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最大的諷刺,釋迦牟尼佛的兒子下地獄,下無間地獄那不是很好笑嗎?佛也沒辦法,沒辦法,是不是?造了這個惡業是誹謗的罪,那是很重很重的,所以我告訴諸位,只有我們能夠救得了我們,你就是想要到極樂世界去,記住,也要把自己的心變成一個極樂世界的境界。極樂世界如果是一個大吸鐵,你就要變成一個能被吸走的鐵。頻率要相同,你要自己把自己變成一個鐵,你要變成一塊木頭就不感應了。簡單的講就是要相應。雖然說淨土法門是靠他力,可是還是要自轉,自己去把它轉變轉變成阿彌陀佛能夠接引,如果說我們不轉變,我們老是用我們的觀念,對不對,惑業果的輾轉相生,佛也拿你沒辦法的。所以不能著境,我們的心要安住在極樂世界。內心裏面常常告訴自己,我一定可以往生,絕對沒有任何的疑問。沒有的,也許、可能、或許,沒有的,大概,中國人的名詞都是這樣差不多,差不多會往生哪,那就不會往生,可能,那就不會往生,也許,那就沒有機會。人家問你說:某某師姑、師兄、師姐你有沒有信心往生,說:我決定有信心往生。造五逆十惡忏悔都可以往生,何況我們還沒這麼嚴重,一定往生,決定往生,不能遲疑。人家覺得你這個人很驕傲,師父講的佛慢不可不有,佛的傲慢不可不有,驕傲、傲慢不可有,佛慢不可不有,大丈夫舍我其誰,就講我不往生,誰往生?連惡魔看到你這種願力都會怕你的,某某師姑你會不會往生,差不多啦,這樣是會還是不會,怎麼講差不多呢?也許吧、可能會……那不會,那你也沒有什麼希望的。所以跟人家回答就:我決定往生,五逆十惡罪、重罪都可以往生,一念忏悔都可以往生,何況我沒有這麼嚴重,對不對?那就一定,非常堅定的告訴自己一定往生。底下,惑業果報,輾轉相生,“而現叁界,六趣四生,人天地獄,修羅鬼畜”,“盡由心造,一心作故,叁界虛幻,唯心所現,離心則無,六塵境界,一念纏動,即具諸苦”就具足了種種的苦。
六十四頁,“妄若不起”,這個妄心如果不起來,“寂滅常樂,心虛境寂”,心空的話,放得下境界自然就寂滅了。“念起法生”,我們一動念法就生起,“水”一“濁”故“波”就“昏”,一定的看你的起源是什麼?水一混濁波浪當然就不會清澈了,如果是“潭清”的話,則現“月朗”。潭一清,潭水一清淨月就明朗,“本體不動,外境常虛”,如果“了境”界是“性空”,因爲是緣起刹那不住,“其心自寂”因爲就沒什麼好執著的。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態,也就沒有什麼時候好難過的,“一念心寂,萬慮俱消”,種種的煩惱就會消除,我們一念心空徹底的放下,萬慮俱消,所以如果還是沒有辦法,我勸勸你們到非洲去到越南去,或者象我們有因緣到尼泊爾去,你就會一念心寂,萬慮俱消。你會很滿足的,會很滿足的,我們能夠出生在臺灣這樣子的,你調查看看,家裏沒有摩托車、轎車的舉手,統統有,家裏沒有電話的舉手,統統有,家裏沒有電冰箱的舉手,統統有,你怎麼問都統統有。像我們文殊講堂電話二十幾支,二十幾支電話,流通處、裏裏外外、私人有的,二、叁十支電話,對不對,所以說這在臺灣實在是寶島,太滿足了。在臺灣你家沒電話的舉手,大家都有電話,搞不好說,兩支大哥大以上的舉手,你自己一個人,用兩支有線電話的舉手,家裏加來就有四五支,太好福報了,對不對。我們到尼泊爾去,他們家裏哪有什麼大哥大小哥小,一到他家去的時候,廁所先借用一下,到尼泊爾去的時候,借一個廁所一進去,怎麼這麼臭。想到這個薰習的力量這麼重。佛說,釋迦牟佛說,要多多薰習,多多薰習,那是最大的薰習。走到哪裏都是大便,尼泊爾走到哪裏都是大便。然後你就看到這個實在是夠滿足的。我們臺灣的居士去就穿得漂漂亮亮的,到那個地方去怎麼配合不起來,小孩子到處都是,抱一個然後一個坐在地下,肚子又一個,對不對?尼泊爾他們的觀念就這樣子,生越多的男孩子,升天的機會越大,所以他們就沒有什麼避孕,什麼節育統統沒有,因爲他們也沒有……他們那個鄉下或者那個國家也沒有什麼快樂的場所,跳舞、打保齡球,很少這種地方。閑著沒事就生孩子。乞丐呢?爸爸乞丐討的媽媽也是乞丐,乞丐討乞丐生的孩子還是乞丐。代代相傳已經六代都是乞丐,沒有房子住,帶了四五個。碰到師父他就手比這樣子,意思就是叫我給他一點錢,他要養孩子要吃飯。我們語言不通,他比我就馬上知道,,我要養孩子要吃飯。所以這個外語根本不需要學動作就知道。你學什麼英文呀,一比就知道,不必學,真的。最厲害的語言就是手勢。然後我就對他比,我是出家人,什麼也沒有。我比這樣喔,喔。他也看得懂。我光頭,馬上就,這樣多厲害。那需要學什麼語言,不必了,你對他比這樣很無奈的表情,這樣他就知道了。世間人都知道。所以說這個你要一念心寂,萬慮俱消就是這樣。到那裏去看一看,馬上你就會覺得你是個……太好了。我問那個印尼來的說你們那個總統薪水多少?大概七八十萬或者不會超過一百萬,印尼的總統,以前印尼總統像蘇哈托折合起來多少兩萬多塊臺幣。兩萬多塊臺幣,我就跟我們的工作人員,你們的薪水都是總統級的。在印尼的總統都比你們還低,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印尼的總統還不到我們這裏的工作人員的薪水。你想想看這個印尼,他一出手都是幾十萬的一塊面包都幾十萬的。沒有辦法,對不對?所以說夠了,已經很好了。真的很好,臺灣實在是美麗的寶島。“人法頓空,諸緣自息”,如果人空法也空,種種的緣就熄滅了。“心離于妄”,心就離開了虛妄。“境界則滅”,境界就沒有了。所以“諸緣無縛”,種種的因緣也不會綁著你。“本自解脫”,本來就解脫,所以說“六塵不惡”,因爲本來就空,六塵也沒有什麼壞,對不對?“還同正覺”色聲香味觸,本來也沒有什麼叫你去貪的,它放在那邊有叫你貪嗎?沒有,是你起心動念的問題,它會講話嗎?也沒有。它沒有說你來貪我,沒有。色聲香味觸法哪裏叫你去貪,沒有。都是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自己去貪。鑽石放在那邊店面裏面是誰講要買的,你講?有沒有鑽石說:來買我,來買我。沒有的。鑽石都是,老公,那個啦,那個最大的那個!都是自己,人講的,是不是?所以六塵不惡,還同正覺,鑽石也沒有叫你要買它。很簡單的道理。“心性無染,法界坦然,六通自在,一道清淨”,記住這個六通不是六種神通,是說見一切物不執著通達自性,叫做六通自在。一道就是見性,六通,眼睛見一切境界,沒有任何的障礙。不貪著,眼睛就通。眼、耳、鼻、舌、身,不著一相就通。“一念妄動,煩惑系縛”,煩惱迷惑顛倒就困得死死的。“叁界業果,千差境起”,叁界的業力果報種種的差別,所顯現的境界是不一樣的。如果你“了”悟“心無”自“性”,“知”道“境”界也是空,“非實”就是空,“境風吹來,識浪不生”,識浪若不生,“頓息諸緣”,所以“莫生妄想”,在旁邊寫五字,歇即是菩提。頓息諸緣就是你了解這些不須要這樣子,執著,這樣強烈的一直追求,求到什麼時候呢?頓息諸緣,因爲緣起就是空,莫生妄想,歇即是菩提。“性自清淨,即是菩提,生死業行,自皆止息”,你也沒有造作生死之業,當然統統停止了。“唯一真心,無所不偏”,因爲你不再起心動念,去貪著這一些了,也不記恨也不貪婪,也不恨,也不嫉妒統統沒有。因爲這些都沒有意義。“一了千明,一迷萬惑”,一悟了就顯現了光明,千燈光明,一悟就如千燈的光明,一迷了就有微細的種種惑。“境本自空,何須壞相”壞就是除,不須要把外在的相除掉,所以沒有功夫的人就是,我討厭看到你,你不須要來給我看,對不對?那就是沒有功夫,要有功夫的人,你盡管顯現在我面前,我就是不起心動念。來呀,再恨的人在我面前,還是一樣笑笑,何須壞相,不須要除掉這個外相,“心靈自照,豈假緣生”心是不生不滅的東西,自己有觀照的力,自己有覺照力,不須要假藉因緣生,你也不需要六根、六塵去攀緣,因爲內存裏面的智慧一直産生,對不對?內在的智慧一直産生,何須要假藉六根、六塵之緣呢。所以說心性不是因緣生的緣生也不壞自性的。所以“境無自性,由見而有”,見就是分別,執著跟顛倒。境界是沒有,無自性就是空性。境界是本來是沒有,因爲是因緣生,由見而有,都是因爲你分別、執著、顛倒而才有這個境界。“見無自性”分別的這個見還是空,“由心有動”,因爲你起心動念,“動無自性”分別心無自性,執著心無自性,內空、外空,你爲什麼起心動念呢?那是因爲迷了。“獨由不覺”,不覺就是無明,“覺則不動,以不動故”,你透視它內心也是緣起,色身也是緣起的,外境也是緣起的,妄想就不生了,你覺悟了就如如不動了,你如如不動就沒有能見,“則無能見”沒有能見也沒有所見,沒有能見之心,也沒有所見之境界,就充滿著智慧。“離見則無”,離開分別心就沒有所謂的境界,境界是因爲分別而有的,“境界之相,清淨本然”,意思就是悟道的人,看到一切相都是實相,不必壞相不必離相,何以故?清淨的自性展現。所以說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就是這個道理。境界之相,清淨本然,意思就是境界之相,當下清淨心看就是實相,“妄心既寂,幻相何生”,妄心既然空,幻相怎麼會生呢?什麼是妄心,分別心是妄心,執著心是妄心,顛倒見是妄心,嫉妒是妄想,恨是妄想,貪嗔癡是妄想,這些都不生就智慧了。這些幻相怎麼生也是一樣,“心境俱冥”,冥就是滅了,心境都沒有“自然合道”,俱冥就是合于道,合于空性“自然”就“合道”,“當前一念,叁際寂然”就回歸當下,禅宗講的,當前一念就是回歸當下,叁際本空叫做寂然,寂然就是本空。過去空、現在空、未來也是空,所以回歸當下,叁際本空,“內無根相,外無塵相”內無六根之相,外無六塵之…
《宇宙萬有本體論(1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