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专题开示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做一个特别的专题开示:“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它的真实法理法义。
大家知道三藏十二部经每一部经正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如是我闻”是一切经典开宗明义第一句话。
不管是中国人或者是外国人,在写文章的时候,一篇文章题目是不是最重要啊?整个的文章就是围绕这个题目而展开,所以往往一篇文章的题目它就是这篇文章的灵魂、纲领、核心、浓缩和精华。整个文章的内容,就是围绕这个纲领而展开,这叫纲举目张。
三藏十二部经,每部经都有标题。标题呢,千差万别。可是每一部经的第一句话却是共同的一句话,也就是说这句话是三藏十二部经一切经典的共同的总标题。所以这句话非同小可啊。我们真正把这句话搞明白,我告诉你,就等于贯通了三藏十二部经;不仅如此,你也贯通了佛法与一切的世间法,也贯通了整个森罗万象、十法界一切万法。
所以“如是我闻”这句话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说,举足轻重,它是我们入佛门的关口。
我曾在几年前着重从三个角度来论述我们净土法门,修行的纲领和次第。
第一段内容就是提出念佛不能往生,不能成佛。
第二段内容就是提出念佛一定成佛,念佛一定往生。
第三段内容呢就是提出念佛当下成佛,当下往生。
我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说法,理由就是依据“如是我闻”。概括的讲就是:“如”者阿也;“是”者弥陀也;“我”者佛也 ;“如是我”阿弥陀佛也。“闻”者见道也。“如是我闻”万法皆成;“如是我不闻”万法皆不成。所以这个法传出以后,在同修中震动很大。
所以我们今天是针对许多同修的要求,详细具体的从五个方面解释“如是我闻”。
第一、略说“如是我闻”的缘起及作用
当年佛在世49年讲经,大小几百会,任何一个法会,任何一部经典从来没有在任何一部经典上提到“如是我闻”四字,包括在《法华经》《楞严经》皆未提起。而是在佛灭度之前,由摩诃迦葉尊者授意阿难尊者向佛请法。当时呢阿难还有点情执,看到佛就要离开大众而去,禁不住悲痛欲绝。所以由摩诃伽叶提醒,阿难尊者请问佛:“在您灭度以后,我们众弟子在结集整理您老人家四十九年所讲一切经法每一部经时,开头如何设立?”佛说:用“如是我闻”,这是佛的遗嘱。
当时在印度这个民族,有他的文化特征,有他的个别性。各家各派自成一体。为了互相区别开,所以每个团体、每个学派在文章的第一句话,必须用相同的开头语。比如说那些自然外道,以有为宗的,每一部经开头第一句话必然用“吁”;以空为宗的,他一定是用“阿”。这是打比方。九十六个外道九十六个团体,他们的开头语都各自不同,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何况我们的佛法,它是诠释宇宙人生的真理,当然绝对不可以混同于外道。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佛恒顺世间法用“如是我闻”作为我们佛教经典的开头语。这是讲他的源起。
那么这个开头语形成了以后,在当时起到四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断除众疑。怎么个断疑呢?阿难尊者无量劫以来,虽然没有成正果,但是阿难的形象非常庄严、心地非常慈悲善良。据说佛有三十二大人相,阿难就有三十。所以当阿难将佛四十九年所讲之法一句一句讲出来,由法会大众共同通过的时候,第一句讲出“如是我闻”大家就明白了。这是阿难代佛传法。否则的话,大家会以为,不是佛灭度了么?佛怎么又出世了?或者认为现在阿难成佛了,或者是不是又有佛到我们这里来示现?这也是干扰清净心。所以“如是我闻”一出口,大家都知道这是佛临终遗嘱。
第二个作用是息诤。参加收集整理经典的都是证四果的大阿罗汉。你说阿难是过目不过,这些阿罗汉哪一个不是过目不忘啊?哪一个不是入耳成诵啊?谁不想登台像阿难那样做个领头人,来收集整理佛的经典啊。但是大家请不要误解,阿罗汉已经破除了我执,他丝毫没有名利之争,但是弘法利生人人有责。阿难把“如是我闻”一说,这些阿罗汉自然也就解除了竞诤的心态。阿难身为佛的侍者、佛的法藏,依佛的教诲讲“如是我闻”,然后再把佛在各个时空点所讲之法叙述出来,这是理所当然。
第三个作用是区别于外道。让大家一目了然,这是佛法经典。有些人读各种经典时,他首先要看这是哪一派的经典。所以这个“如是我闻”起到这个作用。
第四个作用是利于修行。“如是我闻”通大通小。各种不同层次的修行人以不同的观照,指导自己的修持。
第二.诠释“如是我闻”真实法理法义。
讲这句法的法理法义, 也就是讲他的真实义。这个“如是我闻” 这四个字述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讲透了我们的本来面目。它对整个十法界森罗万象、一切的万法他的来龙去脉、相互之间的关系,作了高度概括、总结和提炼。不是世间法可以来评价比拟的。讲到底,他就是“明心见性”之说。
按照我们佛法里讲“如是我闻”真正的实义,就是在讲万法的本来面目。万法就是一个“我”,“我”就是万法。就是我们一个念;就是讲无分别法。可是没有分别法,你这么笼统的讲,谁会相信啊,众生不能开智慧啊。所以在佛法里用藏、通、别、圆的分别法,把“如是我闻”分别开示。
所以这里就分别性而言:“如”是我们的自性本心。它没有任何的形相、大小、动静,但它却是真实的存在。而“是”是讲万法万相。有自己个别的形相、大小、多少、高矮、胖瘦、红黄、黑白、有情还是无情等;总之我们能够耳闻目睹、身受心想所涉及的一切的范围都叫相都叫“是”。
“我”就是把“如”和“是”圆融圆满圆通为一体。
把一个真心本来面目说为“如”和“是”,说为性和相。而这个性和相呢,我们不要以为它是合在一起才是一、才是我,不是的。这个性当下就是相,相当下就是性。你讲它是一吗?它有性和相这两种概念。你讲它是二吧?它当下就是一。
“闻”就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见道了。
“如是我”这是一个本体,不管你“闻”也好,不“闻”也罢,都是一个“如是我”。
那么“闻”了以后,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在因地的凡夫,他当下转凡夫的业报身为佛菩萨的愿身,成为分真即佛。再进一步的依此修行成究竟圆满之佛。所以我们果真把这个道理搞明白,我们就叫“明心见性”,我们就叫了生脱死,就叫往生(妄心往生到真心里)。下面我们打比方,来观照这个道理。
什么叫“如是我闻”?比如师父在这里讲:“一二三四五”或者讲“《妙法莲华经》”。讲出来的话,空气有震动,这是不是有形有相啊?这种有形有相,我们的耳朵可以感觉到。那么“一二三四五”和《妙法莲华经》它有文字之形,当我们讲出的时候,眼睛是不是能看到啊?﹙银幕上现出这些字﹚我们凡是识字的同修,都知道是什么字形,是不是对应我们的眼根啊?那么这个“一二三四五”和《妙法莲华经》还有它的字义,“一二三四五”表数量,《妙法莲华经》是表法,那么它的含义,我们脑袋思维一下就能知道,这是不是对应我们意根呐?
我们从殊胜意义上来讲,任何一法都有它的法味,但是我们人道的众生烦恼习气比较重,很难体会出这个法的真实法理法义。所以我刚才讲出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笼统的称为相,称为是“如是”的“是”。
那么让我门再想一想,在我嘴巴没有讲、耳朵没有听、脑袋没有想之前,这“一二三四五、妙法莲华经”这几个字的字形、字义、字相、字味,它在不在啊?它一定在。是不是?虽然在,你能不能看到?听到?闻到?嗅到?或者尝到?不能。一旦看到、听到或者想到,它已经变质了,它就变成了“是”。虽然它没有任何形相,没有所能感觉到的任何东西,它在不在?它一定是在。如果不在的话,你怎么样想都想不起来,就更不用说讲出来了。讲不出来就更不会听到、看到了。所以这就是“如”,这还只是通教的“如”,可以方便说为“如”。
世间人他不相信这个事实,他认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你讲这个无形无相真实存在的东西,你怎么讲他都不会相信。所以六道凡夫,可怜就可怜在这里,执相昧性、心往外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及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执着在六种身根里,并且做种种的妄想、分别。所以他不能出六道轮回,不能了脱生死。
我们果真能见到通教、别教、圆教的“如”,在佛法里称“明心见性”。通教别教要通过行持修证才能见到“如”。圆教可以通过听经闻法,明白《法华经》《楞严经》所讲一心三藏之理,当下见道,明心见性。但是你必须在刻骨铭心的、深信不疑的前提下,并且彻底懂得了、明白了,所以有道无道我们自己知道。果真见“如”最低保障线不落三恶道,最高果位上不封顶。
所以我们问一问自己 ,我们现在果真、刻骨铭心懂得并且明白、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我们的肉团等等等,就是由无形无相的那个“如”变出来的 ,请把手举起来给我看看。举高一点,好,请放下。我们现在还没有听明白的同修也把手举起来,九个。没有关系。师父会在这堂课中反复讲这个法,这个法太重要太重要了。
那么我们刚才讲的人是这样,那么牛马猪羊等也都是这样。所以一切的有情物,包括苍蝇蚊子它们都有意识心,都有这个能动性。佛法是讲万法平等。
那么我们再看看这个无情物。随便举一个喝水的茶杯盖,我们看这个东西,它是不是“如是我”?我们面对的茶杯盖,它是一块铁,就是“是”,这个没有怀疑的。那我们现在看这个铁,它是怎么来的?它在没有形成铁之前,它虽然在,你能不能看到这个形相?不能看到。因为铁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矿石又从泥巴里来。那么这个泥巴,是从哪里来的啊?是不是心变出来的?这就是“如”。
我记得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如是我闻专题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