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或男或女,所以,就有了男女相。有了男女相,自然就有“男女授授不親”之說。這就是說,男人與女人最好避嫌,敬而遠之,不要多接觸。男女一旦接觸多了,日久生情,這個“情”字怎可了得
由情生欲,它是衆生輪回生死的根本。所以,《楞嚴經》說:“淫欲爲生死根本。⑨”據《瑜伽師地論》中說,中陰投胎時,見有緣的父母在交溝,于是,就加入進去。對父親生起愛欲就投胎爲女孩,對母親生起愛欲就投胎爲男孩。這是衆生因淫欲習氣投胎輪回的說明,所以,應該斷除淫根,以免輪回。要斷除淫欲,就必須破除男女相。如何破除男女相呢
從《維摩經·觀衆生品第九》舍利弗與天女的對話中就可以找到答案。下面我們來看這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對話: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
”天女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
”
是的,因爲世間—切事物,無非因緣和合的幻現,哪裏有—個實在的男相可得
哪裏有一個不變的女相可取
從外相上看有男女相,而實無男女相可得。因爲男女其體性空,所謂事相上有男女,般若理趣中實無有男女,是故佛在《維摩經·觀衆生品第七》中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這就是《維摩經》的男女性別理論。
根據一般的觀念,認爲“女身不劣,男身爲勝。”連孔夫子這樣的賢人都說:“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可想而知,生爲女人的不幸!佛對男衆講法時常說:“女人是男人垢,”其實這只是相對而言,若對女衆講法,則肯定會說“男人是女人垢。”《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菩薩以千百億化身來度化衆生,哪裏有男女相
佛在《大愛道比丘尼經》中說到女人八十四態,對女態的描述簡直細致人微,淋漓盡致。足以說明生爲女身是何等的業重,然而《維摩經》中“一切諸法非男非女”的理論讓人耳目一新。關于男女性別的思想,在其它大乘經中也有記載。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有八歲龍女,變爲男子,無垢世界成佛,這比男子優勝多了。佛又在《大般涅槃經》中談到男女性別劃分是:“若人不知是佛性者則無男相。
所以者何
不能自知有佛性故,若不能知佛性者,我說是等名爲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說是人,爲大丈夫。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當知是等即爲男子。”⑾這是從法性即佛性上去區別男女,不是從緣起外相上去看。所以,身爲女性不必自卑,只要能明白“諸法非男非女”的道理,能依佛所說去行持,棄毛病改習氣除去女人八十四態,明見佛性,則是爲男子,一定能成就佛道。
四、《維摩經》的佛性論
關于佛性,《維摩經·佛道品》中明確指出:“何等爲如來種
”文殊師利言:“有身爲種”,又言:“六十二見及一煩惱皆是佛種”。這就是說,衆生身中本具有成佛的種性,即佛性,不必身外求佛,心外求法。衆生的佛性只因無明障蔽,故《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第九》中說:“明與無明不二,即無明實性即是明。”《大般涅槃經》亦雲“明與無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即是佛性。”又永嘉大師《證道歌》中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因爲無明的實性,就是智慧的實性,都是空寂性。不但沒有實在的無明可得,亦沒有實在的智慧可取,只不過隨緣而現,就如《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第九》中天女說:“—切諸法亦複如是,無在無不在。”說在,因緣散失無迹可尋,說不在,因緣會遇時,又隨處可現,正所渭“果報還自受。”
《維摩經》的佛性理論,如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不盡有爲不住無爲、自觀身實相。一切諸法非男非女等等爲後期的大乘經典《大般涅槃經》、《勝鬘經》等廠—宣佛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五、《維摩經》的實踐意義
《維摩經》以“不二法門”著稱于世,提出“以無住本,立—切法”的宗旨,“以心淨國土淨”爲修行的標准。“無住”這個名詞運用很廣,特別是對禅宗的影響很大。據《六祖壇經》說:禅宗六祖慧能大師在黃梅參禮五祖,寫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法偈後,五祖弘忍大師爲其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接了五祖衣缽。後來,六祖“以無念得智慧,以無著離煩惱,以無相證佛性”來說《六祖壇經》。可見,“無住”的思想對六祖的影響。
“以無住本,立—切法”和《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者是一個意思,不過是文字表達不同。只有無住才是究竟,若說有住,則是生死法。又《維摩經》還以“深心是道場,直心是道場”來說明如何修心進道,達無亂之境。總之,《維摩經》主張修清淨心行,有了清淨心就能達淨佛土。
《維摩經》與其它經典最大的不同點就是經中的許多言論完全出人意料,比如《維摩經·佛道品》普光色身菩薩問維摩潔:“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爲是誰
維摩潔以偈答曰: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法喜以爲妻,慈悲心爲女,善心誠實男。”這純粹是一個大菩薩的生活寫照,菩薩度衆生,不是只喊口號“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而是“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雖攝一切衆生,而不愛著,”“雖行無相,而度衆生,”“知衆生病故,不住無爲;滅衆生病故,不盡有爲”,這就是菩薩的行徑。
六、《維摩經》的曆史地位
《維摩經》從羅什法師澤出的時間到現在已一千多年,至今仍受到學佛者的推崇。經中的中心人物維摩诘示白衣身,行菩薩道,智慧辨才無礙,不愧是居土的楷模。從古至今,騷人墨客之流效仿者大有人在,如唐朝詩人王維,字摩诘,被後人稱爲“詩佛王摩诘”,他的詩意境很美,如《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⑿“細細品味,就可以知道,若不通佛理,寫不出這種好詩。關于他的詩,以後擬文再論。我們從王維的字“摩潔”我們就可了知他對維摩潔的崇敬程度。可以說《維摩經》對中國佛教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對隋唐時代中國佛教宗派的創立産生過直接影響。已故著名佛學家周叔迦先生在《方等五經研究法》中說:《維摩經》爲叁論宗之根本;智者大師據此立四教、叁觀、四悉檀義,是故亦爲天臺宗之根本經。《維摩經》對禅宗的影響更是不可磨滅的。在《六祖壇經》中,慧能大師引用《維摩經》列舉如下:(一)般若品雲:“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性。”(二)疑問品雲:“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出于《維摩經·佛國品》(叁)定慧品雲:“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诘法呵。”出于《維摩經·弟子品》。(四)定慧品雲:“如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出于《維摩經·菩薩品》。(五)定慧品雲:“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出于《維摩經·佛國品》。(六)行由品雲:“佛法是不二之法”出于《維摩經·不二法門品》。《維摩經》的文字優美不但常被其它經典引用,而且經中“不二法門”,“淨心淨土”,“佛性說”等哲學理論所闡發的般若性空思想,爲後期《大般涅槃經》的佛性說提供了有力的依據。由此可以讓我們清楚的認識到《維摩經》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和價值。
注釋:
①楊文圓編著(維摩诘所說經譯釋》前言第2頁。
②龍樹菩薩所著《中論·觀四谛品》。
③鸠摩羅什所譯《金剛經·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④肖萐父·李綿全主編的《中國哲學史》上冊第四
百一十九頁。
⑤僧肇所著《肇論·物不遷論》⑥鸠摩羅什譯《金剛經·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⑦⑧陝西佛協報《弘法利生》中的文章(魏魏終南寄哀思》。
⑨宣化上人講述《楞嚴經注釋》卷七。
⑩《四書·論語·陽貨第十七》11南本《大般涅槃經》卷九,12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鑒賞辭典》第叁頁。
《《維摩經》之哲學理論(堅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