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宇宙萬有本體論(18)▪P5

  ..續本文上一頁心,心佛不二那絕對是上品的,因爲轉換意識爲淨土,那我們娑婆世界壽終正寢的時候,就是蓮花開敷的時刻到了,所以 一個修行的人,臨命終時是非常的歡喜的,脫掉這個臭皮囊,要去到極樂世界,換一個清淨身,換一個清淨身是樂不可支,怎麼會恐懼死亡,“該羅叁藏”念佛入無生忍就包括了叁藏,叁藏是經,律,論還是要讓我們悟到無生第一義谛。我們念佛就可以進入無生第一義谛,所以包括了經,律,論。也“總攝六度”布施,吃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爲什麼,念佛念到見性,那當然見性就會大開圓覺,圓滿的菩提就離不開六度,那麼圓滿的菩提也離不開無生,所以總攝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統統在這個六度裏面,統統在這個念佛的心裏面,這個挂就是挂礙,懷當然是懷念,就是內在裏面有放不下的就不會挂礙,一直放在心上,不複挂礙,“即大布施”大舍,念佛念到沒有挂礙,放得下就是大布施,念佛念到對這個世間“不複貪嗔”也沒有可恨的衆生,沒有不可原諒的衆生,“即大持戒”這個就是大持戒,真正持戒的人是心沒有貪,嗔。癡。而不只是在表相上打轉,“不計人我,即大忍辱”也不計較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都不分別,也不分別“金剛經”所講的四相。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等等,這就是大忍辱,忍人所不能忍,所以佛陀在經典唯一最贊歎的就是這個忍辱行,有忍辱的人福德就保得住,沒有忍辱的人福報是保不住的,這很簡單的,象這個大企業家,很有錢,可是這裏面的一個主管跟他汙了一點錢。他懷恨在心,想盡辦法叫一個殺手就把他幹掉了,被抓掉了,背後的主謀被抓去了,本來被人家汙掉一點點錢,以後稍微注意一下就好了,這下不甘願就叫人家把他幹掉了,變成謀殺,這後面一大堆的財産就沒辦法享受了,所以當我們要做任何事情以前,要衡量看看值不值得,你說:哎呀,像我會衡量,外面的人來傷害師父,沒關系,不傷害佛教倒也無所謂,要是有人要傷害整個佛教,那就沒辦法了,這個就要挺身而出了,這我們要衡量,那麼因此如果經過衡量以後,我們這個忍辱功夫就會到家,你就會發現世間這個不值得,很多事情不值得我們這樣子挂礙,比如說爲了一點小事情同參道友搞得不愉快,廚房爲了一點事情也搞得的不愉快,或者是這個同事之間,爲了一點小錢或者小事情,大家弄得這個怒目相視,反目成仇。這個就是沒有忍辱的心,因此這個佛陀一直在經典裏面贊歎這個忍辱的心,遠遠的超過六度裏面的,那麼當然忍辱是靠智慧的忍辱,佛陀最贊歎的就是智慧,還有最贊歎的就是忍辱,所以這個忍辱大家要下一點功夫,稍微觀緣起無自性,也沒有能忍,也沒有所忍,世間有時候還是自己稍微注意一下,尤其這個臺灣現在衣食豐足,那麼這一些年輕人有時候一下子耐不住寂寞。找不到工作,煩,就作奸犯科,所以還是要小心,當然爲數在少數,所以我建議這些年輕的女孩子,聽經不要太晚回去,如果比較晚一點就成群結伴的回去,盡量不要發生任何事情,狀況,底下,不計人我就是大忍辱了,那麼念佛用功“不稍微間斷,即大精進,”不間斷,佛號從早上起來一直到晚上都是想著阿彌陀佛,都是念念求生極樂世界,“不複馳逐,”不向外追逐,奔馳,就是大禅定,不爲他惑,即大智慧,他惑就是外在的迷惑,就是大智慧,“即念返觀,專注一境”動一個念頭,回光返照,怎麼樣,專注一境,專著哪一境呢?“厭舍之極,契乎真空,”這個厭舍就是厭舍娑婆,對這個娑婆一點都不執著,就是不著一物,你想想看,一個人對娑婆世界一點都不執著,一點都不著相,那就是什麼,契乎真空,那就跟契入這個絕對的真空是一樣的,“欣取之極”就是欣賞歡喜而取要執取,就怎麼樣,極樂世界之極,達到了究竟處,盡心盡力的去欣賞極樂世界,一定要去極樂世界,那這個清淨心現前了,一方面是願離娑婆世界到極點。討厭住在娑婆世界到極點,沒有一樣事情可以黏著他,那這就是萬法皆空,統統舍,所以契入真空,如果到極樂世界,執著極樂世界達到極點,非到不行,那一定要用清淨心,那這個時候清淨心就現前了,因爲你一心一意想到極樂世界,你自自然然心就是善,就是清淨,那就是“契乎妙有”前面契乎真空就是悟到本體,全部放下就見本體,那麼極樂世界念念間顯現,那麼就是契乎妙有,每一念極樂世界都現前,每一念都放得下,每一念極樂世界都現前,那麼不是這個依體起用,攝用歸體,體用一如嗎?“正當念時,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內,心,境不二,極樂世界就刻我們的名字,極樂世界就在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在極樂世界,臨命終只是脫掉這個殼,可是這個分別的心轉爲清淨心,馬上進入極樂世界,來到了極樂世界,爲什麼呢?“法界唯心”天臺宗一直講“性具諸法”本性具足有一切諸法,所以說有轉世,有六道,其實這個都是空花,所以說有轉世,有六道,其實這個都是空華,生死涅槃等同空華。煩惱,菩提如同夢境,所以天臺宗裏面性具諸法,“離心無境,離境無心”這個都在描述心境不二,“西方依正”本來就是我們自性清淨心顯露出來的,所以說生決定生,說去實不去,說生決定生就是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這是指相上來說,娑婆世界的煩惱相到極樂世界的清淨相,所以叫做說生決定生,說去實不去,這是站在本體的角度說,從自性的角度並沒有來跟去,極樂世界也是心所影現的,所以,並沒有來去,站在相有來有去,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站在體上來說是不生不滅也不來不去,極樂世界也是我們的心的體性所顯露出來的,所以,西方依正,“元是自心”“十萬億刹”經過十萬億的叁千大千世界,“不逾當念”就當下一念,也不會超過現前當下一念,何以故呢?“諸佛法界,遍攝遍融,諸佛法界攝一切九法界,諸佛法界融入九法界,所以叫做諸佛法界遍攝。攝,底下加:九法界,融就是也是融九法界,諸佛菩薩,諸佛法界,遍攝九法界,也遍滿圓融九法界,“一念無量”爲什麼“一念無量”心性是一,妙用是無量,一念是心性,無量,擁有無量的妙用,“體合虛空,”我們這個心性的體合于虛空,爲什麼用虛空一直在比喻這個心的體呢?就是絕對的意思,絕對沒有來去相,所以念一個阿彌陀佛,就遍一切佛,一即一切。還好我們有講《華嚴經》的思想,“念一彌陀,遍一切佛,無量光壽,攝無不盡”光是指空間,壽是指時間,無量就是無盡,無量光壽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的本名,阿彌陀佛翻譯成中文叫做無量光,無量壽,就是包容無盡的虛空跟無盡的時間,那麼時空都容得下,無量的時空都達到了無盡,那當然就是攝無不盡,攝盡了無量光,攝盡了無量壽,念念遍徹,無邊刹海,每一念都見性,用這個虛空的念悟到無生的念,念念遍徹無邊刹海,爲什麼無邊刹海呢,因爲無生就是無止盡,刹海就是無量叁千大千世界,當我們用心性念佛,這一念就遍無量無邊的叁千大世界。“念念普周,虛空法界”念念都周遍了虛空法界 ,“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全心是佛,全佛是心,了境唯心,了心即佛”其實這個都在表示不二法門,念佛就是念你的心,念我們的心就是念佛,全部的心就是全部的佛,全部的佛不離開這一念心,當我們念佛念到寂靜處,你就了解一切的境界都是你的心,了心就是佛,“念念不忘,心心無間,”念念不忘記佛號現前,心心沒有間斷的念佛,底下四句就比較難一點了,因爲一般看不懂的,“無佛外念,能念于佛,無念外佛,爲自所念”這一定看不懂,這一句話什麼意思呢?無佛外,中間加叁個字,尚有一念,能念于佛之念,意思就是佛當下就是心,就是念,不能離開佛以外還有一個念頭去念另外一個佛,還産生一個能念佛的心,這個念頭不可以的,叫做無佛外,尚有一念,能念于佛之念,意思就是佛以外沒有另外一個能念佛的念頭,沒有,就是這個意思,底下,無念外佛,爲自心所念,無念外,加:尚有一佛可念,無念,尚有一佛可念,念頭以外,沒有一個佛可念,底下說:爲自所念,就是皆爲自心所念,能念的念頭,所念的佛,其實就是念頭,就是我們的心,沒有能念,也沒有所念,所以這兩句的意思就是,第一句,再講一遍,佛以外,沒有一個佛以外,還有一個能念的佛,沒有一個念頭以外,又産生一尊佛,沒有,産生一個佛可念,因爲都是自心所念的,因爲沒有能,所。“自性念佛,念自性佛,”那麼就是彌陀的心性跟我們的心性是一樣的,即心就是佛,這是最高的禅。即佛是念,這個就是最高的佛,即心即佛,淨土宗叫做“即念是佛”禅總叫做即心是佛,那麼這心跟念是不二,那麼所以念彌陀就是無上禅,對不對,我們修學禅宗就即心是佛嘛,現在淨土宗的最高境界,即念是佛,念佛念到這個最後這個念頭就是佛,那麼心,念跟佛是一如,那麼禅宗是心佛是一體的,那麼念跟佛,跟禅宗的心跟佛,心跟念就是不二,“即佛是念”佛就在現前當下一念,叫做即佛是念,即佛:現前當下這一念佛就是現前這一念,“雖念亦無,能念所念,”雖念佛也無所謂能念之念,所念之佛,這整句的意思是這樣,雖念佛也無所謂能念之心,所念之佛,就是這個意思。“蓋以能所,皆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性,能念的心空,所念的佛也是空,“故終日念,而未嘗念,”未嘗念就是空,也不曾經念佛,雖念也不念可念,“念性本空”你找來找去,也找不到一個念可念,“即念無念,念無念相,”叫做即念無念,念無念相,即念當下就是無念,念而無念,即念而無念就是念頭,就是當下就是無念,念而無念相,雖念但是沒有念相,不著一個念佛之相,則“無念自念,萬法皆如,心佛不二,寂而常照,光遍十方。”爲什麼,重視那個照,照的話就有光,就光遍十方。“照而常寂”注意那個寂。這個寂:寂靜,…

《宇宙萬有本體論(1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