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死的橋梁——中有(傳章)▪P6

  ..續本文上一頁淨化而得解脫。

  3、六道淨化法

  西藏一些上師說,六道淨化法是最能讓死亡的修行者淨化的法門。

  六道淨化法是在一個人活著時,運用觀想淨化六種主要的煩惱,因而淨化了業力的根本,以及與輪回的關聯,所以強而有力。如果亡者煩惱未淨化,就會把亡者帶入六道中輪回。在這六道淨化法中,當每一道及煩惱被淨化之後,行者就要觀想由某種煩惱所産生的一切業力全部消除,相關的身體各部位也全部化解。因此,當爲亡者修這種淨化法來結束時,要全心全意地觀想亡者的一切業力全都淨化,亡者的身體和整個存在全部化解爲零,亡者才得解脫。

  4、做七

  在西藏,每隔七天都要爲亡者定期修法,如果遺眷經濟能力負擔得起的話,四十九天之內的每一天都要爲亡者修法。僧侶,尤其是與遺眷有接觸,並與亡者關系密切的喇嘛,都會應邀而來。

  做七法會被認爲是很重要的,因爲中有意生身每隔七天就會重複死亡。如果亡者在世時有足夠的善業功德,那麼有這樣的修法利益就可以幫助他們往生淨土。

  (二)漢傳佛教的度亡濟幽

  漢傳佛教認爲,佛法僧叁寶,有超度亡靈,利濟幽冥的巨大法力,提倡生者依仗叁寶之力爲亡者超薦,同時救濟地獄餓鬼衆生。據《地藏經》記載,若要超度先亡眷屬,應該恭敬、供養諸佛菩薩,讀誦、受持諸種佛經。如果依照《盂蘭盆經》所說,應該布施、供養出家僧衆。綜合而言,以亡者親屬的立場,用亡者遺留的財物,盡力布施、供養叁寶、救濟貧窮,利益社會乃至等施一切衆生,使之離苦得樂。這些都是促成亡者超生離苦、往生佛國的助緣。因此,漢傳佛教對亡者的超薦方法,一般分爲以下幾個方圓。

  1、臨終助念

  依據“淨土法門”,人在彌留之際宜有善知識爲亡者說法、誦經、念佛,稱爲助念。也就是幫助臨終者正念念念現前。

  人到了臨終的時候,四大分離、諸苦交集。平時念佛功夫若未純熟,此時于生平所造之善惡業的念頭相續不斷地映現出來,很容易失去正念。在這時候如能幫助亡者念佛,有最爲殊勝的妙用。據《地藏經》卷中雲:

  “未來現在諸衆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後、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①

  人在臨終時,最後一念若是惡心,那時候就顯現地獄、餓鬼、畜生的惡境。命終時這一念心,就隨著此惡境去投生惡道。最後一“念心若是善,就隨著生善道;最後一念心若是念佛,願求往生西方,與可彌陀佛在因地所生的大願力相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諸聖衆前來接引,命終這一念心,就隨著阿彌陀佛往生西方的聖道。

  2、誦經禮忏、修福供養、廣造衆善

  誦經不但可以消業障、開智慧、解冤結,也可以超度亡靈,使不得善終的衆生得以投生善道。禮忏,即禮拜諸佛菩薩、藉叁寶的力量來消除父母眷屬的罪業,也請出家僧衆來禮忏,以救度亡者的超升。因此,從死亡後的七七中有期內,親友爲他誦經禮忏,有很大的效用。

  做佛事必須具備虔誠、恭敬、肅穆、莊嚴的條件。由于悲心和念力懇切的緣故,自己的家人輪流抽空在四十九天內親自持誦、禮誦佛經、忏儀、聖號,將所修的功德回向給亡者,有更大的功效。必要時,禮請僧衆做爲導師,指導、帶領佛事。壇場則不可吵雜、零亂、喧嘩。依亡者家眷的虔誠、恭敬、感應佛菩薩,以佛法的力量及佛法的道理,給予亡者救濟與開導。

  在中有期階段,亡者的靈性極高,做佛事召請諸亡者臨壇聽法,化解煩惱業力,便能轉惡業的力量爲善業的基礎,心開意解,積習漸消,便可超生天界乃至往生淨土。如果已墮叁途,依親友眷屬做佛事的功德力量,也能減少亡者的痛苦,改善叁途的環境;如果已生天界,也能增進亡者在天上所享的福樂;如果已生淨土,也能使他蓮品高升。如《地藏經》卷中雲:

  “習惡衆生,縱纖毫聞,便至無量,是諸衆生有如此業,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宜爲設福,以資前路。或懸幡蓋,及燃油燈,乃至念佛菩薩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號,曆臨終人耳根,或聞在本識。是諸衆生,所造善業,計其感果,必墮惡趣,緣是眷屬爲臨終人修此聖因,如果衆罪悉皆消滅,若能更爲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衆善,能使是諸衆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魉。何以故

  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②

  佛教的葬禮宜力求簡單隆重,且特別不允許在喪葬期間以殺生的葷腥招待親友,更不可以酒肉葷腥來祭祀亡者。如果親友致送奠儀,除了由家屬貧苦而留著喪葬費用及生活所需外,最後悉數移做供奉叁寶、弘法利生,布施貧窮及公益慈善等用途,將此功德回向亡者,超生離苦,蓮品高升。

  結語

  綜上所述,淺略地論述了中有。通過對什麼是中有及學派之間對中有實存之異議、中有的相狀及特征、生有的結束與中有的産生、中有投胎受生的條件、中有的救度與解脫幾個方面的闡述,使我們對生死的橋梁—一—中有,具有了初步的了解。而穆帝博士研究的瀕死經驗,帶給我們的重要訊息更是提供了大量死後續存、輪回再生的實例證據。生命的回顧在瀕死經驗中反複地發生,如此清晰地顯示業報不可逃,對我們的一切身口意業都具有強大而深遠的影響力,有著深度的轉化和精神覺醒的作用,真實地反映了佛陀中有教法的觀點。

  佛教認爲,人在一生中對于造作狀態下的善業或惡業,養成一種習慣性。到臨終之時,這種習慣的業力,起著決定招感來生果報的作用。因此,死亡後處于中有的階段,我們要認清各種呈現的景象和環境都是我們業力幻化而成的,如同夢境之中的虛幻奇景事物而不實在。若能看透這種業力的作用而保持正念不失,便可證入實相而當下得解脫。顧名思義,所謂“中有得度”,就是在于促使中有身覺醒而證入實相,從業力或輪回的幻妄障蔽之中而得解脫的教法。有了這種正確觀念,就能了知生死循環本是天地運作的常道。因此,生不是實有,死也不是常滅。只要我們從死亡的噩夢中清醒過來,就能擺脫人生的虛僞塵垢,掙脫生命的無常苦空,爲人生建樹莊嚴的意義,替自己的生命開創出無限的生機。我們不但要對現世的生活懷抱無限的希望,對死後的生命更要樹立高昂的信心。作爲佛陀的弟子,人生最究極的目的在于證入無生的境界,才能從生死輪回的痛苦中超拔出來,才是究竟常樂的清淨生命。由此可知,生命的轉化,是迫切而重要的。生命的本質是神聖的,必須以神聖的內涵和目的來生活。我們能否有勇氣面對中有教法的意義,是否願意以轉化自己來轉化周圍的世界,並因而逐漸轉化人類的未來——這要靠我們自己。

  參考書目

  1.《佛光大詞典》

  2.《西藏度亡經》,原名州”陰聞教得度》蓮花生大士著,徐進夫譯,宗教文化出版社。

  3.《西藏生死書》,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譯,臺灣張老師文化公司出版

  4.《佛教輪回說—一生與死》,陳兵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5.《俱舍論頌訓:記》,演培法!師著,臺灣天華出版社。

  6.《學佛群疑》,聖嚴法師著。

  7.《中陰身自救法》,張通文著。

  8.《藏傳佛教叫,的生死與小陰》,海佛學書局。

  9.《藏密修法精粹》,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10.《藏密修法秘典》卷四,華夏出版社。

  11.《來生》》Life After life/Raymond.A.Moody雷蒙·穆帝著、賈長安譯、臺灣方智出版社。

  

  

《生死的橋梁——中有(傳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