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萨戒》概说
坚钰
闽南佛学
一、《瑜伽菩萨戒》和的翻译及弘扬
菩萨戒本在中国的翻译主要有三类:璎珞及梵网为一类;瑜伽、地持、善戒为一类;优婆塞戒经独为一类。其中,瑜伽类同出于《瑜伽师地论》,是同本异译。
《瑜伽菩萨戒》在中国的流传有三种译
1、北魏时,印度僧人昙无谶,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单独译出第十戒品,称为《菩萨戒本》或《地持戒本》。它的文章组织方式是仿声闻戒本的形式,用问答语句。
2、在刘宋时期,由求那跋摩带菩萨戒本来汉地,所译《菩萨善戒经》共十卷,它的组织方式是连受戒羯磨一起从戒品大文摘出。
3、在唐时,由三藏法师玄奘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此中《瑜伽戒本》出于《瑜伽师地论》。玄奘的译本不同于以前二家,另有剪裁。
由于《瑜伽戒》梵本难对,原貌如何不得而知,尽管西藏存有《菩萨地》,但为全译,又不是单行本,故我们现在用的经本,是以玄奘大师所译《瑜伽菩萨戒》为标准。
《瑜伽菩萨戒》在汉地的弘传是与唯识宗的同命运息息相关的。玄奘法师是唯识大家,由他开始唯识的传承是:玄奘——窥基——玄诏——智周,到时此,唯识的传承逐渐衰微,因此,《瑜伽菩萨戒》的弘扬也呈衰微之势。一般,就总体来看,《瑜伽菩萨戒)的弘扬主要是在西藏,而汉地则是以《梵网经菩萨戒本》为主。
唯识宗的衰微主要是其名相繁琐,在汉地不太契机,故千百年来注释《瑜伽师地论》者是寥寥无几。直到近代;支那内学院重视唯识,太虚大师特别推崇《瑜伽师地论》。他曾经说自己:“志在整顿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铲戒》”。由于近代高僧大德的弘扬,使《瑜伽菩萨戒》又开始在汉地重放异彩。
二、《瑜伽菩萨戒戒》的内容
《瑜伽菩萨戒)是弥勒菩萨根据佛陀在各经论里散说的有关大乘戒律的知识”将其综合收集,:然后,随众生的需要而说。主要对象是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主”的菩萨行者。这可由《瑜伽菩萨戒本》末则:“如是所起诸事,菩萨学处,佛于彼素怛缆(经)中随机散说,谓依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今于此菩萨藏摩怛理泅(论),综集而说”作为根据。
《瑜伽菩萨戒)共有四十七条戒,其中四条为重戒,余下四十三条为轻戒。它的内容是围绕“自利利他”的三聚净戒来说的,大体可以分为:
1、摄律仪戒:戒经中所有的重戒含于此,即四种他胜处法;
(1)自赞毁他:因贪欲追求名闻、利养、恭敬、妄自娇慢,以自赞己,毁谤他人来获得名利地位。
(2)悭不惠施:有财、有法因悭贪不恳 布施给来求取的有情。
(3)嗔不受悔;忿恼有情或长养忿恨恶习,有人劝谏,仍不接受,不舍弃。
(4)谤菩萨藏戒,以邪知邪见,曲辞说正法,或不学佛法,不懂佛法,反更乱说,违背因果。
这四重戒,是根据众生贪、嗔、痴三毒来建立。菩萨若为这些恶法所胜,不能增进修行,积聚菩提资粮,就不是一个真行菩萨道者。菩萨若犯重戒上品者,失净戒律仪,可以重受;犯中晶、下晶者,应当忏悔。
2、摄善法戒:六度万行,摄一切善法,此戒经共有三十二条轻戒是障六度的,分别是:
障布施七条:(1)悭心不供三宝戒:因三业懈怠,空过时曰,不礼敬供养三宝。
(2)贪名利戒:于世欲贪着无厌,不能舍利养恭敬。
(3)不敬有德同法戒:以嗔恼心,骄慢心不尊敬年高有德以及不酬对求法者.
(4)不应供受请戒:怀恼心不接受应供延请。
(5)不受重宝施戒:不接受供养的珍宝。
(6)障法施戒:悭吝佛法,不施予求法者.
(7)障无畏施戒:以嗔心不施无畏法令暴恶有情悔过自新。
菩萨若舍离以上七种垢障,则布施之业必会顺利圆满。
障持戒七条:(1)遮戒:菩萨与声闻共戒。
(2)性戒:与声闻不共戒。包括身三口四七条:①杀生——杀一恶人,救众人。
②不与取——见有情盗用三宝物,夺还原处,免其受无间苦。
③邪淫——菩萨对男无妻,女无夫而淫欲炽盛者生怜悯心,令彼调伏,安立善处,摄为夫妇。
④妄语一以无染心,饶益有情妄语。
⑤恶口一以猛利粗言,痛斥呵骂今有情改过还善。
⑥两舌 方便说离间语,令有情离恶友而近善知识。
⑦绮语 以巧言方便随顺有情而说绮语。
以上身语七条须权巧方便为不犯。
(3)味邪命法戒:违反八正道中之正命法,以虚诞、欺诈、逼迫等卑劣手段为生。
(4)掉动嬉戏戒:以轻举掉动,引起喧哗纷笑,使心不寂静。
(5)倒说菩萨戒;颠倒说菩萨背涅槃而不断烦恼。
(6)不护雪讥谤戒:对非事实的诽谤不清雪。
(7)不行楚罚戒:若见众生应以种种辛楚、猛利而得利益者,恐他忧恼,姑息不作,为有犯.戒。
障忍辱四条:(1)报复戒:无慈心,以怨报怨,不能忍辱。
(2)不悔谢戒:偶犯有情或被疑犯他,菩萨应称谢忏悔,若以骄慢心不如理称謝为违犯。
(3)不受忏戒:以嫌恨心不受他悔谢。
(4)怀忿不舍戒:因心怀忿恨,而不舍结怨。
障精进三条:(1)染心御众戒:贪著供奉承事,管御徒众,使之勤修待奉.
(2)非时睡眠:因懒惰懈怠,贪非时过量睡眠,放舍精进.
(3)虚谈弃时戒:怀爱染心,谈说虚度浪费时光。
障禅定三条:(1)惰慢不求禅法戒;以嫌恨骄慢心,不向有德有慧者求教授。
(2)不除五盖定障戒:贪五欲不舍,令禅定不得现前。
(3)贪味静虑戒:对静虑心生爱染贪着.
障般若八条:(1)不学小乘法戒:轻视小乘戒法。
(2)奕大向小戒:舍大乘法尊小乘,起爱著心。
(3)舍内学外戒:舍佛法而学外论,颠倒主次。
(4)专习异论戒:爱著嗜好研究外论,舍佛法。
(5)不信深法戒:不信大乘胜深之法,诽谤舍弃大乘法。
(6)爱恚赞毁戒:以染爱心赞己团体,毁憎他人。
(7)骄慢不听正法戒:以骄慢心,怀嫌不往听闻正法。
(8)轻毁法师戒:以不恭敬之心,轻毁,调弄讲经法师。
以上三十二条,犯之障修六度,无犯,则能修诸善法,使所持的摄善法戒清净圆满。
3、饶益有情戒: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蹑法含藏之,共十一条:
(1)不为助伴戒:以嫌恨心,见有益他事,而不协助。
(2)不往事病戒:怀恼恨心不往瞻视病者。
(3)不为宣说障爱语戒:怀染心,不为求法求福者宣说佛法或不如理说。
(4)有恩不报戒:怀嫌恨心,知恩不报。
(5)患难不慰戒:以嫌恨心,知有情患难愁恼而不施以劝慰。
(6)希求不给戒:怀嫌恨心,不施资具予希求者。
(7)摄众不施戒:摄受徒众,不善教诫,教授,不能供给资具,令其安心。
(8)不随心转戒:不能随顺有情心性,以方便而度化之。
(9)不随喜赞扬戒:以嫉妒心,不予赞扬助勉善行、善事。
(10)不随行威折戒:不能如理治恶。
(11)不随现神力折摄戒:不用神变威力折服作恶有情,令彼舍恶从善。
上述摄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合起来为利他的四十三轻戒,若有违犯,均属下品。
菩萨以三聚净戒,广行菩萨道,福慧双修,来成就自己的道业。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应是《瑜伽菩萨戒》内容的核心。
三、殊胜的《瑜伽菩萨戒》
《瑜伽菩萨戒》的殊胜,从其内容中可约略的知道,但真正谈得最具体,最透彻的却是《摄大乘论》。在《摄大乘论》第七章“三增上学”,第一书“增上戒学”,它源出于《瑜伽师地论》中的“菩萨地”,为了显扬大乘戒比小乘戒殊胜,《摄大乘论》特提出四义来说明。
(一)差别殊胜
差别殊胜是说小乘戒的品类少,大乘戒的品类多。《摄论}云:“谓菩萨戒有三晶别: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1、摄律仪戒 持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摄论)云:“不作一切恶业,离种种杂染法。”
2、摄善法戒 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摄藏论)云:“修一切善法,集诸善根”。
3、饶益有情戒 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摄论》云:“不恼害一切有情,利益一切有情。”
这三聚净戒,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的三大门类的一切佛法,作为禁戒来持守。就搔律仪戒宋说,小乘七众戒:在家优婆塞,优婆夷所持的五戒,八关斋戒;出家五众所受持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又摩那戒均分别受持。它的功用,重在防非止恶,比较被动,消极。而主动、积极的是菩萨的律仪戒,如《瑜伽菩萨戒》、《梵网经菩萨戒》为七众弟子修学大乘的通戒,除了自利兼有利他的功能。在这三聚净戒中,摄律仪戒又是重心,《摄论》云:“此中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故;摄善法戒,应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义故;饶益有情戒,应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义故”。就是说,摄律仪戒为摄善法戒,饶益有惰戒这二戒建立所依,它们要依靠律仪戒才能成立。因为菩萨只有自己先离恶,才能进一步修十波罗蜜多的善法,以饶益成熟一切有情。除了以律仪戒为主以外,攥善法戒还建立在自己修习一切佛法的功德上;而饶益有情戒则建立在利益成熟一切有情上。如果菩萨不修善法,不利有情,这是违犯菩萨律仪戒,与大乘济世的宗旨背道而驰的。由于小乘戒以自利为主,所谓的“自了汉”,故小乘只有摄律仪戒,没有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而大乘菩萨有三聚净戒,因此,大乘戒比小乘戒殊胜。
(二)共不共学处殊胜
共不共学处殊胜,是说菩萨与声闻的戒有一部分是共通的,有一部分是彼此不共的,可分为二类:
1、约性罪、遮罪来说:《摄论》云:“谓诸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故…
《《瑜伽菩萨戒》概说(坚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