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內心解讀 叁、本來分:洞悉內心世界

  

叁、本來分:洞悉內心世界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舍利子啊,此五蘊十八界一切萬法都是空無自性的,能出生這一切萬法的空性如來藏也是空無自性的。空性如來藏自無始劫以來就本自存在,不是所生之法,也不會壞滅。它的體性是既不染汙,也不清淨。既不增加,也不減少。

  

  

以恭敬的心態聞法

  一切衆生本具如來藏性,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無相靈敏之萬能體;它不屬迷悟,體絕凡聖。身心世界之所妄起,實系一念無明之過咎。衆生既迷失本性,而認物爲己,于是追逐物境,迷著不舍,造業受報,輪回不息!經雲:“心生則種種法生,法生則種種心生。”種子起現行,現行複熏種子,由因成果,果複感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周而複始,循環不已。因是衆生從無生死中,枉受生死輪回之苦,不得停息。

  “嘲笑,爭論,承認”,這叁個階段是衆生對真理的普遍態度。要想真正學習佛法,領悟心理學的精髓,並運用于實踐,需具備良好的心態。如大乘經典所說,聞法時應具叁種心,專心、信心、恭敬心。專心即不散亂;信心即不懷疑;恭敬心即不輕慢。于法與法師,不應作任何毀謗,因法師將最珍貴、最饒益之佛法傳予我等,故爲報恩,應供養法師,且于心中將法師觀爲如佛陀般,而不應將法師視同凡夫,更不能視爲下劣。總之,應斷除一切不恭敬之身語行爲與態度。

  常啼菩薩爲求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曆經千辛萬苦,最後方親見法勝菩薩。常啼菩薩與五百女眷供養後,法勝菩薩宣講了一段《諸佛無來無去品》。後法勝菩薩回至家中,入甚深禅定七年。此期間,常啼菩薩與五百女眷,一直未眠,亦未坐倚,僅以行住兩種威儀度日,一心盼望法勝菩薩早日出定傳法。七年即將過去時,一日,天人告知常啼菩薩:“還有七天,法勝菩薩即要出定傳法。”常啼聞言,遂與五百女眷灑掃傳法之處,時因魔王幹擾,滴水不獲。常啼菩薩爲恭敬佛法與法師,刺破自身所有脈管,以鮮血灑地壓塵,其他眷屬亦如是效仿。彼等又敷設好獅子座,如法安置一切陳設,如是恭請法勝菩薩開演般若波羅蜜多法門。聞法時,常啼菩薩當下即獲六百萬禅定法門,現見無量諸佛。且此後,夢中亦不離見佛。常啼菩薩因于法與法師極爲恭敬,故即刻與法相應,得極大加持,可見“恭敬”極其重要。

  禅宗二祖慧可大師斷臂求法:慧可知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遂去參拜,然祖師端坐,面壁不語。慧可思忖:“古人爲求道,敲骨取髓,刺血布施,古人尚須如是,何況我輩。”是年十二月九號晚,天降大雪,慧可立于雪中,堅持不動。翌晨,雪埋過膝,祖師憫問道:“汝久立雪中,有何所求?”慧可垂淚:“唯願和尚慈悲,爲我開甘露門,廣度群品。”祖師回言:“諸佛無上妙道,于長劫中精勤,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豈可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而希求無上乘?此唯徒勞而已。”慧可聞此教誨,便取利刃,斬斷左臂,置于師前。祖師知是法器,即言:“諸佛最初求道,爲法忘軀,汝今斷臂與我求法亦可。”如是爲其取名“慧可”。慧可問師:“諸佛之法印可聞否?”祖師言:“諸佛法印,非從人得。”慧可說:“吾心不安,請師安之。”祖師言:“將心來,與汝安。”慧可良久方言:“覓心了不可得。”祖師言:“與汝安心竟。”慧可聞言當下即悟。

  是故,若將上師視同佛陀而恭敬,且可奉獻生命,如是決定可與上師心心相印,明心見性成就佛果。在曆史上,有無量修行人皆因有視師如佛之恭敬心,而獲得成就。

  

  

心理形態區域劃分

  腹中心:8 9 1,或者稱爲腰中心,以行動爲導向,産生本能智慧的是身體的中心;

  腦中心:5 6 7,或者稱爲思考中心,以思考和理性爲導向,産生精神智慧的是思維的中心;

  心中心:2 3 4,或者稱爲情感中心,以感受和感性爲導向,産生情感智慧的是感覺的中心。

  性中心:10,或者稱爲法性中心,以衆生需求爲導向,産生不可思議如幻智慧的是如來藏的妙用。

  

  

衆生的十型人格

  第一型:完美型(Reformer/Perfectionist)【韋馱菩薩潛質】

  【欲望特質】:追求不斷進步

  〖基本困思〗:我若不完美,就沒有人會愛我。

  〖主要特征〗:原則性、不易妥協、常說“應該”及“不應該”、黑白分明、對自己和別人要求甚高、追求完美、不斷改進、感情世界薄弱;希望把每件事都做得盡善盡美,希望自己或是這個世界都更進步。時時刻刻反省自己是否犯錯,也會糾正別人的錯。

  〖主要特質〗:忍耐、有毅力、守承諾、貫徹始終、愛家顧家、守法、有影響力的領袖、喜歡控製、光明磊落。

  〖生活風格〗:愛勸勉教導,逃避表達忿怒,相信自己每天有幹不完的事。

  〖人際關系〗:

  你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者,淺顯易明。正因爲你事事追求完美,你很少講出稱贊的說話,很多時只有批評,無論是對自己,或是對身邊的人也是!又因爲你對自己的超高標准,你給自己很大壓力,會很難放松自己去盡情的玩、開心的笑!

  〖憤怒、不滿〗

  屬于第一型的你,相信常常這感覺,對吧?你們常有憤怒、不滿的感覺都是源自你們超高的生活要求。當遇到什麼不順意時,就很容易感到忿怒、不滿,覺得事情不應該這樣發生……這種情緒不單是對自己,還有對周圍的環境和人,都是一樣,因爲你對他們一樣帶有超高的要求。但要注意,作爲你的朋友,要承受你的忿怒情緒,的確不是容易,也會造成壓力,所以要多加注意啊!

  〖失望、沮喪〗

  同樣因爲你們事事追求完美的態度,讓你們在生活裏常常感到碰釘子、不如意。除了是對外發泄憤怒情緒,其實在內心不斷經曆挫敗,不斷經曆失望。這些情緒對你們並不健康,必須積極處理。最根源的方法不是讓自己做得更出色,而是調節對每事每情的看法,輕松面對!其他類型上面說的有的是正確的!

  〖基本恐懼〗:怕自己做錯,變壞,被腐敗

  〖基本欲望〗:希望自己是對的,好的,貞潔的,有誠信的

  

  韋馱菩薩:現天大將軍身時,爲四天王座下叁十二將之首,他在賢劫千佛中,爲最後一尊佛,名號爲樓至佛。漢地佛教寺院中,韋馱菩薩像常威武地立于最靠近寺院門口的四天王殿內,面向寺院,以守護道場。其形像大多爲身穿甲胄的雄壯武將,手持金剛杵,或以杵柱地,或雙手合十,將杵擱于肘間。韋馱菩薩現天大將軍身擔當佛教中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重任,爲佛教中護法金剛力士的代表之一,相傳,浙江臨安東天目山是韋馱菩薩的道場。

  

  第二型:全愛型、助人型(Helper/Giver)【觀世音菩薩潛質】

  【欲望特質】:追求服待

  〖基本困思〗:我若不幫助人,就沒有人會愛我。

  〖主要特征〗:渴望別人的愛或良好關系、甘願遷就他人、以人爲本、要別人覺得需要自己、常忽略自己 ;很在意別人的感情和需要,十分熱心,願意付出愛給別人,看到別人滿足地接受他們的愛,才會覺得自己活得有價值。

  〖主要特質〗:溫和友善、隨和 、絕不直接表達需要,婉轉含蓄、好好先生/小姐、慷慨大方、樂善好施

  〖生活風格〗:愛報告事實,逃避被幫助,忙于助人,否認問題存在。

  〖人際關系〗:

  助人型(Helper)顧名思義,你很喜歡幫人,而且主動,慷慨大方!雖然你對別人的需要很敏銳,但卻很多時忽略了自己的需要。在你來說,滿足別人的需要比滿足自己的需要更重要,所以你很少向人提出請求。這樣說來,你的自我並不強,很多時要靠幫助別人去肯定自己。

  〖自豪、驕傲〗

  第二型的你,是否覺得這個形容很不貼切?覺得很驚奇?其實,一向表現得助人爲快樂之本的你,是通過熱心幫助人去肯定自己,要朋友接納欣賞自己。所以當有朋友找你們幫助,你自是開心不已,也會有自豪和驕傲之感,因爲在過程中你得到肯定和滿足。

  〖占有、控製〗

  正因爲幫人得到這麼多的滿足,你們很想繼續這樣的關下去,這個很正常!可是,當你們「投資」下越多時間和心力,你希望得到的回報更多。很有可能,你們會很希望朋友會很「attach」你,甚至是只「attach」你一個,事事對你說,跟你分享。這便反映在你內心的占有欲,若然朋友非這樣對你,便會很失望,覺得他們背叛了你。甚或,你可能會對他們施加壓力,以控製他們。這裏當然不是說每個第二型都是這樣子,但當我們狀態不佳,心情不太好時,的確有機會出現以上傾向。多點留意自己的情緒反應,有助控製及改善!

  〖基本恐懼〗:不被愛,不被需要

  〖基本欲望〗:感受愛的存在

  

  觀音菩薩:梵文 Avalokiteśvara,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衆的)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淨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難時,只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所以稱觀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叁聖”。

  

  第叁型:成就型(Achiever/Motivator)【普賢菩薩潛質】

  【欲望特質】:追求成果

  〖基本困思〗:我若沒有成就,就沒有人會愛我。

  〖主要特征〗:強烈好勝心,喜歡認威,常與別人比較,以成就衡量自己的價值高低,著重形象,工作狂,懼怕表達內心感受 ;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肯定。是個野心家,不斷地追求有…

《內心解讀 叁、本來分:洞悉內心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