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这个二十六修净土法门,就是导归净土,正合我意。如果它没有安排这第二十六这一则,我觉得它不够圆满,它安排了这二十六修净土行,啊,我觉得太棒了,正合我意。前面讲都讲得非常好,后面如果没有这一章,修净土行,那是美中不足,它刚好这个修净土行,正合我意。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就是叫你要修净土法门。“二六 修净土行,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恒沙功德,总在心源”,这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就是美在这个地方,他用方寸,底下就用心源,同样是讲心,但是他能够把一个句子讲得非常的美。如果两个句子,都用心源就不好听。百千法门,同归心源,恒沙功德,总在心源。这句子重复的出现就减少了那个文章的美。百千法门不离开这个方寸,这就是我们这一颗心。因为这心一点点,所以指方寸,那么恒沙功德,总在心源,还是离不开这个心,“最上乘法,了第一义”第一义就是中道义,就是实相义。就是毕竟空义,就是无生义。最上乘法就是成就佛道,圆满究竟菩提叫做最上乘法,而小乘为什么不成为最上乘法呢?那么它不够圆满,“了第一义,以为根本,最捷最稳”。就是用这个第一义,中道实相来作为修行的根本,是最捷,捷就是最快的,那时捷运,最稳当。“念佛求生,以登不退”不退转就是七地菩萨,八地菩萨的境界,阿裨跋致,《弥陀经》讲的阿裨跋致,念佛求生,以登不退转。“第一义谛,三藏总纲”三藏总纲,那么就是戒,定,慧了,经,律,论,讲的就是经,律,论,离不开戒,定,慧了,第一义谛,三藏总纲,“一切法门,法法皆入”,第一义谛,这是指大乘法,大乘法是法法圆融,法法中道,法法平等,小乘是取舍,比如说修四念处,修观照的法门,观死亡,观这个无常。所以,小乘有下手的地方,修小乘有感觉,有一点点成就,因为观不净观,观这个无常观。观这个种种的四念处,他很容易就受益。那么为什么呢?因为直截了当的去透视这个假相。但是久修不净的话,对圆满的菩提就没有办法,为什么,他自己认为世间苦,自己了脱。所以要究竟菩提,圆满的菩提,还是一定要进入大乘法的最后的阶位,“《圆觉经》云,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圆照,就是圆满的观照,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无相一定是最圆满的,究竟无相,那当然是圆满观照,如果我们当下就无心,那一切事情就圆满了,夫妻为什么会吵架,因为看法不同,知见立知,师徒为什么会吵架,知见立知,看法不同,对不对?众生为什么会吵架,为什么会杀人放火,生命观不一样,这个就是五浊恶世第一个是劫浊,劫浊是总称,见浊,烦恼浊,这个见浊是知见的不一样,那就没有办法圆满,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怎么能够圆照清净觉相,那一定要见性,明心见性,所以师父在这个林口体育馆讲的,那个五次的达摩大师的《见性论》,麻烦诸位再听一遍,那么这一次我到新加坡跟马来西亚要讲十场,就是要把达摩大师的《见性论》用国语在诠释一遍,然后再加更多的资料,然后,希望这个录音带能够流通到华人的区域。因为在台湾,几乎都是用台语。所以很可惜,这种见性法门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外省人听不懂,很可惜,所以生为外省人,也有一点障碍。这次去了要用国语讲。再把《见性论》重复的再讲一遍。出国名额剩下四个,五个而已,很快就满了。底下,说清净觉相,“永断无明”,要怎么能够断无明呢?那一定要见性,见性就见到平等的心性了,了解平等法了,无明就是指根本无明,不是指枝末无明,断我执叫做枝末无明,断法执是菩萨的境界,断根本无明是佛的境界,包括那些微细的无明,都断尽了叫做永断无明,“方成佛道”,这个佛道是指大乘佛,不是指小乘佛,“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麻烦这四句话划两条红线,你要修行,要得到最大的根本,希望要抓得准,譬如说你生病,健康受到了威胁,怎么办,要找医生,医生看完以后要打针,你要找血管,你总不能说一直拼命找来找去,在义理上一直研究就像在找血管一样,可是你一定要使他的病好,一定要一针扎下去,一针见血,然后把药送进去,才能够让这个色身再继续健康起来,简单讲的话一个人修行不能说在信心,解门里面一直打转,他一定要深入观照,少许的几句话他就可以受益一生一世,譬如是你了解到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无常,这两句话,在一个真正修行人来讲的话,这两句他就开始观照,就象一针扎下去,在心性上下工夫,这是真正的一个修行人,很快就会得到解脱,但是如果说我们只是听一听,参考,参考,在意识观里面或者是学理方面,念一念,同时也讲给别人听,而自己不受益,真正如实的修行叫做观,而不是说随随便便来听听法,来结结善缘。“此法名为,十方如来,最胜秘密,心地法门”就是什么,圆照清净觉相,观心究竟解脱,“亦得名为,一切凡夫,入如来地”,之,加一个字,“顿悟法门”这也是一起念的,一切凡夫要进入如来地的顿悟法门,当然就是要见性,那么见性就是圆照。见到平等的心性,就是清净的觉相,就顿悟了,“自觉圣智,内证境界,”这一句来自于《楞伽经》自觉圣智就是自己觉悟,而自己非常的清楚已经觉悟,有一个信徒来问,说:师父,开悟的人他知道开悟吗?他绝对清清楚楚。那么开悟的人他自己讲开悟是不是执著,不对,他只是为了方便众生,所以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讲,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就是这样子,我是已经成佛,你们还没有成佛,佛在律学也是这样讲的,自己开悟,那一定是很清楚的,也不着一个开悟之相,因为开悟的人是无相可得。所以这个自觉圣智,就是自内证。叫做证量,有了证量的人他感觉到这个平等的心性。他内心不起伏。再大,再困难的事情他都可以放得下,看得开,这个内证的境界,禅也好,净也好,密宗也好,律宗也好。“同证之点”同证之点是什么?同证圆满的清净觉相。都是一样的,禅为什么讲即心即佛,净土讲自性就是净土嘛,密宗讲三密相应,三密清净,三密相应,那当然也是佛了,律宗到最后就讲自性就是戒,律宗也是一样的,戒,没有所谓的破戒,没有所谓的持戒。也没有所谓来,没有所谓去,统统没有,何以故,心性本生,本不灭,破戒人也不失戒体,受戒人也不得戒体,何以故,本不生,本来不灭,破戒,持戒方便说,这毗尼作持就讲得非常清楚,所以这个《四分律》就通大乘这个涅槃,大乘的圆满涅槃,所以说不生不灭是禅,净,律,密的最高修行指导原则,令心所向,皆无所障碍,你无所执著,但不坏事相的因果。所以这个同证之点,这个点就是最高了,top同证之点,因此修禅,修净土都不要互相攻击,修密宗,修律宗也不可以互相攻击,修行人一定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性。包容的心性,这个小乘一看到他持咒一下就列为外道,就呵斥,外道,这小乘一走对了,很好,要走错了,就不归路,什么叫不归路呢?他每一部经典都要探讨是真,是伪,《楞严经》是伪经,《地藏经》是伪经。大乘所讲的神通都是伪经。这是小乘最多谈的,大,小乘争执了一千多年,而且大乘禅宗已经造就了多少的祖师大德成就,这个哪里是小乘可以想象的,密宗的密勒日巴那种成就,神通自在,那种教理的无生,《密勒日巴传》你看过吗?你们去看一看,那怎么得了,密宗的成就,净土宗的印光大师那生死自在,说来就来,说去就去,每天持四十九遍大悲咒,持多少的咒,念多少的佛,那持戒的清净,临命终四个月以前就知道了,他是十一月几号要走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了解,净土宗的这个大德,他的生死是这么自在。这哪里是小乘可以比拟的,根本没有办法比的,印光大师他走的时候是几个月以前就把这个事情交代,哪一个人要当主持,哪一个人要做佛像,这个道场的状况统统都交代清楚了,坐化24个小时头没有低下来,你去告诉泰国,泰国哪一个比丘有办法这样子。泰国从以前到现在我才听到过证五个阿罗汉果。缅甸也是这样,缅甸到现在有两个阿罗汉果,泰国现在有三个阿罗汉果。这是公认的,他们的生死都不一定这么自在我告诉你,说实在话的,哪个坐着,他就是这样子,那些证阿罗汉的都是哪里,都是农夫,农夫出家的,他出家以后就修什么观,修苦观,修不净观,这是泰国的一个故事,农夫他很苦的,他苦得没有供养,为什么,没有人要理他,又不认识字,有一次他去听人家开示,修不净观,观照,这是小乘最多的,对不对?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心无常等等这些,修四念处,他就放弃工作,年纪大了开始修,五六十岁了,就修,他就观照三个月,观无常,法法都是无常,一下子,三个月证初果,他那个用功是二十四个小时都观无常的,他不是像我们念一念,念一念,待会累了就休息,他二十四个小时统统观无常,注意观自己的起心动念,观无常观久了,就与空相应,因为得也是无常,失也是无常,夫妻再恩爱也是无常,拥有再多的金钱也是无常。他用这种无常一直入观,三个月证初果阿罗汉,他去请教他的上人,他上人说:那就继续,再继续观,他一开始修别相念,后来就修总相念,观心无常,观法也是无常,观身也是无常,一切法统统无常,一切法也统统无我,一切法统统不净,一切法统统不可得,这个就是禅宗,进入禅宗,,一下子就经过四个月就证二果阿罗汉,后来就一直用功,减少睡眠,过午不食,然后持戒清净,经过了几年,证了四果阿罗汉,这是公认的证阿罗汉果的,缅甸也是有一个这样子,缅甸是一个做劳苦,苦工的,苦工,他们就是对苦有所体会,对苦有所体会,三世诸佛以苦为良师。这样子也才两个,三个,才几个阿罗汉,要是用我们中国大乘这个大开悟的人,那是站着往生的,说来就来,说去就去的,那个皇帝要砍他头的时候,他在几千里外,就知道皇帝派兵来…
《宇宙万有本体论(1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