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采取懲罰與遷單等措施。在這種情況下,不能講所謂的“慈悲”,爲了提高僧尼的素質,處理要果斷、幹脆,絕不能拖泥帶水。若濫行慈悲,歸根結底,對佛教團體、寺院沒有益處,對其本人亦有害無益,而且還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有佛教,有僧伽,就有製度。誠然,教製必須顧全到古代的佛製,演變中的祖製以適合現實情況進行修正而建立。在佛教長期發展的階段,僧伽的混濫、穢雜、毎與佛教的擴展成正比。南北朝的佛教,北魏文帝複興以後的佛教,莫不如此。目睹當今佛教,建立健全的寺規,已是當務之急。
當然,規章製度,不僅是寫于紙上挂在牆上的死教條,更重要的還是在于人去執行、落實,方能發揮它的力量和作用。在寺院掌握“利劍”的執事們,應在其位、謀其政。對于貌合神離,搞歪門邪道的所謂的“僧人”,就不妨鐵面無私,依法不依人,消滅害群之馬。佛陀在世度衆生的方法亦有攝有伏,現在履行佛陀責任的執事們,爲了整個佛教未來的命運,爲了不重蹈“叁武一宗”的悲劇,又爲何不現—現“怒目金剛”像呢
同時,要使佛教久住于世,還應發揚百丈懷海“一日不作,—日不食”的美德。作爲一個身心健全的出家人,應從事各種勞動,自食其力,以免給社會帶來負擔。百丈懷海曾說:“天地日月,日日作業不息,天地之間的萬物,也應日日作業,自強不息,故一日不作,—日不食。”自食其力,既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也能經得起曆史潮流的考驗。
別立禅院的禅僧,在唐代適應山林農村環境,參照佛陀的僧製,配合著真參實悟的信心與精進,確平相當成功。唐武帝以經濟上的理由,展開了滅佛運動。貼出告示曰:有一人不耕,便有人挨餓;有一女不織,便有人受凍。僧尼不耕不織,寺廟富麗和宮殿爭妍……。于是破壞4600余所寺院,260500余僧尼被迫還俗。在這大劫中,各宗派裏只有禅宗得以幸存。其原因除了不須經典佛像作爲修行憑據外,主要是禅門僧人都親自勞作,自給自足,不需寄生于社會。因此,懷海這種農禅並重的生活製度.已成爲我國的優良傳統,至今仍受到叢林的推崇。
寺院製度健全尤爲重要,但僧衆團結更不可掉以輕心。古語雲:“僧贊僧,佛法興。”僧團的和睦與否,決定了佛法的興衰。要成辦—件事業,單靠某—個人的力量是相當有限的。特別是僧尼們,應負起荷擔如來家業之重擔,將佛教發揚光大,這是我們佛子義不容辭的責任。那麼,這就要靠衆人的共同努力,因爲衆人的力量是無窮的。
佛教僧團向來提倡“六和敬”的生活製度。所謂“六和敬”就是“身和同住,口和無淨,意和同悅,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能做到“六和”,大家就能互相尊敬,和睦相處,不會有毀謗、爭鬥、咒罵、吵鬧乃至歐打等不良現象。如果人人能以“六和敬”精神作爲自己的行爲准則和規範,那麼僧團中就會充滿平靜、祥和的氣氛。《四分律》雲:“互相詈,互求長短,疾滅正法。”僧團的不和,將是佛教毀滅的征兆。發揚“六和”精神就是佛法住世的象征,佛教將因此而得到振興與發展。
2、嚴持淨戒、正法久住
持戒是每一個佛教徒的本份,若要令正法長住于世,就必須嚴持戒律。
所謂戒,是佛教徒行爲的准繩。衆生易造惡,令心奔馳松散,戒可製身心不造惡,乃至逐漸斷除煩惱,讓身心得到安定。
曆代高僧大德,諸大菩薩,乃至叁世諸佛,都以持戒爲基礎而有成就,戒爲定慧之本,離戒則定慧不可得。何以故
因戒生定,因定發慧,由慧破煩惱,如是成就菩提故。《遺教經》雲:“因依此戒,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由此可知持戒的作用。
出家的最終目的,是要了脫生死。欲求解脫,必須以持戒作爲基礎,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慈悲救世精神,作爲生活的根本原則。出離叁界火宅,持戒是關鍵。《涅槃經》雲:“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華嚴經》說:“戒爲無上菩提本。”戒是邁向涅槃城的捷徑,是斷惡行善的標准,是成就空慧的基礎。戒爲一切善法的源流,戒爲人天的規範,戒能使你找到自己的歸宿。
持戒者,鬼神欽,人天敬,諸佛菩薩時時護持;犯戒者,鬼神怨,人天恨,諸佛菩薩日益遠離。何以故
不守戒與佛戒相乖違,即是遠離諸佛故。渚佛慈悲欲救之,可是欲救不能,徒有悲歎,是人遠佛,非佛遠人也。《四十二章經》雲:“佛言,佛子離吾數千裏,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又《遺教經》雲:“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如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能持戒,就等于佛陀常住于世。若不持戒,即使佛陀住世,亦是妄然,佛法仍會遭到破壞。佛教中,有戒律存在,則能令正法住世。《律藏》雲“毗尼久住,正法久住。”佛臨人滅前教導弟子:我滅度後,以戒爲師。是故佛弟子,不得越戒犯戒,應嚴持淨戒。
分析佛教史上的“四次法難”,幾乎都與僧人行爲放蕩不羁,不守戒律,僧團腐敗,墮落等因素有關,而以此作導火線,激怒了統治者下诏廢佛。可見僧團的不和、腐化等現象,必然會造成自我滅亡,正所謂玩火者必自焚。
既然造成災禍的原因主要是僧尼自己,那麼收拾殘局亦當然要靠僧侶的努力。古訓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教的弘揚,要靠一大批有學識,有修持的僧人來承擔。我們這一輩應該精進修持,嚴持淨戒,拯救今天搖搖欲墜的佛教。我們必須加強自身建設,人人從自己做起,遵循寺規,嚴守戒律,如此佛教又何以遭難
無論是佛陀製戒,還是祖製清規,無非是爲了調伏弟子們的身心,遠離過患,而訂下的種種條文規約,它們是僧團中的防腐劑。嚴格遵守戒律,僧團中的種種問題將會迎刃而解,就能轉穢土爲淨上,轉煩惱爲菩提,至成就無上佛果,如此又何愁佛法不能久住于世?
結 語
縱觀古今,佛教在中國曆史—仁已幾經周折,大起大落,一幕幕的悲劇反複重演。詳察當今僧團,各種流弊無不存在,若不趕快懸崖勒馬,很難說不會再造成曆史重演。假如要利用政治手段來整頓僧團,實乃可歎可悲,絕非僧尼所望。當然,一切事物都有它産生、發展、乃至衰亡的過程,這是緣起法,是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否則,就違背了“無常”的偉大真理。然而,作爲佛陀的弟子們,有責任而且有能力來延長佛教的命運。
既爲佛子,當行佛事。紹隆叁寶,續佛慧命,是曆史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在我國風土人情所允許的條件下,應嚴格遵守戒律,發揚“甯願守戒而死,不願破戒而生”的犧牲精神,令正法久住,永不衰竭。
注釋:①《廣弘明集》卷十《敘釋慧遠抗周武帝廢佛教事》
②《廣弘明集》卷十《敘仟道林辨周武帝除佛法诏》
③《廣弘明集》卷七沙門慧通《駁顧道士夷夏論》
④《廣弘明集》卷十一
《千古悲怆 四次法難(超波)》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