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宇宙万有本体论(18)▪P5

  ..续本文上一页心,心佛不二那绝对是上品的,因为转换意识为净土,那我们娑婆世界寿终正寝的时候,就是莲花开敷的时刻到了,所以 一个修行的人,临命终时是非常的欢喜的,脱掉这个臭皮囊,要去到极乐世界,换一个清净身,换一个清净身是乐不可支,怎么会恐惧死亡,“该罗三藏”念佛入无生忍就包括了三藏,三藏是经,律,论还是要让我们悟到无生第一义谛。我们念佛就可以进入无生第一义谛,所以包括了经,律,论。也“总摄六度”布施,吃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为什么,念佛念到见性,那当然见性就会大开圆觉,圆满的菩提就离不开六度,那么圆满的菩提也离不开无生,所以总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统统在这个六度里面,统统在这个念佛的心里面,这个挂就是挂碍,怀当然是怀念,就是内在里面有放不下的就不会挂碍,一直放在心上,不复挂碍,“即大布施”大舍,念佛念到没有挂碍,放得下就是大布施,念佛念到对这个世间“不复贪嗔”也没有可恨的众生,没有不可原谅的众生,“即大持戒”这个就是大持戒,真正持戒的人是心没有贪,嗔。痴。而不只是在表相上打转,“不计人我,即大忍辱”也不计较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都不分别,也不分别“金刚经”所讲的四相。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等,这就是大忍辱,忍人所不能忍,所以佛陀在经典唯一最赞叹的就是这个忍辱行,有忍辱的人福德就保得住,没有忍辱的人福报是保不住的,这很简单的,象这个大企业家,很有钱,可是这里面的一个主管跟他污了一点钱。他怀恨在心,想尽办法叫一个杀手就把他干掉了,被抓掉了,背后的主谋被抓去了,本来被人家污掉一点点钱,以后稍微注意一下就好了,这下不甘愿就叫人家把他干掉了,变成谋杀,这后面一大堆的财产就没办法享受了,所以当我们要做任何事情以前,要衡量看看值不值得,你说:哎呀,像我会衡量,外面的人来伤害师父,没关系,不伤害佛教倒也无所谓,要是有人要伤害整个佛教,那就没办法了,这个就要挺身而出了,这我们要衡量,那么因此如果经过衡量以后,我们这个忍辱功夫就会到家,你就会发现世间这个不值得,很多事情不值得我们这样子挂碍,比如说为了一点小事情同参道友搞得不愉快,厨房为了一点事情也搞得的不愉快,或者是这个同事之间,为了一点小钱或者小事情,大家弄得这个怒目相视,反目成仇。这个就是没有忍辱的心,因此这个佛陀一直在经典里面赞叹这个忍辱的心,远远的超过六度里面的,那么当然忍辱是靠智慧的忍辱,佛陀最赞叹的就是智慧,还有最赞叹的就是忍辱,所以这个忍辱大家要下一点功夫,稍微观缘起无自性,也没有能忍,也没有所忍,世间有时候还是自己稍微注意一下,尤其这个台湾现在衣食丰足,那么这一些年轻人有时候一下子耐不住寂寞。找不到工作,烦,就作奸犯科,所以还是要小心,当然为数在少数,所以我建议这些年轻的女孩子,听经不要太晚回去,如果比较晚一点就成群结伴的回去,尽量不要发生任何事情,状况,底下,不计人我就是大忍辱了,那么念佛用功“不稍微间断,即大精进,”不间断,佛号从早上起来一直到晚上都是想着阿弥陀佛,都是念念求生极乐世界,“不复驰逐,”不向外追逐,奔驰,就是大禅定,不为他惑,即大智慧,他惑就是外在的迷惑,就是大智慧,“即念返观,专注一境”动一个念头,回光返照,怎么样,专注一境,专著哪一境呢?“厌舍之极,契乎真空,”这个厌舍就是厌舍娑婆,对这个娑婆一点都不执著,就是不着一物,你想想看,一个人对娑婆世界一点都不执著,一点都不着相,那就是什么,契乎真空,那就跟契入这个绝对的真空是一样的,“欣取之极”就是欣赏欢喜而取要执取,就怎么样,极乐世界之极,达到了究竟处,尽心尽力的去欣赏极乐世界,一定要去极乐世界,那这个清净心现前了,一方面是愿离娑婆世界到极点。讨厌住在娑婆世界到极点,没有一样事情可以黏着他,那这就是万法皆空,统统舍,所以契入真空,如果到极乐世界,执著极乐世界达到极点,非到不行,那一定要用清净心,那这个时候清净心就现前了,因为你一心一意想到极乐世界,你自自然然心就是善,就是清净,那就是“契乎妙有”前面契乎真空就是悟到本体,全部放下就见本体,那么极乐世界念念间显现,那么就是契乎妙有,每一念极乐世界都现前,每一念都放得下,每一念极乐世界都现前,那么不是这个依体起用,摄用归体,体用一如吗?“正当念时,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内,心,境不二,极乐世界就刻我们的名字,极乐世界就在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就在极乐世界,临命终只是脱掉这个壳,可是这个分别的心转为清净心,马上进入极乐世界,来到了极乐世界,为什么呢?“法界唯心”天台宗一直讲“性具诸法”本性具足有一切诸法,所以说有转世,有六道,其实这个都是空花,所以说有转世,有六道,其实这个都是空华,生死涅槃等同空华。烦恼,菩提如同梦境,所以天台宗里面性具诸法,“离心无境,离境无心”这个都在描述心境不二,“西方依正”本来就是我们自性清净心显露出来的,所以说生决定生,说去实不去,说生决定生就是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这是指相上来说,娑婆世界的烦恼相到极乐世界的清净相,所以叫做说生决定生,说去实不去,这是站在本体的角度说,从自性的角度并没有来跟去,极乐世界也是心所影现的,所以,并没有来去,站在相有来有去,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站在体上来说是不生不灭也不来不去,极乐世界也是我们的心的体性所显露出来的,所以,西方依正,“元是自心”“十万亿刹”经过十万亿的三千大千世界,“不逾当念”就当下一念,也不会超过现前当下一念,何以故呢?“诸佛法界,遍摄遍融,诸佛法界摄一切九法界,诸佛法界融入九法界,所以叫做诸佛法界遍摄。摄,底下加:九法界,融就是也是融九法界,诸佛菩萨,诸佛法界,遍摄九法界,也遍满圆融九法界,“一念无量”为什么“一念无量”心性是一,妙用是无量,一念是心性,无量,拥有无量的妙用,“体合虚空,”我们这个心性的体合于虚空,为什么用虚空一直在比喻这个心的体呢?就是绝对的意思,绝对没有来去相,所以念一个阿弥陀佛,就遍一切佛,一即一切。还好我们有讲《华严经》的思想,“念一弥陀,遍一切佛,无量光寿,摄无不尽”光是指空间,寿是指时间,无量就是无尽,无量光寿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的本名,阿弥陀佛翻译成中文叫做无量光,无量寿,就是包容无尽的虚空跟无尽的时间,那么时空都容得下,无量的时空都达到了无尽,那当然就是摄无不尽,摄尽了无量光,摄尽了无量寿,念念遍彻,无边刹海,每一念都见性,用这个虚空的念悟到无生的念,念念遍彻无边刹海,为什么无边刹海呢,因为无生就是无止尽,刹海就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当我们用心性念佛,这一念就遍无量无边的三千大世界。“念念普周,虚空法界”念念都周遍了虚空法界 ,“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全心是佛,全佛是心,了境唯心,了心即佛”其实这个都在表示不二法门,念佛就是念你的心,念我们的心就是念佛,全部的心就是全部的佛,全部的佛不离开这一念心,当我们念佛念到寂静处,你就了解一切的境界都是你的心,了心就是佛,“念念不忘,心心无间,”念念不忘记佛号现前,心心没有间断的念佛,底下四句就比较难一点了,因为一般看不懂的,“无佛外念,能念于佛,无念外佛,为自所念”这一定看不懂,这一句话什么意思呢?无佛外,中间加三个字,尚有一念,能念于佛之念,意思就是佛当下就是心,就是念,不能离开佛以外还有一个念头去念另外一个佛,还产生一个能念佛的心,这个念头不可以的,叫做无佛外,尚有一念,能念于佛之念,意思就是佛以外没有另外一个能念佛的念头,没有,就是这个意思,底下,无念外佛,为自心所念,无念外,加:尚有一佛可念,无念,尚有一佛可念,念头以外,没有一个佛可念,底下说:为自所念,就是皆为自心所念,能念的念头,所念的佛,其实就是念头,就是我们的心,没有能念,也没有所念,所以这两句的意思就是,第一句,再讲一遍,佛以外,没有一个佛以外,还有一个能念的佛,没有一个念头以外,又产生一尊佛,没有,产生一个佛可念,因为都是自心所念的,因为没有能,所。“自性念佛,念自性佛,”那么就是弥陀的心性跟我们的心性是一样的,即心就是佛,这是最高的禅。即佛是念,这个就是最高的佛,即心即佛,净土宗叫做“即念是佛”禅总叫做即心是佛,那么这心跟念是不二,那么所以念弥陀就是无上禅,对不对,我们修学禅宗就即心是佛嘛,现在净土宗的最高境界,即念是佛,念佛念到这个最后这个念头就是佛,那么心,念跟佛是一如,那么禅宗是心佛是一体的,那么念跟佛,跟禅宗的心跟佛,心跟念就是不二,“即佛是念”佛就在现前当下一念,叫做即佛是念,即佛:现前当下这一念佛就是现前这一念,“虽念亦无,能念所念,”虽念佛也无所谓能念之念,所念之佛,这整句的意思是这样,虽念佛也无所谓能念之心,所念之佛,就是这个意思。“盖以能所,皆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性,能念的心空,所念的佛也是空,“故终日念,而未尝念,”未尝念就是空,也不曾经念佛,虽念也不念可念,“念性本空”你找来找去,也找不到一个念可念,“即念无念,念无念相,”叫做即念无念,念无念相,即念当下就是无念,念而无念,即念而无念就是念头,就是当下就是无念,念而无念相,虽念但是没有念相,不着一个念佛之相,则“无念自念,万法皆如,心佛不二,寂而常照,光遍十方。”为什么,重视那个照,照的话就有光,就光遍十方。“照而常寂”注意那个寂。这个寂:寂静,…

《宇宙万有本体论(1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