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宇宙万有本体论(18)▪P4

  ..续本文上一页兹就是佛号都在现前一念叫做在兹,念佛就在当下,佛号就显现在当下,这一念叫做念兹在兹,“造次于是”造次就是有逆境,或者是种种的造作,意思就是不管你有多忙,一样念佛,“颠沛于是”流离,困顿,颠沛,逆境特别多的人,也是还是一样念佛,“跏趺端坐”能够双盘当然最好,不能双盘,单盘也可以,只要把心收摄起来,我们大部分的人心都在动态里面,很少在这个静态里面,结跏趺坐就是为了什么,就是方便,排遣这些五欲六尘的外在境界,然后方便入定,定前做准备,“令息极细”让这个呼吸很微细的呼吸都清清楚楚,当你的心很微细的时候定在那一点的时候,你就会听到你的心跳,就会听到你的呼吸声,非常的清楚,静到了极点你内在的变化很清楚,“摄心默念”摄心默念大部分都是静坐跟睡眠,这个印光大师都讲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要默念,因为怕伤气,比如说你晚上睡觉,有的人问能不能听念佛的录音带,可以,能不能跟着念,可以,但是要心默念,不要出声,出声伤气,会伤害我们这个气,或者是你正要打坐,也可以默念,口闭无声,十念记数,从一至十,唯凭心计,昨天师父已经讲了三,三,四的方式,是绝对有效,保证有效,可是很多人他不会用,有的人他以经用久了,观看阿弥陀佛念佛,也可以,观看观世音菩萨念佛,也可以, 都可以,看你个人的根器,每一个人的根器不一样,没有一定是怎么做,师父没有叫你们说一定百分之百的依照我的方式,因为我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我都是用心记的比较多,那么心记的,就是印光大师的,教导我们念佛念久了,尽量不要拿念珠,用心记的,心来计算这个念佛号几声,会使心定下来,拿这个念珠容易散乱,这个是指静坐念佛的时候,都是用这种方式,“或随息念,”数进不数出,数出就不数进,这是以前的人所教导的,比如说吸进来念阿弥陀佛,吐出去念阿弥陀佛,吐出去不要念,或者是吐出去念阿弥陀佛,那么吸进来就不要念,叫做随息念,随这个呼吸念佛,“心息相依”心跟气息相依,为什么,印光大师讲得很清楚,因为我们最后是断气,如果你随着这个息,呼吸念佛,念到临命终一断气,就随着佛号走了,因为人最后,这个气息是最后断掉的,叫做心息相依,那么这要做什么呢,要有十足的把握,在临命终的时候十足的把握往生极乐世界,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呼吸,有呼吸存在的一天,你才能活着,你呼吸停止了,生命就结束了,我们呼吸念佛习惯了,就随着呼吸跟着佛陀的愿力就走了,“不缓不急”太慢不行,不急,也不能太快,“佛声数目,历历分明,”佛号声还有这个数目是很清楚的,“绵绵密密,不昏不散”绵绵密密就是不间断,你念久了,定了,你的福报也修够了,对常住的事情很发心,对五欲六尘很淡泊,久而久之你念佛就自然见到七宝莲花池,你就会看到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你就会见到佛放光示现。但是,记住,不能高兴,知道就好,佛有传真来这个消息,证明有极乐世界,证明我们的诚心诚意佛知道,佛收到了讯号,给你一点瑞相讯息,但是千万不能骄傲,再继续用功,不能执著,不昏不散,不可以昏沉也不可以掉举,散就是散乱,掉举的意思,“运身口意,勿使放逸,”运用这个身口意的三业,不要使他放逸,散乱,使心一直在动态,动的状态当中,“日有定课,决定不缺,”定两万,就两万一定念到完,定一万,就一万一定念到完,“毕此一生,誓无变改”尽今生今世绝对不改变,“以专念故,都摄六根”,就是总摄六根,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的,因为很专,所以总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如是六识,皆悉不行”,这两句要一起念,如是六识,就是六种分别心,眼见色产生色尘的分别,耳听声产生声尘的分别,如是这六种意识的分别心皆悉不行,就是歇,平息下来,平息,不再分别了,一心一意想求生极乐世界,也已经不再分别了,吃好,吃坏,住好,住坏,这个世间怎么样子都不关我们往生之志的,往生的愿力不受到六识,六尘的分别的影响,“念之不已,念极而忘”专念佛,不已就是不停止,还是继续念,不但没有分别心,还不停止,停止的是妄想,颠倒,分别心,专念佛的心不停止,念极而忘,专心达到了极点,忘就是没有能所,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已经开始有一点功夫了,“忘之不已”已就是停止,就是在旁边写四个字,就是功夫加深,这个功夫就加深了,忘就是这个没有能,所的功夫加深了,放下的功夫再加一点了,“忘极而化,”化就是摄一切的相,用,回归到无生的理体,化,化就是如梦,无念为体,这个所谓的化就是如梦的无自性,了知空性叫做化,没有能,所而化,把一切的相,用都摄归,不生不灭的本体,叫做忘极而化,放下了能,所,使这个心,佛一如,以无念为体叫做忘极而化,“摄心既久”我们摄这个念头相当的一段日子了,“心等虚空”心跟这个虚空是一样的,就是从绝对入于绝对,那虚空就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你就悟道,证入圣量,自觉圣智,心等虚空,就是有证量了,证入绝对,那个时候在毕竟空寂的本体当中就怎么样,接着就说,不知有身,不知有世,也不知道有五蕴身,因为五蕴皆空,专著缘故,没有,色,受,想,行,识的分别,不知有世,就是生灭的时间观念,这个不知有身破我执,不知有世就破法执。没有时空的观念法也不存在,那么这个绝对的本体是“空空寂寂 一心灵然,”心性就开展出来了,空空寂寂无一物,一心就灵然,不可思议的境界就现前,“心眼开通”心眼开通就是自性,我们的清净自性就是我们真正的真心,不是妄心,这个真心就开通了,那么定慧就是“三昧现前,”众生念佛的功夫有浅深,如果还没有进入禅定的功夫,怎么样,先行“系心所缘”先籍着方便,把心系在一个缘上,先用勉强的功夫,如果已经进入禅定功夫的人,那么他自然的就不会系于,被这个境界所捆绑。那么当然就是心境一如,境界就是唯心所现,唯心所现那么就能够契入一切的境界,这个时候是“心似寒潭,佛如秋月”什么是心似寒潭呢?就是很平静的意思,这个时候我们心的体很相近,接近,完全平静的潭水,那么这个心中的佛就像高空的秋月,一映下来马上现前,因为心在定中,“感而映现”高挂在天空的秋月又圆又大,立刻映到寒潭上,心佛相应,感而映现,“湛寂不动”虽然我们在娑婆世界是这样的境界,那么在极乐世界又不一样了, 我们在极乐世界的精进不懈怠,用这种坚定的毅力愿力求生极乐世界的时候,在极乐世界的“八德池中,莲蕊日荣”越精进我们这个莲蕊刚开出来的莲花之蕊小小的,里面有刻名字,莲蕊日荣,每天越来就越光明,娑婆世界精进不懈,在八功德池中有一棵莲花刻上你的名字,你越用功,这个莲花就开得越盛,“华光益辉”这花,极乐世界的花它会放光的,在这里用功,功不唐捐,就更加的有这个光辉出现了,“滋培虽籍,如来慈力”滋润来培养七宝莲中之花蕊,虽然要借着大悲如来的慈力,但是要“长养”这个莲蕊日荣。还是要凭依个人,决定自己有没有恒长之心,叫做长养凭依,决定恒心,那是靠自己,前面两句是靠佛力,后面两句是靠自力,说:能够滋培虽然是籍着大悲弥陀如来就慈悲力,来栽培我们,但是要继续长养,使它莲蕊日荣,那完全要依靠决定自己有没有恒心持续用功修行,“此事一心”如果我们也能够在事相上下一番功夫,虽然我们在理上还没有达到大彻大悟,但是往生已经是决定了,此事一心,我们说事一心,最大的果位是四果阿罗汉,因为四果阿罗汉是意识心的登峰造极,再来是破无明了,菩萨是破无明,“往生可必”那是一定的道理,“以中道理,修念佛行”中道理就是无生理,就是第一义谛的道理,如果心中以空性绝对的第一义谛来修行,修念佛的行,那就不只是事相上用功,事相用功在理上的无生的空理难以契入,如果以中道理,第一义谛,毕竟空,绝对的空来修念佛行,那可不一样,“处动无动”处动无动,无动的旁边就是毕竟空,处一切动态契入毕竟空,“在染无染”在无染的旁边写:毕竟空。在一切染着一样悟到毕竟空,“居缚无缚”无缚的旁边也一样:空,毕竟空,“随缘不变”不变的旁边还是写毕竟空。简单讲要跟中道的实相的理相应,一定要有毕竟空的理相应才有办法,所以以中道的理修念佛行,无论处于动态都契入毕竟空的无动,无论在染都处于毕竟空的无染,无论在缚,居住在束缚的世间,也契入毕竟空的无缚状态,随一切种种的生灭因缘,也能够进入不生不灭毕竟空不变的这个空性的第一义谛,那么我们清净自性本然就是这样,就显现出来了,才可以名“方得名为,都摄六根,这样才叫做都摄六根,都摄六根回到一根,哪一根呢,就是见性,所以一即是六,六即一,我们《楞严经》就讲过了,都摄六根回到一个心性,眼见色叫做见性,眼见色分别叫做眼识,眼见色不分别叫做见性,耳闻声不分别叫做闻性,鼻舌身叫做觉性,见,闻,觉,那么意识如如不动叫做知性,见,闻,觉,知同一性,那么这个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续,专一持名,便摄诸门。你只要专一持佛的名号,八大宗派统统包括在内,包括四种念佛,观想,观相等等?你 只要专一持名,便摄诸门,三藏十二部统统摄在里面。“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因为契入毕竟空的绝对思想了,所以师父常常一直劝告这些学生们,要进入无生忍,要念佛,要先学彻底的放下,彻底的放下,彻底不着相。没办法一下子要一步,一步来,这个月比上个月进步,今年比去年更进步,明年比今年更进步,那这就对了,一步,一步来,急不得,以念佛的心入于毕竟空的无生忍,“一念弥陀”从心性出来“即无上禅”无上的禅就是见了心性,那么我们的心就显现弥陀的大愿。心性就是弥陀,弥陀就是…

《宇宙万有本体论(1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