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是我聞專題開示

  如是我聞專題開示

  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

  今天我爲大家做一個特別的專題開示:“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它的真實法理法義。

  大家知道叁藏十二部經每一部經正文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如是我聞”是一切經典開宗明義第一句話。

  不管是中國人或者是外國人,在寫文章的時候,一篇文章題目是不是最重要啊?整個的文章就是圍繞這個題目而展開,所以往往一篇文章的題目它就是這篇文章的靈魂、綱領、核心、濃縮和精華。整個文章的內容,就是圍繞這個綱領而展開,這叫綱舉目張。

  叁藏十二部經,每部經都有標題。標題呢,千差萬別。可是每一部經的第一句話卻是共同的一句話,也就是說這句話是叁藏十二部經一切經典的共同的總標題。所以這句話非同小可啊。我們真正把這句話搞明白,我告訴你,就等于貫通了叁藏十二部經;不僅如此,你也貫通了佛法與一切的世間法,也貫通了整個森羅萬象、十法界一切萬法。

  所以“如是我聞”這句話對于我們修行人來說,舉足輕重,它是我們入佛門的關口。

  我曾在幾年前著重從叁個角度來論述我們淨土法門,修行的綱領和次第。

  第一段內容就是提出念佛不能往生,不能成佛。

  第二段內容就是提出念佛一定成佛,念佛一定往生。

  第叁段內容呢就是提出念佛當下成佛,當下往生。

  我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說法,理由就是依據“如是我聞”。概括的講就是:“如”者阿也;“是”者彌陀也;“我”者佛也 ;“如是我”阿彌陀佛也。“聞”者見道也。“如是我聞”萬法皆成;“如是我不聞”萬法皆不成。所以這個法傳出以後,在同修中震動很大。

  所以我們今天是針對許多同修的要求,詳細具體的從五個方面解釋“如是我聞”。

  第一、略說“如是我聞”的緣起及作用

  當年佛在世49年講經,大小幾百會,任何一個法會,任何一部經典從來沒有在任何一部經典上提到“如是我聞”四字,包括在《法華經》《楞嚴經》皆未提起。而是在佛滅度之前,由摩诃迦葉尊者授意阿難尊者向佛請法。當時呢阿難還有點情執,看到佛就要離開大衆而去,禁不住悲痛欲絕。所以由摩诃伽葉提醒,阿難尊者請問佛:“在您滅度以後,我們衆弟子在結集整理您老人家四十九年所講一切經法每一部經時,開頭如何設立?”佛說:用“如是我聞”,這是佛的遺囑。

  當時在印度這個民族,有他的文化特征,有他的個別性。各家各派自成一體。爲了互相區別開,所以每個團體、每個學派在文章的第一句話,必須用相同的開頭語。比如說那些自然外道,以有爲宗的,每一部經開頭第一句話必然用“籲”;以空爲宗的,他一定是用“阿”。這是打比方。九十六個外道九十六個團體,他們的開頭語都各自不同,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何況我們的佛法,它是诠釋宇宙人生的真理,當然絕對不可以混同于外道。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佛恒順世間法用“如是我聞”作爲我們佛教經典的開頭語。這是講他的源起。

  那麼這個開頭語形成了以後,在當時起到四個作用:

  第一個作用是斷除衆疑。怎麼個斷疑呢?阿難尊者無量劫以來,雖然沒有成正果,但是阿難的形象非常莊嚴、心地非常慈悲善良。據說佛有叁十二大人相,阿難就有叁十。所以當阿難將佛四十九年所講之法一句一句講出來,由法會大衆共同通過的時候,第一句講出“如是我聞”大家就明白了。這是阿難代佛傳法。否則的話,大家會以爲,不是佛滅度了麼?佛怎麼又出世了?或者認爲現在阿難成佛了,或者是不是又有佛到我們這裏來示現?這也是幹擾清淨心。所以“如是我聞”一出口,大家都知道這是佛臨終遺囑。

  第二個作用是息诤。參加收集整理經典的都是證四果的大阿羅漢。你說阿難是過目不過,這些阿羅漢哪一個不是過目不忘啊?哪一個不是入耳成誦啊?誰不想登臺像阿難那樣做個領頭人,來收集整理佛的經典啊。但是大家請不要誤解,阿羅漢已經破除了我執,他絲毫沒有名利之爭,但是弘法利生人人有責。阿難把“如是我聞”一說,這些阿羅漢自然也就解除了競诤的心態。阿難身爲佛的侍者、佛的法藏,依佛的教誨講“如是我聞”,然後再把佛在各個時空點所講之法敘述出來,這是理所當然。

  第叁個作用是區別于外道。讓大家一目了然,這是佛法經典。有些人讀各種經典時,他首先要看這是哪一派的經典。所以這個“如是我聞”起到這個作用。

  第四個作用是利于修行。“如是我聞”通大通小。各種不同層次的修行人以不同的觀照,指導自己的修持。

  第二.诠釋“如是我聞”真實法理法義。

  講這句法的法理法義, 也就是講他的真實義。這個“如是我聞” 這四個字述盡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講透了我們的本來面目。它對整個十法界森羅萬象、一切的萬法他的來龍去脈、相互之間的關系,作了高度概括、總結和提煉。不是世間法可以來評價比擬的。講到底,他就是“明心見性”之說。

  按照我們佛法裏講“如是我聞”真正的實義,就是在講萬法的本來面目。萬法就是一個“我”,“我”就是萬法。就是我們一個念;就是講無分別法。可是沒有分別法,你這麼籠統的講,誰會相信啊,衆生不能開智慧啊。所以在佛法裏用藏、通、別、圓的分別法,把“如是我聞”分別開示。

  所以這裏就分別性而言:“如”是我們的自性本心。它沒有任何的形相、大小、動靜,但它卻是真實的存在。而“是”是講萬法萬相。有自己個別的形相、大小、多少、高矮、胖瘦、紅黃、黑白、有情還是無情等;總之我們能夠耳聞目睹、身受心想所涉及的一切的範圍都叫相都叫“是”。

  “我”就是把“如”和“是”圓融圓滿圓通爲一體。

  把一個真心本來面目說爲“如”和“是”,說爲性和相。而這個性和相呢,我們不要以爲它是合在一起才是一、才是我,不是的。這個性當下就是相,相當下就是性。你講它是一嗎?它有性和相這兩種概念。你講它是二吧?它當下就是一。

  “聞”就是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是見道了。

  “如是我”這是一個本體,不管你“聞”也好,不“聞”也罷,都是一個“如是我”。

  那麼“聞”了以後,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在因地的凡夫,他當下轉凡夫的業報身爲佛菩薩的願身,成爲分真即佛。再進一步的依此修行成究竟圓滿之佛。所以我們果真把這個道理搞明白,我們就叫“明心見性”,我們就叫了生脫死,就叫往生(妄心往生到真心裏)。下面我們打比方,來觀照這個道理。

  什麼叫“如是我聞”?比如師父在這裏講:“一二叁四五”或者講“《妙法蓮華經》”。講出來的話,空氣有震動,這是不是有形有相啊?這種有形有相,我們的耳朵可以感覺到。那麼“一二叁四五”和《妙法蓮華經》它有文字之形,當我們講出的時候,眼睛是不是能看到啊?﹙銀幕上現出這些字﹚我們凡是識字的同修,都知道是什麼字形,是不是對應我們的眼根啊?那麼這個“一二叁四五”和《妙法蓮華經》還有它的字義,“一二叁四五”表數量,《妙法蓮華經》是表法,那麼它的含義,我們腦袋思維一下就能知道,這是不是對應我們意根呐?

  我們從殊勝意義上來講,任何一法都有它的法味,但是我們人道的衆生煩惱習氣比較重,很難體會出這個法的真實法理法義。所以我剛才講出的這句話,我們可以籠統的稱爲相,稱爲是“如是”的“是”。

  那麼讓我門再想一想,在我嘴巴沒有講、耳朵沒有聽、腦袋沒有想之前,這“一二叁四五、妙法蓮華經”這幾個字的字形、字義、字相、字味,它在不在啊?它一定在。是不是?雖然在,你能不能看到?聽到?聞到?嗅到?或者嘗到?不能。一旦看到、聽到或者想到,它已經變質了,它就變成了“是”。雖然它沒有任何形相,沒有所能感覺到的任何東西,它在不在?它一定是在。如果不在的話,你怎麼樣想都想不起來,就更不用說講出來了。講不出來就更不會聽到、看到了。所以這就是“如”,這還只是通教的“如”,可以方便說爲“如”。

  世間人他不相信這個事實,他認爲眼見爲實、耳聽爲虛。你講這個無形無相真實存在的東西,你怎麼講他都不會相信。所以六道凡夫,可憐就可憐在這裏,執相昧性、心往外攀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以及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執著在六種身根裏,並且做種種的妄想、分別。所以他不能出六道輪回,不能了脫生死。

  我們果真能見到通教、別教、圓教的“如”,在佛法裏稱“明心見性”。通教別教要通過行持修證才能見到“如”。圓教可以通過聽經聞法,明白《法華經》《楞嚴經》所講一心叁藏之理,當下見道,明心見性。但是你必須在刻骨銘心的、深信不疑的前提下,並且徹底懂得了、明白了,所以有道無道我們自己知道。果真見“如”最低保障線不落叁惡道,最高果位上不封頂。

  所以我們問一問自己 ,我們現在果真、刻骨銘心懂得並且明白、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我們的肉團等等等,就是由無形無相的那個“如”變出來的 ,請把手舉起來給我看看。舉高一點,好,請放下。我們現在還沒有聽明白的同修也把手舉起來,九個。沒有關系。師父會在這堂課中反複講這個法,這個法太重要太重要了。

  那麼我們剛才講的人是這樣,那麼牛馬豬羊等也都是這樣。所以一切的有情物,包括蒼蠅蚊子它們都有意識心,都有這個能動性。佛法是講萬法平等。

  那麼我們再看看這個無情物。隨便舉一個喝水的茶杯蓋,我們看這個東西,它是不是“如是我”?我們面對的茶杯蓋,它是一塊鐵,就是“是”,這個沒有懷疑的。那我們現在看這個鐵,它是怎麼來的?它在沒有形成鐵之前,它雖然在,你能不能看到這個形相?不能看到。因爲鐵是從礦石中提煉出來的,礦石又從泥巴裏來。那麼這個泥巴,是從哪裏來的啊?是不是心變出來的?這就是“如”。

  我記得我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如是我聞專題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放生特別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