),他得到鄭居士獻地及胡善士資助,在光明山創建普覺寺,翌年,邀請圓瑛法師于寺中宣講《大乘起信論》,法緣殊盛。在講筵間談及重興泉州大開元寺之事,他慨然以複興該寺爲己任,乃與其師弟轉物上人朝禮普陀山後,再晤圓瑛法師于甬江接待寺,轉物上人也諾爲臂助,叁人同在佛前立誓共興開元寺事業。時開元寺檀越黃搏扶等聞訊後,亦具函推派代表赴南洲,敦請轉道和尚爲住持,圓瑛法師爲都監,轉物上人爲監院。叁人于民國十叁年(1924年)同返泉州開元寺,轉道和尚乃將行醫十多年所積的數萬元錢,全部捐作重建開元寺的資金。經數年,建成頗具規模的大叢林。
民國二十年(1931年)冬,應開元寺兩序大衆及在家居士之請,大寺中舉辦傳授叁壇無量壽佛戒,七衆弟子登壇受戒者756人,除壇上諸阿閣黎外,尚有護戒缁素數百人,堪稱爲近叁百年來稀有的傳戒法會。他旋又于寺內倡辦“泉州開元慈兒院”,聘請圓瑛法師爲院長,該院以收養無依的孤兒,給予教養,並培訓其技術,俾長大後能獨立生活,成爲社會有用的人才爲宗旨。故受到社會的好評,時人稱贊他爲僧伽入世造福社會的模範。他還修建了漳州南山寺的圍牆與重塑四天王及韋馱菩薩像,複舉常惺法師于寺內兼辦“南山佛化學校”,委托覺叁法師主持校務,廣徵、瑞金二法師爲監院,莘莘學子免費入學,常年經費皆由轉道和尚獨自支持,開辦近六年,人才輩出,後因時局關系停辦。
轉道和尚德高望重,1928年,新加坡組織“中華佛教會”時,公推他爲會長,並蟬連兩屆。1929年,世界佛教大會在緬甸召開,他被推爲新加坡佛教代表,與道毗老法師同赴緬旬出席會議。1931年,北京佛教青年會張宗載、甯達蘊二居士南下弘法時,得到轉道和尚的資助,發行《覺華佛刊》。後其徒寂英在柔佛新山創辦“轉道學園”,發行《佛教與佛學》以宣傳佛法。
1934年,他與李俊承、邱菽園和莊笃明渚居士,發起組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轉道和尚爲倡辦人兼導師,…
《閩南醫僧述略(陳全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