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增不减。】就是没有这些东西,但是方便说,在事相上来讲它是有的,他在持戒啊、破戒啊,是在事相上来说,就本体其实就没有这个东西。持犯一知,是名本来本心,持、犯本来都是不增不减的东西,讲是这样讲,我们众生还是要持戒啦。【名为不二。】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也是一样。非善,【佛性非善非不善,】佛性若是善,那么我们就不必修行了,当下我们就解脱了,对不对?佛性如果是不善,那你也不必修行了,你永远是恶嘛。所以用假设来讲,佛性如果是善,那你不必修行了,佛性如果是不善,也不必修行,所以佛性非善非不善。意思就是说,佛性因为无始劫以来迷了,所以你还是有恶的成份,但是它不是佛性的成份,是无明的成份,所以你还是要修行,虽然修行,实是是没有修行,所以说佛性非善非不善。因此你要用二种角度去假设,如果佛性是善,那么世间就没有恶人了,但是你看世间的坏人这么多。佛性若是不善就是恶了,佛性如果是恶,那就完蛋了!那世界上那个慈悲的人?【是名不二。】非善非不善,是为不二。意思就是说,没有所谓的善;也没有所谓的不善,都是空性的东西。【蕴之兴界,】五蕴跟十八界,【凡夫见二。】是二个对立的东西,【智者了达其性无二,】大智慧的人了达其性无二。大智慧的人就了达其性无二,那当然【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当然你就不需要起心动念,那就是你本来的面目。意思是说,其性无二,善性,恶性,或是说这个常无常、蕴跟界,一切都是无不二,不离本性嘛,叫做不二。无二之性就是我们的佛性。当下就是我们本来的东西,所有的善恶、五蕴十八界,都是我们佛性的本来面目,但是因为我们被无明覆盖,所以影现出来的,就变成常、无常、善恶、蕴跟界。简单来说,明心见性,万法皆空,妙用现前,无明卡住(覆盖),就强烈的常、无常、善恶、五蕴十八界,就全产生了。所以简单来说,我们现在若悟明,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有智慧的人了达你不要落在常、无常里面;不要落在善恶的观念里面;不要落在五蕴十八界,就是本来面目。简单来说,于一切时一切处,不起心不动念、不取不着,这就是我们本来的东西。你们开悟了没有啊?假设一千年后,我们现在的执着也是多余的,现在就变成历史的名词了,其实你不把它放掉,你也必须终将成为历史啊。过去的历史,未曾留下任何的遗迹;你现在以为你在改写历史、写造历史,你也不可能留下任何东西,只有名字、文字的游戏而已。如果你对事情看不开,执着任何一个观念,你就将你的生命推论到一千年后,你早就不在这个世间了,计较什么?如果你没有明心见性,你又想减少你的烦恼,把你的眼光放到一千年后,你就变成一个木乃伊,那就都无所谓了,没有什么了,只剩这个肉体而已,还有那一样看不开呢?对不对?没有什么好计较的。遇到恶人,尽量避开来,不要到坏的环境,不要到会动到你的菩提念头的这个地方去。若是我来说,你现在就算要我听什么我都没关系了,不管你说什么,我只是:嗯、嗯。某人若是对我说:某个法师多坏:某个在家居士有多坏。我就会问他:他多坏跟你有什么关系?他多坏跟我的生死有关系吗?没有啊,所以你来我面前说什么,都已经没有作用了。若是众生就没办法,你就要避开来,不然怎么办?你烦恼重啊!所以修行一定要直下承当,直下透脱,当下!愈求就愈远,放下就是,会运用的就是一句话而已。【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某甲讲经,某某人讲经,他自己不好意思直接讲,犹如瓦砾,就像垃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因为六祖是大彻大悟的人,他说出来的都是本性的东西。所以人家说:不明心见性,讲见性法,犹如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不见性人讲见性法,犹如持一支火炬,一个瞎眼的人,持了一支火炬,跟后面的人讲:跟我来!自己失明还老是说:跟我来!所以没有大彻大悟,就是没有智慧的人,就像一个眼睛瞎掉的人拿一支火把,跟后面的人讲:跟我来。准备跟你去哪里啊?所以仁者论议,犹如真金。【于是为能剃发,】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是为能剃发。愿意作惠能的师父,惠能也作他的师父。【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惠能因此在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东山法门就是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所住的地方,意思就是说,这个师父的五祖、四祖的道风重新显现出来,称为东山法门。是不是曾听过:东山再起,能,【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惠能在东山道场得法,东山这个法门,得到这个法,由五祖之处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命似悬丝,【今日得与史君官僚】史君就是刺史,称刺史叫做史君,刺史官僚。【僧尼道俗】出家众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因。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就是说从前佛也是这样传,我惠能也是这样得的,不是我惠能自己的东西,而是从前佛就是这样悟的。【愿闻先圣教者,】从前佛是如何教化我们,【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每一个人要以你清净心去听,听完之后疑问全都解除。【如先世圣人】从前的能人,就是佛、诸佛菩萨。【无别。】没有什么两样。次日,第二天,【师复告众曰:】第二天,六祖就向大众这样说:【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大家都有,每一个人都具足,【只缘心迷,】【缘】就是因为,只因为心被着迷了,【不能自悟。】不能自己悟得,【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菩提般若智慧,世间人每一个人都有,所以只缘心迷,不能自悟,要藉大善知识示导见性,为我们开示。因此我们修行人,最重要的是保持这个清净的心、稳定的心、安详的心、无所求的心、无所著的心,我们若是能了解本性的东西,那么外表就不重要了,我们若是在公司上班,我们的穿着就要像个公司上班族;若是做老师,我们就要像个老师的样子。我们若是卖化妆品的,应该妆点打扮的,我们就要修饰一下,这没有关系,因为你是作化妆品的生意嘛,对不对?你就应该涂粉上妆,没有关系,只是别哧到人就好了。对不对?所以真正的修行人,外表上的好坏、丑陋、美丑,那已经不重要了,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再怎么化妆,他就是大彻大悟,他也不会因为抹上妆就忘记了本性;若是没有大彻大悟的人,就算完全不化妆,这个身体穿得很朴素,也是没有修行。这样了解意思吗?不是说折磨这个肉身他就称为解脱的人,也不是说享受这个肉身的人,就称为没有修行的人,这绝对不是这样。不过因为我们是佛教徒,佛教徒妆扮得适当就行了,恰到好处。若是需要画浓妆,也要拿捏得刚好,而不是浓妆艳抹哧死了。对不对?在恰到好处,让人看起来不会闷就算是很好了。所以我认为这个外表、内外,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无着无求,清净心。你说你一个女孩真的有悟到本性,就算每天妆扮得很漂亮,她也一样大彻大悟,她也无所谓,她那有什么关系呢?你看到的是她的外表而已,对不对?所以一定要明心见性,最基本上的东西,你要了解什么叫做解脱,否则你整天只是一直念佛,没办法啦,人不是圣人,人有情绪变化的,会烦恼、幽闷,一定会的!所以,【当知愚人智人】,愚痴的人或是有智慧的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的差别。【吾今为说】,为我来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大智慧到彼岸之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要注意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心经>有那个不曾念?真的啊!没读过书的就不算,大家都曾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亲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大家都曾念,甚至还会唱,日本把《心经》编成歌曲来唱,而且还唱得很好听。对不对,口念般若,不识本性,不了解我们的本性为何物,既不了解我们的本性,我们这个大智慧的本性开采不出来。【不识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肚子很饿,嘴上一直说要吃饭要吃饭,只是口说也不能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嘴上常说空。。。【终无有益】。一点帮助也没有。【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这要用心密密去观照,懂得放下,而不是常常用口说或念而已。【口念心不行】嘴上虽念,心若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心不行,【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就是佛,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就是说我们的心若是不行,我们就像没有用的东西,刹那间变化无常的东西,不能得到永久的东西,幻、化、露、电,简单讲就是无常。你的念口念,心不行,你就荣誉称号入无常法里面,不能得见本性永恒的东西。口念,若是口念,心又能观照,说观照也是多余的啦。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我们的心性很广大,大到像虚空一样,【无有边畔,】简单来说,无有边畔的意思就是说,忍辱要无量无边的忍辱,你才够资格明心见性。因为你既然明心见性,你本性中就有无量无边的忍辱心:你的修养就到无量无边的伟大,为什么?因为没有边畔嘛,畔就是际、边际,一个界线,我们的本性,这个心是非常大,大到如虚空,没有一个界线,当然你若是悟到本性的东西,你在忍辱,你也没有感觉你在忍辱;别人怎么侮辱你,你也没有感觉你在忍辱。没有啊!本来就没有的东西。所以我今天要教你们修一种行,改变过来,从前用有,现在用无来回答,不论出家、在家,师父教你们怎么修行,你要注意听!别人若是说:菩萨你很不了起!你就用没有来回答,没有!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们比较了不起。菩萨!你很有智慧。没有!我哪有智慧?我没有智慧,佛陀才有智慧。都用没有,都用没有来回答。你感觉很委…
《六祖坛经(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