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尊師重道(田光烈)

  談尊師重道

  田光烈講述

  通遠記

  前 言

  去年十一月叁十日,福建莆田廣化寺的方丈學誠法師,來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接田光烈先生去莆田南山廣化寺福建佛學院講學。因先生年老體弱,需要我照顧生活起居,因此我陪同一起去。早晨七點起程,中午二點到廣化寺。午餐後,休息,下午學誠方丈帶我們在寺內外參觀殿堂及整個寺院莊嚴雄偉的建築。

  次日(星期二),即十二月一日起,每晚六至七點,給學僧講一小時的開示。除學僧而外,方丈老師及常住全體成員都參加聽講。學僧作了記錄,我也作記錄。一共五夜,只講了尊師重道四個字。六日(星期日)上午七,我又將平時在課堂上聽聞先生講課的筆記,補充在“記錄”中,綴成此文。先生要我將此文置之座佑,勉我終身不忘尊師重道。不必示人。因今年十月十叁日,先生去北京參加“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會和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從十月十四日上午開始,二十一日下午結束。在會議期間。聽趙樸初會長作關于《中國佛教協會四十年》的報告,和許多佛學院負責人的發言,都強調要整頓道風、學風,即尊師重道的問題。這個問題既然有現實意義,先生乃同意將此文公諸于世。

  正 文

  方丈、各位法師、各位同學:

  今天有緣來學院與大家談佛學,商量“大事”。佛學博大精深,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

  我想爲大家談一個老問題:即尊師重道。尊師重道是祖國文化中的一個優良傳統,各行各業都講究尊師重道。各行各業,都有他們的師,都有他們的道。莊子所謂“盜亦有道”。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爲什麼要尊師,就因師爲我們傳道、授業、解惑。這話適用于各行各業。但我們都是佛門弟子,我們所謂的師和道,有特定的意義,與其他行業的師和道不同。爲什麼不同

  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學共同探討的問題。

  尊師是爲了重視所傳的道,以道給我們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宇宙觀,爲我們解決了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讓我們踏上光明的大道。重要的是個“道”字,所以我們要談先道。

  道的意義很寬,就能、所相對而言,有時指“所”,有時指“能”,有時合“能所”而言道。中國古書上對道字的解釋也有衆多相似的意義。

  就“所”言道,相似于客觀規律。《前漢書·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叁才萬物共由者也。”《易.系辭》:“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雲:“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中有像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莊子.大宗師》雲:天道有情有信。”凡此皆就“所”而言道。

  次就“能”而言。道。臺也。與“導”同。《論語》道千乘之國。又“引”也,《左傳》隱公五年,“諸君釋憾于宋,敝邑爲道”。又“從” 也。《山海經》:“風道北來。”凡此皆就“能”邊而言道。佛經中言道,也是如此。

  就“所”言道,道就是真理,玄奘法師認爲真理就是真如。(參考拙著《玄奘哲學研究》八十一至八十五頁),真如之體微妙,所謂“離四句,絕百非,言語道斷,心行處絕。”

  非任何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真如,在人爲法身,在法爲法界,是諸佛親證的境內外界。有人認爲“它超光速以上的境界,四維時空虛,叁維空間實——叁維是四維的衍化現象,佛教之祖釋迦牟尼領略的一真法界。”便是數學上四維時空以上的世界(《慧學叢書》)四八六頁)。這個世界爲什麼說是“一真世界”呢?因爲它是唯一的、真實不虛的客觀存在。宏觀世界是現成的,不假修爲造作的,有佛無佛,“法性常住”,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就是描繪這種境界。此種境界可叫涅槃、寂滅,皆就“所”邊言也。

  就“能”邊言道,則有“對治”與“導引”等義。應病與藥謂之對治。佛法重在對治,歐陽先生有雲:“去妄在抉根株,在傾勢力,必染種上中下轉弱,方淨種下中上轉強,故其功夫在對治,瑜伽之教如是也……是故貪觀不淨,嗔觀慈悲,癡觀緣起,慢則析根,疑則數息,所謂初步五停心也。進則叁十七菩提分至涅槃城,叁叁昧入涅槃門,此平通行之對治。四無量柔心,進而十度十地,而菩提得涅槃果,此大乘無上之對治也”。(《覆歐陽浚明書》)。是以就“能”邊言,道的最高境界即無上菩提是也。

  道之極致,就“所”邊言爲涅架:就“能”邊言爲菩提。“菩提涅架之謂佛”,佛即道,道即佛,學佛即學道,學道即學佛,二而一也。 ”

  從六書的觀點來分析,道字從“首”,從“走”。《說集文》道:首、頭也。《易說卦》“乾爲首”。《廣韻》:“道,始也”。《集說》:“首者,標表之義,蓋顯其內心之哀痛于外也。”《書、泰誓》:“予告汝群言之首。”首,要領也。首即頭腦。頭腦之中爲“一”。《說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易系辭下傳》:“天下之動貞乎一。”意思是說最初分天地,成萬物的道就建立在這個“一”上。這個“一”就是“要領”。“一”字之下是“自”。“自的客體即自然。《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即真理,充滿宇宙的客觀因果規律,非意言境,法爾如是,故曰自然。變化窮,其所證而常者,一理而已,順理則占,故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自”的主體即心識之“自證分”。自證分爲有漏法中至善之法,久久緣習,忽生無漏,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謂徑路絕而風雲通也。“此即隨順依處依之立引發因,能引發無漏法也。諸修道人皆恃此心,而于宗門唯一取用”(《內學雜著》二十一頁)。“一”之上爲兩點“八”,這兩點就是標表,標表很重要。有人比喻它是電視機上接收宇宙信息的天線,道字的左邊爲“走”(讀音躇),是象形字,上爲行,下爲止,乍行乍止之意。止爲定,行爲慧,定慧雙修,止觀運行。這樣便可以通過標表即天線,將彌漫于宇宙中之十方叁世諸佛的各種功德(按:言各種者,因爲佛的言教,只是表達方式之一。而表達非止言教。《楞咖阿跋多羅寶經》卷二、佛告大慧:“非一切刹土有言說。言說者是作耳。或有佛刹瞻視顯法;或有作相;或有揚眉;或有動睛;或笑或欠;或謦欺;或念刹土,或動搖。大慧如瞻視及香積世界,普賢如來國土,但以瞻視,令諸菩薩得無生法忍,及諸勝叁昧。是故言說非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見此世界蚊蚋蟲蟻,是等衆生無有言說,而各辦事。”這一段話,就是後來禅宗各種公案,棒喝,話頭,默照,種種傳心方式的源泉。)接收到“乎”中,由種子而生現行,此之謂道,謂之主客一體天人合一。

  蓋佛法廣大,無量無邊。如無線電波彌漫太空,欲收聽電臺廣播需憑藉收音機,調准頻率即可收聽。諸佛開垢識淨識中之無漏功能,充滿宇宙,諸佛所說(說非但語言,見上)之無漏道。如電臺頻率。衆生修持之無漏行,即調准頻率。調准頻率即心與佛合,而與佛感應道交。總之,所謂道者,即接收法界中信息(正法),置于腦中(心識中),以定慧雙修。止觀並運等地前行慧而引(慧)入地。則見道也。

  又複應知:一真法界充斥宇宙之無漏功能,爲自內聖智所緣,是爲佛境。故曰:菩提涅槃之渭佛。調准頻率,即以方便爲究竟,菩薩行二義。境爲道之果,行爲道之因,一入一切,則一法成佛,一切入一切,測法法成佛,因果之間,包含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是道,約之不外戒定慧叁學而已。叁學從佛口生,從法化生,道即佛,佛即道。重佛必須重佛之道,重道即所以重佛。

  這裏還應該談談,印度大乘佛學主要有二宗:一爲般若,一爲瑜加,文殊宗般若,彌勒宗瑜伽,般若談二谛,瑜伽談叁性,宗雖不同,其道則一。歐陽先生有雲:“二谛遮執。叁性全染,宗不同也。歸結于真有。結果于涅架,彼雲第一義谛,此雲圓成實性,道無異也”(《辨二谛叁性》)。所以學中觀(般若)的說瑜咖不是了義,學瑜伽的說中觀不是了義,“入主出奴”,都是不對。

  以上我用“信息”二字,這是現代科學的術語,佛典中沒有此種名相。信息大致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指事物的客觀運動狀態;一類指事物運動的表述。前者屬于直接信息;後者屬經過加工的間接信息。無論是直接信息或間接信息,它們都是一個社會的概念,是社會共享的人類一切知識、智慧以及客觀現象提練出來的各種消息、報道的總和。它具有擴充性、壓縮性、替代性、擴散性等特點。人們充分利用信息的這個特點,可以促進社會、經濟、思想理論向前發展。現代新興氣功科學(或人體科學)認爲人類智慧的開發,或特異功能的出現,和信息有極大的關系,氣功大師陳林峰說:如跳舞打拳,以前學叁天也未必會。現在只要你告訴他一個舞蹈的名稱,就能完整地跳出舞來……這是什麼原因呢

  宇宙間一切存在過的東西皆留下永恒的信息,這些信息以某種形式存在于浩瀚無邊的空間,可以說宇宙空間是儲存各種信息的大倉庫。當練功練到一定程度腑細胞活力達到一定的能量(二九八萬兆北茲),(《中國慧蓮功》)一零二頁,一九九叁年叁月長春出版社出版),腦波波長減少到一定單位時,就能自動處理來自宇宙的各種信息,這種處理,實際上是腦波與宇宙信息波長發生共振。當腦波與某一舞蹈或拳術的信息波同步後,腦神經便指揮人四肢作出相應的舞姿或拳姿動作。陳林峰大師現在可以處理宇宙中各種舞姿或拳資信息,慧蓮功使他的腦波已達到足夠處理舞姿或拳姿的能量,頻率或波長……慧蓮功使他獲得某種特異功能。如能爲千裏之外的病人查病,能測千裏之外發生的事情,能查找地下礦藏,能尋若幹年前産生事件的源由,能用一種特殊的語言叫人隨之舞動,能用一種奇特的動作叫人身體陳病根除,能用數碼或聲音叫人身體

  …

《談尊師重道(田光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