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3)▪P2

  ..續本文上一頁增不減。】就是沒有這些東西,但是方便說,在事相上來講它是有的,他在持戒啊、破戒啊,是在事相上來說,就本體其實就沒有這個東西。持犯一知,是名本來本心,持、犯本來都是不增不減的東西,講是這樣講,我們衆生還是要持戒啦。【名爲不二。】名爲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也是一樣。非善,【佛性非善非不善,】佛性若是善,那麼我們就不必修行了,當下我們就解脫了,對不對?佛性如果是不善,那你也不必修行了,你永遠是惡嘛。所以用假設來講,佛性如果是善,那你不必修行了,佛性如果是不善,也不必修行,所以佛性非善非不善。意思就是說,佛性因爲無始劫以來迷了,所以你還是有惡的成份,但是它不是佛性的成份,是無明的成份,所以你還是要修行,雖然修行,實是是沒有修行,所以說佛性非善非不善。因此你要用二種角度去假設,如果佛性是善,那麼世間就沒有惡人了,但是你看世間的壞人這麼多。佛性若是不善就是惡了,佛性如果是惡,那就完蛋了!那世界上那個慈悲的人?【是名不二。】非善非不善,是爲不二。意思就是說,沒有所謂的善;也沒有所謂的不善,都是空性的東西。【蘊之興界,】五蘊跟十八界,【凡夫見二。】是二個對立的東西,【智者了達其性無二,】大智慧的人了達其性無二。大智慧的人就了達其性無二,那當然【無二之性,即是佛性。】當然你就不需要起心動念,那就是你本來的面目。意思是說,其性無二,善性,惡性,或是說這個常無常、蘊跟界,一切都是無不二,不離本性嘛,叫做不二。無二之性就是我們的佛性。當下就是我們本來的東西,所有的善惡、五蘊十八界,都是我們佛性的本來面目,但是因爲我們被無明覆蓋,所以影現出來的,就變成常、無常、善惡、蘊跟界。簡單來說,明心見性,萬法皆空,妙用現前,無明卡住(覆蓋),就強烈的常、無常、善惡、五蘊十八界,就全産生了。所以簡單來說,我們現在若悟明,智者了達其性無二,有智慧的人了達你不要落在常、無常裏面;不要落在善惡的觀念裏面;不要落在五蘊十八界,就是本來面目。簡單來說,于一切時一切處,不起心不動念、不取不著,這就是我們本來的東西。你們開悟了沒有啊?假設一千年後,我們現在的執著也是多余的,現在就變成曆史的名詞了,其實你不把它放掉,你也必須終將成爲曆史啊。過去的曆史,未曾留下任何的遺迹;你現在以爲你在改寫曆史、寫造曆史,你也不可能留下任何東西,只有名字、文字的遊戲而已。如果你對事情看不開,執著任何一個觀念,你就將你的生命推論到一千年後,你早就不在這個世間了,計較什麼?如果你沒有明心見性,你又想減少你的煩惱,把你的眼光放到一千年後,你就變成一個木乃伊,那就都無所謂了,沒有什麼了,只剩這個肉體而已,還有那一樣看不開呢?對不對?沒有什麼好計較的。遇到惡人,盡量避開來,不要到壞的環境,不要到會動到你的菩提念頭的這個地方去。若是我來說,你現在就算要我聽什麼我都沒關系了,不管你說什麼,我只是:嗯、嗯。某人若是對我說:某個法師多壞:某個在家居士有多壞。我就會問他:他多壞跟你有什麼關系?他多壞跟我的生死有關系嗎?沒有啊,所以你來我面前說什麼,都已經沒有作用了。若是衆生就沒辦法,你就要避開來,不然怎麼辦?你煩惱重啊!所以修行一定要直下承當,直下透脫,當下!愈求就愈遠,放下就是,會運用的就是一句話而已。【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某甲講經,某某人講經,他自己不好意思直接講,猶如瓦礫,就像垃圾。【仁者論義,猶如真金,】因爲六祖是大徹大悟的人,他說出來的都是本性的東西。所以人家說:不明心見性,講見性法,猶如一盲引衆盲,相將入火坑。不見性人講見性法,猶如持一支火炬,一個瞎眼的人,持了一支火炬,跟後面的人講:跟我來!自己失明還老是說:跟我來!所以沒有大徹大悟,就是沒有智慧的人,就像一個眼睛瞎掉的人拿一支火把,跟後面的人講:跟我來。准備跟你去哪裏啊?所以仁者論議,猶如真金。【于是爲能剃發,】惠能剃發,【願事爲師。】是爲能剃發。願意作惠能的師父,惠能也作他的師父。【能遂于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惠能因此在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東山法門就是四祖道信大師、五祖弘忍大師所住的地方,意思就是說,這個師父的五祖、四祖的道風重新顯現出來,稱爲東山法門。是不是曾聽過:東山再起,能,【能于東山得法,】辛苦受盡,惠能在東山道場得法,東山這個法門,得到這個法,由五祖之處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命似懸絲,【今日得與史君官僚】史君就是刺史,稱刺史叫做史君,刺史官僚。【僧尼道俗】出家衆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因。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就是說從前佛也是這樣傳,我惠能也是這樣得的,不是我惠能自己的東西,而是從前佛就是這樣悟的。【願聞先聖教者,】從前佛是如何教化我們,【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每一個人要以你清淨心去聽,聽完之後疑問全都解除。【如先世聖人】從前的能人,就是佛、諸佛菩薩。【無別。】沒有什麼兩樣。次日,第二天,【師複告衆曰:】第二天,六祖就向大衆這樣說:【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大家都有,每一個人都具足,【只緣心迷,】【緣】就是因爲,只因爲心被著迷了,【不能自悟。】不能自己悟得,【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菩提般若智慧,世間人每一個人都有,所以只緣心迷,不能自悟,要藉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爲我們開示。因此我們修行人,最重要的是保持這個清淨的心、穩定的心、安詳的心、無所求的心、無所著的心,我們若是能了解本性的東西,那麼外表就不重要了,我們若是在公司上班,我們的穿著就要像個公司上班族;若是做老師,我們就要像個老師的樣子。我們若是賣化妝品的,應該妝點打扮的,我們就要修飾一下,這沒有關系,因爲你是作化妝品的生意嘛,對不對?你就應該塗粉上妝,沒有關系,只是別哧到人就好了。對不對?所以真正的修行人,外表上的好壞、醜陋、美醜,那已經不重要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再怎麼化妝,他就是大徹大悟,他也不會因爲抹上妝就忘記了本性;若是沒有大徹大悟的人,就算完全不化妝,這個身體穿得很樸素,也是沒有修行。這樣了解意思嗎?不是說折磨這個肉身他就稱爲解脫的人,也不是說享受這個肉身的人,就稱爲沒有修行的人,這絕對不是這樣。不過因爲我們是佛教徒,佛教徒妝扮得適當就行了,恰到好處。若是需要畫濃妝,也要拿捏得剛好,而不是濃妝豔抹哧死了。對不對?在恰到好處,讓人看起來不會悶就算是很好了。所以我認爲這個外表、內外,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無著無求,清淨心。你說你一個女孩真的有悟到本性,就算每天妝扮得很漂亮,她也一樣大徹大悟,她也無所謂,她那有什麼關系呢?你看到的是她的外表而已,對不對?所以一定要明心見性,最基本上的東西,你要了解什麼叫做解脫,否則你整天只是一直念佛,沒辦法啦,人不是聖人,人有情緒變化的,會煩惱、幽悶,一定會的!所以,【當知愚人智人】,愚癡的人或是有智慧的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的差別。【吾今爲說】,爲我來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大智慧到彼岸之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聽】,要注意聽。【吾爲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心經>有那個不曾念?真的啊!沒讀過書的就不算,大家都曾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親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大家都曾念,甚至還會唱,日本把《心經》編成歌曲來唱,而且還唱得很好聽。對不對,口念般若,不識本性,不了解我們的本性爲何物,既不了解我們的本性,我們這個大智慧的本性開采不出來。【不識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肚子很餓,嘴上一直說要吃飯要吃飯,只是口說也不能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嘴上常說空。。。【終無有益】。一點幫助也沒有。【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這要用心密密去觀照,懂得放下,而不是常常用口說或念而已。【口念心不行】嘴上雖念,心若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心不行,【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就是佛,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就是說我們的心若是不行,我們就像沒有用的東西,刹那間變化無常的東西,不能得到永久的東西,幻、化、露、電,簡單講就是無常。你的念口念,心不行,你就榮譽稱號入無常法裏面,不能得見本性永恒的東西。口念,若是口念,心又能觀照,說觀照也是多余的啦。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我們的心性很廣大,大到像虛空一樣,【無有邊畔,】簡單來說,無有邊畔的意思就是說,忍辱要無量無邊的忍辱,你才夠資格明心見性。因爲你既然明心見性,你本性中就有無量無邊的忍辱心:你的修養就到無量無邊的偉大,爲什麼?因爲沒有邊畔嘛,畔就是際、邊際,一個界線,我們的本性,這個心是非常大,大到如虛空,沒有一個界線,當然你若是悟到本性的東西,你在忍辱,你也沒有感覺你在忍辱;別人怎麼侮辱你,你也沒有感覺你在忍辱。沒有啊!本來就沒有的東西。所以我今天要教你們修一種行,改變過來,從前用有,現在用無來回答,不論出家、在家,師父教你們怎麼修行,你要注意聽!別人若是說:菩薩你很不了起!你就用沒有來回答,沒有!我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你們比較了不起。菩薩!你很有智慧。沒有!我哪有智慧?我沒有智慧,佛陀才有智慧。都用沒有,都用沒有來回答。你感覺很委…

《六祖壇經(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六祖壇經(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