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谈尊师重道(田光烈)▪P2

  ..续本文上一页佛法不言信息,而言种子,种子有多名。言其有巨大势力,炽然能生,故名功能。从其由现行熏令生长,故名熏习,亦名习气,亦名气分。就其随逐有情,眠伏藏识而刁;离舍,故名随眠。其体染污,使众生身心不得轻安,故名粗重。《成唯识论》(卷二)以六义显种子这体性。此姑不赘。欧阳先生更于六义之上,谈种子有数义宜明,极为重要:(一)种子为力(所谓能量)非色非心;(二)力遍宇宙,故种子亦遍宇宙。一念起用,宇宙森然,种宙森然,种子无尽宇宙亦无尽。(三)种子无长短大小之分(非逻辑性的),现行起时相由见带,故识心分别一生

  即摄全宇宙,无小不摄大,亦无一处不摄法界也。(四)种子来源,凡分三说:本有、始起、以及本始,道理实际,即须自证,若在言诠则以简过存真而止。故本始之谈,折衷二说,未为矛盾。”((欧阳竞先生讲,吕澄笔记《唯识讲记笔记卷二》)。种子含藏于本识之中,遇缘显现。种子有染有净,众生本识中之种为染,诸佛无垢识中之种为净。(染净皆就用言)学佛的目的,就在转染成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华严经》)。佛是道的体现,归依佛,即归依道,尊师重道即尊重佛。学佛的目的,在转染成净,与佛无异即与道无异学佛即学道,学道即学佛。

  道如何学

  一为内因,二为外缘,人因是亲因缘,外缘是增上善知识。《瑜伽师地论》讲种性有二:一为本性住种姓,二为习所成种姓。前者即内因,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本识中所含的,可以学道成佛的功能(种子)即本有种;后者即外缘是增上善知识,亲近善知识多闻熏习,乃产生本识中的新熏种。增上善知识包括师友的教导,经典的钻研,戒律的修持等等。

  “德不孤,必有邻”,各种外缘中,从师特别重要,是以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杨枝净水·谈尊师重道长弘、师襄、老聃。今年(一九九二年),一月青海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后,各地佛学院纷纷成立,为佛教徒从师,大开方便之门。,但:是,从师就必得尊师。古人说:“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国理”。所以尊师重道的问题,不但和佛教的盛衰有关,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亦有关系。

  以上我们谈了重道,下面再简单谈谈尊师。

  佛经中处处谈到学佛必须尊师。《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当修三业。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土正因”。《法华文名》云:“师有匠成之能,学者具资禀之德,资(弟子)则舍父从师,敬师如父。”先德从师,备尝艰苦,禅宗二祖慧可,原名神光,武牢姬氏子。少通世典长习坟索,出家后,善大小乘,定中见神人指示南询,得参初祖于少林,勤恳血至,莫闻诲励,冬夜侍立,积雪过膝,继而断臂求法。玄奘大师为探五分秘要,九死余生,至印度向戒贤论师求法。历代祖师大德为寻师求道,不惜牺牲一切,见于僧传者,在在皆是。

  道因人弘,体道者为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凡为师者,应是真善知识(学修并重)。亲近真善知识乃是学道的主要外缘,对真善知识,我们应该五体投地的尊重。《华严》有云:“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勿生疲懈,勿生厌足,皆应随顺,弗见过失。时善财童子一心忆念依善知识,事善知识,敬善知识,于善知识起慈母想,于善知识起慈父想,得闻法已,欢喜踊跃,头顶礼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泪,辞退南行。”

  尊敬善知识(师),不但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是祖国故有文化的优良传统。祖国最早的文化主流是儒家。儒家重视礼教,“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别也;师君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这就是旧社会每家神翕上供“天地君亲师位”的根据。供养的神位有五,而师是其中之一。祖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皇帝至高无上称为“天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上》)。举国上下,一切都是“天子”的民。但是老师却是例外,所谓“君所不臣于其臣者,当其为师则弗臣也。”皇帝不但不能把老师当臣,而且还要拜老师。古有“释奠”之礼(即祭先圣先师的典礼),“天子北面拜”。皇帝如此,一般人对老师更应该尊敬,所谓“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礼记·檀弓上》)。言侍养老师,如侍父母,不可侵犯老师,不能隐瞒私事,随宜奉养,不拘形式。奉养老师至死,还要守三年的心丧。“心丧”者,所谓“身无衰麻之服,而必有哀戚之情也。”司马迁曾经说孔子死后“葬鲁城北泅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史记·孔子世家》)。孟子说“昔者孑L子殁,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器,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先秦以后,历代儒者莫不尊师。最典型的有“程门立雪”的故事。宋儒程颐(伊川)的两位弟子杨时与游酢,有一次同去见老师,“时值大雪,颐偶然瞑目而坐,二人遂侍立不去。侍颐觉,时、酢始辞别,门外已雪深一尺”(《宋史》卷四二入《杨时传》)。

  弟子尊敬老师,老师亦笃爱弟子。例如孔子:他的弟子颜渊死了,他恸器流涕地说:“噫!天丧予,天丧予”(《欧阳竟无大师“于同人亲若家人父子,常以豪杰相期许,谓非超群绝伦人不能甘此澹泊生涯,销声穷巷,铲迹萧斋,治出世间学也。记不慧尝以事离研究部他适经月,师以信片书奇“日日望人归,望人人不至”二语以速其归。既又戏取牙牌神数占之,得“麟仡好头角,光大尔门庭”语。大喜,以朱笔书之,并附注云:“忏华必来,我好喜”揭诸不慧寝室门侧。举此一例,可见师于同人其亲切为何如。然师神韵严肃,容止方棱,以叔世道不尊由师不严也。复常勉同入以尊师重道。同人偶,有失当,亦启责随之,声色俱厉,不稍宽假也”(《欧阳竟无大师纪念刊》黄忏华:《记金陵刻经处研究部——内学院之先河》)。

  道不尊由师不严,师严而后道尊。这里涉及到作师的问题。先师欧阳先生“训支那内学院举四句:“曰师、曰悲、曰教、曰戒。”“师训”居首,在师体中指出“师以知见为体,不以得果或但仪式为体。”“故《摄大乘论·入所知相》;多闻熏习,如理作意,能悟入者,决定胜解资粮菩萨。若师得果不能淹贯而唯显通,求法弟子,从何得闻,闻既然无得,凭何作意,竟且误作,安能胜解(此言师不以得果为体)。若唯仪式,色见声求,尚行邪道,衣冠优孟,宁容相应(此言师不以仪式为体)。……故唯知见是天人师。”《妙法莲华经·方便品》旷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又云:“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以具足。”“盖三智曰知,五眼曰见,所谓“知见波罗蜜”者,即般若波罗蜜。皆慧之事也。”

  先生于《师道》又云:“师体曰慧,所谓知见。师道曰悲,所谓为人之学……是故学亦是为人之学。教亦是为人之教,师亦是为人之师。……胎卵湿化色想有无及与俱非,我皆令入无余涅架而灭度之,无或人我众生寿者,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发心以前举足下足当愿众生,发心以后展转善根回向众生。必使众生无悭无贪,必使众生慈悲喜舍,必使众生佛之知见,必使众生放大光明。众生广大至何境界,修证浅深至何位次,众生尽佛已乃是佛,众生是弃是为自弃。是故种姓初殖止是众生,极果终圆止是众生。三世诸佛为师之道有如此者。道之不明也,自私自利以为学,(如《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中所谈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等等——引者注)而其所以为师者解惑授业而已,有道之能传。……盖自私自利之学兴,而师道亡矣(《内学院院训释·释师》)。从这段话里:我们知道,为人师者,必须有彻骨的悲心,广博纯正的知见,其道乃尊。所以尊师重道的问题,不单是弟子的事,也是老师的事。谢谢大家!(转载于“南洋佛佛”第三OO一三O一期)

  

  

《谈尊师重道(田光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