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薩戒》概說
堅钰
閩南佛學
一、《瑜伽菩薩戒》和的翻譯及弘揚
菩薩戒本在中國的翻譯主要有叁類:璎珞及梵網爲一類;瑜伽、地持、善戒爲一類;優婆塞戒經獨爲一類。其中,瑜伽類同出于《瑜伽師地論》,是同本異譯。
《瑜伽菩薩戒》在中國的流傳有叁種譯
1、北魏時,印度僧人昙無谶,從《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單獨譯出第十戒品,稱爲《菩薩戒本》或《地持戒本》。它的文章組織方式是仿聲聞戒本的形式,用問答語句。
2、在劉宋時期,由求那跋摩帶菩薩戒本來漢地,所譯《菩薩善戒經》共十卷,它的組織方式是連受戒羯磨一起從戒品大文摘出。
3、在唐時,由叁藏法師玄奘譯出《瑜伽師地論》100卷,此中《瑜伽戒本》出于《瑜伽師地論》。玄奘的譯本不同于以前二家,另有剪裁。
由于《瑜伽戒》梵本難對,原貌如何不得而知,盡管西藏存有《菩薩地》,但爲全譯,又不是單行本,故我們現在用的經本,是以玄奘大師所譯《瑜伽菩薩戒》爲標准。
《瑜伽菩薩戒》在漢地的弘傳是與唯識宗的同命運息息相關的。玄奘法師是唯識大家,由他開始唯識的傳承是:玄奘——窺基——玄诏——智周,到時此,唯識的傳承逐漸衰微,因此,《瑜伽菩薩戒》的弘揚也呈衰微之勢。一般,就總體來看,《瑜伽菩薩戒)的弘揚主要是在西藏,而漢地則是以《梵網經菩薩戒本》爲主。
唯識宗的衰微主要是其名相繁瑣,在漢地不太契機,故千百年來注釋《瑜伽師地論》者是寥寥無幾。直到近代;支那內學院重視唯識,太虛大師特別推崇《瑜伽師地論》。他曾經說自己:“志在整頓僧伽製度,行在《瑜伽菩鏟戒》”。由于近代高僧大德的弘揚,使《瑜伽菩薩戒》又開始在漢地重放異彩。
二、《瑜伽菩薩戒戒》的內容
《瑜伽菩薩戒)是彌勒菩薩根據佛陀在各經論裏散說的有關大乘戒律的知識”將其綜合收集,:然後,隨衆生的需要而說。主要對象是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主”的菩薩行者。這可由《瑜伽菩薩戒本》末則:“如是所起諸事,菩薩學處,佛于彼素怛纜(經)中隨機散說,謂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今于此菩薩藏摩怛理泅(論),綜集而說”作爲根據。
《瑜伽菩薩戒)共有四十七條戒,其中四條爲重戒,余下四十叁條爲輕戒。它的內容是圍繞“自利利他”的叁聚淨戒來說的,大體可以分爲:
1、攝律儀戒:戒經中所有的重戒含于此,即四種他勝處法;
(1)自贊毀他:因貪欲追求名聞、利養、恭敬、妄自嬌慢,以自贊己,毀謗他人來獲得名利地位。
(2)悭不惠施:有財、有法因悭貪不懇 布施給來求取的有情。
(3)嗔不受悔;忿惱有情或長養忿恨惡習,有人勸谏,仍不接受,不舍棄。
(4)謗菩薩藏戒,以邪知邪見,曲辭說正法,或不學佛法,不懂佛法,反更亂說,違背因果。
這四重戒,是根據衆生貪、嗔、癡叁毒來建立。菩薩若爲這些惡法所勝,不能增進修行,積聚菩提資糧,就不是一個真行菩薩道者。菩薩若犯重戒上品者,失淨戒律儀,可以重受;犯中晶、下晶者,應當忏悔。
2、攝善法戒:六度萬行,攝一切善法,此戒經共有叁十二條輕戒是障六度的,分別是:
障布施七條:(1)悭心不供叁寶戒:因叁業懈怠,空過時曰,不禮敬供養叁寶。
(2)貪名利戒:于世欲貪著無厭,不能舍利養恭敬。
(3)不敬有德同法戒:以嗔惱心,驕慢心不尊敬年高有德以及不酬對求法者.
(4)不應供受請戒:懷惱心不接受應供延請。
(5)不受重寶施戒:不接受供養的珍寶。
(6)障法施戒:悭吝佛法,不施予求法者.
(7)障無畏施戒:以嗔心不施無畏法令暴惡有情悔過自新。
菩薩若舍離以上七種垢障,則布施之業必會順利圓滿。
障持戒七條:(1)遮戒:菩薩與聲聞共戒。
(2)性戒:與聲聞不共戒。包括身叁口四七條:①殺生——殺一惡人,救衆人。
②不與取——見有情盜用叁寶物,奪還原處,免其受無間苦。
③邪淫——菩薩對男無妻,女無夫而淫欲熾盛者生憐憫心,令彼調伏,安立善處,攝爲夫婦。
④妄語一以無染心,饒益有情妄語。
⑤惡口一以猛利粗言,痛斥呵罵今有情改過還善。
⑥兩舌 方便說離間語,令有情離惡友而近善知識。
⑦绮語 以巧言方便隨順有情而說绮語。
以上身語七條須權巧方便爲不犯。
(3)味邪命法戒:違反八正道中之正命法,以虛誕、欺詐、逼迫等卑劣手段爲生。
(4)掉動嬉戲戒:以輕舉掉動,引起喧嘩紛笑,使心不寂靜。
(5)倒說菩薩戒;顛倒說菩薩背涅槃而不斷煩惱。
(6)不護雪譏謗戒:對非事實的誹謗不清雪。
(7)不行楚罰戒:若見衆生應以種種辛楚、猛利而得利益者,恐他憂惱,姑息不作,爲有犯.戒。
障忍辱四條:(1)報複戒:無慈心,以怨報怨,不能忍辱。
(2)不悔謝戒:偶犯有情或被疑犯他,菩薩應稱謝忏悔,若以驕慢心不如理稱謝爲違犯。
(3)不受忏戒:以嫌恨心不受他悔謝。
(4)懷忿不舍戒:因心懷忿恨,而不舍結怨。
障精進叁條:(1)染心禦衆戒:貪著供奉承事,管禦徒衆,使之勤修待奉.
(2)非時睡眠:因懶惰懈怠,貪非時過量睡眠,放舍精進.
(3)虛談棄時戒:懷愛染心,談說虛度浪費時光。
障禅定叁條:(1)惰慢不求禅法戒;以嫌恨驕慢心,不向有德有慧者求教授。
(2)不除五蓋定障戒:貪五欲不舍,令禅定不得現前。
(3)貪味靜慮戒:對靜慮心生愛染貪著.
障般若八條:(1)不學小乘法戒:輕視小乘戒法。
(2)奕大向小戒:舍大乘法尊小乘,起愛著心。
(3)舍內學外戒:舍佛法而學外論,顛倒主次。
(4)專習異論戒:愛著嗜好研究外論,舍佛法。
(5)不信深法戒:不信大乘勝深之法,誹謗舍棄大乘法。
(6)愛恚贊毀戒:以染愛心贊己團體,毀憎他人。
(7)驕慢不聽正法戒:以驕慢心,懷嫌不往聽聞正法。
(8)輕毀法師戒:以不恭敬之心,輕毀,調弄講經法師。
以上叁十二條,犯之障修六度,無犯,則能修諸善法,使所持的攝善法戒清淨圓滿。
3、饒益有情戒: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蹑法含藏之,共十一條:
(1)不爲助伴戒:以嫌恨心,見有益他事,而不協助。
(2)不往事病戒:懷惱恨心不往瞻視病者。
(3)不爲宣說障愛語戒:懷染心,不爲求法求福者宣說佛法或不如理說。
(4)有恩不報戒:懷嫌恨心,知恩不報。
(5)患難不慰戒:以嫌恨心,知有情患難愁惱而不施以勸慰。
(6)希求不給戒:懷嫌恨心,不施資具予希求者。
(7)攝衆不施戒:攝受徒衆,不善教誡,教授,不能供給資具,令其安心。
(8)不隨心轉戒:不能隨順有情心性,以方便而度化之。
(9)不隨喜贊揚戒:以嫉妒心,不予贊揚助勉善行、善事。
(10)不隨行威折戒:不能如理治惡。
(11)不隨現神力折攝戒:不用神變威力折服作惡有情,令彼舍惡從善。
上述攝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合起來爲利他的四十叁輕戒,若有違犯,均屬下品。
菩薩以叁聚淨戒,廣行菩薩道,福慧雙修,來成就自己的道業。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應是《瑜伽菩薩戒》內容的核心。
叁、殊勝的《瑜伽菩薩戒》
《瑜伽菩薩戒》的殊勝,從其內容中可約略的知道,但真正談得最具體,最透徹的卻是《攝大乘論》。在《攝大乘論》第七章“叁增上學”,第一書“增上戒學”,它源出于《瑜伽師地論》中的“菩薩地”,爲了顯揚大乘戒比小乘戒殊勝,《攝大乘論》特提出四義來說明。
(一)差別殊勝
差別殊勝是說小乘戒的品類少,大乘戒的品類多。《攝論}雲:“謂菩薩戒有叁晶別: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叁饒益有情戒”。它們的含義分別是:
1、攝律儀戒 持一切淨戒,無一淨戒不持。《攝論)雲:“不作一切惡業,離種種雜染法。”
2、攝善法戒 修一切善法,無一善法不修。《攝藏論)雲:“修一切善法,集諸善根”。
3、饒益有情戒 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不度。《攝論》雲:“不惱害一切有情,利益一切有情。”
這叁聚淨戒,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衆生的叁大門類的一切佛法,作爲禁戒來持守。就搔律儀戒宋說,小乘七衆戒: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所持的五戒,八關齋戒;出家五衆所受持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又摩那戒均分別受持。它的功用,重在防非止惡,比較被動,消極。而主動、積極的是菩薩的律儀戒,如《瑜伽菩薩戒》、《梵網經菩薩戒》爲七衆弟子修學大乘的通戒,除了自利兼有利他的功能。在這叁聚淨戒中,攝律儀戒又是重心,《攝論》雲:“此中律儀戒,應知二戒建立義故;攝善法戒,應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義故;饒益有情戒,應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義故”。就是說,攝律儀戒爲攝善法戒,饒益有惰戒這二戒建立所依,它們要依靠律儀戒才能成立。因爲菩薩只有自己先離惡,才能進一步修十波羅蜜多的善法,以饒益成熟一切有情。除了以律儀戒爲主以外,攥善法戒還建立在自己修習一切佛法的功德上;而饒益有情戒則建立在利益成熟一切有情上。如果菩薩不修善法,不利有情,這是違犯菩薩律儀戒,與大乘濟世的宗旨背道而馳的。由于小乘戒以自利爲主,所謂的“自了漢”,故小乘只有攝律儀戒,沒有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而大乘菩薩有叁聚淨戒,因此,大乘戒比小乘戒殊勝。
(二)共不共學處殊勝
共不共學處殊勝,是說菩薩與聲聞的戒有一部分是共通的,有一部分是彼此不共的,可分爲二類:
1、約性罪、遮罪來說:《攝論》雲:“謂諸菩薩一切性罪不現行故…
《《瑜伽菩薩戒》概說(堅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