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茲就是佛號都在現前一念叫做在茲,念佛就在當下,佛號就顯現在當下,這一念叫做念茲在茲,“造次于是”造次就是有逆境,或者是種種的造作,意思就是不管你有多忙,一樣念佛,“顛沛于是”流離,困頓,顛沛,逆境特別多的人,也是還是一樣念佛,“跏趺端坐”能夠雙盤當然最好,不能雙盤,單盤也可以,只要把心收攝起來,我們大部分的人心都在動態裏面,很少在這個靜態裏面,結跏趺坐就是爲了什麼,就是方便,排遣這些五欲六塵的外在境界,然後方便入定,定前做准備,“令息極細”讓這個呼吸很微細的呼吸都清清楚楚,當你的心很微細的時候定在那一點的時候,你就會聽到你的心跳,就會聽到你的呼吸聲,非常的清楚,靜到了極點你內在的變化很清楚,“攝心默念”攝心默念大部分都是靜坐跟睡眠,這個印光大師都講得很清楚了,爲什麼要默念,因爲怕傷氣,比如說你晚上睡覺,有的人問能不能聽念佛的錄音帶,可以,能不能跟著念,可以,但是要心默念,不要出聲,出聲傷氣,會傷害我們這個氣,或者是你正要打坐,也可以默念,口閉無聲,十念記數,從一至十,唯憑心計,昨天師父已經講了叁,叁,四的方式,是絕對有效,保證有效,可是很多人他不會用,有的人他以經用久了,觀看阿彌陀佛念佛,也可以,觀看觀世音菩薩念佛,也可以, 都可以,看你個人的根器,每一個人的根器不一樣,沒有一定是怎麼做,師父沒有叫你們說一定百分之百的依照我的方式,因爲我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你,我都是用心記的比較多,那麼心記的,就是印光大師的,教導我們念佛念久了,盡量不要拿念珠,用心記的,心來計算這個念佛號幾聲,會使心定下來,拿這個念珠容易散亂,這個是指靜坐念佛的時候,都是用這種方式,“或隨息念,”數進不數出,數出就不數進,這是以前的人所教導的,比如說吸進來念阿彌陀佛,吐出去念阿彌陀佛,吐出去不要念,或者是吐出去念阿彌陀佛,那麼吸進來就不要念,叫做隨息念,隨這個呼吸念佛,“心息相依”心跟氣息相依,爲什麼,印光大師講得很清楚,因爲我們最後是斷氣,如果你隨著這個息,呼吸念佛,念到臨命終一斷氣,就隨著佛號走了,因爲人最後,這個氣息是最後斷掉的,叫做心息相依,那麼這要做什麼呢,要有十足的把握,在臨命終的時候十足的把握往生極樂世界,因爲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呼吸,有呼吸存在的一天,你才能活著,你呼吸停止了,生命就結束了,我們呼吸念佛習慣了,就隨著呼吸跟著佛陀的願力就走了,“不緩不急”太慢不行,不急,也不能太快,“佛聲數目,曆曆分明,”佛號聲還有這個數目是很清楚的,“綿綿密密,不昏不散”綿綿密密就是不間斷,你念久了,定了,你的福報也修夠了,對常住的事情很發心,對五欲六塵很淡泊,久而久之你念佛就自然見到七寶蓮花池,你就會看到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你就會見到佛放光示現。但是,記住,不能高興,知道就好,佛有傳真來這個消息,證明有極樂世界,證明我們的誠心誠意佛知道,佛收到了訊號,給你一點瑞相訊息,但是千萬不能驕傲,再繼續用功,不能執著,不昏不散,不可以昏沈也不可以掉舉,散就是散亂,掉舉的意思,“運身口意,勿使放逸,”運用這個身口意的叁業,不要使他放逸,散亂,使心一直在動態,動的狀態當中,“日有定課,決定不缺,”定兩萬,就兩萬一定念到完,定一萬,就一萬一定念到完,“畢此一生,誓無變改”盡今生今世絕對不改變,“以專念故,都攝六根”,就是總攝六根,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因爲很專,所以總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如是六識,皆悉不行”,這兩句要一起念,如是六識,就是六種分別心,眼見色産生色塵的分別,耳聽聲産生聲塵的分別,如是這六種意識的分別心皆悉不行,就是歇,平息下來,平息,不再分別了,一心一意想求生極樂世界,也已經不再分別了,吃好,吃壞,住好,住壞,這個世間怎麼樣子都不關我們往生之志的,往生的願力不受到六識,六塵的分別的影響,“念之不已,念極而忘”專念佛,不已就是不停止,還是繼續念,不但沒有分別心,還不停止,停止的是妄想,顛倒,分別心,專念佛的心不停止,念極而忘,專心達到了極點,忘就是沒有能所,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已經開始有一點功夫了,“忘之不已”已就是停止,就是在旁邊寫四個字,就是功夫加深,這個功夫就加深了,忘就是這個沒有能,所的功夫加深了,放下的功夫再加一點了,“忘極而化,”化就是攝一切的相,用,回歸到無生的理體,化,化就是如夢,無念爲體,這個所謂的化就是如夢的無自性,了知空性叫做化,沒有能,所而化,把一切的相,用都攝歸,不生不滅的本體,叫做忘極而化,放下了能,所,使這個心,佛一如,以無念爲體叫做忘極而化,“攝心既久”我們攝這個念頭相當的一段日子了,“心等虛空”心跟這個虛空是一樣的,就是從絕對入于絕對,那虛空就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你就悟道,證入聖量,自覺聖智,心等虛空,就是有證量了,證入絕對,那個時候在畢竟空寂的本體當中就怎麼樣,接著就說,不知有身,不知有世,也不知道有五蘊身,因爲五蘊皆空,專著緣故,沒有,色,受,想,行,識的分別,不知有世,就是生滅的時間觀念,這個不知有身破我執,不知有世就破法執。沒有時空的觀念法也不存在,那麼這個絕對的本體是“空空寂寂 一心靈然,”心性就開展出來了,空空寂寂無一物,一心就靈然,不可思議的境界就現前,“心眼開通”心眼開通就是自性,我們的清淨自性就是我們真正的真心,不是妄心,這個真心就開通了,那麼定慧就是“叁昧現前,”衆生念佛的功夫有淺深,如果還沒有進入禅定的功夫,怎麼樣,先行“系心所緣”先籍著方便,把心系在一個緣上,先用勉強的功夫,如果已經進入禅定功夫的人,那麼他自然的就不會系于,被這個境界所捆綁。那麼當然就是心境一如,境界就是唯心所現,唯心所現那麼就能夠契入一切的境界,這個時候是“心似寒潭,佛如秋月”什麼是心似寒潭呢?就是很平靜的意思,這個時候我們心的體很相近,接近,完全平靜的潭水,那麼這個心中的佛就像高空的秋月,一映下來馬上現前,因爲心在定中,“感而映現”高挂在天空的秋月又圓又大,立刻映到寒潭上,心佛相應,感而映現,“湛寂不動”雖然我們在娑婆世界是這樣的境界,那麼在極樂世界又不一樣了, 我們在極樂世界的精進不懈怠,用這種堅定的毅力願力求生極樂世界的時候,在極樂世界的“八德池中,蓮蕊日榮”越精進我們這個蓮蕊剛開出來的蓮花之蕊小小的,裏面有刻名字,蓮蕊日榮,每天越來就越光明,娑婆世界精進不懈,在八功德池中有一棵蓮花刻上你的名字,你越用功,這個蓮花就開得越盛,“華光益輝”這花,極樂世界的花它會放光的,在這裏用功,功不唐捐,就更加的有這個光輝出現了,“滋培雖籍,如來慈力”滋潤來培養七寶蓮中之花蕊,雖然要借著大悲如來的慈力,但是要“長養”這個蓮蕊日榮。還是要憑依個人,決定自己有沒有恒長之心,叫做長養憑依,決定恒心,那是靠自己,前面兩句是靠佛力,後面兩句是靠自力,說:能夠滋培雖然是籍著大悲彌陀如來就慈悲力,來栽培我們,但是要繼續長養,使它蓮蕊日榮,那完全要依靠決定自己有沒有恒心持續用功修行,“此事一心”如果我們也能夠在事相上下一番功夫,雖然我們在理上還沒有達到大徹大悟,但是往生已經是決定了,此事一心,我們說事一心,最大的果位是四果阿羅漢,因爲四果阿羅漢是意識心的登峰造極,再來是破無明了,菩薩是破無明,“往生可必”那是一定的道理,“以中道理,修念佛行”中道理就是無生理,就是第一義谛的道理,如果心中以空性絕對的第一義谛來修行,修念佛的行,那就不只是事相上用功,事相用功在理上的無生的空理難以契入,如果以中道理,第一義谛,畢竟空,絕對的空來修念佛行,那可不一樣,“處動無動”處動無動,無動的旁邊就是畢竟空,處一切動態契入畢竟空,“在染無染”在無染的旁邊寫:畢竟空。在一切染著一樣悟到畢竟空,“居縛無縛”無縛的旁邊也一樣:空,畢竟空,“隨緣不變”不變的旁邊還是寫畢竟空。簡單講要跟中道的實相的理相應,一定要有畢竟空的理相應才有辦法,所以以中道的理修念佛行,無論處于動態都契入畢竟空的無動,無論在染都處于畢竟空的無染,無論在縛,居住在束縛的世間,也契入畢竟空的無縛狀態,隨一切種種的生滅因緣,也能夠進入不生不滅畢竟空不變的這個空性的第一義谛,那麼我們清淨自性本然就是這樣,就顯現出來了,才可以名“方得名爲,都攝六根,這樣才叫做都攝六根,都攝六根回到一根,哪一根呢,就是見性,所以一即是六,六即一,我們《楞嚴經》就講過了,都攝六根回到一個心性,眼見色叫做見性,眼見色分別叫做眼識,眼見色不分別叫做見性,耳聞聲不分別叫做聞性,鼻舌身叫做覺性,見,聞,覺,那麼意識如如不動叫做知性,見,聞,覺,知同一性,那麼這個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專一持名,便攝諸門。你只要專一持佛的名號,八大宗派統統包括在內,包括四種念佛,觀想,觀相等等?你 只要專一持名,便攝諸門,叁藏十二部統統攝在裏面。“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因爲契入畢竟空的絕對思想了,所以師父常常一直勸告這些學生們,要進入無生忍,要念佛,要先學徹底的放下,徹底的放下,徹底不著相。沒辦法一下子要一步,一步來,這個月比上個月進步,今年比去年更進步,明年比今年更進步,那這就對了,一步,一步來,急不得,以念佛的心入于畢竟空的無生忍,“一念彌陀”從心性出來“即無上禅”無上的禅就是見了心性,那麼我們的心就顯現彌陀的大願。心性就是彌陀,彌陀就是…
《宇宙萬有本體論(1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