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宇宙萬有本體論(17)

  後面這個二十六修淨土法門,就是導歸淨土,正合我意。如果它沒有安排這第二十六這一則,我覺得它不夠圓滿,它安排了這二十六修淨土行,啊,我覺得太棒了,正合我意。前面講都講得非常好,後面如果沒有這一章,修淨土行,那是美中不足,它剛好這個修淨土行,正合我意。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就是叫你要修淨土法門。“二六 修淨土行,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恒沙功德,總在心源”,這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就是美在這個地方,他用方寸,底下就用心源,同樣是講心,但是他能夠把一個句子講得非常的美。如果兩個句子,都用心源就不好聽。百千法門,同歸心源,恒沙功德,總在心源。這句子重複的出現就減少了那個文章的美。百千法門不離開這個方寸,這就是我們這一顆心。因爲這心一點點,所以指方寸,那麼恒沙功德,總在心源,還是離不開這個心,“最上乘法,了第一義”第一義就是中道義,就是實相義。就是畢竟空義,就是無生義。最上乘法就是成就佛道,圓滿究竟菩提叫做最上乘法,而小乘爲什麼不成爲最上乘法呢?那麼它不夠圓滿,“了第一義,以爲根本,最捷最穩”。就是用這個第一義,中道實相來作爲修行的根本,是最捷,捷就是最快的,那時捷運,最穩當。“念佛求生,以登不退”不退轉就是七地菩薩,八地菩薩的境界,阿裨跋致,《彌陀經》講的阿裨跋致,念佛求生,以登不退轉。“第一義谛,叁藏總綱”叁藏總綱,那麼就是戒,定,慧了,經,律,論,講的就是經,律,論,離不開戒,定,慧了,第一義谛,叁藏總綱,“一切法門,法法皆入”,第一義谛,這是指大乘法,大乘法是法法圓融,法法中道,法法平等,小乘是取舍,比如說修四念處,修觀照的法門,觀死亡,觀這個無常。所以,小乘有下手的地方,修小乘有感覺,有一點點成就,因爲觀不淨觀,觀這個無常觀。觀這個種種的四念處,他很容易就受益。那麼爲什麼呢?因爲直截了當的去透視這個假相。但是久修不淨的話,對圓滿的菩提就沒有辦法,爲什麼,他自己認爲世間苦,自己了脫。所以要究竟菩提,圓滿的菩提,還是一定要進入大乘法的最後的階位,“《圓覺經》雲,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圓照,就是圓滿的觀照,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無相一定是最圓滿的,究竟無相,那當然是圓滿觀照,如果我們當下就無心,那一切事情就圓滿了,夫妻爲什麼會吵架,因爲看法不同,知見立知,師徒爲什麼會吵架,知見立知,看法不同,對不對?衆生爲什麼會吵架,爲什麼會殺人放火,生命觀不一樣,這個就是五濁惡世第一個是劫濁,劫濁是總稱,見濁,煩惱濁,這個見濁是知見的不一樣,那就沒有辦法圓滿,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怎麼能夠圓照清淨覺相,那一定要見性,明心見性,所以師父在這個林口體育館講的,那個五次的達摩大師的《見性論》,麻煩諸位再聽一遍,那麼這一次我到新加坡跟馬來西亞要講十場,就是要把達摩大師的《見性論》用國語在诠釋一遍,然後再加更多的資料,然後,希望這個錄音帶能夠流通到華人的區域。因爲在臺灣,幾乎都是用臺語。所以很可惜,這種見性法門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外省人聽不懂,很可惜,所以生爲外省人,也有一點障礙。這次去了要用國語講。再把《見性論》重複的再講一遍。出國名額剩下四個,五個而已,很快就滿了。底下,說清淨覺相,“永斷無明”,要怎麼能夠斷無明呢?那一定要見性,見性就見到平等的心性了,了解平等法了,無明就是指根本無明,不是指枝末無明,斷我執叫做枝末無明,斷法執是菩薩的境界,斷根本無明是佛的境界,包括那些微細的無明,都斷盡了叫做永斷無明,“方成佛道”,這個佛道是指大乘佛,不是指小乘佛,“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麻煩這四句話劃兩條紅線,你要修行,要得到最大的根本,希望要抓得准,譬如說你生病,健康受到了威脅,怎麼辦,要找醫生,醫生看完以後要打針,你要找血管,你總不能說一直拼命找來找去,在義理上一直研究就像在找血管一樣,可是你一定要使他的病好,一定要一針紮下去,一針見血,然後把藥送進去,才能夠讓這個色身再繼續健康起來,簡單講的話一個人修行不能說在信心,解門裏面一直打轉,他一定要深入觀照,少許的幾句話他就可以受益一生一世,譬如是你了解到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無常,這兩句話,在一個真正修行人來講的話,這兩句他就開始觀照,就象一針紮下去,在心性上下工夫,這是真正的一個修行人,很快就會得到解脫,但是如果說我們只是聽一聽,參考,參考,在意識觀裏面或者是學理方面,念一念,同時也講給別人聽,而自己不受益,真正如實的修行叫做觀,而不是說隨隨便便來聽聽法,來結結善緣。“此法名爲,十方如來,最勝秘密,心地法門”就是什麼,圓照清淨覺相,觀心究竟解脫,“亦得名爲,一切凡夫,入如來地”,之,加一個字,“頓悟法門”這也是一起念的,一切凡夫要進入如來地的頓悟法門,當然就是要見性,那麼見性就是圓照。見到平等的心性,就是清淨的覺相,就頓悟了,“自覺聖智,內證境界,”這一句來自于《楞伽經》自覺聖智就是自己覺悟,而自己非常的清楚已經覺悟,有一個信徒來問,說:師父,開悟的人他知道開悟嗎?他絕對清清楚楚。那麼開悟的人他自己講開悟是不是執著,不對,他只是爲了方便衆生,所以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講,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就是這樣子,我是已經成佛,你們還沒有成佛,佛在律學也是這樣講的,自己開悟,那一定是很清楚的,也不著一個開悟之相,因爲開悟的人是無相可得。所以這個自覺聖智,就是自內證。叫做證量,有了證量的人他感覺到這個平等的心性。他內心不起伏。再大,再困難的事情他都可以放得下,看得開,這個內證的境界,禅也好,淨也好,密宗也好,律宗也好。“同證之點”同證之點是什麼?同證圓滿的清淨覺相。都是一樣的,禅爲什麼講即心即佛,淨土講自性就是淨土嘛,密宗講叁密相應,叁密清淨,叁密相應,那當然也是佛了,律宗到最後就講自性就是戒,律宗也是一樣的,戒,沒有所謂的破戒,沒有所謂的持戒。也沒有所謂來,沒有所謂去,統統沒有,何以故,心性本生,本不滅,破戒人也不失戒體,受戒人也不得戒體,何以故,本不生,本來不滅,破戒,持戒方便說,這毗尼作持就講得非常清楚,所以這個《四分律》就通大乘這個涅槃,大乘的圓滿涅槃,所以說不生不滅是禅,淨,律,密的最高修行指導原則,令心所向,皆無所障礙,你無所執著,但不壞事相的因果。所以這個同證之點,這個點就是最高了,top同證之點,因此修禅,修淨土都不要互相攻擊,修密宗,修律宗也不可以互相攻擊,修行人一定要有一個包容的心性。包容的心性,這個小乘一看到他持咒一下就列爲外道,就呵斥,外道,這小乘一走對了,很好,要走錯了,就不歸路,什麼叫不歸路呢?他每一部經典都要探討是真,是僞,《楞嚴經》是僞經,《地藏經》是僞經。大乘所講的神通都是僞經。這是小乘最多談的,大,小乘爭執了一千多年,而且大乘禅宗已經造就了多少的祖師大德成就,這個哪裏是小乘可以想象的,密宗的密勒日巴那種成就,神通自在,那種教理的無生,《密勒日巴傳》你看過嗎?你們去看一看,那怎麼得了,密宗的成就,淨土宗的印光大師那生死自在,說來就來,說去就去,每天持四十九遍大悲咒,持多少的咒,念多少的佛,那持戒的清淨,臨命終四個月以前就知道了,他是十一月幾號要走的,所以說我們一定要了解,淨土宗的這個大德,他的生死是這麼自在。這哪裏是小乘可以比擬的,根本沒有辦法比的,印光大師他走的時候是幾個月以前就把這個事情交代,哪一個人要當主持,哪一個人要做佛像,這個道場的狀況統統都交代清楚了,坐化24個小時頭沒有低下來,你去告訴泰國,泰國哪一個比丘有辦法這樣子。泰國從以前到現在我才聽到過證五個阿羅漢果。緬甸也是這樣,緬甸到現在有兩個阿羅漢果,泰國現在有叁個阿羅漢果。這是公認的,他們的生死都不一定這麼自在我告訴你,說實在話的,哪個坐著,他就是這樣子,那些證阿羅漢的都是哪裏,都是農夫,農夫出家的,他出家以後就修什麼觀,修苦觀,修不淨觀,這是泰國的一個故事,農夫他很苦的,他苦得沒有供養,爲什麼,沒有人要理他,又不認識字,有一次他去聽人家開示,修不淨觀,觀照,這是小乘最多的,對不對?觀身不淨,觀法無我,觀心無常等等這些,修四念處,他就放棄工作,年紀大了開始修,五六十歲了,就修,他就觀照叁個月,觀無常,法法都是無常,一下子,叁個月證初果,他那個用功是二十四個小時都觀無常的,他不是像我們念一念,念一念,待會累了就休息,他二十四個小時統統觀無常,注意觀自己的起心動念,觀無常觀久了,就與空相應,因爲得也是無常,失也是無常,夫妻再恩愛也是無常,擁有再多的金錢也是無常。他用這種無常一直入觀,叁個月證初果阿羅漢,他去請教他的上人,他上人說:那就繼續,再繼續觀,他一開始修別相念,後來就修總相念,觀心無常,觀法也是無常,觀身也是無常,一切法統統無常,一切法也統統無我,一切法統統不淨,一切法統統不可得,這個就是禅宗,進入禅宗,,一下子就經過四個月就證二果阿羅漢,後來就一直用功,減少睡眠,過午不食,然後持戒清淨,經過了幾年,證了四果阿羅漢,這是公認的證阿羅漢果的,緬甸也是有一個這樣子,緬甸是一個做勞苦,苦工的,苦工,他們就是對苦有所體會,對苦有所體會,叁世諸佛以苦爲良師。這樣子也才兩個,叁個,才幾個阿羅漢,要是用我們中國大乘這個大開悟的人,那是站著往生的,說來就來,說去就去的,那個皇帝要砍他頭的時候,他在幾千裏外,就知道皇帝派兵來…

《宇宙萬有本體論(1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