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聲聞共;相似遮罪有現行故,與彼不共。”爲什麼性罪共而遮罪不共
因爲性罪的本性就是惡的,不待佛製,誰犯了都有罪報,如:殺、盜、淫、妄等戒;而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質不是惡,但它能引發性罪,所以,佛陀製有不飲酒戒,誰飲了就會得到毀犯佛戒的罪。
菩薩與聲聞在各自受持戒中,“有聲聞犯,菩薩不犯;有菩薩犯,聲聞不犯”,這是從自利利他的角度來講。如在安居期中,聲聞人即使知道某一件事情,對衆生有大利益,但爲了團體的規則所限,不能超過開緣以外去做,否則就有犯戒的罪,因爲聲聞是以自利爲主的。假如是菩薩,凡對衆生有益的事,不妨出界去做,不但不犯罪而且得大功德,這就是“聲聞犯而菩薩不犯”。也有“菩薩犯,聲聞不犯”的,如有對衆生有利益的事,菩薩應該去做而不去做,就犯了菩薩的遮罪;而聲聞人卻因謹守遮戒而不犯。在遮罪的不犯與犯上,大小乘戒是有不同之處。
2、約叁業,即身、口、意來看:{攝論》雲:“菩薩具有身、語、心戒,聲聞唯有身、語二戒,是故菩薩心亦有犯非諸聲聞。”是說菩薩具有身、語、心叁戒,不但身犯成罪,心.犯也會招過;而聲聞唯有身、語二戒,要身犯了才成罪,心中的起心動念,雖是犯戒的方便,但並不成罪.因爲小乘律儀並不注重內心的動機,單是心思意念,未通過身、語二業,是不成罪的。:菩薩倘在心中有所意念,雖未見于身語二業,已是犯戒。因爲大乘律儀重在戒心,所以,“菩薩心亦有犯而非諸聲聞”。比如:菩薩爲救多人而殺一人,倘若心中是以慈悲心爲救多數人,殺一惡人,是無罪的;若菩薩心中以嗔恨心殺那罪惡之人,雖是爲救多人,仍舊有罪,仍舊犯了戒。
(叁)廣大殊勝
廣大殊勝,是說菩薩戒有如下四種廣大:
1、學處廣大:大乘有“種種無量”的學處,平常所說“叁千威儀,八萬細行”這是依律儀戒數量上的廣大而說的.
2、福德廣大:修習菩薩的律儀,能夠“攝受無量福德”資糧,這是依攝善法戒的功德而說的。
3、安樂意樂廣大:菩薩“攝受一切有情,,使他們子現生中獲得種種“利益”,于未來生中得到“安樂”,菩薩利他的“意樂廣大”殊勝,這是依饒益有情戒意樂上說。
4、菩提廣大;由上叁種的廣大爲所依,菩薩律儀,能“建立無上正等菩提”,這是從廣大果說的。因爲小乘雖有律儀,但在離惡、行善、利他、得果上看,都沒有菩薩律儀所得的果廣大。
(四)甚深殊勝
甚深殊勝,是從量的廣大和質的微妙難思議而說,可分爲叁類;
1、方便善巧行十惡業:若菩薩知道有衆生要作無間大罪,而沒有善的方便阻止他,又不忍心眼看他墮落,這時,不妨以惡業來阻止他。如《雜寶藏經)裏記載:世尊爲菩薩時,以憐慰心,爲救五百商人的性命,甯願自己墮落無間地獄,殺了一個惡心船主.凡是菩薩爲利益衆生,以慈悲心“方便善巧行殺生等十種作業,這不但“無有罪”業,並且還會“生無量福,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2、現行變化身語兩業:菩薩以神通化現惱害所示的有情,使實有情守法行善,不作犯戒墮落的事。如《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參禮無厭足王時,見國王作惡多端,以剜割耳鼻等種種殘酷刑法加諸人民;厲行殺戮,便生厭惡心不去參禮。忽聞空中說:去,去!不要疑惑。原來無厭足壬殺戮有情,不是真實的有情,是神通變化的。其目的,就是使真實的有情,不敢作惡。
3、現諸種種本生事:佛陀在過去生中爲菩薩時。曾現行種種諸本生事,或逼惱一部分化現的有情,真實攝受另一部分有情,使所攝受的有情,心中深生淨信,然後展轉的教化他成熟,令其解脫生死。
由上面四種殊勝,可以知道,菩薩戒的內容,就是叁聚淨戒.叁聚淨戒可以說是無所不含,無所不包:攝律儀戒,涵容了大小乘的一切戒律、威儀;攝善法戒,包羅了八萬四千出離法門;饒益有情戒,概括了慈、悲、喜、舍廣度一切衆生的宏願與精神。且叁聚淨戒,每一戒都是互具互融的。如殺生戒,遠離殺生的惡行,就是攝律儀戒;爲增長慈悲心,就是攝善法戒;爲保護衆生,就是攝衆生戒。菩薩戒是如此的甚深,爲小乘所不能做到,因此,大乘的菩薩戒自足比小乘戒殊勝。
四、《瑜伽菩薩戒》在修學佛法中的地位
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要轉迷成悟,離苦得樂;轉凡成聖,達成人格的圓滿一成佛。然成佛非易事,從唇佛學佛開始,直到成佛,至少要經叁柢百劫,且須“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行菩薩道.要以戒律爲成佛的根本,通過嚴持毗律,不斷地洗刷自己與衆生從無始以來被染汙的自性覺體的煩惱無明,不斷的修正我們因顛倒妄想和愚癡而走錯的人生道路,只有福慧雙修,才會趨向菩提。因爲菩薩道是成佛的正因,成佛是菩薩道的結果,要成佛,必先行菩薩道,行了菩薩道,必定會成佛.正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說,“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衆生就是菩薩修福修慧的田地,既行菩薩道,不能空喊口號,要腳踏實地,在衆生業處建道場。也就是說,佛法是不離世間法的,如一首偈子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似覓兔角”。菩薩戒的精神就在于出世而不離世,自利而不忘利他。
說到戒律,我們應清楚的知道,佛陀製戒的目的:一是爲了調柔弟子們的身心;二是使僧團清淨,起到防腐劑之效;叁是爲了正法久住,利益一切有情。戒律看起來是死死板板的條款,學起來很是枯臊乏味,至于去行持就更難。佛製的戒律主要分爲七衆戒與菩薩戒,七衆戒是在家和出家的佛子各分別受持,菩薩戒是七衆戒之外的波羅提木叉(別解脫戒),爲七衆弟子的通戒,無論在家優婆塞、優婆夷;還是出家比丘、比丘尼均可受持。
關于菩薩戒本的種類,文中已說共叁類:即璎珞、梵網一類;瑜伽、地持、善戒爲一類;優婆塞戒經爲一類。在這叁類菩薩戒本中,璎珞、梵網是以出家爲主略兼在家心行;地持與善戒是以出家爲主;優婆塞戒經是在家衆的;只有《瑜伽菩薩戒》是在家,出家二者兼容的,它的內容比較適合于現代人們的根基,通俗易懂,簡單明了,可行性很強,容易讓人接受,是菩薩戒本中值得大力推崇的一部好戒本。
《瑜伽菩薩戒》的可尊可貴,更在于它涵蓋了七衆戒,又超勝了七衆戒.如殺生戒,在小乘七衆戒中,殺生是有罪的,不去積極地救生卻不會有罪;而菩薩戒則既要積極地戒殺,又要積極的救生,只戒殺而不救生,這就違犯了菩薩戒。因此,菩薩戒涵蓋和超過了七衆戒。
菩薩戒的弘揚,從廣度來看比七衆戒的範圍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學佛的七衆,能有出家因緣,能出家修學佛法者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爲在家佛子。在家學佛者,既要養家糊口,又要供養叁寶,扶持佛法,倘若要他們學佛持律也如出家衆一樣,是難之又難,所以,菩薩戒正是佛陀爲大多數的在家佛子而說。當然,出家佛子也受持菩薩戒,不過,出家在家二者在受持菩薩戒的某些戒條上是有嚴格區別的。如淫戒,《瑜伽菩薩戒,說:“出家菩薩,不應行非梵行”;在家菩薩“見有女色,現無系屬,習淫欲法,繼心菩薩,求非梵行,……若隨其欲,埂得自在,方便安處.,令種善根……住慈愍心,得非梵行”。就是說,出家菩薩足絕對要斷除淫欲行爲;而在家菩薩爲度衆生,可方便有淫欲行爲,但卻不得存有淫念。象《維摩诘經》中的維摩诘居士“雖有妻子,常行梵行”由此可知,出家衆的戒律重在身體的戒行,在家菩薩重在戒心。又離俗上,出家菩薩是絕對的要求離俗,所謂“剃除須發而爲沙門”,出世俗家,出煩惱家。而在家菩薩則不同,他們本宋就是出世而不離世的,爲斷煩惱,所以要出世;爲度衆生,所以要住世。至于菩薩身份的確立,凡是受菩薩戒者,均可稱爲菩薩。依《梵網經》說:“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得受戒”。菩薩就是因發菩提心,受菩薩戒,行菩薩道而帚其名,成佛則是因菩薩道而得其果。從因位上稱爲菩薩戒,從果位上稱爲佛戒。這裏要說明一點,盡管出家在家均受持菩薩戒,但佛製戒的秩序是以七衆爲准,不是以菩薩戒爲准,故單受菩薩戒者,在七衆中沒有地位,不能站在七衆前面,只能站在出家衆的後面。
受持菩薩戒的功德之大,正如《梵網經》第四十二條中稱菩薩戒爲“千佛大戒”。意思是說:過去莊嚴劫中的千佛是由于受持菩薩戒而成佛,現在賢劫中的千佛,也是由于受持菩薩戒而成佛,未來星宿劫中的千佛,同樣是要受持菩薩戒才能成佛。乃至推及過去叁世叁劫的千佛,未來叁世叁,劫的千佛等等,總之,一切衆生,一切菩薩,一切諸佛,無一不是由于受持菩薩戒而得成佛。所以,受持菩薩戒的功德是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議的。而且,菩薩戒的受持是盡未來際與小乘戒盡形壽是不同的。爲了說明菩薩戒在修學佛法中的地位,聖嚴法師在其著作《戒律學綱要》中特稱菩薩戒爲“叁世諸佛的搖籃”。
總的說來,菩薩戒是佛法思想普及人間的總綱,是規範人類社會道德的准則。若人人能受持菩薩戒,行菩薩道,以此來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讓人們生活得溫馨和諧;幸福安甯,那我們的世界就不會有諸多的戰爭與災禍,便可成爲人間極樂淨土。因此,作爲末法學佛者,爲令正法久住世間,當發大菩提心,擔當起弘法的重任,大力弘揚《瑜伽菩薩戒》,以盡一份佛子之責任。
《《瑜伽菩薩戒》概說(堅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