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尊師重道(田光烈)▪P2

  ..續本文上一頁佛法不言信息,而言種子,種子有多名。言其有巨大勢力,熾然能生,故名功能。從其由現行熏令生長,故名熏習,亦名習氣,亦名氣分。就其隨逐有情,眠伏藏識而刁;離舍,故名隨眠。其體染汙,使衆生身心不得輕安,故名粗重。《成唯識論》(卷二)以六義顯種子這體性。此姑不贅。歐陽先生更于六義之上,談種子有數義宜明,極爲重要:(一)種子爲力(所謂能量)非色非心;(二)力遍宇宙,故種子亦遍宇宙。一念起用,宇宙森然,種宙森然,種子無盡宇宙亦無盡。(叁)種子無長短大小之分(非邏輯性的),現行起時相由見帶,故識心分別一生

  即攝全宇宙,無小不攝大,亦無一處不攝法界也。(四)種子來源,凡分叁說:本有、始起、以及本始,道理實際,即須自證,若在言诠則以簡過存真而止。故本始之談,折衷二說,未爲矛盾。”((歐陽競先生講,呂澄筆記《唯識講記筆記卷二》)。種子含藏于本識之中,遇緣顯現。種子有染有淨,衆生本識中之種爲染,諸佛無垢識中之種爲淨。(染淨皆就用言)學佛的目的,就在轉染成淨。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切衆生皆可成佛。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華嚴經》)。佛是道的體現,歸依佛,即歸依道,尊師重道即尊重佛。學佛的目的,在轉染成淨,與佛無異即與道無異學佛即學道,學道即學佛。

  道如何學

  一爲內因,二爲外緣,人因是親因緣,外緣是增上善知識。《瑜伽師地論》講種性有二:一爲本性住種姓,二爲習所成種姓。前者即內因,一切衆生無始以來本識中所含的,可以學道成佛的功能(種子)即本有種;後者即外緣是增上善知識,親近善知識多聞熏習,乃産生本識中的新熏種。增上善知識包括師友的教導,經典的鑽研,戒律的修持等等。

  “德不孤,必有鄰”,各種外緣中,從師特別重要,是以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楊枝淨水·談尊師重道長弘、師襄、老聃。今年(一九九二年),一月青海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後,各地佛學院紛紛成立,爲佛教徒從師,大開方便之門。,但:是,從師就必得尊師。古人說:“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國理”。所以尊師重道的問題,不但和佛教的盛衰有關,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亦有關系。

  以上我們談了重道,下面再簡單談談尊師。

  佛經中處處談到學佛必須尊師。《觀無量壽經》雲:“欲生彼國,當修叁業。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叁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土正因”。《法華文名》雲:“師有匠成之能,學者具資禀之德,資(弟子)則舍父從師,敬師如父。”先德從師,備嘗艱苦,禅宗二祖慧可,原名神光,武牢姬氏子。少通世典長習墳索,出家後,善大小乘,定中見神人指示南詢,得參初祖于少林,勤懇血至,莫聞誨勵,冬夜侍立,積雪過膝,繼而斷臂求法。玄奘大師爲探五分秘要,九死余生,至印度向戒賢論師求法。曆代祖師大德爲尋師求道,不惜犧牲一切,見于僧傳者,在在皆是。

  道因人弘,體道者爲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凡爲師者,應是真善知識(學修並重)。親近真善知識乃是學道的主要外緣,對真善知識,我們應該五體投地的尊重。《華嚴》有雲:“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勿生疲懈,勿生厭足,皆應隨順,弗見過失。時善財童子一心憶念依善知識,事善知識,敬善知識,于善知識起慈母想,于善知識起慈父想,得聞法已,歡喜踴躍,頭頂禮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淚,辭退南行。”

  尊敬善知識(師),不但是佛教的優良傳統,也是祖國故有文化的優良傳統。祖國最早的文化主流是儒家。儒家重視禮教,“禮有叁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別也;師君者,治之本也”(《荀子·禮論》)。這就是舊社會每家神翕上供“天地君親師位”的根據。供養的神位有五,而師是其中之一。祖國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皇帝至高無上稱爲“天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上》)。舉國上下,一切都是“天子”的民。但是老師卻是例外,所謂“君所不臣于其臣者,當其爲師則弗臣也。”皇帝不但不能把老師當臣,而且還要拜老師。古有“釋奠”之禮(即祭先聖先師的典禮),“天子北面拜”。皇帝如此,一般人對老師更應該尊敬,所謂“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叁年”(禮記·檀弓上》)。言侍養老師,如侍父母,不可侵犯老師,不能隱瞞私事,隨宜奉養,不拘形式。奉養老師至死,還要守叁年的心喪。“心喪”者,所謂“身無衰麻之服,而必有哀戚之情也。”司馬遷曾經說孔子死後“葬魯城北泅上,弟子皆服叁年,叁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史記·孔子世家》)。孟子說“昔者孑L子殁,叁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于子貢,相向而器,皆失聲,然後歸。子貢反,築室于場,獨居叁年,然後歸”(《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先秦以後,曆代儒者莫不尊師。最典型的有“程門立雪”的故事。宋儒程頤(伊川)的兩位弟子楊時與遊酢,有一次同去見老師,“時值大雪,頤偶然瞑目而坐,二人遂侍立不去。侍頤覺,時、酢始辭別,門外已雪深一尺”(《宋史》卷四二入《楊時傳》)。

  弟子尊敬老師,老師亦笃愛弟子。例如孔子:他的弟子顔淵死了,他恸器流涕地說:“噫!天喪予,天喪予”(《歐陽竟無大師“于同人親若家人父子,常以豪傑相期許,謂非超群絕倫人不能甘此澹泊生涯,銷聲窮巷,鏟迹蕭齋,治出世間學也。記不慧嘗以事離研究部他適經月,師以信片書奇“日日望人歸,望人人不至”二語以速其歸。既又戲取牙牌神數占之,得“麟仡好頭角,光大爾門庭”語。大喜,以朱筆書之,並附注雲:“忏華必來,我好喜”揭諸不慧寢室門側。舉此一例,可見師于同人其親切爲何如。然師神韻嚴肅,容止方棱,以叔世道不尊由師不嚴也。複常勉同入以尊師重道。同人偶,有失當,亦啓責隨之,聲色俱厲,不稍寬假也”(《歐陽竟無大師紀念刊》黃忏華:《記金陵刻經處研究部——內學院之先河》)。

  道不尊由師不嚴,師嚴而後道尊。這裏涉及到作師的問題。先師歐陽先生“訓支那內學院舉四句:“曰師、曰悲、曰教、曰戒。”“師訓”居首,在師體中指出“師以知見爲體,不以得果或但儀式爲體。”“故《攝大乘論·入所知相》;多聞熏習,如理作意,能悟入者,決定勝解資糧菩薩。若師得果不能淹貫而唯顯通,求法弟子,從何得聞,聞既然無得,憑何作意,竟且誤作,安能勝解(此言師不以得果爲體)。若唯儀式,色見聲求,尚行邪道,衣冠優孟,甯容相應(此言師不以儀式爲體)。……故唯知見是天人師。”《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曠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又雲:“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以具足。”“蓋叁智曰知,五眼曰見,所謂“知見波羅蜜”者,即般若波羅蜜。皆慧之事也。”

  先生于《師道》又雲:“師體曰慧,所謂知見。師道曰悲,所謂爲人之學……是故學亦是爲人之學。教亦是爲人之教,師亦是爲人之師。……胎卵濕化色想有無及與俱非,我皆令入無余涅架而滅度之,無或人我衆生壽者,盡未來際利樂有情。發心以前舉足下足當願衆生,發心以後展轉善根回向衆生。必使衆生無悭無貪,必使衆生慈悲喜舍,必使衆生佛之知見,必使衆生放大光明。衆生廣大至何境界,修證淺深至何位次,衆生盡佛已乃是佛,衆生是棄是爲自棄。是故種姓初殖止是衆生,極果終圓止是衆生。叁世諸佛爲師之道有如此者。道之不明也,自私自利以爲學,(如《中國佛教協會四十年》中所談到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結黨營私,追名逐利等等——引者注)而其所以爲師者解惑授業而已,有道之能傳。……蓋自私自利之學興,而師道亡矣(《內學院院訓釋·釋師》)。從這段話裏:我們知道,爲人師者,必須有徹骨的悲心,廣博純正的知見,其道乃尊。所以尊師重道的問題,不單是弟子的事,也是老師的事。謝謝大家!(轉載于“南洋佛佛”第叁OO一叁O一期)

  

  

《談尊師重道(田光烈)》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