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P3

  ..續本文上一頁,明十二因緣生滅法。有跋陀和利經、阿濕具經、周那經等十經。

  □晡利多品:本品以晡利多經爲品名,集錄佛陀爲弟子、外道等說法的經典。有持齋經、箭毛經、法樂比丘尼經等十經。

  □例品:本品以《中阿含經》的最後一經例經爲品名,集錄波斯匿王贊歎佛陀的因緣,佛弟子說種種法等不同內容的經典。有法莊嚴經、第一得經、阿那律陀經、箭喻經等十一經。

   本經的特色

  □本經以僧伽比丘爲重。

  □本經是法義的闡明。

  □本經是修多羅勝義的延續。

  北傳《中阿含》計有漢譯、日譯、藏譯、梵本數種。漢譯《中阿含》的同本異譯,有昙摩難提翻譯的《中阿含》五十九卷,今已失傳。西藏大藏經中,有數經相當于漢譯的《中阿含》。近時于我國新疆地方發現的梵文殘卷中,也有數經相當于漢譯的《中阿含》。由支謙等譯,別出單經計有七十余經。另外,日譯的《國譯一切經》亦收有本經。

  本經今收錄于《高麗藏》第十七、十八冊、《碛砂藏》第十七冊、《龍藏》第四十六、四十七冊、《卍正藏》第二十二、二十叁冊、《大正藏》第一冊、《佛光大藏經.阿含藏》。

   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又作《長阿鋡經》。 二十二卷。後秦弘始十五年(43)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北傳四阿含之一。

  佛陀耶舍,東晉譯經家。罽賓國人。十叁歲出家,至十五歲,日誦經二叁萬言,二十七歲始受具足戒。常以讀誦爲務,專精不怠,博通大小乘。鸠摩羅什遊學時,曾師事之。後應羅什之請,于姚秦弘始年中(399|45)至長安,協助羅什譯出《十住經》,其後譯出《四分僧戒本》、《四分律》,並譯《長阿含經》,由竺佛念傳譯,道含筆受。所譯經典凡四部,八十四卷。師爲赤髭,又善解《毘婆沙》,故時人稱“赤髭毘婆沙”,又爲羅什之師,故有“大毘婆沙”之稱。

  竺佛念,東晉僧。涼州(甘肅武威)人。幼歲出家,志業清堅,于諷習衆經外,並兼習外典。苻秦建元年間(365|384),僧伽跋澄與昙摩難提等來到長安,受趙正之請,跋澄翻譯《婆須蜜所集論》,難提翻譯《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增一阿含經》、《中阿含經》等,其時師即擔任傳語的職務。

  據《梁高僧傳》卷一載,師于姚秦弘始年間譯出《菩薩璎珞經》、十住斷結經》、《出曜經》、《菩薩處胎經》、《中陰經》等五部,譽爲苻、姚時期的譯經宗師。

  本經是纂輯阿含經典中篇幅較長的經典而成。關于其名稱的由來,據《四分律》卷五十四、《五分律》卷叁十、《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等載,是以長經的總集,故有此名;《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載,破諸外道,是爲《長阿含》;《分別功德論》卷一則謂,長者,乃說久遠之事,意即曆劫而不絕。

  本經共四分叁十經,略述各經大意如下:

   第一分,以敘說佛行,稱贊佛德爲主。

  □大本經:敘說佛陀神通威德廣大,盡知過去無數劫事;記說七佛的要事及諸佛常法等。

  □遊行經:敘說佛陀臨入涅槃前,從羅閱城起,遊行各始,化導四衆及異學,最後到達拘屍那竭城,于娑羅雙樹間入涅槃,八王分舍利等。

  □典尊經:敘說帝釋向忉利天衆稱歎佛陀八無等法,大梵王隨喜說佛陀爲大典尊本生的諸大威德力。

  □闍尼沙經:敘說佛陀爲十六國中人民命終者記別,卻不爲摩竭國人記別,這是欲借闍尼沙神從梵天、忉利天、毘沙門天展轉得知摩竭國優婆塞因信受奉行佛法而證果生善道,使摩竭國人生大信心。

   第二分,是諸行的修習及佛陀說法的綱要。

  □小緣經:敘說佛陀以四法破斥婆羅門的種姓優越感。

  □轉輪聖王修行經:說明理想社會的實現,端賴七寶具足的轉輪聖王以正法治世。並敘述社會變動的情況及其因緣。

  □弊宿經:敘說迦葉童女以譬喻教化德高望重的弊宿婆羅門。

  □散陀那經:敘說佛陀爲尼俱陀梵志及其五百弟子說外道的苦行法不是解脫之道;能修習五戒十善、四無量心,才是第一苦行。

  □衆集經:敘說佛陀因患背痛,欲暫止息,令舍利弗爲諸比丘說法。舍利弗倡議當集如來所說正法,以防诤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十上經:敘說佛陀在瞻婆城命舍利弗說法,舍利弗說十上法,除衆結縛,得至泥洹,盡于苦際。共有五百五十法。

  □增一經:敘說佛陀依一增法爲諸比丘說義味清淨、梵行具足的真正微妙法。共計二百七十五法。

  □叁聚經:敘說佛陀以叁聚法爲諸比丘說義味清淨、梵行具足的微妙法。總計有一百六十五法。

  □大緣方便經:敘說十二因緣法難知難見。

  □釋提桓因問經:敘說帝釋請佛陀決疑。並敘帝釋成爲佛弟子後,于佛處所得真喜樂。

  □阿□夷經:敘說佛陀說有情世間的緣起,唯佛知之等。

  □善生經:記敘佛陀爲善生說示獲得美滿人生的六種正確人際關系。

  □清淨經:敘說佛弟子對句、義理不得诤訟是非,當共推求,盡共和合。爲使教團和合清淨,弟子當知有八解脫等法。

  □自歡喜經:敘說舍利弗因淨信佛、法而贊歎佛、法。

  □大會經:敘述佛與五百羅漢比丘在釋翅提國迦維林中,時十方天神皆來集會,以偈贊歎佛陀及比丘僧,魔王及諸鬼兵前來娆亂。佛陀教大衆念無放逸于戒、定、慧,方能盡諸苦本。

   第叁分,收錄對外道異學的論難。

  □阿摩晝經:敘說佛陀爲阿摩晝現叁十二相,示現如來具足十號功德及說聖戒。阿摩晝回報其師,師來詣佛,供佛受教,七日後命終,證不還果。

  □梵動經:敘說凡夫以佛陀持戒的小小因緣贊歎佛陀,佛陀的賢聖弟子則以佛陀具甚深微妙大光明法照破異學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等六十二見網、魔網、梵網的大因緣贊歎佛陀。

  □種德經:敘說佛陀與種德婆羅門共論成就婆羅門的五法,而度化種德婆羅門。

  □究羅檀頭經:敘說究羅檀頭婆羅門率領弟子觐見佛陀,請教叁種祭祀及十六祀具法。佛陀爲說本生時大祀之事,並說勝于大祀法果報的供僧不斷、起建僧房堂閣、叁歸五戒、慈心、出家等功德。婆羅門聞後,即放舍牛、羊等畜生,于佛所受叁皈五戒,並設齋供佛及弟子,直至證不還果。

  □堅固經:敘說佛陀不許諸弟子爲婆羅門等現神足上人法,佛陀但教弟子于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

  □□形梵志經:記敘佛陀爲□形梵志說示,或見苦行人有身壞命終墮地獄,或見苦行人身壞命終生天善處,並非呵責一切苦行人。又佛陀爲□形梵志說戒具足,見具足,勝諸苦行,微妙第一之法。

  □叁明經:敘說二婆羅門各認己道真正,能至梵天,互相诤論,後求決疑于佛陀。佛陀以日月、梯、河、山水暴起等譬喻,說明執著五欲者不得生梵天,行清淨梵行沙門得生梵天。

  □沙門果經:阿闍世王受壽命童子勸,往詣佛所求法。佛即爲說諸法,阿闍世王因而深信作業得報,于佛前忏悔弑父重罪,受叁歸五戒。

  □布吒婆樓經:敘說布吒婆樓梵志以諸梵志沙門婆羅門所提出有關“想生滅”四種相違逆論問佛,佛以是等言說皆有過咎,而說有因有緣而想生,有因有緣而想滅,如九次第定的想生、滅因緣。佛陀又回答梵志及象首舍利弗所提的種種問題。

  □露遮經:敘說佛陀勸化露遮婆羅門勿生惡見。

   第四分,記載世界的起源相狀。

  □世記經:敘述世界的形態,天地的成、住、壞、空,以及王統治世,四姓分化,地獄、天道等情況。

  本經的特色在于著重社會的教化,並由破斥當時的婆羅門與外道,及攝化諸天、魔、梵之中,表彰了佛陀的超越崇高,佛法的究竟。

  在南傳五部中,《長部》相當于本經。漢譯《長阿含》的別生經,有《七佛經》等二十余部。

  今收錄于《高麗藏》第十七冊、《碛砂藏》第十七冊、《龍藏》第五十冊、《卍正藏》第二十四冊、《大正藏》第一冊、《佛光大藏經.阿含藏》。

   增一阿含經

  《增一阿含經》,又作《增壹阿含經》。五十一卷。東晉瞿昙僧伽提婆譯。北傳四阿含之一。

  關于本經名稱的由來,據《五分律》卷叁十、《四分律》卷五十四所載,本經是依法數的次第,自一法順次增至第十一法而分類輯成,故稱增一。

  據《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載,《增一阿含》是佛陀爲諸天、世人隨時說法,總集而成。全經共分五十二品,四七二經。初設序品,敘述阿難傳誦、本經結集、優多羅受法的因緣等;次則依增數法將各小經分類輯集。其內容如下:

   一法

  □十念品:敘說修持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等十念法,可以成就神通,去諸亂想,得沙門果,自致涅槃。共有十經。

  □廣演品:對十念品中的十念一一分別廣演。共有十經。

  □弟子品:記說以阿若拘鄰比丘爲首的百位聲聞中,諸德行第一的比丘。共有十經。

  □比丘尼品:記說以大愛道比丘尼爲首的五十位聲聞中,諸德行第一的比丘尼。共有五經。

  □清信士品:記說以叁果商客爲首的四十位在家弟子中,諸德行第一的優婆塞。共有四經。

  □清信女品:記說以難陀難陀婆羅爲首的叁十位在家弟子中,諸德行第一的優婆夷。共有叁經。

  □阿須倫品:敘說如來出世有饒益衆生、安穩衆生、無明大暗滅除、叁惡道減少等大利益。共有十經。

  □一子品:敘說唯有一子一女的父母,恒念其子女成就大德行,若在家,如上首第一優婆塞、優婆夷;若出家,則如上座第一比丘、比丘尼。又說當發淨意,降伏惡心,勿生穢行,令趣善道等。共有十經。

  □護心品:敘說當學無放逸行,當守護心;不惱不害一切衆生;平等心行施;爲福莫厭;一心念佛等。共有十經。

  □不還品:敘說降伏貪、瞋、癡等惡心,證阿那含果等。共有十經。

  …

《《阿含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